子弹列车

喜剧片日本2022

主演:布拉德·皮特,乔伊·金,亚伦·泰勒-约翰逊,布莱恩·泰里·亨利,安德鲁·浩二,真田广之,迈克尔·珊农,桑德拉·布洛克,坏痞兔,罗根·勒曼,莎姬·贝兹,丘增,凯伦·福原,凯文·秋吉·程,明基·村上,武谷香织,吉姆·加里蒂,埃梅丽娜·亚当斯,詹森·郑,约书亚·萨达索,约翰娜·沃茨,胡里奥·加贝,安德烈·穆尼奥斯,阿诺德·陈,帕沙·D.林奇尼科夫,米歇尔·李,贾森·马修·史密斯,大卫·雷奇,艾恩,雷·巴佛,达伦·凯兰,莉昂·马苏达,伊戈·米基塔斯,瑞安·雷诺兹,查宁·塔图姆,哈里森·徐

导演:大卫·雷奇

 剧照

子弹列车 剧照 NO.1子弹列车 剧照 NO.2子弹列车 剧照 NO.3子弹列车 剧照 NO.4子弹列车 剧照 NO.5子弹列车 剧照 NO.6子弹列车 剧照 NO.13子弹列车 剧照 NO.14子弹列车 剧照 NO.15子弹列车 剧照 NO.16子弹列车 剧照 NO.17子弹列车 剧照 NO.18子弹列车 剧照 NO.19子弹列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1 08:33

详细剧情

  在东京前往盛冈一趟疾驰的列车上,有五名杀手,他们发现各自的任务其实有着关联。于是问题变成了:谁能活着下车?终点站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  影片改编自伊坂幸太郎小说《瓢虫》。

 长篇影评

 1 ) 一个很有趣的梗

电影用全程都在不停提及命运命运,各种戏剧化悲剧但看的人发笑的命运,很难不让人联想什么。

然后反派头子一出场我就笑了。

看到这个造型有没有想起谁?

没错,就是他

命运的线 White Death 发散出去,又在他这聚拢,各种巧合交织在一起,以一部电影的长度演绎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真会玩梗哈哈哈哈。

 2 ) 【C+月话SP】次世代Summer Action Part 3 of 3:野生的年度Cult片出现了!

【概览:大人,时代又变了】

传统意义上的动作明星消失的具体节点已不可考,但大抵从90年代中期直至21世纪10年代,无论资历和技巧,几乎所有的动作演员都身处水深火热:施瓦辛格退休从政,史泰龙事业一度中断,布鲁斯·威利斯再度转型,杰森·斯坦森依然小众,巨石强森还没熬出头。

在这段黑暗时期里,镜头和动作设计/武术指导成为了新的突破点。《尖峰时刻》和《黑客帝国》重新发掘了香港电影对世界的贡献,《谍影重重》让shaky cam和快速剪辑一时风头无两,更让后十年的观众(物理上)看到吐。

但在编剧大罢工期间吃了不少苦头的电影公司们,也不得不坚持弃文从武。自2008年开始,五六十岁的半老素人们把小年轻们按在地上摩擦成为了新的潮流。《飓风营救》的连姆·尼森时年56岁,《王牌特工》科林·费尔斯54岁,《小人物》鲍勃·奥登科克59岁,《疾速追杀》基努·李维斯正好50岁。

这一变化显然是典型的好莱坞式自救,是传统模式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毕竟让肉大无脑的动作演员变成戏精,要比让骨头快散架的老家伙们(看上去)能打十个难多了。

特技人出身的电影人们证明了至少在这一领域内,懂得如何拍动作戏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不是每个导演都是马修·沃恩,但《疾速追杀》的成功至少是可以复制的。

大卫·雷奇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暴力和幽默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电影人之一,风格化的动作戏和喜剧元素的巧妙结合,让他的作品比大多数同质电影有着更高的可看性。《死侍2》和《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虽然吵闹和混乱,但在夏季大片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旺盛的活力反而是稀缺资源;让58岁的布拉德·皮特嗨到起飞的《子弹列车》有着与两者一脉相承的视觉体验,但9000万美元的预算还不到华纳为沃卓斯基姐妹的消极对抗买单的一半。

事实证明,不需要超级英雄和电影宇宙,动作电影也能在今日的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关键则在于清晰的自我定位:安东尼·福奎阿设想中的版本更加复古、严肃和冷感,自然不如源自动漫潮一代的高能量和卡通化设计更有观众缘。

【制作:《王牌特工》杂交《疾速追杀》】

《子弹列车》并不是一部“聪明”的电影;角色一根筋,故事有漏洞,部分情节也缺乏逻辑。这通常是困扰和限制一部主流动作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一根筋”在《子弹列车》中是可行的,因为夸张的喜剧风格可以利用这种混乱和失序——例如《怒火攻心》和《五路追杀令》——来将不合常理合理化。

当然,好莱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子弹列车》和它的套路一点也不新鲜。但就表现力而言,大卫·雷奇带来了足够独特的原创性——一种基于融合文化的原创性。电影在运镜和节奏上明显受到了盖·里奇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动漫的打斗灵感;就动作设计而言,不只继承了《疾速追杀》的短平快,同时也有诸多成龙式的,利用环境和道具击败对手的设计思路。诸如此类的零散细节也在诸多角色身上有着足够的差异化表现,也让角色之间的互动更具可看性和娱乐性。

《死侍2》显然为大卫·雷奇带来了不少积极经验,因为他彻底放弃了《极寒之城》的怒火和阴暗,将无规则的大乱斗变本加厉地挪到了《子弹列车》上。心口不一的角色带来了强烈的反差感和喜剧感,而夸张和恶趣味的暴力镜头虽然不少,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喜剧效果而服务的,不需要也不会被严肃对待。这种体验的目标就在于风格大于实质,从而降低东西方文化对同一文本的差异化解读(如《明日边缘》),让观众更容易聚焦在独特的视听体验上。

如同马修·沃恩和《王牌特工》的倒掉,风格化是一把要命的双刃剑。《王牌特工》在动作戏上的Double Down 甚至Triple Down虽然热闹非常,但也能够迅速地抵达观众的疲惫点;业界顶级的动作设计虽然目不暇接,但也让两小时以上的时长面临无从压缩的窘境;更不用提数星星一样的客串有多么分神了。

而策略几乎完全一致的《子弹列车》也有着完全相同的毛病——如果不是因为这是全新改编剧本的话,电影的可看性要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新人编剧扎克·奥尔克维奇的剧本勉强不算减分,对白单调乏味和装腔作势,CG效果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也都是同类电影的常见病,不一而足。

【表现:一酷到脚底板】

布拉德·皮特在完成奥斯卡执念之后状态似乎放松了不少,虽然演过不少cult片,但越近耳顺之年,他反而玩的越开。《子弹列车》瓢虫的神经质有着《十二猴子》《阅后即焚》的影子,reluctant hero这一套也比瑞恩·雷诺兹更加自然。在皮特的演绎下,瓢虫西西弗斯式地在宿命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徘徊,精确地捕捉到了在荒谬和滑稽之间的忧伤。

顺便一提,《子弹列车》和《失落之城》之间的相互客串,是如今好莱坞不多见的有爱时刻。

作为被忽略的演技派,布拉德·皮特十分擅长隐藏自己身上好莱坞上世代的巨星气质,也十分乐意去让配角演员们抓住自己的闪光机会。例如布赖恩·泰里·亨利和亚伦·泰勒-约翰逊这对获得了第二主角的待遇的组合,有着完美的化学反应和幽默感。前者给出了《亚特兰大》以来的最佳演出,后者则将过去几年在中小成本电影中磨练的表演技巧,和他成名以来的动作天赋充分地融为一体。二人除了贡献了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戏之外,还提供了最有效的情感线索。相比之下,乔伊·金的角色就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明星阵容和明星客串似乎已经是大卫·雷奇的特色之一,《死侍2》有出师未捷身的X-Force,《特别行动》也有凯文·哈特和瑞恩·雷诺兹捧场。《子弹列车》的明星配角们不可谓不多样化,表现也相对均衡,但就充满俗套和死板印象的日本背景而言,非亚裔角色的比例明显太高,甚至在CG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架空感。这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损失,但确实是可以改进(也难以在当今好莱坞环境下改进)的重大空间。

抛开这些抱怨不谈,《子弹列车》仍然是今年最惊喜和最具可看性的电影之一。电影在平衡多角色之间非常出色,有着《偷抢拐骗》《十一罗汉》甚至《利刃出鞘》的感觉。虽然剧本不合逻辑,故事又俗气又缺乏深度,但极具风格化的手法,本身就是对动作类型片的一个良好补充。

【总结:效果拔群!】

《子弹列车》是一部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非典型动作电影,与《死侍2》中大卫·雷奇展现出来的疯狂风格非常吻合。电影十分放肆和有趣,但具体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观众是否熟悉这一风格,是否能够忍受过量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仅这一点就注定了《子弹列车》日后必将成为cult经典而非大众佳片。

 3 ) 书迷满意 观众开心

本片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小說《瓢蟲》(マリアビートル,2010)。故事講述一名倒楣至極的殺手「瓢蟲」(布萊德·彼特 飾),接到了一份極為輕鬆的工作:搭上新幹線,拿取一個手提箱,並在下一站下車就行了。

不過事情果然沒這麼簡單,保管那個手提箱的,是江湖上讓人聞風喪膽的雙胞胎殺手──「檸檬」(布萊恩·泰瑞·亨利 飾)與「蜜柑」(亞倫·強森 飾);且這對搭檔在保護的黑道公子,竟也被其他刺客悄悄毒殺,殘暴的黑道老大「白死神」已在終點站等著找列車上的人算帳了!與此同時,邪惡小孩「王子」把前殺手木村(安德魯·光司 飾)引誘至車上,準備製造更多混亂……

在這台殺機四伏、高手雲集的新幹線上,「瓢蟲」有辦法順利地到站下車、逃出生天嗎?而火車上的其他人,又該如何面對「白死神」的制裁呢?

其實【子彈列車】的原著小說《瓢蟲》,本身就是一部極為精彩、娛樂性頗高的小說。

光是從故事架構上來說,就會讓人聯想起【五路追殺令】(Smokin' Aces,2006)、【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1998)那樣「多方人馬互鬥」的黑色喜劇。

然後書中的每個角色,性格也都被塑造得十分鮮活。像是自認倒楣卻態度謹慎的「瓢蟲」、總是會漫才式地相互拌嘴的「檸檬」和「蜜柑」、怒火中燒的落魄大叔木村,乃至於心理變態的「王子」,伊坂皆賦予了相當有特色的形象。

且透過不同人物視角的切換,不僅使得故事在「限知」的情況下更有懸念;也讓每個章節能夠擁有不同的氛圍和調性(有些人的故事線較沉重或嚴肅、有些人的故事線則更為詼諧)。

這使得緊張刺激的「殺手奪寶大戰」,閱讀起來更豐富,且同時兼顧輕快緊湊的敘事節奏。

2而本片導演大衛·雷奇(David Leitch)與編劇扎克·奧爾克維奇(Zak Olkewicz),可說是善用了原著的特性,除了還原了小說中那些浮誇、逗趣的人物設定(例如熱愛「湯瑪士小火車」的「檸檬」,動不動就會開始侃侃而談卡通裡的角色);且電影可說是放大了其中的幽默元素:

瓢蟲」總是會沒來由地開始跟對手說起「心靈雞湯」金句;可愛的大型人偶會做些惹毛殺手的舉動而被揍;或是殺手們打鬥到一半,還要顧及車廂禮儀、為了其他乘客暫時休戰的尷尬窘境,都確實有逗樂觀眾。

電影甚至會在主角們打到生死關頭時,突然不講主線,開始給觀眾看一瓶礦泉水的旅程!

即便製作團隊在故事細節上做了許多改編,但如此「惡趣味」的氛圍,正是伊坂幸太郎的「神髓」。所以既沒有減損原著故事的魅力、讓書迷不開心;也成功讓觀眾都看得捧腹大笑、拍手叫好。

此外,本片可不是單純「講笑話」的喜劇;【子彈列車】在視覺處理上也頗為凸出。片中許多有趣的呈現手法,讓本片「看起來」也可以很美、很好玩!

(導演之前的【死侍2】敗就敗在這邊:只講笑話,卻沒試圖讓電影「看」起來更好玩)

我們會看到,當「瓢蟲」走在東京街頭,或搭上新幹線時,鮮豔的霓虹燈便給人一種近似於Cyberpunk風格般的迷幻感;在回顧拉丁殺手「狼」的來歷時,便會出現的花俏的快速剪接和轉場,搭配拉美風歌曲,簡直就像在看MV一樣。講述礦泉水的故事,會很調皮地切到「礦泉水的第一人稱」視角;要拍恐怖的黑道時,又會變成華麗的慢動作鏡頭。

可見製作團隊不但在文戲上還原了伊坂的惡搞調性,多變的視覺風格也貼合了原著活潑的敘事。

劇情上,比較大的改動主要在後半段。

相較於小說「精巧/輕巧」地為每個人物設計「下場」,將不同支線的「收乾淨」;電影則是選擇把所有的故事線都聯繫在一起,更強調了每個殺手彼此間的關聯性。

(小說的情節是,「蜂」為了要刺殺黑道公子,所以才會匿名雇「瓢蟲」去搶手提箱,好像「蜜柑」、「檸檬」分心)

雖說小說與電影的這兩種做法都各有利弊;但【子彈列車】凸顯了「殺手齊聚一堂」的理由,讓這多線故事的電影,更有種「結構美」,最後大戰的衝突也更富有張力,並讓製作團隊能加入些列車出軌、翻覆的特效大場面。

且,也因片中角色的恩怨情仇,都確實與主要反派有關。所以當觀眾看到幾個(本來素未謀面的)殺手,要放下前嫌、團結起來對抗可怕的「白死神」;或知道帥氣的真田廣之,終於能一雪前恥,拔出武士刀開始悲憤地戰鬥時,觀眾都不禁會為這場動作戲感到熱血沸騰啊!

況且,經歷的這麼多情感的鋪陳,以及前面這麼多「在狹窄空間中偷偷摸摸的打鬥」,到最後終於能大殺特殺時,的確有種「壓抑的情緒獲得抒發」的舒暢感呢~

總而言之,【子彈列車】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娛樂電影。劇情夠有懸念,帶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文戲也夠好笑,殺手們彼此的對決又精彩,最後還有大場面!

要說近年來,哪部爽片能如此一應俱全、可又不落俗套,真能讓人「爽」的,絕對就是【子彈列車】了~

這部電影唯一讓我這書迷不太滿意的,是對於「王子」的改編。

在小說中,「王子」是個極度聰明,同時又邪惡的中學男孩。飽讀歷史、哲學、社會學,卻運用這些知識來控制別人、欺負弱小。

他會設計木村上新幹線,單純就只是他想摧毀木村(這個肉體比他強大的大人)的心智,好獲得樂趣與成就感而已。且為了這樣的「樂趣」,他甚至不介意犧牲其他小孩的性命。(至於「王子」跟黑道老大的恩怨,單純是因為「王子」他欺負小朋友,欺負到被黑道老大警告)

同樣的,在新幹線上惹出這麼多麻煩,「王子」也只不過是想看那些殺手陷入混亂、被自己耍得團團轉罷了。

這麼有「存在感」、讓每個讀者都恨得牙癢癢,但又不得不承認其很有魅力的邪惡男孩,在電影中被換成女孩就算了;這位喬伊·金(Joey King)似乎也沒表現出該有的狡詐與惡劣。甚至連「動機」──毫無理由、純粹的惡意,都被改成頗為幼稚的「孩子向大人鬧彆扭」,大幅降低了「王子」這角色的可看性……

(我看小說的時候都已經想好,這種「邪惡男孩」,就是要給神木隆之介演啊!)

(不過小說中還真的有提到,黑道老大有個小女兒呢......)

相較於小說,電影更加凸顯了主角的名稱,「瓢蟲」,的涵義:

瓢蟲不是代表「幸運」;而是自己背負著厄運,為大家帶來幸福快樂。

以這樣的詮釋,來呼應男主角「運氣差」的這個設定。

且這段話還是由「智慧老人」真田廣之,用一種很溫柔的語氣講的。

如此優美的一刻,甚至都讓我這書迷都忍不住覺得,電影在這一刻,竟更勝小說一籌!

觀影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布萊德·彼特演的角色──很愛發牢騷、很愛一本正經講幹話的倒楣鬼──應該最適合由萊恩·雷諾斯來演才對(布萊德·彼特放在這兒有點大材小用了);

沒想到劇情到後來還真的告訴我們:原本應該是萊恩·雷諾斯來的!

 4 ) 差点看不下去

第一次看《子弹列车》,不到20分钟我就把它关了。

电影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畅销小说《杀手界疾风号》,当时IMDB 7.4,豆瓣7.9,对于动作喜剧类型来说属于拔群的口碑。

导演大卫·雷奇,手底下有《疾速追杀》,《极寒之城》,《死侍2》,都是又酷又骚又妖走在时代前端的漂亮好戏。

因此我对《子弹列车》的期待也高出大气层,满心期待却在开头看到的只是《两杆大烟枪》和《五路追杀令》等黑色喜剧的老花式,以及没完没了但似乎没什么必要的炫耀血浆。

得,又一次翻车,这导演才华到头了,我心里这么想。

之所以加个又字,是因为这时我想起选择性忽视了他上一部《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那次是在影院我不得不忍受到散场,而这次嘿嘿,我只要点一个叉叉就可以。

人生苦短,好片太多,通常我不会再去搭理第一次没看下去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片最近热度实在太高,我也没法堵住朋友的嘴让他们不在群里评论。

“绝对是国庆假期最好看的商业大片”——陈腔滥调的好话。

“几乎可以冒充是一部昆汀作品”——这让我有了一丝好奇。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有点死侍的影子”——我开始有了真正的兴趣。

而最后戳中我痒痒肉的还是有人提了一嘴,“里面跟《迷失之城》的梦幻联动太惊喜了”

虽然那部连《夺宝奇兵》的脚后跟都摸不到的冒险喜剧我实在喜欢不起来,但对于一个强迫症,想拒绝这种非宇宙型电影还在玩古老有爱的联动把戏,实在是太难了。

事实证明那是个很有趣的联动,骚气十足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瞧我说了什么啊,有查宁·塔图姆的地方有骚气竟然出乎意料?)

更好的消息是,在那个联动出来时,第二次看的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我觉得很有趣了。

我充分意识到开头20分钟的乏味只是个美丽的误会,此刻我愿意跟着布拉德·皮特一起,满怀激情把这趟新干线之旅一冲到底。

当你回头看,一部动作片全程发生在火车上固然是个巨大的噱头,同时也限制了场面的发挥。

我们看过太多火车电影了,它们能有什么大场面呢,撑死了不过就是彻底脱轨坠落山崖吧。

不管电影的风格多么荒诞夸张,毕竟还是有条常识的底线无法被跨越。《子弹列车》当然也没有超出常识的桎梏。

一列新干线上齐聚一群各怀绝技的杀手,大部分时间,他们都用手枪、武士刀、拳脚、毒药、随手可得的小玩意和威力有限的炸药互相攻击。

中间的插叙有一些飞车爆炸群殴多人斩之类的场面,放在好莱坞商业制作里属于轻车熟路的常规特效,创意和养眼程度有限,最大的作用倒是添加日式和中美的异域风情。

只有到了高潮,才终于有不到一分钟CG满屏摧枯拉朽的列车灾难戏。

本片8500万的预算,20年前也只能勉强挤进一线,放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只是一桶例行爆米花的价钱。

所以,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来衡量,第一眼无比豪华的《子弹列车》都不算通常意义上的大制作。

但这可不是坏事。想想《灰影人》那样贵到离谱的超级大片,根本不敢也不可能搞得多么离经叛道,你就知道成本不高有时候也是个优势。

大卫·雷奇的拿手好戏是在暴力和幽默之间的微妙平衡,血浆满屏但丝毫不觉得残忍,全员傻蠢粗萌中依然能祭出精明甚至偶有高智商的表现。

本片显然跟《死侍2》相比还是差了一截,但还是比较自如地挥洒滑稽幽默的笑料,牵扯浮夸混乱的角色关系,编排俗气放肆但高度风格化的剧情,已经足够让人享用。

之前我还疑惑,对一部次A级动作电影来讲,布拉德·皮特这样的巨星会显著稀释制作预算。

像他这样片酬高昂并要在近耳顺之年挑战大量动作戏份,难免让人质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角。

但看完电影你不得不承认雷奇的选角非常之妥帖。

诚如朋友所说,杀手瓢虫身上确实可以找到死侍的许多痕迹,那种被命运捉弄到遍体鳞伤啼笑皆非的荒唐喜感,以及他面对这种悲喜交加时的照单全收。

皮特很善于诠释瓢虫在身心受创和潇洒释怀之间,稍纵即逝的那份淡淡的忧伤感,这让他表现出凡人的痛觉。

所以不管他如何足智多谋,能打抗揍,俏皮话弹舌而出,你还是免不了对他充满关切,会关心每一次阴阳差错下车失败时他心里到底有什么滋味。

总之,就像网友会提名汤姆·克鲁斯出演90年代版钢铁侠,如果《死侍》真人版是在90年代开拍,皮特也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选。

他的出色还在于能用一头乱发、黑框眼镜、故意邋遢的笑和时而脱线的体态,不失优雅又近乎慷慨地隐藏起巨星光环,让一众配角平等地分担我们的注意力。

柠檬蜜柑的黑白杀手胖瘦头陀双人组,化学反应强烈而流畅,这样诚意满满又不那么瞎基的双雄戏,单独出一个前传似乎并不过分。

洗脑的托马斯小火车梗又可以再编出一百个段子,放心吧没有人会听腻。

安德鲁·浩二遭遇到了演艺生涯混得最惨的一次,从上车就霉运不断,在被胁迫欺骗身受重伤病恹恹里演完全场。

他在每个镜头里都是一副怒气爆表无处发泄的憋屈小表情,像是连续通了几个宵赶进度又被告知周末要加班的打工人。

直到决战才找到怒气出口,象征性干倒了几个龙套。也许是他忙着拍《战士》第三季,没有多少时间在这个剧组排练动作。

真田广之讲寓言被众人笑场破功是另一个暗爽点,这老头演了许多次满口大道理的武术高手,谁不想恶作剧地看一次他老脸挂不住的样子呢。

最后这个张口就在训斥儿子的首领严父,还得靠儿子拿个小玩意搭救性命,也是一种更微妙的打脸,希望经此一役他的爹味能有所收敛,虽然这种爹味在外人看来其实还挺萌的。

原著的腹黑初中生改成了小萝莉,虽说这个角色的狡诈程度比起小说弱了不少,虽说餐车服务员喜美子的亮相抢走了我对她的注意力……

但至少她惨到鬼马的下场算个神来之笔,夺回了不少印象分。

而且这样的性转似乎没有受到女性观众的反感,也许看一个少女智谋周旋在一众男性高手间,毕竟是各个性别通用的享受吧。

总之,《子弹列车》是今年一次颇为奇妙的观影体验。我一度被劝退,又被诱惑重新投入并观感狂升。起初我对它有许多疑惑和刻板印象,又在过程中被纷纷打破,回归浑然自洽。

它坐拥奔放的底色,花哨的技巧,让人共情的角色,旋涡般的无厘头和不加节制又自成体系的暴力,让我津津有味看到最后。

我对布拉德·皮特的喜爱更加一层,也对从谷底爬回半山腰的大卫·雷奇重拾信心,他从《速激外传》的尬聊笨拙里挣扎出来,重回《死侍2》放纵过火的枪火play和开膛趣味。

就像新干线列车注定要加速再加速直到失控粉身碎骨,请让大卫·雷奇的过火也来得再呼啸一百倍。

 5 ) 原著vs电影,细数《子弹列车》中那些令人失望的改编

杀手世界,中年影星,暮年英雄重出江湖——从各种角度来看,《子弹列车》都像是导演大卫·雷奇对《疾速追杀》的一次自我重复,自我模仿。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本片无论是在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动作编排,还是视觉效果等等方面的确非常出色地延续了《疾》的优点。但与此同时,特技演员出身的大卫雷奇自身在文本叙事方面的短板却也在本片中得到了继承,甚至进一步发扬光大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程度。

导演曾经做过5次布拉德·皮特的替身,俩人渊源颇深

当然,如果你没看过伊坂幸太郎的原著《杀手界·疾风号》,可能很难理解我的这种不满,所以下文我会按照这部悬疑小说中对应的情节与电影中的角色进行逐一对照。是的,简单来说,本文就是一个吐槽合计。如果你正为这部电影血脉偾张激动不已,那我劝你就别往下看了咱们彼此放过,但如果你看完电影之后,内心深处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的话,希望我的吐槽能让你找到些许共鸣。

Here we go.


瓢虫

我们先从主人公瓢虫说起。

在影片的前30分钟,导演通过一系列事件不断向观众强调,这是一个运气奇差无比的男人。

虽然电影中的这些“坏运气”都没有对瓢虫带来多少负面影响

但自从“瓢虫”和“狼”遭遇开始,这一人物设定却仿佛突然被导演反转了。

看过原著的朋友恐怕难以相信这句台词居然会用在“瓢虫”身上

瓢虫在此后的剧情中一路开挂,向观众花式show出自己通过机缘巧合避开攻击,击杀敌人,甚至死里逃生的能力。

和柠檬对打,被突然倒下的尸体挡了一拳
被蛇咬之前刚好打过血清
随手一扔,灭火器就正好砸中后面敌人的脑袋

如此多的幸运事件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让人简直不禁怀疑,这怕不是个被幸运女神眷顾的天选之子,怎么好意思还在那里煞有介事的说什么“瓢虫背上的七颗星星代表它背负了所有人的厄运”云云……导演你要不要再看看皮特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甚至被脱轨的列车甩飞好远,都能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人偶身上毫发无伤。

其实在原著中,瓢虫的衰运非常纯粹,从小到大他身上的事情永远不会按计划进行,接到的任务无论最开始看起来多么容易最终也会被搞得一团糟。而他之所以年纪轻轻(是的,原著中瓢虫是个年轻人)能在杀手界站稳脚跟,靠的是自己实打实的灵活头脑和敏捷身手,而不是电影中这些天外飞仙般的巧合。

“……如果(瓢虫)被逼得太紧,他的大脑就会天马行空了。” “是变得不正常?” “大脑思维会变得更快,应该是集中注意力了吧。被逼得太紧之后,那种瞬间爆发力还是反射神经什么的,反正就是思考能力非同凡响啦。

不然,如果瓢虫都如此幸运了,那王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王子

与瓢虫纯衰运体质相反,王子则是个天生的幸运儿,更是整部小说的戏眼所在。但恕我直言,电影中的王子却是对原著改动幅度最大,也是最失败的一个角色。

这一脸大浓妆,实在不像是原著中能利用自己孩子外形迷惑敌人的“王子”

在小说中,王子虽然只是个初中生,但却极端腹黑,甚至有点反社会性格,没看过原著的朋友可能很难想象,他之所以把小涉(木村儿子)从百货大楼屋顶推下去,然后威胁木村去行刺峰岸(电影改为了白死神),这些行为并不是因为他和这些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反而只是简单地因为他自认为能“看透世间一切,控制所有人”。虽然思想中二之极,但是王子却似乎的确有这份装B的本钱,他不仅善于轻易洞悉他人思想,而且还非常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孩子”的身份和外形来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在他的操纵下,他身边的同学、老师纷纷沦为实验品,被他折磨、控制、甚至摧毁,而他在这个过程中则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气)愈加自信,欲壑难填,最终甚至想要挑战江湖传说中那位可怕的峰岸阁下。

……王子戏谑的口吻让木村很不耐烦。他皱起眉头,似乎想从扭曲的脸上挤出言语一般。“你小子,该不会是想对峰岸下手吧?”王子的嘴角因情不自禁奔涌出的喜悦而咧开了。“那个姓峰岸的叔叔就那么有名吗?”

最开始,王子的目的只是单纯的胁迫木村去替自己行刺峰岸,但当他偶然发现列车上正有两组人在争夺一只手提箱时,他的邪恶本性被撩拨出来,虽然他并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在争夺这个箱子,但既然这些大人们“有所图”,那么就有可能沦为自己玩弄的对象,于是就立刻凑上去,化身为人畜无害的小孩子穿梭在这些杀手们之间,不断散播谣言、编织陷阱。

……我想那个箱子里一定装着很重要的东西。至少有人正拼了命地在找,那就说明里面的东西有某种价值。”王子边说边思考着……该怎么做才会让事情变得更有意思呢?……比起那个来,把箱子藏起来更重要。我可以借此诱导想要箱子的人,让他们产生混乱…… 木村板着脸,目不转睛地盯着王子。王子所想的事情、所有行动的原由,他一概不知,十分苦恼。不求金钱和名誉,只不过想更多地观察他人的行为,这样的欲望在他看来或许十分罕见。

“狄索”,如柠檬所说,这是一个坏透了的小火车。这个人物如同幕后牵线的木偶师一样,串联起了书中所有角色,让故事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悬疑的张力,读者完全无从预料这样一个性格扭曲的初中生下一步会干什么,又会挑选谁作为目标。

但是反观电影,王子摇身一变成了白死神的女儿,而她胁迫木村的目的则是为了向父亲报仇。我们这里且不讨论两种设定孰好孰坏,但问题在于,电影的这种改编让王子的整个刺杀行动都显得莫名其妙。因为,一个堂堂的黑帮大小姐,怎么可能连自己亲爹在哪儿都不知道!?

跟着一只手提箱才能找到亲爹,妹子你是认真的吗?

即便平日里再怎么不受重视,但你又不是被扫地出门了,想埋炸弹弄死老爸,放屋里,放车里,放礼物里,怎样不行,干嘛非要绕这么大一圈?而且想找个替死鬼来执行自爆枪计划的话,挑你爹身边的亲信和侍卫来胁迫不是更合适吗?为啥非得乘坐子弹列车千里迢迢把木村这个十八线的外围小喽啰运过去当刺客,这里面的逻辑在哪儿?

但电影中,这种奇怪的人物行为逻辑就这么强行发展下去了。更诡异的是,当木村在听到一个素昧平生的女生让自己去刺杀白死神时,首先想到的问题居然是“如何”能杀白死神,而不是“为啥”要杀白死神。

是的,影片对此没有丝毫解释。

木村

所以我们接着再来说木村雄一这个角色。

全程保持迷离眼神的老父亲

我看到有朋友在其他帖子里提问:饰演木村的演员表演怎么这么浮夸,总是一副精疲力尽精神恍惚的样子?其实原因很简单,木村是个有严重酒精有依赖症的家伙(简称酒鬼),他是直到自己儿子小涉坠楼入院后才终于下决心戒酒。当然,这是在原著中的设定,电影对此却只字未提,所以观众自然不知道这个角色披头散发跌跌撞撞的形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有趣的是,大家注意看这些镜头。

上火车前用冷水泼脸。

这其实是在醒酒

两次和对面的路人相撞。

与瓢虫撞了一次
与售货员撞了一次

等待交货时手中握着的酒瓶。

注意此时木村手里拿的酒瓶

最后决战时调了一支酒瓶当武器。

昔日的酒鬼用酒瓶展开反击,这个镜头其实本来有更丰富的意味

等等这些镜头中,你随处可以见到木村酗酒的“痕迹”,这也就是说,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所用的剧本,显然还保留着展示这一人物背景的情节。但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内容却在后期全都被导演剪掉了,然后留下了一堆没头没尾的台词。

比如影片开头,老木村说:小涉很幸运,不知道自己的坏运气其实帮你免去了多少苦难

——这里的苦难是指什么?

是指这场事故促使木村决心戒酒,避免了日后出现更可怕的悲剧

王子在嘲讽木村时说:哄你儿子上天台太容易了,没想到你花了三个小时,才终于发现你儿子失踪了——所以木村这段时间到底干嘛去了?

喝酒误事了呗

而除此以外,影片还完全舍弃了木村和王子之间的过往故事,设定为两人在火车上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原著中,他们俩在此前已经打过不止一次交道了,木村还曾经插手过王子手下的一场纠纷,狠狠地揍过王子一顿。而这种狼狈的经历,也是王子之所以将小涉推下楼的理由。

……木村满脸通红,身体几乎要冒出火来,“好了,别再说了!”他又立刻压抑住愤怒,“我才懒得听你那似是而非的借口。我说的是为什么要盯上涉?” “那当然是因为想整叔叔你啦。”王子说着,还故意戏弄他似的将手指放在嘴上,轻声道,“要保密哦。”

这种关键背景信息的缺失,让电影里很多情节都显得颇为“弱智”。比如最典型的,为什么木村始终没有怀疑过这个小女生是不是在使诈?按照电影的剧情,你从来都不知道她是白死神女儿,所以为什么对方说在医院里安排有杀手你就真的信了?

木村同志明显没经历过我大天朝电信诈骗的洗礼

而在原著中,俩人此时的对峙其实描写得非常精彩。木村由于之前领教过王子变态的做事风格,知道对方是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主,所以一直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而另一边,王子虽然看起来运筹帷幄,但内心也在顾虑木村被自己逼急的话会不会不管不顾地暴起反抗。

……我是在害怕这个初中生吗?木村觉得这种想法实在叫人难以置信。正因如此,内心的感觉才仍旧模糊不清。这个初中生真的有能力威胁他人,将恐惧植入别人内心吗?木村摇了摇头,摇掉了脑海中的这些思考。

结果,这种微妙的心理博弈在电影中被简化成了一场过家家游戏,木村被王子用一通电话(甚至对方都没有提供任何照片之类的证据)就从头压制到尾,有这么蠢的黑社会杀手吗?

被改编得同样莫名其妙的,还有“狼”这个墨西哥amigo。

这样一身血迹去乘新干线真的不会被JC叔叔问话吗?

话说这位仁兄为什么刚跟瓢虫打个照面就立刻起了杀心?你手中的情报不是告诉你凶手是一个女人吗?是,看到婚礼上的服务生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确不同寻常,但这岂不是更加说明你掌握的情报有误,怎么连怀疑的过程都省了二话不说上去直接开打,你就不怕被对方前后夹击?而且话说回来,同样是婚礼上乔装打扮的两人,对黄蜂就需要根据照片来确认长相(好吧我知道这张照片其实是导演为了让瓢虫后面拿去看的啦),对瓢虫却在一秒钟内就完成了“身份识别”,兄弟你怎么做到的?就因为对方曾经撞了你一下吗?挺记仇啊。

这里狼为什么动手前要特意低头看一下刀子?总感觉这里也剪掉了什么剧情

那么原著中这段情节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瓢虫和狼这俩人以前是结过梁子的。根据小说的描述,狼是一个只敢对老弱妇孺动手的懦夫,圈内风评很差,瓢虫早就看他不顺眼,所以后来有一次他看到狼又在欺负小朋友的时候就上去揍了他一顿,狼从此怀恨在心发誓下次再见到瓢虫时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因此,当俩人在列车门口碰面时,狼才会立刻把瓢虫推回了车厢找他算账。

被七尾(瓢虫)踢过后,不光是肉体就连自尊心也受到了打击的狼瞪圆了眼睛,暴跳如雷。“下次再让我看见绝对饶不了你!”他喊了这句话之后便跑掉了。那是七尾(瓢虫)最后一次见到狼。

看,这样的情节就合情合理得多了不是吗?

黄蜂

说完狼,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刺杀目标:黄蜂。虽然这个角色在剧情中占比非常小,但是依然不妨碍导演为她设置了几个颇为搞笑的情节,以至于让我想多花点笔墨来说一说这个人物。

小姐姐扮演过死侍中的“Lucky”

其一,就是那只“非洲树蛇”。

这只蛇从影片第一个场景就开始怒刷存在感,但其实屁用没有

我想象不出,为什么要让一个用毒高手带着“活体材料”上火车。难道行刺前还需要现场从蛇嘴里取毒不成?这是怕自己身份暴露的不够快,还是担心蛇毒不新鲜弄不死人?而且这只蛇在车厢里爬了半天,存在感如此之强,搞得你无比期待这把“契诃夫之枪”什么时候会响。结果呢?一直等到它被瓢虫扔进马桶里,都没有对推动剧情起到什么实际作用。

其二,黄蜂见到瓢虫时大喊一声“你个混蛋偷了我的蛇”。

我真的没有啊,Madam

这都哪儿跟哪儿?瓢虫什么时候偷她的蛇了?如果这句话指的是瓢虫不小心打开了蛇笼这件事,我就很奇怪,当时瓢虫撞开笼子时周围可一个人都没有,黄蜂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导演告诉你的吗?

蛇被放出来的时候,周围并没有目击者

其三,俩人对打时,明明是瓢虫先中毒,黄蜂自己手握解药,有啥理由比对方还紧张?而且为什么被针扎了之后就站在原地不动了?即便你沉不住气想先打了解药再说,那也完全可以退后两步拉开距离再操作吧。你中的是蛇毒,又不是什么“含笑半步癫”,没有理由当着别人面往外拿解药对不对?是怕离得远了对面瓢虫够不着吗?

俩人瞬间进入静止状态,仿佛在玩谁眨眼谁就输了的游戏

而原著中,完全没有这些脱裤子放屁的情节。首先,这只蛇跟黄蜂一毛钱关系没有,黄蜂用毒那是真用的蜂毒;其次,瓢虫是因为被掉在地上的针头扎中了手背才中毒的(衰运上身),黄蜂并没有看到这一幕,所以她自己被扎了毒针之后想要立刻注射血清是情理之中的事。

七尾(瓢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女人扔出来砸到门上后掉下来的针如同鱼钩般地弯曲着。七尾(瓢虫)的手正好被那往上翘着的针尖刺中了。

水果二人组

在一众杀手里,柠檬和蜜柑的戏份是所有人中改动最小的。我本想跳过不讲这两个角色,但是电影里有一点我实在是忍不住……请问,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是怎么被传为是“双胞胎”的???而且据玛丽亚说,圈子里还“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个称号。

话说,你们这些杀手同行们真的不是知道了人家父母的什么八卦吗?

这样的两个人,你告诉我能被当做双胞胎?!

原著中怎么写的?大家看看吧。

柠檬跟蜜柑一样,有着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可能是瘦削的身形也很相像的原因,他们时常被误认为双胞胎,或者至少也是兄弟。于是,常有人称他们是双胞胎杀手或兄弟杀手。

所以电影选角搞成这样,除了ZZZQ的目的以外,我实在不知道还能怎么理解。

木村茂(木村雄一的父亲)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可能是本片最具魅力的角色吧(居然不是皮特)。

……背后的自动门开了。王子保持着手机放在耳边的姿势转过身。一个穿深绿外套、体形中等、满头白发的男人正从那里走进来。粗眉毛,细细的眼睛很是锐利。王子猛转过身,眼睛勉强抬起,打量着那个男人。男人忽然咧嘴笑了。“还真是个初中生啊。”

按照小说中的剧情发展,当王子陆续祸害了木村和水果二人组,接着想要继续控制瓢虫去刺杀峰岸时,木村茂出场了。这个角色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一个此前最不起眼的老爷子,突然露出顶级杀手的真容,干脆利索地制服了这个阴险狡诈的小变态。这种突如其来的反转效果让读者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了巨大宣泄。

但回到电影中,王子已经被简化成了一个寻求父亲认同的叛逆少女,幕后boss变成了白死神,因此导演只得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匆忙通过一场回忆告诉大家这个老爷子和白死神的渊源,快速为这俩人建立起矛盾冲突。这里可能导演自己都觉得这段生拉硬拽的情节简直蠢哭,于是借着瓢虫的嘴吐了一把自己的槽,“我真不想听你的故事”,“但我总归还是要讲”……是啊,再不讲车都要到站了,等下没头没尾怎么让这俩人打起来呢。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反抗是没用的

于是,拜真田广之的强大气场所赐,当木村茂抽出武士刀,如天神下凡般在列车中收割人头的时候,屏幕前所有人可能都会忽略了此处一个无比诡异的现象:影片高潮段落最精彩的这场动作戏,居然是由出场时间还不到1/10的配角来完成的。

六旬老汉1v6大开杀戒

而此时主角在干嘛呢?……修火车、打杂兵?why?!

2000万片酬的皮特却在修火车

一众大材小用的配角

其实,对演员怪异的使用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主角身上,如果你眼力够好,阅片量足够的话,你会发现导演在本片中的“堆料”做法已经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比如那个推着小推车的售货员妹子,是饰演《黑袍纠察队》“极殊女”一角的凯伦·福原,《自杀小队》里的武士刀/卡塔娜也是她演的,结果电影中直接被“黄蜂”一水壶撂倒领了便当。

水果瓜子矿泉水……
《黑袍纠察队》极殊女

比如木村雄一的扮演者安德鲁·浩二,他主演的美剧《战士》口碑很好(剧情灵感来自于李小龙去世前遗留的8页手稿《龙战士Warrior》),明明有一身真功夫,结果在这部电影里却几乎毫无展示。

《战士》阿山

另外还有电影中的检票员,演员丘增,是美剧《英雄》里具有穿梭时间能力的“中村宽”(懒得找图了),但是在本片里却演了一个可以说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角色。


似乎写了太长了,赶紧收个尾吧。

虽然上面说了这么多不满,但本片其实依然非常值得一看。毕竟从2019疫情开始,全球影视业似乎就进入了一场可怕的衰退,越来越多如同注水猪肉一样的影片涌进市场,远观白白胖胖,切开全是水货。在这种大环境下,有这样一部场景炫酷、大牌云集、不吝血浆、甚至还带着几分昆汀式戏谑风格的作品出来,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借用国内某著名相声演员的一句口头禅:不是我有多优秀,全靠同行衬托。

 6 ) 关于原作的安利、电影的异同和一些吐槽

首先改编版完成度很高,为了短时间逻辑成立而做的主线删改和人设变化都还算顺畅。我作为原作粉本来也做好了面目全非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些关键剧情和flag回收还顺畅地保留了,虽然阿黑的部分我个人从情感和审美上还是无法接受……

一个预警:如果因为电影而对原作感兴趣,请做好风格完全不同的心理准备,如果说原作是轻巧调皮的爵士乐,那电影就像是强烈的速度金属摇滚。我担心某些吐槽可能会看起来像在打一些剖析电影剧情的影评的脸,但我个人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必相提并论的平行宇宙。由于原作有着独特的作者个人风格和有趣逻辑,这里纯纯希望对偏推理味的群像剧有兴趣的新朋友跳进伊坂老师的坑里来w

+++

原作《瓢虫》(中文版叫《疾风号》)是比较有伊坂幸太郎中期风格的娱乐作品(伊坂老师的作品比较多类型,尽管早年被算进推理作家但现在我也很难认为这部作品能算纯推理,因为设定比较抓马所以前作的漫画化更符合作品气质),原作比较广为流传的金句是“ 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 ”。以下是台版的故事简介:

一列東北新幹線列車上,今盆洗手的「前」殺手木村、經常被誤以為是雙胞胎卻毫無血緣關係的殺手「水果二人組」、「偽」優質國中生王子慧、運勢其衰無比的「七尾」。一群殺手因緣巧合全搭上同台列車,展開一場奇妙、刺激的廝殺之旅。
家庭人倫悲喜劇外加黑幫火拼大亂鬥,帶你盡覽瘋狂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伊坂老师以昆虫命名的作品可以算是三部曲,按时间线是《蚱蜢》、《瓢虫》、《螳螂》(吐槽一下本土化后名字改成了《杀手界》《疾风号》《恐妻家》可见本国大众的读书品味多么直白……)

接下来是提及一些对原作的删改点和人设变化、相关的逸话。我只是顺着印象随讲随扯,只对改编部分有兴趣可以下拉到后半部分。因为阅读原作也有些年头,难免对一些配角和剧情记忆模糊,如果有兴趣或不怕剧透也欢迎看将近十年前(。)写的书评:「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剧透有)

首先,原作是非常有日系悬疑小品气质的精巧作品,人设很有漫画感,第一作《蚱蜢》分别有两次相关的漫画化: 井田博人版 GRASSHOPPER - 蚱蜢大須賀めぐみ Waltz 和评价不错的剧场版电影蚱蜢 グラスホッパー

其中井田版是中规中矩的漫画改编,大須賀めぐみ(港版译大须贺惠)则跟伊坂老师相当真爱数次合作,waltz是以《蚱蜢》里的人气组合岩西x蝉(在瓢虫中对应伪双子)为主角的故事(也可以当成平行世界),后来在大须贺惠改编的另一本伊坂原作的《魔王》系列也串联登场(我称之为伊坂宇宙)。同时大须贺惠大约是给伊坂某部文库本的《瓢虫》画过封面如图:

左伪双子;右上七尾;居中王子;背后木村……可见美版改编多么狂野…

当年书粉希望影视化的风格能像《两杆大烟枪》,导演的热门人选则是盖里奇(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不过电影版的导演我觉得和盖里奇确实算是殊途同归)

整体来说改编保留了各路杀手汇集在列车里交错叙事的主干,删改(简化)大部分人上车的理由,最后四分之一基本原创但片尾有些点没忘了回收原作flag。 电影版从头到尾都完全是米国人对立本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一帮老外还要聚集在东京啦……不过归功于立本的文化输出比较强势,大多只是抓马了一点,不算负面。比如赛博色调的东京、好莱坞(美国横店x)日本区的标准花楼和看起来像鬼武者的黑道(有一幕女式和服的穿法还搞成了情趣大胸妹)。 后半鬼面还做半脸……拜托那些大哥本来下巴就是脑子一倍宽了好吗……我个人感觉米国人搞拼日本刀剧情跟拿水管也没太大的区别 ,不过爽到就行了这也不是我的关注点不展开了大家智者见智(x

人设方面, 原作木村他爸这个角色其实是他父母,看起来慈眉善目,在结尾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他们俩有多么牛逼(btw白色死神的名字真是标准的美式中二)木村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只是个颓废madao,老婆跑了,孩子被王子推到住院的部分还是前期主线。

王子(原名王子慧)则人如其名是一个中二美少年(货真价实国中生),满嘴诡弔逻辑的愉快犯,原作我最高血压的角色,实质上的boss。在原作里魔音穿脑的终极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呢?”而每个角色都对此问题有着个人见解,也无怪乎有书评称伊坂幸太郎是描写“恶”的作家(但结局总是回归爱与希望)。王子在电影里被改成了奇怪的大龄萝莉,我不太懂米国人的审美, 要改干嘛不改成混血金发啦啦队长,我想看美女啊——很遗憾原作没什么像样的女性角色,七尾的联络人从头到尾没上车,毒蜂是个炮灰,本文最强女杀手是被删掉的老奶奶…… 既然要改为什么要找一个装嫩的大姐还梳着堪称东亚刻板印象第二名的齐耳短发!(第一名是单色挑染)只有片尾刘海凌乱的造型还好看一点。 最后把身份改成白死神的女儿算是巧妙简洁地替换了动机(我个人甚至觉得有些洗白意味),毕竟美国人不吃日式的暗黑堕天中二病ww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在书中对应的是“七尾”——超高校级倒霉蛋,名字暗含瓢虫的意味。原作有他小时候被绑架的剧情,绑匪打电话给他父亲索要赎金,他父亲回答是“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小说前作是发生在列车事件七年前左右的故事,两部作品里基本所有角色都有隐含的对应关系。七尾(和木村?)对应前作的主角,而前作主角也以经历一切后变得通透豁达的活神父状态上了这趟车——原作里车子好好进站了,没有这么毁天灭地的结局——和七尾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

这里插一句。原作的日文名直译过来是《玛利亚甲虫》,相关典故如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农民已经知晓蚜虫常会毁坏农作物的事实。为了让田地免受这些蚜虫的危害,他们向圣母玛利亚祷告以寻求帮助。也许经常是瓢虫飞来吃掉蚜虫从而拯救了庄稼的缘故,它们被命名为“圣母的甲虫”或“圣母的信使”。德国人使用的是类似的名字, Marienkafe,即玛利亚的甲虫。
——吉尔伯特·沃尔鲍尔 《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

在书中也提及, 瓢虫有一种以小小翅膀背负(见证)了他人悲苦的意味。也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完全的群像剧,七尾与其说主角,不如说是所有人命运的见证者。这一点电影的戏份分布也很合理,虽然最后完全变成奇怪的日本黑道对决有点跑偏…… 伊坂老师给七尾另外有写一个短篇故事叫《倒霉蛋的笑》,依然是他苦难人生的缩影(笑

下面是我在原作最喜欢的伪双子环节,我要拿起我的意大利炮开喷了。

原作中的伪双子是非常时髦的原宿风青年组合,喜欢小火车的是柠檬,聒噪b型血的弟弟角色,会嘴上嫌弃却偷偷阅读蜜柑的严肃小说;蜜柑则是严肃认真a型血,一样言不由衷地记住所有小火车的细节。二人登场初期就立下了“我们就算死了也会复活”的flag,在结尾的回收是七尾拿小火车贴纸中了三等奖,奖品是满满一箱柠檬和蜜柑(这破彩蛋也很杀我);贴纸识破王子的点电影里有保留,但原作俩人是一起死在厕所里(重点)尸体被草率的处理掉,算不上善终。原作描写蜜柑发现柠檬之死而动摇的一段我大写摘抄,以下是最喜欢的一段:

柠檬的脸浮现出来。不是现在眼前合着眼皮,眼皮上被血迹覆盖的男子,而是总在一旁叽呱个没完的柠檬的脸。
「我也想要有人称赞我说,你是个有用的小火车呀。」
蜜柑想起那孩子般双眼发亮的表情,感到胸口破裂,被撕成片片,冰冷的风钻进里面,激起阵阵涟漪,而且这样的悸动是生平头一遭,令他大感动摇。 小说的文章在脑中响起。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
无论共有的时间有多长,消失的时候,总是各走各的,孤身一人。
引自 水果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是原作中蜜柑所阅读的伍尔芙小说《To the Lighthouse》内文(这本书还提到杀死瓢虫要利用勺子)。过了很多年这段还是痛杀我……所以无法原谅电影版中伪双子的改动并不只是因为替换了一个黑哥(和朋友zz不zq吐槽说为什么不干脆改叫黑加仑)而是为了zzzq完全篡改了二人前后赴死的结局变成了一人幸终,反而像个BE(但对结尾彩蛋竟然变相回收了复活flag的改编我还是认同编剧水准的)。

相比之下,毒蜂改成拉美裔倒不显得违和,但是太过炮灰导致我不明白电影里明明代号是毒蜂为什么要用蛇毒……因为顶着乘务员金发彻底变成搞笑角色,对唯一的巨乳姐姐好一点啊!(在大须贺惠版的《魔王》好像有客串过,原作定位姑且算是美少女吧)

恶狼的部分、奇怪壮汉0,还有布拉德皮特深爱的日本坐冲马桶等等,则是独属于电影的醍醐味了。

说到结局。我想对东亚作品进行西方改编往往会折射出二者的理念差异。浅显的诸如原作是“一切麻烦落幕,火车顺利抵达终点”,而电影“爆炸吧!毁灭吧!”。我个人便有一些没什么道理的解读。东方内核总会追求一种玄妙的象征。列车给人以“周而复始”感、进站则有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意味:列车总会进站,也终将再次疾驰。这与全系列采用昆虫命名以象征某种“杀手的生态”一样,带着一丝深长的韵味。而西方人或者说比较简单直接的观众,则更希望故事有一个强劲的戏剧高潮,然后一切就此落幕。他们较难理解前者,需要明确的“终结”和“结束”的讯号。这两者并无高下,却是迥异的两种选择,以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那么乱七八糟的原作话题也就先说到这里,剧情的修改太过千丝万缕,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原作(随时安利)。回头看去这个系列伴随我度过了最精彩的人生阶段,“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诸多选择。没想到有生之年会改成美国电影,确实感到人生处处是惊喜。谨以此文小小表达对伊坂老师多年的爱和对此系列的钟爱。

 短评

托马斯小火车衍生剧

8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就妹有乘警管一管吗?!

10分钟前
  • H.C.McTang
  • 还行

一场昆汀+盖里奇的美籍演员主演的日本夸张动画风格的好莱坞《疯狂石头》版的《杀手疾风号》。 布拉德皮特就像《追凶者也》的张译,影片有着死侍风格的话痨类型元素,无厘头荒诞爆点的黑色幽默,各路杀手出其不意的送命方式,R18的视听效果,还有演员的轻松自如的表演都让影片加分,不过各种杂乱无章的元素汇聚在一起,却没能像昆汀和盖里奇早期作品那样玩得如鱼得水,剧情的拼接感和角色动机都没能顺滑进入下一章,原本不复杂的剧情还有些刻意玩得复杂但不高明。如果喜欢黑色幽默杀手类型爽片的,可一看。

15分钟前
  • 大聪
  • 还行

一个好爆米花电影,这年头也不容易了

18分钟前
  • 扰流
  • 推荐

好乱 看的我好累…..(fiji水到底赞助了多少钱啊

20分钟前
  • simon㍿
  • 还行

好看 无尿点 搞笑又血腥 但是有的时候有点太搞笑了导致人真的g了我也想笑

25分钟前
  • 一颗蓝
  • 力荐

原本应该是个黑色幽默爽片,没找准自己的定位,缝合了很多风格。结果哪个都没做好。没好好制造悬念,有些揭晓得太早有些提到得太晚,一些意象意义不明。一些角色的窝囊死法喜感欠缺,搞得场面尴尬;R级恶趣味也有,但不密集不过瘾;高铁应该象征一个快节奏的密闭空间,被美式嘴炮硬拖慢了;刻板印象太多,俄罗斯人爱玩左轮、日本人只会用刀、死脑筋的墨西哥人、白男就是中年危机,关键这帮人隔三差五发癫突然满嘴人生感悟开始煽情。有亮点,但没做到扬长避短,可惜了。

28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谁能想到一瓶bo'oh'o'wa'er成就了两个反转

30分钟前
  • PepsiPussy
  • 推荐

近期看过最好的片子了

35分钟前
  • 天山童姥
  • 力荐

要我说老美词汇缺乏呢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这么优美的表述到他们口中就剩“it’s all about your fate”

37分钟前
  • 丫呀吖鸭
  • 推荐

果然是霓虹背景板才能hold住的宿命論故事,好中二喔,看得好爽喔。多加一星for the old timer's 500 Miles and the hell yeah West Ham one Chelsea nil!就是一直覺得托馬斯小火車超creepy耶小孩看多了會做惡夢那種

39分钟前
  • El Guaje
  • 推荐

仅从娱乐片的角度,倒也还可以,起码很热闹。不过叙事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改编伊坂幸太郎的小说,原著线索非常多,很多关联也很精彩。电影版基本就是一锅乱炖了,很好奇如果没看过小说是否可以很顺滑地理解整个故事,因为不少细节交代得非常潦草。这片还有个遗憾就是,动作戏方面也亮点有限,失去了以往作品的光彩。最后还完全玩飞了。最有趣的就是跟《失落之城》演员之间的互动了吧。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就比如我在高铁上看这部电影,由于太精彩导致我差点忘了下车,急忙下车却忘了拿行李箱,第二天打电话告诉我行李箱找到了但却送错了城市……

43分钟前
  • Ann
  • 推荐

永远都可以相信R级动作片导演的歌单,Stayin‘ Alive 开头到麻衣未稀的Holding out for a Hero推倒高潮,整个过程爽就完了。人物多但是编上号加性格分明故事解说都不用再想昵称了,瓢虫,酸口兄弟,狼人,小王子,大黄蜂,有些就算出场很短,但是很有记忆点啊。动作戏足够爽快,故事线笑点和悬疑都做得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演员都是老熟人了,桑德拉布罗克和查宁塔图姆是从迷失之城拉的壮丁吧。

48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只要200刀就可以嫖到钱宁?!

51分钟前
  • 喧鸦
  • 力荐

比预想得好看耶,我在电影院大笑出声。就是除了皮特其他的杀手都好中二,爱恨也没啥铺垫,在整部片里横冲直撞。是不是换成日本卡司会更和谐一些?列车的风景也是典型的美国人眼中日本符号的堆砌,霓虹人偶高级马桶富士山……好奇日本人怎么评论这部电影。

54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推荐

可能已经得了那个,恋老癖,最近的crush全部都是花甲老人,花甲老人皮特,花甲老人克鲁斯,我不对劲

58分钟前
  • 钙甜心
  • 力荐

只有蜜柑死亡的结局达成

1小时前
  • .
  • 推荐

一开始差点撞到皮特的卡车和结尾撞飞女孩的卡车是同一辆!!!

1小时前
  • 琼岛搓澡师
  • 力荐

久违地爽到了,好莱坞爆米花该有的样子。不过不得不说,这类电影总让我觉得人类真是生命力顽强,通宵打架一身伤,早上还有精力吐槽。PS三个疑问:奥迪是不是没给钱?Fiji到底给了多少钱?瓢虫念念不忘的心理医生,电话多少?

1小时前
  • 宋夕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