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蝴蝶

爱情片大陆2003

主演:章子怡  刘烨  仲村亨  冯远征  李冰冰  王凯  谢承颖  姚安濂  Felicia Pullam  Seiichiro Hashimoto  高昊  

导演:娄烨

播放地址

 剧照

紫蝴蝶 剧照 NO.1紫蝴蝶 剧照 NO.2紫蝴蝶 剧照 NO.3紫蝴蝶 剧照 NO.4紫蝴蝶 剧照 NO.5紫蝴蝶 剧照 NO.6紫蝴蝶 剧照 NO.13紫蝴蝶 剧照 NO.14紫蝴蝶 剧照 NO.15紫蝴蝶 剧照 NO.16紫蝴蝶 剧照 NO.17紫蝴蝶 剧照 NO.18紫蝴蝶 剧照 NO.19紫蝴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4:09

详细剧情

  1928年,伪满洲国的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离开中国情人丁慧(章子怡)返回日本,数年后他再回中国来到上海时,变身高级特务。而此时丁慧已成为地下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该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相爱。抗日组织去火车站接从外地聘请的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的杀手时,误认其为小职员司徒(刘烨),混乱中,丁慧杀死司徒女友依玲(李冰冰),司徒则被伊丹英彦抓获。  对一系列遭遇无比迷惑的司徒被释放后,发誓要为依玲报仇。丁慧与伊丹英彦重逢,成为两股势力互相设局要利用的重要棋子,她本人正为误杀无辜饱受内心折磨。某个日本会所举办的舞会上,伊丹英彦告诉丁慧山本与谢明均已死,丁慧震惊想刺杀伊丹英彦之际,司徒持枪闯进舞会。

 长篇影评

 1 ) 类型分析



      豆瓣上给紫蝴蝶的类型是:历史/战争。“剧情”我真心觉得不能算是一种类型,换做“爱情/历史/战争”更贴切一点儿。



    按照罗伯特麦基的类型片编剧理论,影片的激励事件发生在第一幕后段,即丁慧的哥哥被日本人杀死(因此她成为了抗日地下组织的成员),按照普罗普的三十一个故事成分,即是壁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哥哥死了),从而开始了剧情的进展纠葛。而标准三幕类型片的主情节的三个高潮分别在约30分钟,100分钟和120分钟。在本片中即是:三年后火车站混战,丁慧失手杀死伊玲,伊玲男友司徒莫名卷入反日暗杀事件;谢明刺杀山本,抗日组织遭到伏击,包括谢明在内全军覆没;舞会上丁慧、伊丹英彦与司徒悲凉的大决战。按照危机、高潮、结局来说,危机是舞场上伊丹和丁慧的一段对话,高潮是决战,在最后一段长闪回后,空袭南京上海是故事的结局。



    回到最初谈到的类型问题上,作为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主要包含的四个价值是:


    好人(丁慧) 不好不坏的人(谢明)
    看似好人的坏人(叛徒)(司徒) 坏人(伊丹英彦)


    这是相对于好人而言的几个不同程度的负面价值,其中包含负面之负面的价值是:作为叛徒的司徒,也是战争类型中最重要的对立价值。全片中三次用短闪回描写伊玲和司徒的爱情,同时也出现了三次伊玲和司徒在家里听的那首歌,即是为了反复强调终极负面价值的来源,爱,以及爱人被杀产生的恨。对丁慧的恨是因为误杀,而没有日本侵略就不会有这次误杀,对伊丹也包含了同样的恨意。这是高潮的枪战的逻辑。



    回到爱情的类型上,包含的价值主要是对于丁慧的感情:


    爱(伊丹英彦) 不爱不恨(缺)
    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恨(司徒)


    相对于上一组价值而言,事实上这组价值的正面其实是:恨(司徒),也就是写为:


    恨(司徒) 不恨不爱(缺)
    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爱(伊丹英彦)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片中每两个人之间都充斥着疏离感和不信任,甚至主要角色之外的山本和伊丹英彦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而唯一一个纯粹包含爱的角色,即伊玲,在第一幕高潮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而作为负面之负面的看似不爱的爱(谢明),是这组价值中的终极负面价值,因此在最后高潮之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段闪回,来交代谢明和丁慧之间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高潮后有一大段闪回,但是因为在叙事上这一段也有很强的作用,并不能让观众就此回味影片沉重而高亢的高潮,因此最后影片多出一段上海南京的空袭,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新的信息加入,但那沉重的心情会继续延续下来,直到影片结束还回味不止。



    除此之外,娄烨导演对于人物情绪的细腻把握也令人沉迷,三年后丁慧和伊丹英彦再见时,丁慧受命引诱伊丹。两人分离后,伊丹躲在一旁查看有无跟踪,而丁慧义无反顾地转身返回奔向伊丹,虽然两人之间有诸多的猜疑,但是这份热烈的爱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份禁忌之爱显然不可能有好的结局,这才造成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阴冷的气氛和距离感,这是娄烨的《色戒》,打上了导演强烈的个人烙印。

 2 ) 得不到你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拥有光鲜美丽的外表总是会惹人羡慕的。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爱情》这么名字的歌时,她也会穿上镶边的旗袍,化浓烈的妆,站在聚灯光下,用何等惹人怜爱的姿态去唱——得不到你的爱情。把台下的人羡慕得一塌糊涂。

但这只是我的想象。电影里的确有这首歌,一副横空出世的气派,很有点惊艳的效果。那是在刘烨和李冰冰,在自个儿的家里,静静地相拥而舞的时候,收音机里传出来这么一首歌,在热闹腾腾的爵士乐器前倒吟出了这么一句歌词:得不到你的爱情。

娄烨电影里的人为什么都这么克制——安安静静着的时候却扩张出一种歇斯底里。爆发起来的话也是舒缓而优柔,但还是会让人措手不及。

电影是一个月前看的,因为随便记录了些零碎的语句,丢了可惜,所以现在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现在来回想这部电影,最难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个日本人怀里跳舞时,听到她方失败的消息后的表情。我知道她在表达一种最为深重最为庞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绪稍微融进去一些的时候,她的悲痛开始旋转,随着她的舞步。然后我又被转了出来。

得不到你的爱情——还是在放着这首歌。得到的只是无奈,和深深深深的悲痛。我想,这便是电影的主题。如果可能的话,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像电影一开始章小姐那活生生的干裂了的嘴唇。

(《得不到你的爱情》,作词:严宽;Singer:姚莉。)

 3 ) 啊头好疼好疼啊……

我要把自己笑死了我竟然打成了《兰州大剧院》。。。。那时候一定是头太疼了😂已经改回谢谢提醒🌚🌚

—————————————分割一下

看到《兰心大剧院》的海报突然想回顾一下《紫蝴蝶》。。。

和看《色戒》那种全程沉痛绝望的感觉不同,《紫蝴蝶》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那种朝不夕保的恐慌中想要紧紧抓住什么却抓了个空的焦灼感。

真想如同倾城之恋里沦陷的香港,砰地一声,整个世界像是个硕大无朋的箱子关上了,数不清的罗愁绮恨都被关在里边,那么偌大的世界至少容得下些俗世的情爱。如此想来张爱已经足够心慈手软。

可惜整整2个小时情绪和镜头都始终被悬置着颠簸着。如同溺水中的挣扎。竟是没有一人是可恨的可诉诸简单暴力地“怨恨”的。世事总是如此,于是我们总是只好把责任推给时代、推给世界。

蓝紫色的烟雾弥漫的画面中,悬置的痛苦混乱疯狂的情感。有几个画面印象特别清晰。

隔着蓝蓝的玻璃,少女辛夏目送着喜欢的男人被人群掩埋,他回了东京。

在看着女朋友在面前被射杀的画面之后被强行带走的司徒在嘶吼着哭泣着,但是片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只有极度聒噪的杂音。

咖啡馆里的日本女孩在司徒想要射杀伊丹时被误伤当场死掉,死前她紧紧拽住伊丹的衣摆说,带我回东京。

经常出现的人物的面部大特写与时代纷乱的学生运动,爆炸,尸体等等叠加在一起的画面。

伊丹已经发现了辛夏的特务身份之后,两人并没有说破。伊丹说你跟我回东京吧,他其实知道辛夏不会答应,但他还是叫人办好了她去日本的机票,也在同时,设下了安排她所有的伙伴包括她的情人死亡的局。

结局辛夏拥抱着伊丹并将匕首刺进他的身体。背景音乐持续地响着日本的民谣,甜美的女声在动情地歌唱着故乡蓝色的月亮。

最后在抗战的黑白影像中,BGM却是白光雍容地唱着老上海的贴着金粉的罗愁绮恨、痴男怨女。昔日司徒和尚未死去的女孩就在雨声中在这歌声里携手而舞。

一切都是污浊的,疼痛的,喧嚣而混乱的,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人们徒劳的挣扎也无法抵抗被裹挟着往前推进着,朝不保夕,没有人是善良的也没有人是邪恶的,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是不可怜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每个人都不过在一时的欢愉里渴求着在久一点,再久一点,因为建构的所有关于为什么要战斗的信仰都随时就会与麻木的肉身一起,砰地一声轰然坍塌。大家都是自私又可悲的。在现实的战乱里所有个体的爱恨离合,生死唐突都是苍白无力的,牺牲和救赎都是教科书编写的笑话,只有个体能够体会个体的绝望、无力、焦灼、恐惧与痛苦。而战争无暇关心,你们心心念念的党国也无暇关系,只有极少数安全的居高位者和在十年后得知原来打了胜仗的孤魂野鬼们才进行过什么所谓光荣伟大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个体不过是蝼蚁一般被碾碎在尘埃里。

清晰地感觉到太阳穴突突地跳着,好疼啊。

看到哪片评论的标题里那句“爱国主义就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和被杀”。

我在宿舍里里反反复复地念着。可惜并没有人理会我。

娄烨是个有意思的人。那么很自恋地想想我大概也算得上个不无聊的人吧hhh

已经不记得上次看的感觉了,情节那么简单明明都还清晰地记得,可是看第二遍,还是觉得头疼得不得了,好疼好疼啊。

 4 ) 紫蝴蝶之二——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5 ) 《紫蝴蝶》的一些细节

看完后一直时不时想起,阳光灿烂的时候,就想一头扎进这部电影里的蓝灰色调,下大雨风声呼呼作响的时候,也会突然想起里面两方打斗时的瓢泼大雨和伊丹辛夏走在暧昧迷离的雨后街道。这也是我短时间内重看娄烨的电影次数最多的一部,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差点看不下去,看完晕晕乎乎的想理顺情节,才发现从情节来说,是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到下一次看时,就已经彻底迷上了,翻来覆去的着迷几个场景。

搜了不少当时拍摄的新闻和幕后细节,加上些自己的感受,发到这里归总一下来“走”出这部电影吧。

1. 伊丹和辛夏重逢后约会,没有场景的展现,拍的是约会后的告别,辛夏什么都没说告别后,伊丹久久的看着她走开(这里背景中的伊丹是虚化的,真妙),但辛夏走着走着像狠了下心来冲回去找他,发现他时镜头是猛的一转从回头找寻的辛夏转向背靠在街边墙上打算抽烟的伊丹,伊丹惊讶地把口中的烟拿下,看着辛夏,又皱了皱眉。这场戏我看的时候真像在寒冷中被披了件厚外套,太细腻了。后来搜到新闻看到章子怡提到了这场戏,这种喜欢场景的巧合让一个影迷太心醉啦。

资料链接:http://ent.163.com/edit/021113/021113_141132.html

资料链接:同上

2.重看电影时注意到两人第一次告别的时候,虚化的背景就交代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伊丹离开

辛夏目送伊丹离开后

3.伊丹的白色西装外套在东北的时候就是起球的,后来回到上海最初还是穿的那件,甚至在背后都破了个小小的洞,头发也还是没怎么打理的样子,但交接完工作正式成为负责人之后就再也不见那件衣服了,从此都是笔挺的西装和一丝不苟的头发。

4.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声音。街道人群中闹哄哄的背景声,鞋子踏在阁楼地板上清脆又沉重的步调,两人在黑暗中沉默然后远处传来的类似戏曲的婉转,在大雨中的《得不到的爱情》,伊丹带点口音的中文喊那声“辛夏”,还有那首日语歌,像是遥远处的远方人在心疼地和你说现在将会发生的故事(这首歌在伊丹东北离别收拾行李时就出现了),但最爱的,还是沉默,最奇怪的就在这里了,为什么他们沉默,我还是感觉到他们在说话?

5.娄烨镜头下的演员都非常有魅力。饰演伊丹的仲村亨,我第一次看时竟没有意识到开头出现的他和后来是同一个人,开头是小心翼翼,单纯拘谨的谨慎,后来已然变成是复杂深邃的警惕。看完《紫蝴蝶》后我又去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就算是差不多同时期拍的《黑革》,饰演的人物也有类似的难以作出选择的处境,深情和心狠并行,都没觉得他有在《紫蝴蝶》那般迷人。

饰演辛夏的章子怡更不用说, 开头脸上一直是无表情,但总能感受到她沉默下的纠结和压抑,适时的释放是在面对离别时的哭泣(也是压抑的)。

在东北的时候

上海重逢后差不多同一视角的眼神变化

还有一些新闻截图,电影拍摄真是个美妙的创作过程,还有娄烨拍电影的态度真是始终如一。

资料来源://yule.sohu.com/43/82/article211348243.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movie/china_film/2003-07-28/2582.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20821/47.html

我想看电影是要和自身状态连结在一起的事情,就像人们常说的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此特殊的一年,把娄烨的几部电影补齐,又接连重看了几部,对我来说,观影体验有时是享受、沉迷,陶醉,但更多的是陪伴和自省。他电影里的氛围总是能够环绕在我身边,甚至于在看完之后, 还会让我时不时想起,不过一直以来,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个直观感受,所以我也总是看完写写短评就罢了,但电影比起文学小说来有意思的一处,就是个综合艺术, 是team work, 融合了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娄烨电影的魅力,是再加上了导演个人强烈的风格,他的才华,也让更多有才华的其他领域的人和他合作,这也是开始对他的电影细节和幕后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类似题材的由巩俐主演《兰心大剧院》已经拍完了,很期待会是什么样子的,当年《紫蝴蝶》是在03年上映,《兰心》会在今年上映吗?

 6 ) 紫蝴蝶之一——题外话

    贾樟柯电影《站台》里有一个著名的长镜头:导演用镜头长时间地凝视着一座荒凉的土丘,看着崔明亮的表弟在土丘上艰难攀爬,足足五分钟之久。对于这个镜头,有教授认为它“充满了冷漠、隔阂”、“难以理解”。这个评价似乎想把该长镜头当作一个证据,去高度契合于“主流媒体”关于“第六代”导演“太自我、太偏激、太冷漠、沉溺于自己的小情绪”的描绘。
    请注意我在说“主流媒体”这个词时的万分忐忑——就好像中国真有那么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严肃媒体,可以时常发出一些靠谱的声音。对于我等普通影迷而言,这个“主流媒体”面目模糊,来路不明,却总能够像幽灵一样出没于报刊杂志,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奇怪言论,造成一种达成共识的假象。而关于“第六代”,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在被公认为“个人化”的同时,这些导演却仍然能够被坚信为一个艺术流派式的整体。我以为,只有“自我”是“主流媒体”总结出的“第六代”的共同点;“难以理解”之类的话其实是“主流媒体”观影之后的共同感受,与导演无关;而“太”只是一个并无根据、欲加之罪的语气助词。可是,这个仅存的“自我”似乎也只是艺术家的普遍特征,说仅仅因为“自我”就能成就“第六代”,那就好像在说“第六代”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正常人。在“第六代”这个话题上,“主流媒体”制造了如此之多的尴尬,比如说坚称贾樟柯是“前卫的”,比如说觉得《颐和园》是靠讲敏感政治讨好外国人,再比如说,压根不知道《紫蝴蝶》想讲什么。
    我相信教授所说的“难以理解”是他在观影时的真实内心感受。在我看来,这种难以理解,并非来自影片内容的艰深晦涩,而是因为表达手法的陌生阻碍了情感交流。因此这个评价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教授本人的平庸,而更多的是中国的一种现实——正如同《铁西区》里那些在公共浴室里泰然自若的工人,中国人在经历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却仍然在精神上惯性地保留着母体的影响,对个体内心感受的表达仍然陌生。
    “个体情感”,不能概括“第六代”的风格,但却正是解读“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作为观赏相当多的影片的关键。在电影《小武》的结尾处,小武被拷在路边,引来大群路人围观。有太多的人轻易地引用“麻木看客”来形容这个场景,可应该注意到,《小武》的结尾延续了全片迷茫和怅然若失的情感基调,而不同于鲁迅式的愤世嫉俗。另一个异曲同工的场景出现在电影《任逍遥》里:大同街头的各色人等聚集在电视机前,对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爆发出一阵喝彩声。我更愿意相信,在第一个场景里,导演试图表达个体忽然被置于群体对立面时的复杂情感;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导演是在刻画个体的缺失。明白了这一点,你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同是对准劳苦大众的真实影像,《小武》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而《安阳婴儿》就只有三流水准。

 短评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11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15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妈的我烦了哈!!这个片子我可记得加了两遍了!还想咋的,我一次比一次评分滴!!

18分钟前
  • U 兔
  • 较差

原名《无辜份子》

22分钟前
  • 鱼罕兔
  • 还行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56th金棕榈提名;4;车站那场戏太绝了;时代洪流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甚至不知身在其中,没有寻找出口,得不到的爱情,虚妄别扭的性,这里一片混乱,大雨如注,我们都是这场滂沱大雨里的一只紫蝴蝶,不知道为什么却在拼命扇动翅膀;

26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3.5。“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显然不够好,但置于华语/题材维度,说《紫蝴蝶》和《鬼子来了》一样先进不为过。人本就是娄烨的魂。

2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1,湿电影代表作从周末情人一直湿到春晚2,床戏猛烈一点,色戒就不用出来混了 导演忍了两个小时,终于让章子怡动了两下观众表示很失落

31分钟前
  • 爆爆
  • 还行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3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8.9;almost his best

3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章子怡合作过的著名华人导演还挺多:张艺谋→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卧虎藏龙》,徐克→2001年《蜀山传》,娄烨→2003年《紫蝴蝶》,王家卫→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师》,冯小刚→2006年《夜宴》,陈凯歌→2008年《梅兰芳》,顾长卫→2011年《最爱》,吴宇森→2014/2015年《太平轮(上/下)》…… & 娄烨与刘烨,两烨难得合作。

4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不差。玩文艺范娄公子还是差王家卫一个档次,两人都这么求画面,还喜欢夜晚和雨。好在娄烨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还原现实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娄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档:摄影师,配乐师,尤其是剪辑师。

42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看完后就再没想起来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43分钟前
  • Enchanted Land
  • 还行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娄烨还真是能指望的导演,抗日题材也能拍得带有个人特质。罗曼蒂克消亡时,你也忍不住哭泣

5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体制内大制作,娄公子的电影必须得看胶片啊!看完胶片回来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调丰富细腻,摄影极端讲究,娄公子式的特写和虚焦自成一家。叙事有点[色戒],剪辑神出鬼没……不过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牵涉到二战的历史叙事了吧,国族叙述特别有意思。另外国际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