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维奥拉·戴维斯,斯蒂芬·亨德森,约翰·艾德坡,罗素·霍恩斯比,麦凯尔泰·威廉逊,萨尼雅·西德尼,克里斯托弗·米勒,莱斯莉·布恩,杰森·斯维斯

导演:丹泽尔·华盛顿

 剧照

藩篱 剧照 NO.1藩篱 剧照 NO.2藩篱 剧照 NO.3藩篱 剧照 NO.4藩篱 剧照 NO.5藩篱 剧照 NO.6藩篱 剧照 NO.13藩篱 剧照 NO.14藩篱 剧照 NO.15藩篱 剧照 NO.16藩篱 剧照 NO.17藩篱 剧照 NO.18藩篱 剧照 NO.19藩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1

详细剧情

  美国黑人特洛伊(丹泽尔·华盛顿 饰)曾是一名棒球希望新星,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抢劫杀人案而入狱,当时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种族隔离政策还未完全废除,黑人登场机会很少,加上特洛伊出狱后年纪也大了,因此他的棒球生涯就此结束,沦为匹兹堡的一名环卫工。该片还讲述了特洛伊与妻子、儿子和朋友的复杂关系。

 长篇影评

 1 ) 《藩篱》:禁锢抑或保护,提供荫蔽也投下阴影

今年颁奖季学院为避免陷入“奥斯卡太白”的政治不正确,力保三枚以黑人为绝对主角的种子选手入围多项提名。与《月光男孩》《隐藏人物》相比,《藩篱》从片名暗示到剧情简介都给人一种破除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权的强烈印象。然而改编自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1983年原作的《藩篱》却是部包裹种族外衣的沉重深刻的家庭伦理片。若说好莱坞近年对复古情怀格外买账,那么2010年曾在纽约科特剧院演出话剧版《藩篱》多达114次驾轻就熟的丹泽尔•华盛顿选择此时将之翻拍为电影,不妨看作是对80年代伦理片经典如《凡夫俗子》《金色池塘》《母女情深》等召唤代际理解和夫妻扶持这一家庭传统观念的回归和变奏。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的匹兹堡底层社区,围绕华盛顿饰演的男主角特洛伊•马克森一家展开,黑人对生活压迫的反击、对现实的无奈妥协、婚姻与梦想的角力全部通过对话表现。特洛伊年轻时曾是职业棒球新星,因肤色得不到机遇,使他心怀怨恨愤世嫉俗。生活穷苦走上抢劫道路、意外杀人身陷囹圄、出狱后洗心革面组建家庭,他想重返棒球赛场却因年纪过大被拒,只好去做环卫工人养家糊口。他为权益据理力争,成为第一个开垃圾车的黑人司机。除了照顾妻儿他还要看护战时脑部受伤的傻弟弟,与白人同事也成为至交好友……


影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解构民主进程(球队中有色人种增加、黑人环卫工争取当司机),又直视婚姻家庭生活中人性的灰暗惨淡:为夫为父的特洛伊顽固地拒绝接受时代的变化,消极沟通理解,为心自造藩篱,以为家人奉献所有来自我标榜,沉醉在被亏欠的牺牲者的崇高幻觉中。大儿子沉迷音乐演奏提琴、小儿子想打橄榄球升大学,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全都是梦想奢侈别冒险、赚钱贴补家用要紧。对于挣扎在生存温饱线上的人来说,失败的成本承受不来,可以说特洛伊在摧毁未来希望方面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他的不安全感一大来源是看似他照顾弟弟,然而他赖以栖身的房子全靠受伤弟弟的抚恤金得来。他袒露愧疚心迹自然得到妻子和观众的谅解,然而弟弟总是惹事被抓,之前曾两次被劝送其去医院时严辞拒绝的特洛伊,还是言行不一地为了钱签署协议卸下负担。


特洛伊争取到司机职务后,才告诉亲友自己连驾照都没有。不守规则不负责任若此,也为后来出轨做了注脚。影片中段他向妻子坦白在外有了私生女,让不少观众有了情节断裂之感。然而重看时就会注意到他的白人朋友曾多次提醒暗示他不要后院起火,还意味深长地表示“有些人建藩篱是为了阻挡人,有些则是为了留住人。”出轨事件爆发后,特洛伊人见人嫌,与朋友也渐行渐远,见面尴尬失去话题。


与之相对,维奥拉•戴维斯饰演的妻子罗斯则是整个家庭的黏合剂,她热情开朗、温柔体贴,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修建篱笆对于夫妻两人有着禁锢和保护的双重性:前者要往外推、后者要向内拢。当特洛伊冷硬对待儿子们时,她从中调和避免难堪;当特洛伊坦诚出轨事实时,她恸哭却无力离开,默默忍受着丈夫在外陪情人乃至最终抚养他抱回家的丧母私生女。她的妻性和母性因责任感而深深烙印在精神中,直到被特洛伊的夫权阴影吞没,失去了自我尊严和重新开始的勇气。就像片中她说:“他是如此高大,仿佛占据了整个屋子。但也许,他的身影太过高大,以至于我忘记留给自己一点空间了。”

初看之下《藩篱》注定是部争议颇大、评价两极乃至令人观感不佳、愤而离场的影片,不仅由于其话剧式电影的天然缺陷即台词轰炸、场景单调、调度简单,易使人心生疲倦不耐烦,而且影片塑造的角色层次丰富难以定义,观众对之态度也会走向极端。华盛顿饰演的特洛伊前半程絮叨嘴炮、暴躁霸道,后半程人物轮廓逐渐清晰,优点缺点暴露无遗,他真实可信到令人心悸;妻子罗斯的自我救赎,则仅仅是与特洛伊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把私生女当作自己生命力残缺的部分,照顾抚养长大。


按照现今流行的非黑即白式贴标签人设,他是自私自利的直男癌,妻子有隐忍善良的圣母心,孩子们则要摆脱原生家庭深入血脉的影响,全片堪称三观不正。然而不怀偏见地随之经历这一场与白人无异的中年危机,会发现片中为世所困的男人、为爱奉献的女人、为梦所限的孩子,都被强大的宿命感所压迫、不知如何挣脱,设身处地去想:这桩悲剧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


在爱与恨的边缘,命运映照循环也令人唏嘘。特洛伊因与父亲的纠葛而少小离家独自闯荡,他回顾往事时固然有对父亲的愤恨,之后却又喃喃自语:“打拼之中,我也能感受到父亲血脉里对我的影响。”小儿子想走父亲的运动之路,却以重蹈覆辙之名被强力阻挠,特洛伊与小儿子的恶性互动及至最终赶走儿子都仿佛是当年旧事复现。然而父子之间真的只有恨吗?别忘了那首出现三次、特洛伊父亲写的老狗布鲁之歌,它仿佛亲情的象征,在三代人中传唱。妻子罗斯被丈夫告知出轨时,她哭诉自己童年时的兄弟姐妹都是血缘混乱、不同父母的孩子,她竭力避免自己的后代面临相同处境。可最终她为特洛伊抚养的三个孩子又是同父异母的关系,自己的命运仿佛粘身魔咒和残忍玩笑,令人痛心。

特洛伊直陈出轨原因是情人让自己暂时忘掉对家庭的责任,让他放松。而全片紧张的人际冲突下能让观众喘口气的则是特洛伊的傻弟弟盖布。没有梦想受挫的苦闷,他因单纯而快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房主”,他仿佛坐标为家人提供参照:大儿子演奏音乐正如叔叔盖布吹奏小号,小儿子放弃梦想后加入海军陆战队正如盖布曾投身二战,他两次为嫂子送上与她同名的玫瑰(Rose),何曾见到特洛伊如此浪漫?


特洛伊出现的最后场景是以挂在树上的棒球为出发视点的、边缘模糊的广角镜头。刚把儿子逐出家门的醉酒父亲挥舞球棒,仿佛堂吉诃德般与自己不顺意的人生较劲。黑屏后六年过去,亲友重聚竟是在特洛伊的葬礼上。儿子们的不甘和愤恨终究被时间和死亡抹平。结尾在“圣愚”弟弟的号声中,随着妻儿们的视线看到天空拨云见日、金光四射,特洛伊的灵魂仿佛升入天堂。这一镜头不禁令人想到《破浪》结尾,云端的钟声令人宽慰。虽然不乏有为其洗白的嫌疑,但细想之下是彼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和时代烙印,加上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让他成为一个不讨喜的形象。纵然他犯下很多过错,但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他尽了责任就仍是值得被缅怀、被铭记的。另外此处的处理也与之前傻弟弟的预言呼应:他曾在圣彼得的审判书里看到过哥哥的名字,死后上天堂。

《藩篱》的话剧推出时就曾获1987年的普利策奖和托尼奖,本次电影化剧本由原作者奥古斯特•威尔逊亲自操刀原样照搬,丹泽尔•华盛顿曾说:“奥古斯特是美国的莎士比亚,你不能改编莎士比亚。”依托原作固然扎实好看,但作为电影,其场面调度简单平实,对话用双人镜头正反打,冲突则中近景加特写,整体常规无甚惊喜。而人物经历的丰富外延部分,也不用影像画面来呈现而全靠台词表演来推进,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恐怕就不够有吸引力了。度过高密度连珠炮的对话前段,中后部分节奏逐渐放缓,间或穿插静默时刻作停顿逗点,让那些袒露内心的或沉思往事的絮语、或直陈委屈的哭诉成为引发共鸣的情绪刺点。不过华盛顿的话痨实在太像说唱,熬到触动点恐怕还真需要点耐心。

《藩篱》获奥斯卡提名的四项大奖中(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最有得奖可能的是维奥拉•戴维斯的女配。《藩篱》中她的两场哭戏极具穿透力,一场充满恨和绝望、一场渗透爱与怀念,金球奖最佳女配已收入囊中,奥斯卡小金人似乎也近在咫尺。毕竟作为影片女主角,她为提高获奖机会,主动自降为女配去竞逐,祝她好运。

 2 ) 坚持自己的方式或是融入别人

这个丈夫 背叛妻子 因为他坦白了 所以我试着客观一点看 她和妻子讲的道理我理解 可是我更多妻子的话感同身受 丈夫为什么不能像妻子一样忍住寂寞 而且 我没法理解丈夫坦白后继续劈腿 后来 他把儿子赶走 为了什么 我忍不住想是为了 给女儿腾地儿 这个父亲 严厉 专制 但对自己有所认识 遗传了自己父亲的混账个性 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有点 坚守家庭责任 他总归是希望儿子好的

这个妻子 就算丈夫坦白劈腿她的态度仍保持客观 崩溃时候都不抱怨丈夫 我很佩服 被现实打击到以后她会思考 理解不了丈夫坚持出轨的行为 可是她接受了现实 从她向丈夫传达医院打来的电话时的平静和一丝丝有自尊的人所表现出的同情里能看出 当丈夫抱回那个不属于她的孩子时 听到丈夫在门廊上唱起的歌 而非丈夫那只说了一半 硬邦邦的恳求 又想到无辜的孩子 处于发自心底的善良 她表态:孩子有妈了 但你没媳妇儿了

电影将他们分居不分家的日子留白 儿子被赶走后 母亲是怎样的 可以想象 又不可想象 几年后她依旧平静坚强 一定是又想通了 妥协了 的确 她理解了丈夫 甚至她想要像丈夫一样严厉的对待女儿 她说 她要像他一样把自己最好的给女儿

 3 ) 藩篱

没看懂这是省么价值观啊?他爹打棒球失败当清洁工运垃圾,然后整天和朋友及媳妇儿无脑快乐犯贫,在外面找别的女的有了孩子女的生孩子时死了然后把小孩让自己原装媳妇儿养着,他对自己俩亲儿子野蛮粗暴,把自己小儿子赶出家。全片除了给他媳妇儿抚养费就是盖了个不到五米的篱笆。反而他媳妇儿是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在家洗衣服带孩子做饭任劳任怨三观端正,Viola Davis大姐自the help 之后又一次精彩演出,赞。身为一个男同志这次挺孩子妈妈,太不容易了。就这整天还得忍让着他。完了最后一幕一家人在这感慨父爱?就这他爹还整天自己显示的和命运抗争?这不自己作的都是?他媳妇儿付出那么多最后还教育不愿去他葬礼的小儿子他爹多么不容易,这是什么伟大女性啊?一贯提倡女权的好莱坞怎么到了这个层次?就这还百老汇舞台剧?有人看过吗去?来讨论讨论,是不Denzel改编时候有偏差啊。这种无脑男权父爱不是在读者杂志上天天登啊,怎么奥斯卡也到了《读者》这个层次?省么价值观啊?

 4 ) Who promise you, oh damn life

Who promise you a good dream? Freedom and happiness? No no no no, don’t be silly you bastard, everything you want, everything you dreamed about, you have to earn it by yourself, you have to work hard day and night, go through all the misérables, get over all that heartbreaking, and even with all that, nothing is promised, even your own life, could be taken any time — and yeah, that is our dame life~ Take it that way or you don’t deserve it.

 5 )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乱世佳人》被下架...

经典影片《乱世佳人》被下架了!(先别慌)

在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行动中,有人认为该片"美化了奴隶制度"。于是,美国流媒体平台HBO Max决定下架此片(后来加了段说明,又重新上架)。

《乱世佳人》是不是"美化奴隶制度"先不论。但影片《藩篱》,却实实在在告诉人们,即使废除了奴隶制度,美国黑人的生活,却并没有好多少。

《藩篱》由好莱坞著名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自导自演。影片拿到奥斯卡四项提名,最终获最佳女配角奖。

丹泽尔·华盛顿拿过两个奥斯卡奖,片酬高达2000万,是目前好莱坞身价最高的黑人演员。有人评价丹泽尔·华盛顿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但肤色注定有些东西他是绕不过去的。比如《藩篱》的获奖,就有人说是为了黑白平衡。

1、 解放了,还得给农场主干活

美国黑人生存环境的历史转折点,是美国内战,或者叫南北战争。《乱世佳人》的"乱世",指的就是南北战争的混乱时期。

战争期间,时任总统林肯在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其主要内容在1865年,正式成为美国宪法第十三号修正案。

从此,美国正式废除黑奴制度,黑人有了人身自由。

不过就像特朗普说的,林肯解放了黑奴,但结果却......虽然特朗普一贯大嘴巴,但这句话也并非全不靠谱。

黑人有了人身自由,却没有实现政治平等,也没有分得土地。恢复自由身的黑人,仍然要靠给农场主们种地,才能勉强糊口。

《藩篱》的主人公特洛伊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父亲整天为按期缴租发愁,家徒四壁。母亲因为生活无望而离家出走。

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里,也有相似的情节。20世纪60年代,南方大片土地上,依然是黑人在辛苦劳作。和《乱世佳人》斯嘉丽家农场的黑奴劳动场景没什么差别。

可见,林肯发布宣言100年后,黑人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彻底改变生存条件。

《绿皮书》

2、 到城市后,更难了

南北战争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在《藩篱》故事发生的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城市化已经接近70%。大量黑人来到城市,城市却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和合理的生存空间。

在城市里,黑人生存依然艰难。

特洛伊14岁时,在和父亲一次激烈冲突后,离家出走。用双脚走了100多英里,来到城市。

那一刻,他像很多孩子一样,觉得自由了,以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很快就发现,外面世界太大了,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飘了好久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没上过学,没有一技之长。最简单方便的生活就是白天当小偷,晚上露宿街头。

填饱肚子之后找女人,有了女人就有了孩子。一家三口,需要特洛伊偷三倍的钱养活。偷不着就抢。偶尔一次不小心,"失手"致人死亡,特洛伊进了监狱。

特洛伊这段经历几乎和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尔科姆·X一模一样。

马尔科姆的父亲因为参与黑人平权运动被害。他辍学后16岁来到城市,成为街头小混混,做尽了底层黑人所能做的坏事,也尝遍了底层黑人该尝的酸甜苦辣。后因为抢劫失手,被判10年监禁。

巧合的是,以马尔科姆生平改编的电影《黑潮 Malcolm X》,也是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

《黑潮 Malcolm X》

不管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还是日后家喻户晓的名人,却有着相似的心酸经历。作为黑人精英的丹泽尔·华盛顿,在影片中与他们合体,不知会有怎样的心情。

时至今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起因是他用了20元假钞。弗洛伊德死后被抗议者视为英雄,葬礼也极其隆重。但后续有消息称,弗洛伊德不仅用假钞,有时也抢劫。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有人这么评价:如果你是生活在美国的黑人,那么,你的生活会有很多困难。即使你有美好的愿望,你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即使出狱后希望重新开启美好生活,但社会也许不给你这样的机会。

丹泽尔·华盛顿

3、 出路在哪里

1952年马尔科姆被提前释放,出狱后投身黑人平权运动。两年后的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取消了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政策。但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白人仍然拒绝和黑人在同一个学校上课。为此,国家出动军队和直升机护送黑人学生,才把这项政策落实到位。

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特洛伊的孩子们将和他一样。

特洛伊的长子不愿和父亲一样。所以,他执拗地坚持音乐梦想,坚持不跟着父亲去收垃圾。为此,他30多岁还没有工作。为了维持生活,就只能啃老。每次张口向父亲借钱,就必须忍受父亲的一顿羞辱。

即便这样,特洛伊的大儿子也不去偷去抢。

他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

还是有的。

一当兵。特洛伊的弟弟就曾当过兵。不过很不幸,在二战的战场上被掀掉半个脑袋。最后虽捡回一条命,智商却变得和孩子一样。

但他由此得到的抚恤金,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哥哥一家人。

特洛伊的小儿子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选择了当兵。6年后他对哥哥说想退伍。哥哥安慰他说:"还是继续待着吧。熬到退休。外面社会的机会太少了。"

但如果他继续在军中待下去,就有可能去参加越战。那么,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

这是黑人士兵面临的境况。

还有一条路是体育。

特洛伊年轻时曾打过棒球。但在当时种族歧视的背景下,黑人很难有上场的机会。用特洛伊的话说:"一个黑人想上场,要付出比白人多2倍的努力!"

小儿子继承了特洛伊的运动天赋,想凭打球上大学。但特洛伊竭力反对。他怕儿子走他的老路,打球出不了成绩,反而丢失了成为修理工,或者一个超市搬运工的工作机会。

与其说特洛伊这样做是目光短浅,以父权控制下一代发展,不如说以往的社会经验让他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只想紧紧抓住当下的一切。

现在看来,体育界的歧视应该是最不明显的。很多黑人都通过打球,实现了阶层跨越。比如上一代的NBA球星,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等都出生于普通家庭,通过打球改变了命运。而NBA退役选手史蒂芬▪杰克逊则直接说,自己是弗洛伊德的老朋友。

但这样的出路毕竟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在更广泛的领域,如经济、金融、政治、科技等领域,黑人的事业天花板依然很低。

4、循环困境

《藩篱》中的当家人特洛伊死后,就是延续整个60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但不管是主张和平争取权利的黑人精英马丁·路德·金,还是主张暴力反抗的底层黑人马尔科姆·X,他们都在短短几年内先后被刺身亡。

平权运动取得了一定成功,国家颁布一系列法令,黑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拥有了同样的权利。但停留在纸面的文字,很难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种族问题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一大顽疾,每隔几年就会引发大规模骚乱。

如同《藩篱》特洛伊一家,几代人都在重复着相似的命运。

特洛伊14岁时,被父亲暴打一顿,离家流浪。他的小儿子15岁时,同样被他暴打一顿,赶出家门。小儿子最后重走叔叔的道路,参军谋生。

特洛伊的长子有音乐梦想,想通过音乐摆脱父辈的底层命运。但却和父亲一样,一不小心就被捕入狱。

特洛伊的妻子萝丝,兄弟姐妹众多,却没有哪两个同父同母。她竭力维护家庭关系,避免自己的遭遇在下一代重演。但最终,家里的三个孩子,仍然由不同的女人所生。

尽管萝丝在影片开头就告诉丈夫特洛伊,这个社会不一样了。但两代人的命运,似乎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当然,特洛伊本人或者他周围的黑人,也有很多毛病。比如特洛伊没有规则概念,一直想当司机,却连驾照都没有。

黑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特洛伊一个黑人邻居中彩票开了个餐厅,餐厅却把黑人拒之门外。

特洛伊常挂在口中一个称呼"nigger",是一个极具侮辱性的词语。其他人用这个词称呼他,他也用这个词来骂自己的孩子。

特洛伊一家的生活,就像萝丝经常哼唱的那首歌:"有时候道路多么艰难,夜晚如此漫长。"她想修一道藩篱,把家保护起来。

可是,一道矮矮的藩篱,无法阻挡外界的伤害,更无法保障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根植在人们心里的藩篱,才是最大的伤害。

 6 ) 父权的悲剧

建了六个月又六个月的藩篱,把危险隔离在外面,也把心爱的人禁锢在里面。Troy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徒劳地守护着自己所爱,可怜又可悲。

Rose说的好:“Sometimes when he touched, he bruised.”(有时候,他的触碰会让人受伤)Troy庞大的身躯填满了Rose的心灵、填满了她的生活、填满了她所有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他为Rose带来了何等的生命力与活力,但在填满一切的同时,他也占据了Rose的空间,占据了她的自由。Troy牢牢地掌握着不容置疑的父权,他自私传统、思想僵化、以为自己只要奉献得足够多就可以无限制地索取,他代表的传统父权不容任何反抗。然而,绝对权威的诞生昭示着恶魔的降生,Troy的精神病弟弟以疯癫的姿态说着哥哥名列圣彼得的审判书中,揭示了Troy必然毁灭的命运。Troy一生与命运斗争,又一次次失败,棒球梦在种族歧视的天堑前破灭,安逸的小家也在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本我的追寻中破碎。他曾在雨夜向着死神怒吼,最终却先于所有人死去。没人能否认他对这个家奉献了所有,但也没人能否认他拿走的太多;我们感叹他的悲哀无助命运悲惨,也感叹他不能珍惜眼前面美好,选择了最差的方式去与命运抗争。

结局就像他常唱的那只老狗Blue,英勇赴死,长眠在应许之地。在弟弟的小号声中,太阳投下金光,撕开层层云雾,圣彼得为他打开了大门。

Troy是复杂的,他曾经在拿到弟弟的抚恤金后将其赶出家门,却又一次又一次保释他,真诚地希望他能自由;他深爱着Rose,却为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而出轨;他多么希望儿子能成才,却用烈火般的父权燃尽了他刚刚长成的、就要结出成功果实的树。我们永远不能给一个人贴上善人或恶人的标签,因为在矛盾中挣扎、成长、追求幸福亦或是毁灭,才是人的常态。

 短评

舞台剧改编,还是不够电影

7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如果不是最后那个栅栏门自动关上了,这部电影最多也就三分。任何理由都不是出轨的理由,婚姻就意味着忠诚,这是婚姻的唯一作用。作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的台词太密集了,作为导演更应该用镜头说话,而不是台词我。

10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三星半。舞台剧改编电影容易陷入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产生电影感,而这部影片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影片尤其是的前半部分,舞台剧感实在太强了。作为导演的丹泽尔·华盛顿没有太多亮点,全片几乎全靠剧本托起;但作为演员的他与Viola Davis献上了今年数一数二的对戏,完全担当的起目前颁奖季的种子地位

1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就算男主角死,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会原谅他吧。一个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背叛家人和孩子,还把自己的出轨说得有理有据我也是醉了,说白了就算自私自利,耗尽了别人的青春,把所有人都置于痛苦之中,尤其是女主角,不得不去忍受这样一种背叛,因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她,只能是生活在这样的痛苦中

18分钟前
  • 梦飞扬
  • 推荐

过于密集的台词,平庸乏味的故事,配上一些表演时刻,还是挺……无聊的

22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

舞台剧痕迹明显,台词多到话唠。两位主角的表演太棒,维奥拉戴维斯在厨房爆发的戏太震撼!但全片有个好的主题,家庭中皆有各种矛盾,人也会有诸多毛病,但从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才是其伟大之处!Some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out and other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in!

24分钟前
  • 逸宸
  • 推荐

3.5,多给Washington半星。Washington太棒了,角色好表演更好,个人魅力简直了!改编之中能够看到舞台剧本身角色和语言的震撼,美中不足就是把舞台剧的局限性带到银幕之上,对于大银幕来说过于单调。Play是好Play,但电影毕竟是电影。Jovan好小好可爱,制服英俊!

28分钟前
  • RioLiv
  • 推荐

丹泽尔·华盛顿没有灌鸡汤也没有反鸡汤,只是塑造了一个历经苦难的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个体,这点上他很有追求。可是观赏性的确不佳。[B-]

33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这电影不就是讲一个直男癌晚期老公/父亲的后半生么...

3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张力十足,沉重深刻的命运恶循环。我们总是挣扎着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3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基本全是对话,然而部分没听太懂,特别是大段吹水唠嗑的。表演绝对是超一流的,然而整体情节……还有人设的既视感,感觉对人物的发掘和探讨并不怎么深刻。Troy took Rose for granted以及justify自己的地方都挺恶心我的

43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还行

倘若他尚存一丝恻隐,便不至于令妻子蒙受莫大的桃色羞辱、毁掉二儿子的棒球梦、断然拒绝大儿子的爵士乐邀请。举起球棒的那一刻,他恍然不觉自己活成14岁时最憎恨的父亲的样子;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葬礼会被儿子拒绝,因为儿子也变成了自己的样子。我们终将活在彼此人生藩篱的阴影下,宿命轮回因果不休。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 我觉得本片号称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舞台剧的原作其实成为了拖累,剧场里因为大家座位是固定的所以如果戏剧冲突不够强烈很可能会因为疲劳而走神,而电影通过各种镜头的组合各种场景的切换都可以把观众吸引住,不需要这么多的冲突,反倒显得整体像一种短暂的情感冲击无法深入。表演很强

4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可以看得出原作有多强大

5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丹泽尔·华盛顿是个好演员,但也许并不是个好导演,因为电影全片对话的设定真是没有利用好“电影”这个媒介。维奥拉·戴维斯的两场哭戏一如既往的极具穿透力,一场充满恨和绝望,一场渗透爱与怀念,让人瞬间被带入其中。

5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的确,没有下番心思直接话剧照搬的话,还不如去看话剧录像。另外与其叫《藩篱》不如叫《演员》,丹泽尔·华盛顿台词念得比唱歌还溜,表演精确到细枝末毫,看起来却宛如在折磨我的神经。承认去年好莱坞难度系数最大的两个表演就是他和维奥拉·戴维斯一起完美完成,但严重喜欢不来。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代代不良家庭环境造就的苦果,父亲本身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一副一本正经讲歪理还貌似符合逻辑的样子简直可以去做邪教教主了,然而你们可以歌颂他的千秋功德,他却也可以有权利选择不去参加他的葬礼。说实话,有这样的父亲没疯没死已经不错,希望这一代代总归有教育去断了戾气。女主演技赞。

57分钟前
  • L.C.
  • 还行

“Some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out and other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in”。两位奥斯卡级别的演员奉献了极为精彩的对手戏,无奈短评里的大家碍于本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而大呼难看。惊喜与失望,无奈与悲伤,或是愤怒与孤独,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有机会一定要看舞台剧。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特洛伊,有自知之明者会与之斗争或谈判。特洛伊不是坏人,但正如罗斯所言,时代在变,他跟不上步伐了。我们时代的丈夫与父亲,注定不可能像古人那你在高度男权社会中自我意淫了。当然,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男人,仍然无处不在,关键是,他们有些真的是“坏人”,而不是像特洛伊那般无意识的“坏”。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

如果不是那么舞台剧化,如果前面没那么长叨逼叨,如果片长再短一点,如果……没那么多如果,这个片就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能忍受前一半的折磨,就能收获后一半的精彩。几段争吵对白都很戳泪,最后的升华也很点睛,奥斯卡女配、男主都很稳,凯西·阿弗莱克又悬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