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人类 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特尔布鲁姆,马克·伊瓦涅,布赖恩·斯特帕尼克,杰夫·布兰森,查理·霍夫赫梅尔,尼克·维切斯勒

导演:罗纳德·D·摩尔

 剧照

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2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3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4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5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6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3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4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5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6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7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8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19为全人类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1:27

详细剧情

倘若太空竞赛从未结束,我们这个世界又会如何?

 长篇影评

 1 ) 贴近生活的奇妙科幻剧

这个剧名,真是大气,符合美国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派,类似NBA的世界冠军。

开篇是1969年6月26日,熟悉的登月直播、总统演讲、全球轰动画面,只是,这一次变成了苏联宇航员的“个人一小步”。由此,宣告此剧的科幻类型。苏联的首先登月成功,逼着美国加紧部署太空竞赛,特别是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不同于其它太空题材,该剧将宇航员这类精英人物,按照普通人去展示,有情有爱,有困惑有烦恼,有家庭纠纷,有如生活肥皂剧。刚好在这个年代,平权运动、越战、同性恋争议、总统选举也是风起云涌,在剧中也是故事推进的重要社会背景。每集都有当年的流行音乐,总统的录音回放也显得如此和谐,让人忍俊不禁。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月球上发现了水,后续进程就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了。

第一季剧终,美苏刚刚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2 ) 边看边写

我被第一集里酒吧的两场打动了,一个是集体对着red moon的发泄,一个是问如果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你会说什么“lift their eyes and look pass that hate and see something bigger, like, hope”。在月球上蹦蹦跳跳的快乐😭 politics 和 理想主义:I lost the moon. Did you know. Progress is never free. 笑死了马克思列宁生活方式,first woman on the moon. Karen显得忧愁,因为她意识到这将降低丈夫上月球的机会,但Gordon的妻子在骄傲和兴奋地笑。 选女飞行员的这场简直classical Karen: A mockery of what you do

第三集是换编剧了吗,观感直线下降。。。

第五集Into the abyss,一切都有点太顺利了;1973年,在月球上发现水后的第二年,第一个与月球基地降落了,风格逐渐科幻起来。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尚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宇宙项目,会对地球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六集 every system is flawed,every bureaucracy is corrupted.

 3 ) 从《为全人类》体会叙事语法的异同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4 ) 能对政治手段活学活用就是最大的科幻

如上,标题是我对这部剧最大的评价。看科幻电影和电视剧一定要结合现实人类发展中存在过的历史现象来研究,因为很多科幻作品的设定看似很科幻,貌似未来不会发生,但实际上很多内在设定都是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只是换了个科幻的外壳。比如沙丘、基地、海伯利安、三体、异星歧途、时间回旋、1984等等的设定都似有似无的脱胎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的文明结构或者现实世界中大国之间的博弈关系。

首先,这部剧一直到第5集末才算是开启它的科幻之旅。很多人看了一半就急着发评论这不好那不好,我只能说你们太嫩了,要是把你们放到这部剧中去的话,你们连两集都演不完就要被排挤出美国宇航局,就算你只是个洒扫拖地的也幸免不了。你要理解这部剧,你就得理解现实世界中北约结盟到苏联解体前这段冷战期间各个大国之间作妖反智的言行举止,要知道很多政治笑话都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那是一个为了政治正确就可以罔顾事物科学发展规律的时代,真正的我们撒谎、欺骗,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时代,因为就像剧中说的一样,如果美国无法在航天领域超越苏联,那么一个丧失荣誉和自信心的美国就会陷入动乱、分裂、灭亡的下场,结果是现实世界中确实这样,只不过反过来成了苏联独吞苦果,这可谓是最科幻的世界观设定。

其次,抛开第1集苏联率先于美国登陆月球这点科幻设定外,其他的科幻设定映照现实世界有迹可循。对于那些连后面5集都没认真看完的人就不要发评论了,因为这部剧一直到第5集末尾都可以说在为之后的5集做铺垫,叙事功底如此稳扎稳打真的是没谁了。我最喜欢的桥段就是第5集中玛戈从一个热衷于天体物理学计算的“傻白甜”研究员因为过于务实而与飞行主管一职失之交臂后依靠手中掌握的“政治筹码”随机应变同航天局主任进行“政治博弈”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设定简直大呼过瘾。另外还有个设定就是尼克松的白宫特派员一口咬定苏联每一步在航天领域都抢先美国就是准备要在月球建立导弹基地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不知有没有人发现似曾相识的现实世界画面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最后,作为美国航天局处于第一梯队宇航员序列的男主其实人不错,三观都很正,但就因为有一次在报纸上说航天局的“大实话”被人记恨遭排挤,导致他一直郁郁寡欢,直到后5集重新复出都是因为宇航局的现实需要才让他官复原职挂帅出征的,从这里开始,一个原本是实干型、缺乏政治头脑的男主开始有了朴素的“政治觉悟”,到登月后在危机中快速学会政治博弈手腕的腹黑男主完成了政治转型的设定也是很绝妙。反正这部剧可以,有点曼哈顿计划的內味,总之不会搞政治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一般都走不长,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5 ) 一部执行好于立意的剧

看完了一整季后,以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来讲,我认为评分应该可以更高些 -- 虽然我认为它值得7.7左右的评分,但是电视剧由于观众代入感强的原因,通常有着更高的分数。这部剧里,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还勉强算比较成功,情节上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是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电视剧,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不过,我十分理解这部剧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 立意不好。

作为初次涉足网络影视的苹果来说,这次是做足了功课来的,首发的这几部剧都有十分明确的受众,类型也都十分鲜明。如果这些剧有什么共性,就是它们都无可救药的主旋律。除了这部剧很明显以外,早间新闻,作为一部新闻剧,第一集竟全程没一个人物说出“观众(audience/viewer)”这个词,全部都用“美国(America)”来代替。难以下咽,让我第一集就弃了。这部剧的缺点也于此 -- 人物太酸了。看见了苏联人先登了月就仿佛世界末日一般,NASA宇航员在酒馆里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联想到他们是美国的精英,而更像是乡村红脖。而第九集Ed令苏联宇航员缺氧,又把他绑起来更是十分令人费解,这完全不像是宇航员所为。美苏都知道太空探险的艰难,在太空里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为科学献身的人,都会把科学放在政治前,难以想象这是宇航员能做出的事。

这部剧另外一个大缺点就是科技不可信。就说最后一集的太空营救,在舱外施展营救,哪怕是21世纪都十分艰难,而剧里彷佛很轻松。还有,月球上有水是2009年才确定了的,而且只有极微量,哪怕是部架空历史的剧也不应该架空物理学。而月球的深坑,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力派机器人下去,更别提频繁的人为采集了。此外,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十分怀疑它们可以频繁的在月球进行视频电话。还有其它种种的科技型问题,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还有人批评这部剧的重心一大部分放到了人物背景与家庭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也是迎合了许许多多年代剧的粉丝,并且这个年代的宇航员家庭很有代表性,是一种美式精神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已经预定到了第三季,如果我有期待的话, 我很好奇这部剧里一个不同于历史的政治环境。历史上,泰德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尼克松连任,这剧里肯尼迪当选总统,不知道会开创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若按历史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应该更加进步开明,更有利于片中诸如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平等。另外,苏联在剧中很明显是比真实历史里科技更加发达,不知道编剧们会如何处理苏联的地位与形象。同时,会不会有欧洲、中国的太空探险者的加入。此外,我很担心这部剧的进展过快,从开始的1969年已经到1975年了,不知道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

总而言之,苹果的这次尝试有些缺乏大胆的精神,虽然不是烂剧,但和一部性格鲜明的神剧,还是有点远。

 6 ) For all mankind带给我的小惊喜

这两天不能出门闲着,才一口气看完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一部科幻结合真实历史的剧情片。

讲述了美国在70-90年代间一系列的航天进程,以美苏之间的太空争霸为主线,各个航天人之间的爱情,家庭,个人追求为支线展开。

看这个剧的初衷是好奇和学习的心态,看完有一些小惊喜…

首先,惊喜地发现一系列的美国太空项目名字都有在之前大学时期看文献时看到过并且还记忆犹新,剧中的一些学术解释桥段还唤起了之前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脑子里会闪过“哈!我居然还记得这些诶。” 感觉挺好。

第二,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让我落泪的电视剧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中有三场让我忍不住落泪的戏:第一场是男主单独在月球执行任务时,儿子在地球意外死亡他无能为力,只能在冰冷的月球一人嘶吼痛哭;第二场是多年后男主和妻子还有他们后来领养的一个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戏;第三场是一对宇航员夫妻离婚多年后再一起执行任务,在月球上与苏联的一场冲突中为了救大家而牺牲,死在了一起。每一个哭点都是不是单纯的亲情,爱情或是悲壮感,而是柔和无痕地结合了三者,所以才会让我忍不住。看一部剧发现自己还能被某些场景感动落泪的感觉挺好。

第三,这部剧描述了一段陈旧的过去和一些已经过时的态度与大环境。但是,又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现代的视野去看他所描绘的一切。虽然这部剧有在参考美国航天的真实历史,但是剧里想要表达的有太多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些历史就变得不怎么重要了。(本来还惊喜的等待他们会不会在剧中把挑战者号放进去,然后让一个角色在此次事故中意外牺牲,后来发现并没有。他们只是用了一些台词把挑战者号里面的一个失误给带过了。)艺术作品,修改隐藏一些历史也挺好。

 7 ) 不喜欢那个墨西哥小女孩

本能的觉得丫像泡屎,不是编剧这种角色根本没资格出现在太空题材的影视剧里。从小神经病一样玩儿火又傻逼一样看着不去想办法灭火,然后借老爸工作的便利接近顶级女科学家等于天赋加外挂,考上了万人渴望的学校却被眼前的儿女情长羁绊迷惑,说实话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论男女我都没见过这种。编剧埋这条线肯定有某种政治正确,但感觉挺恶心的,好像喝完咖啡发现个苍蝇,虽然是个偷渡过来的会高等数学的苍蝇。

 8 ) 大气磅礴,波澜壮阔

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短评

滴水不漏的登月史记载(注意并非纪录),冷静细致的太空思辩。有不完全值得那么多篇幅的部分,比如透过移民视角、女性部分还有同志议题去审视航天进程中的多元化努力,还有成员们个人生活的矛盾冲突,但变得更加有人性;也有稍微略显拙劣的设计,好比绕不过的意识对抗和中期有些拖泥带水的剧情节奏。把“为美国人”变成“为全人类”的设计虽显老旧,但目的十分明确,并在其后稳步地将这个核心使命继续衍生下去。面对死亡、数次失败的压力、紧张的社会关系,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太空人毫不放弃坚毅前进的心。尽管没有那么完美,但剧集做到了讴歌与反思。但如果真的按照Joel说要做到第七季的话,岂不是最终的落点或许会到21世纪?期待接下来更多故事和原型事件的加入。

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吃着costco十元一斤的猪肉,感觉还是美国人办事比较靠谱。

8分钟前
  • Wis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值得一看,某些打一星的杠精就是喜欢脑补自己加戏

13分钟前
  • moss
  • 推荐

今年Apple TV上线的剧当中,最喜欢一部。剧本扎实,几乎每一集都有爆点,道具特效极度用心。多个主角,每个主角都故事线丰满,各自有性格发展历程。宇航员的职业特点、家庭关系、男女平等、LGBT、国家和荣誉、追求真理、政治与科学等等多种元素完美融于整部剧。特别是太空舱、月球、外太空任务,这些非常还原现实的画面对于我这样的太空迷和NASA粉来说,就是PORN。满分五星。

18分钟前
  • 小宗
  • 力荐

口号上喊得都是全人类,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有多棒。

19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还行

看了一小段,配乐画面质感非常好

22分钟前
  • 李改万睡
  • 力荐

在世界混乱的今天,一部理想主义作品的诞生难能可贵

23分钟前
  • MR.K
  • 力荐

如果告诉一个50年前的人,2019年的人类还没有登上火星,那个时代的人一定不信。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太空竞赛结束了。后来的世界忙着玩游戏,换手机,连5G,虚拟的世界这么有趣。为什么还要追寻人类没能去过的宇宙星辰呢。For mankind

28分钟前
  • 一菲Hu
  • 还行

我就看看你就怎么为了全人类?

32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设定有反转世界的妙趣... 开场就惊艳. 具体剧情 颇有看点 让冷战年代 太空竞赛 美苏开拓新疆域的决心与对决被进一步升格放大 无论是 NASA 内部指挥官 宇航员 家属 国内移民与政治势力 新一代承继 还是间谍 苏联及苏联宇航员等诸多因素及相互影响 都是大有可挖掘之处的. 镜头画面以还原真实为上 沉浸感很强. 月球与太空的场面也很是动人. 期待后续剧集.

33分钟前
  • Azeril
  • 力荐

第十集的水下火箭,太屌了。话说,虚拟的女宇航员人物设定都挺饱满的。

3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反现实的科幻设定+美国主旋律,其实挺好看的,评分过低了,整体风格有些像《从地球到月球》

37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女性总指挥,第一位女同性恋宇航员,平权修订案的通过…女性地位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望周知

38分钟前
  • 墨梓
  • 推荐

还是挺喜欢的,现在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光辉但又有比较踏实的人物描绘的作品不多了。脆弱的是人类,坚强的也是人类。

42分钟前
  • 滑溜小姐
  • 推荐

Duty, honer, country, and the new Cold War.

45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推荐

虚拟的历史不代表虚假,剧集的创作没有忽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曾经存在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逐渐编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不断触及登月这件事对人类本身对种种意义,也对照当今的种种状况询问怎样才是更好的世界。每一集都有非常动人的点。

4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片名来自1989年的同名纪录片……希望能多活几季吧,然后再多点第九集那样:苏联美国宇宙员在月面打照面,然后苏联宇航员掏出个锤子,美国宇宙员者感觉随时会将对方扑落陨石坑……就他妈的感觉像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始人的首次会面。差点以为会发生月球上的第一场谋杀案,不过,虽然苏联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首先把自己的公民埋在了月球啊;与此同时,中国人被喷的死无全尸,太惨了。

5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有意识形态很正常,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碍这是部好剧!搁咱还拍不知啥时候能不能拍出来呢 ...

54分钟前
  • 慢悠悠de~
  • 力荐

大型身份政治伦理秀,只有大美利坚帝国万岁,和全人类没什么关系

57分钟前
  • 哆啦没梦
  • 还行

这部美剧并不是那种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看懂的美剧。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登月那个年代已经过去50年了,现在上网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亲历过那个年代了。如果你感觉很无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办法在你心中引起共鸣。但如果你看过《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3号》,了解过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亲身去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你会有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刚听说这个架空历史题材的时候,原本是很担心它的史诗感的,毕竟真实的历史都很少有人在意了,有几个人会严肃思考可能发生的另一个世界呢。但是看完第一集,我表示很欣慰和感激。苹果这次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思考足够严肃严谨,对那段历史有着感同身受般的表述,从剧本到音乐到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你不想误解这部佳作,我建议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再回来

58分钟前
  • 任e逍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