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的孩子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范魏煜,张良友,蒋云洁

导演:蒋能杰

播放地址

 剧照

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2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3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4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5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6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3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4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5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6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7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8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9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3:18

详细剧情

  本片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蒋能杰留守儿童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为《路》和《加一》,蒋能杰致力于用影像关注社会,用镜头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重视乡村教育。   本片荣获第三届 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 最佳纪录长片奖、法兰克福影展 一等奖。  2009年:首次走进村小,镜头记录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  留守儿童),同时关注村小艰难申请重建。  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张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老  为转正问题烦心和奔波,跟拍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也面临  着种种问题。  2011年:代课的 张老师因种种不满,已离开村小,跟拍的孩子们面临  的问题愈加严重。  2012年:由于媒体的力量,村小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变,但好像无力改  善更多。  2013年:留守儿童生活看是没什么变化,其实在悄悄变化着。  2014年:又是一年春节,而跟拍的留守儿童家庭 …… 。  2009: First glance at the village school, in which the lives of 22 students including 17 left-behind children, together with the unsmooth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s reconstruction, were focused on.  2010: Teacher Zhang, a supply teacher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assigned to the reconstructed school. While in charge of two classes, he was concerned about, and striving for the obtainment of permanent teaching status. Meanwhile, folks began to doubt on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buildings, a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facing numerous problems in life, study and emotion.  2011: Mr. Zhang left the school out of dissatisfaction. After he left, the problems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onfronting with became more serious.  2012: Thanks to the media,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village school began to turn around. However, it still had a long way to go.  2013: The situation of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eems unchanged, but it turned out to get changed day by day.  2014:As another Spring Festival comes, what is going on in those left-behind families?

 长篇影评

 1 ) 《村小的孩子》导演阐述

            
 
                                    《村小的孩子》拍摄者阐述
  
   这片子算是我09年处女作《路》的续集,片子其实在2011年底就已开始着手剪辑,由于设备和个人原因,后期制作一波三折。后干脆放下后期制作,又回村继续跟拍,有时间就剪剪,做疲了就放一放,放不下又继续拍,继续剪……,如此循环!
  当然,整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也在反问自己,这么不顾一切去拍,去做,意义何在?又能改变什么?感觉什么都改变不了。
  由于纪录片《路》的放映和网上公开,加上一些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孩子们物质条件有些许改善,但孩子们因为父母的缺失,造成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你去问他们的梦想,孩子们很可能依然会说想去打工。
  后来,我在一众筹网站筹了一笔钱,勉强于2013年4月完成整个后期制作。完成后就丢在那里,不知怎么,再也不想去碰触。
  2013年6月在广州做《农村空巢老人图片展览》时,碰到广州美院一位老师引荐我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的一影展,并入围,可能这是国外的首映。
  为了配合宣传,放下近半年的片子,再来剪辑预告片时,感觉又不一样,好像又找回了信心,也找回做这个片子的初衷,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
  2014年02月完成最后版本的后期制作,跟拍六年(2009-2014),也想通过巡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所以从2013年底就开始筹备2014年03-05月,在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主要城市巡展,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爱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

   
   蒋能杰 2014年03月 于湖南

  
Statement from the Director of Left-behind dreams
  This is the sequel of my first movie The Road. In fact, I began the film editing as early as late 2011.But, due to the equipment issues and some personal stuff, the editing was stuck. Then I was forced to drop it. I came back to the village, spent a lot of time shooting their daily lives and did some film editing during my spare time. Because I’m so concerned with the children’s situation and I can’t just let it go, I went back to the village again and again.
  Of cour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kept thinking and asking myself why I bothered sacrifice everything in my life for this video. What’s the point? What can I possibly change? I’m afraid the answer is Nothing.
  As more people saw the documentary The Road online and offline, and thanks to the reports of some kindly media, for the children, there were some material improvements indeed. But nothing can make up to the absence of their parents. There were still so many tough moments to face, so many hard questions to conquer, even harder. When asking the children about their dreams ,one would probably get the same old answer, working.
  Later on, I got som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various websites. And I nearly finished the film editing at the April of 2013.Then I just let it lying there. I could not tell the exact reason why I did not dare to touch it .
  I went to Guangzhou for my Left-behind Old Men show in June, 2013 and ran into a tutor from Guangzhou Academy of Arts. He encouraged and introduced me to the Frankfurt Film Festival. Also I’m much honored to get the chance to join in. This may be my first release aboard.
  To cooperate with the broadcasting, I picked up the movie I had dropped for more than six months. When I was editing the trailer, it makes me fell different. Again, I regained my confidence and my original expectations. I want more people to know what’s going on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 to pay some attention and to share some love.
   I finished filming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documentary in Feb. 2014. After continuous six year’s filming (2009-2014), I want to make a exhibition tour around the country with the purpose to attract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erefore, from the end of 2013 on, I have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which would be held in Guangzhou, Shenzhen, Changsha, Wuhan, Nanjing, Shanghai, Tianjin, Beijing and other major cities during Mar. to May, 2014. Sincerely do I hope that the exhibition could call for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61 million left-behind children all over China and show their kindness to them.
  
                                Nengjie Jiang ,March 2014, Hunan,China
                  

  

 2 ) 很值得一看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虚伪的社会很难看到这么真实,不做作的好的纪录片了。

  导演用了六年时间来跟拍这些可爱的孩子,看得出导演的认真与坚持,看完整个纪录片的第一感觉很真实。这种真实可能只有同样出生于农村、接受过乡村教育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教学条件的落后、物资的缺乏等等一直都存在于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看到一段一对夫妻一年没回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回到家乡,在路上遇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却认不出自己他们,两夫妻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时我就忍不住哭了。我想所有外出的父母们都是爱他们的孩子们的,想跟他们一起生活,但为了让孩子生活的更好,有更多的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只能远离家乡,去外面打工。
  六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我总在猜他们的父母今年会回来陪他们过年吗?一年过去了,爸爸妈妈还能认得自己的宝贝们吗?
  导演用镜头记录着几位小主人公六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小云洁的坚强,范魏煜家庭的悲剧以及代课老师们生活的坚辛,也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处都可以听到或看到现在的国家有多么多么快的在发展、在变强的新闻,怎么就没有人来关心和关注这些祖国的花朵,连最基本的基础教育都跟不上还谈何末来,很显然这些孩子们成为了这个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3 ) 儿童节回忆:我曾是半个村小的孩子

儿童节下午去看蒋能杰“导演”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讨论进行到一半发现外面下雨了,透过十三层的窗看高空中的雨,像一幅水墨画。

第二个提问的男生对蒋能杰说,在纪录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也是。

五点多起床,打着手电走很长的路去上学,我相似的经历是在初中,为了早自习。那时候和邻居男孩一起上学,记忆深刻的太多,有两件事想说。

每天都是我妈喊我起床,然后站在院落的墙角喊邻居男孩。有天妈看错时间把四点多看成五点多,着急忙慌地叫醒我,隔着院墙向邻居家喊,晚了晚了,快起来!最后才发现看错了表。

某天下雨,早上五点多,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穿了胶鞋,邻居男孩穿着普通的鞋,为了不弄湿鞋子,我们想了个办法,我先用胶鞋把积水深无法下脚的地方的水“运走”。其实,我很不愿意,因为我的胶鞋是漏的,有一个地方有个细缝,但我还是开始运水了,因为我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的鞋是漏的。

记忆里的胶鞋都是漏的,补过以后,另外的地方也会漏。

纪录片里孩子们说穿胶鞋磨得脚趾头疼,我知道那种感觉,还知道当脚从漏水的胶鞋拿出来的那种味道。高中读到萧红的一篇散文,说把湿鞋垫放在暖气上烤,我通感地闻到了那种味道。

记得初中我开始在作文里回忆童年,那是我在仅有的学校发的小学生报上看到主题。如今看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孩子,所有的回忆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比着纪录片里的孩子,我很幸运,上小学是在邻村的希望小学,不算远。那时候每个班级标准的45个人,有一个校长,一个主任,许多令人仰望的老师。三年级我和校长的小儿子同桌,名字是看图写文里最常用的:小华。

二年级讲古诗,静夜思,现在想真变态,除了背诗,还要记住什么古诗的含义和诗人的意思,具体记不清了,那时候老师偶尔安排我们上早自习,那天她说谁觉得自己会背了就可以回家吃早饭,我没敢回,好像后来,爸用一块屉布包着一个馒头送到教室了。对,直到如今我没亲自用过专门送饭的饭盒。

其实,纪录片是讲留守儿童的,提问的男生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代,我也只能说自己是半个这种儿童,至少妈一直在家,有几年爸也留在家里,种瓜卖瓜或者在县里干活。

爸在家的那两年,从地里把瓜摘回来以后要洗干净,那是每天傍晚要干的活,我跟弟弟会偷拿一两个样子好的放在书包里藏着,不然只能吃剩下的歪瓜。而在县里干活的时候,爸有次带回来半袋子瓜子和花生,有一次是一袋子斯美特干脆面。

大学有次写小说,我把干脆面写进去了,老师说一看这就是真实经历的。是,我记得很清楚,干脆面是过期的,吃起来味道与正常的不一样,可是我们吃着那么珍贵,不舍得给别人一袋。对,那时候,直到,初三有次生病输液,医生说那谁谁的爸妈每周给他炖鱼汤,你也做点有营养的,特别是生病的时候。我妈问我,你吃方便面吗,我去买。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教育资源,不知道义务教育,不知道什么明确的概念,就是去上学。五年级,忘了是为什么,在二楼的教室玻璃全坏了,那天下雪,我们打着伞上课,如果定格在那一刻,雪花飘飘,孩子,教室,黑板,慈祥的语文老师,五颜六色的伞,挺美的构图吧。

那时候那些老师是不是也像纪录片里的老师一样,争取着编制,争取很多年未果呢?我记得,四年级语文老师教社会那门课,说到陈独秀,她说这个人一开始是很好的,后来变坏了。另一个老师代课时问我们上学是为了什么,别人答了许多都被老师骂了,我说是为了上大学,老师说这就对了呀。老师们就是这么简单的灌输思想,而那时在我的眼里,上学就是为了上大学,许多年后我没想到自己会去东北上大学。

小学一年级班级集体合照 ,老师说回家换一件新衣服,我没有,我妈借了我堂姐的一件,还说老师要是问你两怎么一样,就说一起买的。那些年,极力掩盖穷酸气。那时,我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玩意,只在意为什么别人穿上的确良的衬衫,我还穿着一件毛衣,并且袖口还开了线。

纪录片里孩子们没有玩具和图书,我也没有。我的童年没有玩具,初三毕业我在留言册上说想要一个泰迪熊,高中毕业我也说过,大学毕业甚至在一个纪念册里也那么写过。没有图书,那时候听说一个词语叫连环画,自作聪明的我认为学校发的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每页都有插图就是连环画,珍藏了很久。我喜欢看电视,电视或许是玩具和图书最好的替代品吧,能看很久,妈从来不是说怕我伤眼睛,我至今也不近视,而斥责我,而总是说你知道电费多贵吗!

而动画片,记忆最深的是《蓝猫淘气三千问》,记得猫大哥的配音叫葛平,一集可以学到一个知识,还可以看一个外星人的故事,后来又可以看恐龙的故事,那段时间的恐龙故事我会记在日记里,哪只又死了,恐龙要灭亡了吗,还为一只为了救猫大哥的恐龙哭。搜集的还有蓝猫淘气的卡片,贴在文具盒上,好像现在抽屉里还有几张吧。

夏末秋初家乡会阴雨绵绵,夏季的蔬菜已经没有了,收好的大豆在院子堆着,会有发芽的豆子,那是下面条的菜,纯天然。每天中午飞奔回家吃饭,那样的雨天吃两碗热腾腾的面条,很满足。

我偏题了,嗯,这是看完纪录片的想起的一些往事,其实想起很多,打字挺费劲的,留在记忆里吧。

最后,大学和一个留守孩子结成对子写信交流,后来就断了,我想孩子会觉得我是骗子吧,很对不起,那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学校会把他们请到学校的活动发言,演讲稿是寝室室友写的。
我是90后,至少在我的生活环境下,没有什么留守儿童的标签,也没想过那么多。我想对于村小的孩子和结对子的孩子来说,不打扰或许是最好的关怀,至少他们不需要锣鼓喧天的爱。

六一快乐!
写于儿童节晚上

 4 ) 该片

这部影片讲的主要是蒋导家乡的小学就是光明小学,开头可以看到小这个光明小学的旧址,后来因为年代太久,成了危房。,该片来讲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乡村小学的建设,教育资源,老师。 我是 近几年加入了蒋导这个剧组。我也参与了一些影片的拍摄,不过这些影片在b站和这里没有上架。我在最近看到了b站一个up主,他采访蒋导的视频。

 5 ) 关注并关爱留守儿童

    因为老师的一篇文章:统计数据表面留守儿童的成绩、身体(身高、体重)都比父母在家的孩子要差,并推荐了《村小的孩子》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带我走进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爷爷奶奶家在农村,我对这些并不陌生。但,这是我头一次以留守儿童为群体来观察他们的学习、思想、心里、生活;成长、人生轨迹。
    
    因为教育不足造成他们以后大部分人只能重复父母的轨迹——外出打工。好的教育可以成就更高的薪水收入,而农村低收入也只能负担不能让人满意的教育,农村的孩子或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因为贫穷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他们大多数的梦想是打工挣钱,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是毛泽东,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更不知道北京奥运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带给了他们手机、游戏机、电视,但播放的内容有价值的少之又少。

    蒋能杰说他对记录的这些现象看不到希望。中国的发展在一部分人压榨穷人劳动力变得富裕的同时,更让穷人家庭及下一代付出了缺乏关爱、缺乏教育的沉重代价。
    
    确实,我们能做的太少,比较容易的就是呼吁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群体,但关注之后呢?能改变什么吗?学校的老师兼经济学家呼吁给予打工者廉租房、补贴,尽量为打工群体在身边养孩子提供条件。

    但,真的可以吗?影片中,历尽千辛呼出的新建教学楼质量低劣,建设者不负责任。中国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穷越弱,越富越强。中国社会如何健康发展,如何让底层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教育可以改变,但如何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因为穷,教育都变成了奢侈品。
    

 6 ) 留守儿童的天空

一开始带着轻快的心情把这部纪录片看起来,后面慢慢地就让我想到了我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小孩经历。

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目的地是东莞白石岗,家里大人是爷爷奶奶,陪我一起长大的是姐姐妹妹。每年的春节是爸爸妈妈回来团聚的日子,在前一天他们会打电话回来说,第二天凌晨他们就会到家,到了那个早上,我就会醒得很早,跑到街上,听着呼啸而过的大车们,每次听到一个,我就向左右两边探探头,很少会等到他们,我就继续在家门口等着他们回来。回到了,就帮他们把行李搬到家里的二楼,我再也睡不着了,然后就去刷牙洗脸,吃爸妈带回来的零食。

爸爸妈妈不在的那大半年的时间里,我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起很早,一般都是五六点,然后开始看电视,之后才去刷牙洗漱,然后吃早餐,然后背着书包或者拎着袋子,去上学。爷爷奶奶很喜欢喝酒,他们基本管自己的吃喝与玩乐,对于我们的管教基本没有。每天的零花钱是几毛钱,甚至这几毛钱还要求他们给。

我不认为自己有多努力,但是在学校的成绩就还不错,爸爸妈妈总会拿来夸耀,我并不喜欢。我学习好也不是为了取得他们的肯定与开心,我也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也许是真的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那个时候最喜欢看电视。冬夜里我会先泡脚,然后打开湖南卫视,看完最早的变形记,然后最后一个睡觉。在冷的日子里,我会起得很早,然后打开少儿卫视,看那个每年相约的米菲兔,躺睡在奶奶的旁边,而她总是睡得很熟。

后来奶奶去世了。爷爷会等我们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带我们去割水稻,抛秧之类的,太阳很大,季节基本在春夏,还有收地里的花生,总是弄一个下午也不能结束,我有时会偷吃那些刚从地里出来的花生们,生生的,却很好吃,我当时好像也没有拉肚子吧。

在暑假的时候,我们喜欢看电视里播放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非诚勿扰,男生女生向前冲,湖南卫视等等,趁着广告时间我们就三个人派一个人去离家不远的小卖部买冰淇淋雪条之类的吃吃,而我总喜欢跑快点,我怕慢了就不能看到电视了。

留守儿童总会进行对比,比如放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父母来接,爷爷奶奶更不可能了,还有下雨的时候,从来没有大人来接我,只能等雨小淋着雨回家,不能指望着别人。开家长会的时候每一次都是爷爷来,没有想过爸爸妈妈给我开家长会。

等到他们从广东的电话屋打电话回到这没有装修过的红砖头房子,我总是用每次一样的话语敷衍他们,嗯嗯啊啊,好的,很好,之类的说辞,因为每天打这种电话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只会让当时的我不耐烦,所以很快就会挂掉电话。

春节的时候他们总会拉扯我们三个去走亲访友,收获的压岁钱我也不记得我放在哪里,总之我记得要走很多的路,要坐很久的车,我总会睡着。还记得爸爸很喜欢用摩丝打扮自己,而妈妈没有太多的妆容打扮。当时县里盛行三轮车,所以我们总是坐三轮车,从这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每次我都会很困,继而睡着。

说到三轮车,我记得我很喜欢坐在靠近窗的位置,因为我可以控制进入窗的风的大小,我也可以一直观察与三轮车相向而行的各种车与人。

春节的假期很少,等到爸爸妈妈坐上前往东莞的硬卧长途班车的时候,我总会忧郁带泪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明天就见不到我的父母,就会很感伤,但是我无法抽离,只是会说出那些流泪的话。

 短评

张华在某城市重点小学上学,李萍在某私立小学读书,我在村小。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3分钟前
  • eval
  • 力荐

时间的跨度一直是个直观简易又深刻动人的命题,做容易坚持难,每次看这种题材都会谴责一下自己的伪善,但是曾为留守儿童,还是能感同身受的。几段芒果台的插播简直让人白眼翻出天际。

4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影片中有一个问孩子们的片段:梦想是打工挣钱,中国国家主席是毛泽东,不知道中国的首都,不知道天安门, 不知道北京奥运会, 日本人全是坏人,经常杀人。

9分钟前
  • 管哩员
  • 力荐

导演很棒!小孩很棒!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里面好几件事情都做过,比如“厚葬”死掉的动物(她埋的是小鸟,我埋的是小狗),在田里和大人割水稻,凌晨5点起床走远路上学。后面湖南卫视和爱心组织的“介入”看得我快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苦难这堂课,我们是不是应该都再学习一下?

14分钟前
  • Hemann
  • 力荐

“首都是哪?”“不知道。”“奥运会在哪开的?”“不知道。”唉,鸟巢扒两块草皮的钱,都够给这些孩子建个新学校了。

19分钟前
  • 闲云
  • 力荐

我的昨天,他们的今天。而最悲哀莫过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大多数人的未来会是怎样。#中国现实的一种#

21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推荐

影片的社会意义大于文本价值,这个将近6000万的儿童群体非常需要关注。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先入为主和惯性提问,拍摄指向过于明确,不断重复一些话题,导致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的细节。

26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就像突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好心酸,穷带来的生活不便,认知匮乏。知识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但其实小时候不光是片子里面的艰辛,也有很多快乐幸福的时光,小时候跟村里的小孩一起上山爬树,下河抓蟹,还演戏来着,也是我时常想起来的情景。

27分钟前
  • 素履以往
  • 力荐

留守儿童问题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生态、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人的底色教育,除了强权就是眼泪,除了威胁就是煽情,鲜见冷静的理性和平和的感性:“你要是不听话就……”“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29分钟前
  • Trouble
  • 还行

看完片子回来的路上,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片中的小女孩蒋云洁。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心里是不是藏了很多很多的秘密。

33分钟前
  • 六边形纸篓
  • 力荐

这个学校就在我外公家隔壁的镇上。甚至这些学生有些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听到熟悉的口音真是莫明的心酸。我又想起当年我一个人搭车回老家的事情,那里有好山好水好人情,就是没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外公从北京回乡之后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算改变了某些人的一辈子的命运,可是教育事业不应该让某一些人负责,谁甘愿一辈子做代课老师拿那点微薄的薪水呢?说白了,连养自己都不够。

37分钟前
  • 查尔顿五号
  • 力荐

贵在真实,也很残忍。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有些重复有点多,而且时间线过的太快,没什么连续性,觉得没有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不过方式和切入点比较多样,湖南卫视那个校车旁白配的太恶心了

38分钟前
  • 🪨
  • 推荐

跟立人合作时候来我们学校放映的。虽然宣传效果不怎样,到场观看的大多是我们工作人员,但看完大家都被感动哭了。纪录片分了几年记录了湖南一个乡村小学里面的几个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么没有介入的记录,镜头和话语都真诚的打动人心。

41分钟前
  • 斷了dê旋律
  • 推荐

代课教师为转正而烦恼,村长为重建小学而烦恼,老人为小孩去镇上念书而烦恼,怎么说呢,说白了就是经济原因,贫穷落后,一代接着一代,死循环而无所改善。可是,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真的不能改善更多吗。

42分钟前
  • 一口一个小饼干
  • 推荐

我那一届的村小同学,好像没有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好像也就个把,我偶尔会觉得,我对他们负有某种责任。

45分钟前
  • 世紀開♡館
  • 力荐

面对如此粗砺而真实的影像作品,任何评论,都显得是一种轻浮的举动。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农民工问题,足以让人深刻反思效率优先原则下公平正义的严重被漠视。作者与其拍摄对象们同生活、共感受,虽然在“出得来”方面有一定欠缺,但这种知行合一地改善社会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47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五颗星。不是什么拍摄手法多高明,而是这样的电影太值得大家给予给予关注。盛产悲剧的China,遍地都是悲情的乡土,那里有2.5个亿的无奈和悲伤和0.58个亿的孤单和无助。芒果台煽情的节目里,电视观众活在一片自我感动里。

51分钟前
  • BruceH
  • 力荐

父母和孩子隔着电脑哭,后面一排大学生志愿者姐姐跟着陪着哭,可是到底因为什么,制造出这样多的眼泪?昧着良心的人太多了。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现如今留守儿童依然是常态,寄生城市的父母与留存家中的孩子永远存在一道沟壑,给予的爱太少,肩上担子又太重,父母对于很多留守儿童或许只是一个称谓而已,甚至脑海里早已浮现不出样貌。渐疏远的感情与老人的蒙昧让教育听起来像一句笑话,偶有善解人意的小孩其实也都心事重重。扶贫援建的工程更像是玩笑,新教学楼潦草完工在满是建筑废料的操场前剪彩,所有人面带伪善的自欺欺人,只有未处理的残砖烂瓦最真实,还有那志愿帮扶的大学生,纵使都是韭菜,也总有人愿意帮助种子破土而出。

57分钟前
  • 少年维持的烦恼
  • 力荐

看看我们的后浪,他们选择多吗?

1小时前
  • 英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