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2017

动作片韩国2017

主演:金秀贤,成东日,韩智恩,李星民,崔雪莉,赵祐镇,崔权,郑仁谦,金弘波,李璟荣,丁瑞奇

导演:李沙朗

播放地址

 剧照

真实2017 剧照 NO.1真实2017 剧照 NO.2真实2017 剧照 NO.3真实2017 剧照 NO.4真实2017 剧照 NO.5真实2017 剧照 NO.6真实2017 剧照 NO.13真实2017 剧照 NO.14真实2017 剧照 NO.15真实2017 剧照 NO.16真实2017 剧照 NO.17真实2017 剧照 NO.18真实2017 剧照 NO.19真实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7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亚洲最大规模赌场巨大的阴谋与战争,“和我长得一样的人出现了”。SIESTA赌场开业前,出现在组织老大张泰英(金秀贤饰)面前的暗黑组织老大曹源根(成东镒饰)主张自己拥有赌场的所有权,陷入赌场抢夺危机的张泰英为了解决危机去拜访了投资者。某天,不仅是姓名连外貌也一样的可疑投资者(金秀贤饰)出现了并提出把曹源根一起解决的方案。随着可疑投资者的登场,与曹源根之间争夺赌场的战争开始了,围绕着他们的巨大秘密和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长篇影评

 1 ) 小镇首映场 人间修罗场

这注定是一部会被载入史册的战争片,诺兰发挥总体来说还在预期,五星好评。这一次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 影片开始,大家就能感受到诺兰这位鬼才卖弄结构到底的决心。非线性时间、以及非连贯现实(大量的闪回),是典型的反情节特征,却用在了战争这种宏大的题材上。这种时间的省略、跳跃、倒退,并不是盗梦空间一样的情节设定,而是诺兰为了在短短100分钟内交代全貌的匠心。当三条线偶尔重合的时候:小船看到飞机、飞机看到小船、小船上岸、岸上看到无数小船、飞机拂过海岸、岸上的士兵向飞行员致敬,观众会感受到一种不同时空的人相遇的激动;而每每是这个交错的点,便是故事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不断将诺兰营造的沉闷、压抑、绝望释放出来,但是很快就继续被德军无休止的轰炸打回原形。这种叙事方法是高明的,它让观众憋着一股劲,期待着下一次的交汇。而当三波人马相聚敦刻尔克的时候,整个故事也走向了光明。 一般来说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记忆碎片》),随着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有一种错乱迷离的意识流感。但是敦刻尔克的非线性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无聊地说好这个故事。试想如果是线性叙事,在这样一个不突出任何一个角色的前提下,在岸上等待援救和无止尽的轰炸、海上的航行和搭救、战斗机不断的交锋将会变得多么冗长乏味!这也是结果导向的:最后,从原定撤退三万,到三十三万,飞行员的神勇,海上民众的人性和困守敦刻尔克士兵的坚韧缺一不可。一场撤退,是战争中失败的一部分,但也是最能体现战斗方韧性的。在夹缝中生存,在绝境中求生,这样的韧性往往是一场战争最后输赢的关键,二战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反法西斯国家发生了无数这样的战略撤退,才保有了最后胜利的力量。(当然并没有把战争结果一概而论,历史上有韧性还是覆灭的国家数不胜数。) 诺兰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听到血性的咒骂。西方战争片喜欢把重点放在人道主义和道德层面,比如《大兵瑞恩》和《钢锯岭》,即使如怪作《中场战事》也在这个主旨框架下。而敦刻尔克这种寒冷彻骨的氛围,放低所有情绪甚至连求生的争执都平淡处理的电影实属罕见。舍情感冲突,取氛围结构,承担了此片的大部分诟病。诺兰不是神,兼顾难求,有取有舍是每件事的必经之路。 全片的色调加上真军舰的使用很贴合二战工业时代的肮脏感。敦刻尔克的撤退时间是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初夏的法国北部应该是温暖舒适的,但是诺兰似乎有意忽略了天气因素。沙滩、灰蓝的军舰、暗色调的飞机、阴霾的天气、士兵脏而厚的军服都渲染着战争的残酷困局。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音效配乐,诺兰一向“重口味”的元素也充分展现:秒表声、心跳加速、轰鸣、厚重的弦乐。除了营造出的紧张肃穆之外,在剪辑方面,时空转换与音效搭配得非常好。这种试听的不贴合,不能说有新意,但是做到了极致,代入感非常强,提前预定奥斯卡最佳音效。 解释一下标题小镇的首映场。我暂住的Charlottesville是美国独立战争后《独立宣言》拟稿人、两届总统杰佛逊的故乡,也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小镇的二手书店都有三分之一是战争史。爱研究战争与向往和平往往成正比,托尔斯泰在巨著里写道:“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前来支持此片大多是老人,影院最后爆发的掌声及其热烈,但老人们并不知道大多数年轻人是冲着导演诺兰来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 ====================================分割线================================== 怼一些看不下去的恶评。 1. 酸了吧唧满脑子主旋律。二战才过去70年,无论怎么拍都是政治正确。就算抗日神剧再怎么神,你也最多说夸张无厘头,主旋律绝对不是一个用来贬低一部影片的。一场战争按照时间地点双方行军/冲突结果来记录确实容易无聊,能够由点及面重现这场战略撤退已非易事,况且还要有艺术感。 2.说诺兰想冲奥想疯故作玄虚。真是可笑,一来作为非诺粉都知道他不在乎这个,二来想要冲奥明明有更加取巧的题材。盗梦空间IMDb8.8vs豆瓣9.2,Dunkirk IMDb8.8vs豆瓣8.4:题材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当下豆瓣的政治正确恐怕是主因,当然价值体系不同完全可以理解。 3.本片缺乏“史诗”感:这么多军舰和人看不到就算了,想看史诗去看猩球大战啊! 4.音效太重:看什么战争片啊……

 2 ) 面对战争与大海,个体可以何等无助,又何等坚持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宏伟的结果没有悬念。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3 ) 细节剧透!!!一步逼格高的主旋律电影

小伙伴们,细节剧透来了!!!!

这个Dunkirk剧情其实蛮简单直接的,懂历史的童鞋肯定知道,1940年5月底到6月初,法国和英国的联军(其中也有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被德国纳粹打的一叫一个惨,好几十万人被包围在法国Dunkirk这个小地方。英国于是搞了一个发电机行动,动用大量民用船只,把大部队撤到英国本土去,保存实力以后跟德国死磕。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成功撤离了三十多万人,振奋人心。这部电影就是讲这个事,一部逼格很高的主旋律电影。。。

好了,废话太多了,咱们讲剧情吧。。。。

i. The Mole (a week)

这一条线讲是海滩上撤退港口发生的故事,时间长度一星期。

影片开始,一队英国士兵无精打采的在街头溜达,天空中不断地飘着纳粹的宣传单,口渴的去喝水,无聊的开别人家窗户去捡个烟头,我们的主要人物Tommy (这片我个人认为没有主角,所以不好说这是男主)一个有头脑的年轻士兵,捡了几张纳粹宣传单脱了裤子准备拉屎,说时迟那时快,德军的炮火一下子打了过来,Tommy提上裤子就赶紧跑,其余人团灭领了便当。(这拉个屎容易吗!!!!屎估计硬给憋回去了,好难受)

Tommy来到海滩,看到了成千上万排队等待撤离的士兵,脱了裤子拉完屎,他看到了在一边埋死尸的法国士兵Gibson。这个Gibson想要冒充英国士兵提前登船撤离。(这里有点开放性,他埋的那个英国士兵究竟是他杀的呢,还是战死的呢?不知道,人性啊)这两个年轻小伙有点基情,Tommy看出来这哥们可能英语不行,也没废话,过去默默地帮他一块把人埋了。

撤离有规定,伤员先撤,这两小哥挺聪明的,抬上一个伤病号就赶紧冒着被轰炸的危险往医疗船上跑,不过还是被人赶了下来,于是,他俩悄悄地藏在码头甲板下面,想趁机跳上医疗船。这还没来得及呢,德国轰炸机一个俯冲,医疗船沉了。。这俩小伙够仗义,在混乱中救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士兵Alex(这哥们人不怎么地道)。

这三个人呢,在夜晚成功地登上了另外一艘军舰,准备撤离。Tommy和Alex进到船舱里面啃着面包,英语聊着天,聪明小伙Tommy吃完面包拉着Alex蹲在舱门口,觉得那里会安全一点。Gibson怕暴露自己的法国人身份,默默地在甲板上喝着风望着岸上的灯火(这里挺凄凉的,打起仗来,真的活命最重要)。点背不能抱怨党,这时候德国的潜艇发射一枚鱼雷打了过来,船舱瞬间进水,听不到哀嚎,大家全部被淹,就在Tommy和Alex快要淹死的一刹那间,Gibson打开了舱门,他俩逃了出来。三个人被救援的小船又拖回了海滩(内心是奔溃的,想要逃命咋就这么难呢)。

隔天,他们和一队英国士兵登上了一艘被遗弃的民用船,想要借着涨潮,离开海滩。然而,德国的战斗机把小船打成了筛子,海水开始从弹孔里喷涌进来。Alex不地道的一面显露出来,他说Gibson这哥们从头到尾就没说过话,肯定是德国间谍,让他出去,这样船能不沉。好基友Tommy替Gibson说好话,这时大家也都知道这哥们原来是法国人。争执中,船慢慢下沉,最后大家不得不逃出来,Gibson却被锁链缠住,在水里溺死了。。。(这里还挺压抑的。。。就是那种感觉他能活下来,但是还是死了)。

ii. The Sea (a day)

这一条线讲的是从英国出发的Dawson 老爷和他儿子Peter 还有Peter的基友George开着民用船去Dunkirk救人的事。时间长度是一天。

英国海军为了救人,开始大规模的征用民用船只,Dawson老爷义正言辞,爱国之心爆棚,不等着征用,自己就出海了。途中,他们在海中救了一个有点神经不大正常的上尉,战后创伤,整个人都是懵逼的,被救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激动,就想一门心思赶紧回家。在得知Dawson老爷他们其实是去Dunkirk救人以后,精神就崩了,说你们不要去送死,赶紧回去啊,救下我不就行了。Dawson老爷当然不甩,于是发生争执,在扭打中,可怜的基友George被误伤磕到了头,眼睛看不见了 (可怜的小乔治,跟Peter讲本来还想当回英雄来着上个报纸啥的,这下挂了。。。)精神不正常的上尉看到闯了祸,也就老实了,不闹了。他们一行人继续前进,正好遇到空战,一架英国战机在击落德机后也坠落海中,就在飞行员Collins马上就要被水淹死时,Dawson老爷驾着船赶到,救了他。其实Dawson老爷的大儿子也是飞行员,而且刚刚牺牲不久。Dawson老爷驾着船继续朝Dunkirk开去,准备救更多的人。。。

iii. The Air (an hour)

这一条线是讲三个飞行员出航保护救援的故事,第二线中的Collins就是其中一个飞行员,时间长度为一个小时。

飞行员Collins和Farrier还有另外一个酱油哥一起出行任务,打击德国空军。上了酱油哥被德机击落,Collins和Farrier配合默契把敌机击落,但是Farrier的飞机被零星的子弹击中,油表盘坏了,他用粉笔记下来了剩余的油量和返航的时间。两架飞机继续飞行执行任务,之后的战斗中,Collins击中敌机,但是自己的飞机也被击中,降落在海中,被Dawson老爷救起。这时Farrier发现了德国的轰炸机,他要么追击要么返航,追击的话就是自杀,因为油肯定不够,但是不追击的话,轰炸机会炸沉更多的船,炸死更多人。Farrier思想斗争了一下,毅然决然的朝轰炸机飞了过去。。。。。

以下是三线和一!!!!!

Tommy和Alex从破船里逃出来,漂在海面上,这时旁边的军舰正好被德军轰炸机击中,慢慢沉入海中,油泄露在海面上。德军轰炸机被Farrier所击中,坠入海中,顿时火烧一片。Dawson老爷的小船从远处靠近了过来,救起了很多水中的士兵,包括Tommy和Alex。被救的士兵告诉Peter,他的好基友因为头部受伤过重,死了。。。在救了很多人以后,Dawson老爷的船和无数民用船只一起返航了。Farrier驾着没有油的飞机划过海滩,拼劲最后的力气击中另外的德机,海滩上的英国将士备受鼓舞。Farrier最后降落在德军控制的海滩上,点火烧毁了战机,之后被德军抓获。

Tommy和Alex获救之后回到英国,被民众们热情接待,送啤酒啊,送报纸啊,被视为英雄,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Peter为了完成好基友的心愿,去了报社,第二天, George上了报纸,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最后,在火车上,Tommy读着报纸上丘吉尔的敦克尔顿演讲给Alex 听,影片结束了。


剧情讲完了,咱们就聊聊这部电影逼格怎么高。。。。一句话概括,诺兰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三条线交叉错综,一小时47分钟的电影,毫无尿点,节奏紧凑,看似碎片化的故事情节,被镜头连接在一起,变得连贯。。。加上Hans 的配乐和大屏幕,直接高潮。全片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毫不做作,除了最后飞行员Tom Hardy强行耍帅以外,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就是紧张。。压抑而又有释放。。我这个脑残粉只能跪舔了。。

本影评纯属瞎扯,如有雷同,纯属缘分。

 4 ) 诺兰的,和真实的,敦刻尔克

人得非常坚强,才能直面那些脆弱和不堪,勇敢地活下去,所谓Be British,大抵如此

放一张我觉得很赞的剧照镇楼

先说一下,几天前看了一个我觉得写的很不错的影评,//www.douban.com/note/635828494/ 但看看底下的评论,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所以这个影评底下如果有类似的评论,恕我不再回复,嗯。

几天前,豆瓣上忽然发起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战争片才是好的。

我就随便写了几句—— 能让人看了以后对战争犯恶心,对命运的无常感叹不已,而不是泛起什么虽远必诛的狗血和不知所云的豪情,都是好的片子。谁说的来着,战争如此残酷是一件好事,不然会有太多人爱上它。

彼时我还没看到这部电影。我读书不多,不是诺兰的粉,且不是一个经常刷电影的家伙,并不能见微知著,说出许多高屋建瓴的话出来,以下写的东西,权当是一个无聊的家伙写的一些无趣的文字罢了。

1, 阿登(Ardeness)

影片开始的时候,德国人的传单漫天飞舞,传达的信息也非常言简意赅——你们被包围了。

这个包围圈形成的原因,我简单地画了个草图。

1940年5月,敦刻尔克包围圈形成的原因,自己匆忙画的一个草图

简要地说一说,法国对德国的敌意是早有防备,在直接接壤德国的南部,法国有完备的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在北部,法国不直接和德国接壤的地方,是荷兰和比利时这几个中立国。按照英国和法国的设想,这几个中立国起码也能挡住德国军队几天,到时候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军队直接救援中立国就是,嗯,一切看起来没有问题。

只有一个地方被遗漏了,南部的马奇诺防线和北部的中立国之间,德法交界处的一片山地,阿登(Ardeness)。山地嘛,丘陵嘛,还到处都是森林,不用设防。

当德国人开始进攻的时候(1940年5月10日),德国人的B集团军群(下辖3个装甲师)向着荷兰和比利时进攻,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军队也就迎着德国人上去了。

与此同时,德国人真正的主力,A集团军群(下辖7个装甲师)从基本不设防的阿登山地冲了出来,在色当(Sedan)这里迅速渡过了默兹河(River Meuse),然后向右转,冲向大海,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德国的两个集团军群打出了非常漂亮的Hammer and Anvil战术,彻底切断了英法联军退回法国的道路。

站在德国人的对面,英法联军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一周前的局势不说是一片大好那也是势均力敌,现在,忽然一切都崩了。不用德国人的传单,换谁心情都会很崩。

这种绝望,是那种从充满希望突然跌落到地狱的那种,最残酷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下你不需要别人再给你提醒,所以那些传单其实跟废纸差不多。提醒那些士兵自己还活着的,大约只有枪声和同伴的尸体。

诺兰用跟拍的手法一路跟着那个主角晃动着跳过了墙,爬过了街垒,你以为他会得救的时候,他的面前出现的,就是大海,沙滩,还有等着撤退的士兵,就是几乎没有船。

绝望,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

2,斯图卡(Stuka)

我大概在两年前就知道诺兰要拍敦刻尔克的消息,我当时就在想,看看电影里的斯图卡该怎么表现。

Ju-87,这个东西最恰如其名的词,就是斯图卡,而不是什么“俯冲轰炸机”这类很平淡的表达。在我看来,斯图卡这个词的含义,远远超过飞机,它是那种现实化的死神和恐惧。

从天而降扑向目标的时候,斯图卡除了引擎的声音,还有那种异常尖利的汽笛声,很难形容那种声音给人的感觉,但至少有一点,这种声音比撕心裂肺要瘆人得多(很多二战纪录片的片头就是斯图卡的哨音,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弱化,但还是让人听了悚然一惊)。大概自己受二战荼毒比较深,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看到siren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海妖的歌声,而是斯图卡。

对斯图卡可以有很多的表现,二战初期,作为德国空军的明星,斯图卡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照片,但在我看来,这些照片都不能完全展示“斯图卡”这个词的全部含义。

向目标俯冲的斯图卡,注意俯冲的角度近乎垂直
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斯图卡投弹的一瞬间

这两张笔者选的照片,站在德国人的角度的确是很好的宣传素材,但还不够。

对斯图卡最深的理解,应该来自于它们的目标——这就是诺兰选的角度,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诺兰用很慢的慢动作记录了斯图卡俯冲的场景,不需要天空中飞机的样子,只要听着那个尖锐的,死神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就够了。你看地面上那些人听到这些声音之后那种慌乱和麻木兼备的神情就能够知道斯图卡意味着什么。

Stuka Diving!

人到了最恐慌的时候大体都是麻木的吧。有些士兵机械地躺在沙滩上拿着手里的步枪对着斯图卡开火,全然没有注意其实自己就躺在斯图卡的俯冲路线延长线(也就是炸弹落点)附近。炸弹爆炸的特效也做得特别好,没有太多的烟火,只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子和浓烟,等这些过去了,原先的那些人什么都不剩。

片子到后来也有另一架斯图卡俯冲的镜头,在这个从天而降的死神面前,那个无比坚强的海军军官默默地垂下了眼睛——那一刻,可能他认命了。

那种穿透屏幕的恐怖压倒一切,无处可遁。

现在是没有会飞的斯图卡了,倘若有,我觉得最好的飞行表演就是这样,它带着这样尖锐的啸叫声冲向地面,在一片惊愕的观众头上猛然拉起。非如此,斯图卡的这个词代表的恐惧和绝望,怕是要失传的。

诺兰在这个片子里用了很多音乐,音效和慢镜头分镜头去烘托各种气氛,在我看来,他对于斯图卡的处理可以打满分,甚至说句略夸张的话,那两段斯图卡俯冲的镜头,就完全值回票价。

3,胆怯(Trepidition)

我没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大概还是惜命的。用我的话说,战争片能给人看的血脉喷张的,基本上导向都出了问题。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种话谁都会说,但不到临死,谁都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将近20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永恒的经典,片子开头那个登陆的场景拍的应该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了。拧开水壶盖子的时候手会不受控制的抖动,随着海浪的颠簸,人会不自觉地呕吐,甚至可能尿失禁,等等等等,重要的是,这都不受控制。反正一会儿登陆艇一开门,等着他们的就是德国人的机枪子弹。

这部敦刻尔克用了很多篇幅表现了颤抖,抬着担架的人们脚步蹒跚,一群人躲在那条拖网渔船里,听到外面的响声抖得不行。这种颤抖伴随那种愈发强烈的音乐节奏,给人说不出的感觉——这部电影要去电影院看,选3或者4排的中间,我去看的时候人不是很多,就很容易有那种代入感——代入自己之后,表示自己并不想被代入第二次,然则诺兰在这个电影里把我带入了何止两次,1940年当事人的很多痛苦,就这样通过颤抖传到了2017年。

就是一直抖,不受控制的抖,战场上那种胆怯如此轻易就可以把人俘虏。

那个被游艇救出来的家伙不想再回去敦刻尔克,一失手把游艇的伙计打成重伤,终于不治。但这个人让人无法恨起来。

那个家伙似乎连害怕都不会了......

他完全不会说话了,即使会说话,按照游艇老船长的话说,那种恐惧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好了。没经历过战场的人,很难去指责这个。

那种穿透屏幕的胆怯压倒一切,无处可遁,嗯,这就是战争吧。

PS:我觉得战争片的意义不在于反战,这是个很简单的“事实描述”和“价值描述“的区别。好的战争片只是对战争进行事实描述,至于价值描述,战争的意义何在,那就见仁见智啦。(这也就是我觉得日本战争片,像男人的大和,永远的0,拍的不如敦刻尔克这种片子的原因,反战意味太浓,人物的很多内心独白其实脱离了战场,为了把一些话说出来而会削弱许多必要的东西~~)

4, Be British

这是我和朋友聊天时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没记错的话,这是泰坦尼克号船长临死时的遗言吧。

说到英国人,很多人会很嗤之以鼻。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国家在历次战争中总是窝囊地战败战败战败,一战的时候,日德兰海战,英国人的损失比德国大很多;二战就不必说了,敦刻尔克在这个电影问世前被很多人当做笑柄,英国的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打的灰头土脸,英国的海军在印度洋被日本人打的跑到了马达加斯加,等等等等。

但是英国人赢了。

我有时候会想,损失那么惨,那么绝望的情况下,是什么让英国人撑了下来。

大概就是这个Be British吧。人得非常坚强,才能面对那些脆弱和不堪,勇敢地活下去。

当年在日德兰,贝蒂看着自己的战巡被德国人打沉了好几艘,只是嘟嚷了一句,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有点儿毛病(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loody ships today)。然后什么都没说,继续带着剩下的船去跟德国人死磕。

敦刻尔克的电影里,这个Be British是在很多时候能感受到的。那个游艇的老船长经历了那么多悲痛,在电影里一滴泪都没掉。那个海军军官留下来帮着法国人逃生,那些个逃回来的士兵在国内受到的英雄般的欢迎,等等等等。有人把这个斥之为“西方主旋律”,关于这个我不做评价,但我想说,如果没有这种Be British的精神,就算有戈林元帅帮忙,英国1940年想必也早投降了吧。

1805年10月21日,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他的旗舰上升起了Z字旗——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one will do his duty(英格兰希望诸位恪尽职守).后来,海战打赢了,他自己却被流弹击中,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国家实在没什么理由去轻视和诋毁。1915年,即使在英国在土耳其的登陆被打退了,凯末尔也还是说出了这样的话:永远不要跟英国为敌,历史证明,他们这一方总是获胜的——这比100年后的许多人见解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即使现在,有时候这种Be British还是会偶尔地冒出来一下,我有幸看球,就会在球场上见识的多些。1999年曼联在诺坎普最后补时绝杀拜仁,2005年伊斯坦布尔之夜利物浦从0比3的绝境一路逆转,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可以永远永远传诵下去的。弗格森在逆转拜仁之后说,这该死的足球(Football, bloody hell),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的做派,面对了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淡然地抱怨一句,继续勇敢地活下去。

还好英超联赛里这种戏码很多,不像敦刻尔克这种电影要等的。

5,对电影的吐槽和赞赏(Pros and Cons)

看过电影之后我曾经小吐槽了下敦刻尔克,比如我说过,这几架喷火飞机跟开挂一样的打怪练级么,打掉一架,level up,再打掉一架,又是level up,然后最后没油了,game over。Luftwaffe(德国空军)再怎么战略失误,自己的Bf-109被喷火这么揍也实在荒唐;而且,竟然让He-111这种低空性能奇差的飞机去炸船么?表示空战那里俨然有一丢丢抗德神剧的感觉。还有还有,电影里的德国战斗机Bf-109,其实机头不应该是黄色的,那些被盟军称为“黄头杂种”的德国战斗机是JG-2战斗机联队(海峡联队)1941年开始采用的涂装。关于这点诺兰也说了,黄色机头的Bf-109是一种更好的视觉冲击效果,虽然他知道这样的飞机历史上不存在。

站在英国人的角度,真实的空战比电影里的残酷很多。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双机编队(Rotte)比电影里三架喷火的那种编队要有效得多,虽然戈林元帅的水平怎么样我不评价,但那些飞行员显然不是吃素的。敦刻尔克期间没有发生过英国飞行员一次出击就可以当王牌的事情,更不会发生“一架燃油耗尽,没有动力的喷火不知道怎么了就打下了斯图卡”的事情。反正,真实的空战比电影里反映的惨烈许多。

我一些朋友会觉得这个片子不算战争片,会觉得这个抗德神剧的气氛过于浓重。但我觉得,即使如此,这还是一部特别好的战争片。就算那几架喷火的战斗力真的爆表,电影当中看到的那些飞行员也不会因为击落了德国轰炸机而狂喜或者怎么样的。就是麻木,用麻木压下恐惧,在麻木当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此而已。

这个片子最赞的那个片段我觉得是接近片尾失去燃料的喷火战斗机划过敦刻尔克的海滩的时候。从天上看,是个很优雅的慢动作,如诗如画。

但从地上看,天上的飞机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这两个镜头交替着反复出现,会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嗯,既然宿命不可抗,那就享受它吧,这样的感觉。

而且这个宿命最终的结局是在片尾才展现的,中间有好长好长一段时间,诺兰在叙述别的事情,那些士兵回到了家乡,等等等等。

诺兰这种把很多事情打碎之后如魔幻的蒙太奇拼接,像极了我爱的作家卡尔维诺。他的电影有很多别的东西,别人都已经吹过了,这个叙事风格,我一定要单独拿出来吹一波。

6,一个不算结尾的结尾 (Some Haste Ending)

片子接近结束的时候,英国的士兵们在看报纸上,丘吉尔的演讲。那个是我中学的时候偶然看到,印象极深的一篇演讲辞——

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 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 and air. 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 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That is our policy.

猛一看会觉得,嗯,用的词,写的句子都蛮平实的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仔细一想,真的,没几个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来,这篇东西的史诗感如此强烈,它超越演讲,超越文学,已经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这个演讲辞被普通的士兵读出来,放在敦刻尔克的结尾,很好。

末了忽然想起来William Faulkner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那段颁奖辞,跟丘吉尔这篇相比,亦毫无逊色,摘录如下,在我看来,它道出了好的文学,好的电影,当然还有好的艺术,一条最重要的标准。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

Until he rel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n. I decl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 i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when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has clanged an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d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st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ord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

尘归尘,土归土,唯人性,光辉的,丑陋的,复杂的,该死的人性,一直都在,嗯。

PS:本文授权微信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

 5 ) 在敦刻尔克,没有感动,也没有旋律

音乐人罗大佑最近出了张新专辑,旋律不那么优美,歌词也不那么上口。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他的上一张专辑里就出现了。有人说罗大佑老了,江郎才尽了。我同意罗大佑老了,但我不认为他江郎才尽,反倒感觉他更自由了。
    
    
在最近的一场演唱会里,李宗盛唱了几首当年很红的流行歌曲,他自认为这些都是“怂歌”,是迫于市场压力写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歌,他真正喜欢的,是《山丘》,是《给自己的歌》。李宗盛也老了,终于不怂了,可以写给自己的歌。

    
很多时候,艺术家要和市场作斗争,要在追求艺术和迎合市场之间挣扎。有的人挣扎不过,就不玩了,比如柯本,比如贝宁顿。但也有挣扎过来的,就自由了,他们可以更加任性一点,去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必管市场欢不欢迎。和音乐人相比,电影人任性起来,成本可是大得多。

    
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了,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神作,而有人认为这是诺兰的滑铁卢。同样遭遇争议的还有作曲家汉斯·季默,这位德国音乐人的配乐,就像电影里他同胞的枪炮一样,无处不在,让人无法逃脱。有人说这电影的场面不够大,有人说没有被感动。总而言之,这片子不行。

    
据说诺兰在很多年以前,就萌生了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念头。但他迟迟没有动手,一来感觉自己功力不够,二来我想,对于当年一文不名的他来说,弄这么一个电影,恐怕拉不来投资。于是诺兰熬啊熬,终于通过一系列电影成就了他商业片大神的地位。
 
    
然后,诺兰自由了。他打算任性地拍一部他想要的电影,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为此他拉来了老搭档汉斯·季默,既然电影是实验性质的,音乐又怎么可能传统呢?

    
看电影的人都会对自己要看的电影有一个预估,预估自己会看到什么电影。比如说侯孝贤要拍武侠片,比如库布里克要拍科幻片,我们事先就会估计到电影一定难懂,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

    
而当诺兰推出《敦刻尔克》的时候,我想在很多人的预估里,他们将要看到《拯救大兵瑞恩》或是《血战钢锯岭》,可能结构上会更复杂一些。他们还会听到《勇闯夺命岛》或是《加勒比海盗》的配乐,可能旋律上更苍凉一些。结果影片呈现出来的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说好的大场面呢?说好的催泪情节呢?说好的激昂音乐呢?

    
谁跟你说好的?

    
这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这是一部英国电影。这一次诺兰不打算讲一个故事,他只想把你丢在残酷的敦刻尔克海滩上。

    
诺兰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悬疑片。让观众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扪心自问我们能活着离开吗?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只知道一个宏大的数字,40万人撤走了33万,但具体到一个士兵身上,他会是这三十三万分之一吗?历史已经写就,但个体的命运却充满悬念。

    
在敦刻尔克,活下来靠的不是努力,而是运气。像那位法国士兵,他已经竭尽全力,但却功亏一篑。还有那个叫做乔治的男孩,他死得是如此无意义。诺兰真实地呈现了这个场景,而在这个场景中,不可能滋生什么宏大叙事或是感动,那是政治家们的把戏。奥斯维辛之后再无诗歌,想要被战争感动,我们被好莱坞惯坏了吧?

    
有人说,这电影看着太累,音乐累,情节也累。累就对了,这就是现场士兵们的感觉,而我们还仅仅是旁观者,只是感到累。


斯皮尔伯格也曾在《拯救大兵瑞恩》里如实地描述抢滩登陆,把观众投在诺曼底,感受战争的残酷。但这也仅仅是电影的开场,然后就是林肯的信,然后就是士兵修整。这是一张一弛的节奏,但这节奏是在照顾观众。在战场上,没有一张一弛,要么挣扎求活,要么绝望死去。

    
说到配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士兵抬着担架在海滩上狂奔,背景音只有嘭嘭嘭的琴弦声。那琴弦的感觉好像随时会断掉,我想这就是士兵们的真实感受,为了生存争分夺秒。两个士兵被赶下船,船被炸掉,他们上了新船,夜里被鱼雷击沉,他们想上救生艇,被拒绝。最后精疲力尽地回到海滩,回到原点。命运就是这么荒诞。而有的士兵,琴弦就断了,一头扎进浪潮里。汉斯季默的音乐,就是想让你感受到那种挣扎、绝望和荒诞。在战场上,没有旋律,更没有主旋律。

    
还有人说,诺兰也没能一酷到底,这部电影的结尾最终还是回归了希望和感动。当女王的“澡盆舰队”出现在海平线上的时候,当伦敦上空的鹰在敦刻尔克上空划过的时候,我们热泪盈眶。但别忘了,这场景是当年真实发生的,真的有近千艘渔船抵达敦刻尔克,也真的有英国皇家飞行员与德国空军殊死搏斗,当年的那些士兵们,必定也热泪盈眶。诺兰没有捏造感动,这群人真的义无反顾。

    
假如没有三段平行的时间线安排,这简直就是一部纪录片。至于那三条时间线,就别说什么烧脑不烧脑了,时间线的存在,不是为了给观众观影设置障碍,而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气氛,为了让我们从不同的视线看同一件事。剧中人并不知道其他视角下的真相,只有我们观众全知全能。被炸懵了的士兵不知道乔治死了。天上的汤老师不知道迫降的战友被困机舱,还以为他在跟自己打招呼。更加没有人知道,海上被德军击沉的商船里藏着一群士兵。每个人只有自己看到的战争,也只有自己理解的战争。

    
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那本书里,作家凯特·福克斯曾经谈到英国人的性格,他们严肃、内敛、自嘲,对美国人那种浮夸和煽情特别难以接受。而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人,诺兰拍摄了他心目中的敦刻尔克,或者说英国人心目中的敦刻尔克。尽管为这场撤退感到自豪,但也不好意思把一场失败扭曲成正能量。至于能不能感动到新世界的影迷们,诺兰并不关心,为世界影迷奉献了这么些年,是时候任性一把了。

 6 ) 我看《敦刻尔克》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现!三条不同时间的战争主观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

《敦刻尔克》影片表现的是一次大败仗,大溃退,这在过去的影坛中可是不多见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去内蒙集宁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惊讶地发现我们过去不知道或很少提及的一个解放军的大败仗:“第二次集宁战役”。抗战胜利后,46年1月我军抢攻下集宁,为第一次集宁战役;“46年9月起,我军集中50个团十几万人攻大同,久战不下;敌军傅作义部转攻集宁,解围大同,战斗非常惨烈。大同集宁战役前后历时1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敌军1.2万人,不可谓不英勇。但是由于指挥失误,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这次战役的失利,使解放军重镇张家口处于傅作义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也导致了晋察冀军区面临的形势急剧恶化,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也极为被动,胡宗南趁机进攻延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当然,48年的第三次集宁战役可是大胜仗,不仅收复了集宁还直接导致傅作义的起义及平津战役的胜利。

集宁的战役展览馆用事实、图片详实地记录了这三次战役,使我们看后大为感慨,这段历史真应该拍成电视剧啊,因为有大失败才有后来的大胜利;而且无论胜败,战火中的战士、指战员的奉献都是应该歌颂与铭记的。我们不能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能只回顾过去的胜利、成就,不反思过去的失败与挫折。今天看到诺兰的这部关于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电影,实在是即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又高出期许。

当然,导演在银幕时间上的精彩探索与创造,更值得电影专业人士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短评

一开场看到这么多卷毛蓝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来那套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了我不要啊呜呜呜。结果诺兰这个死颜控,根本没舍得杀俩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之前还担心电影只有107分钟会不会太短,因为诺兰之前的电影时间都很长可以把故事讲的细致入微,不过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该有的时间点插入什么样的故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时间虽短但该有的故事都讲的很全面了,并且不会再有多余时间去讲述别的事物,而且整体节奏还很快,一部成功的实验影片。

11分钟前
  • 对你爱不完
  • 力荐

喜欢这个抛弃了繁复叙事、投身极简主义的诺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IMAX+70mm=最佳观影方式,轰得想喊救命...(推开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为汤老湿打call!!)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Meh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不管,反正诺兰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导演,《敦刻尔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英国人真喜欢排队啊。。。

25分钟前
  • 胖犬
  • 还行

一个《敦刻尔克》,生生拍出了《盗梦空间》的即视感。把尽人皆知结果的一个历史事件拍的全程悬念迭出,让观众屏住呼吸看完全场,恐怕也只有诺兰了。。。

26分钟前
  • Hamlet
  • 力荐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还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来,imdb上诺兰粉都已经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为追捧一个导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爱的还是汤老师,依然带着面罩没什么屁话,一如既往fuckable

27分钟前
  • Melodrame
  • 还行

不懂干嘛都说当悬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写实的战争片。那些讲拍出盗梦空间感觉的朋友,我合理怀疑你两部电影都没看过。

31分钟前
  • 滑滑的葡萄皮
  • 力荐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34分钟前
  • 高高高
  • 推荐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39分钟前
  • Velox
  • 还行

我预测,这将是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的片子。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啊,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所以拍出了《敦刻尔克》。因为视听语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讲得好。hope与home,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审视当下,珍惜和平。

40分钟前
  • 水木清华
  • 力荐

外网评价虚高得一塌糊涂………虽然喜欢汤甜的空战戏份,但我看不得这么色调清新精致煽情的战争片,觉得特别假。也不喜欢结构和节奏。诺吹勿扰,非粉非黑,不要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还是建议去看,但不要信评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4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什么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恐怖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期待看战争叙事人性情怀的观众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点更在重现撤退的惨痛与残酷。三个视点,三条交织的时间线,有英雄主义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优点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转换剪辑,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Hans Zimmer的配乐也功不可没。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你们逃走了三十万,成就了一个非凡的行动;我们仅仅南京就殁了三十万,在中国人的历史面前,再大的IMAX屏幕和音响,都微不足道。

51分钟前
  • 白袍马超
  • 还行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学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四十万人去哪了?

6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演!三条不同时间线的主观战场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赞!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多线叙事的优缺点在这里都很明显:成功撤退是史实,故事的悬念就不能用结局来制造了,三条线如何交汇才是重点;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当是冒险求生片吧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