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向永红,范清华,何丽红

导演:蒋能杰

播放地址

 剧照

初三 剧照 NO.1初三 剧照 NO.2初三 剧照 NO.3初三 剧照 NO.4初三 剧照 NO.5初三 剧照 NO.6初三 剧照 NO.13初三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20 01:07

详细剧情

  本片荣获首届留守与儿童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并被香港中文大学 永久收藏。  本片以湖南省一群备战中考的重点班孩子展开讲述。他们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读书 成为摆脱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面对繁重的功课、备考的压力、资金的不足以及家庭的教育的缺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Junior Th ree is the last part of the Homewood Trilogy directed by Jiang Nengjie. It is about the students who are preparing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unan. The most of them are unattended children, studying is the only way for them to lift themselves from destiny. However, facing the heavy study work, tremendous pressure, fund shortage and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they are in a dilemma.

 长篇影评

 1 ) 初三

青年影人蒋能杰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记录了一所乡村初中里初三学生从初三备考阶段到考试阶段再到考后阶段的整个过程。

影片在素材选择上比较突出。影片并没有注重于学生老师们上课的状态,许多课上的内容都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展现学生老师课下生活的琐事。如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对话、老师向家长收取学费和考试费用,用对白将影片的时空从学校拓展到校外、每一个家庭,我们能从家长的口中读取出他们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充分拓展了影片的内容表达。除了老师,学生的生活是影片主要呈现的内容。学生们在熄灯的宿舍里聊天打闹、清晨在肃杀的操场上做早操、被强硬的校长规训、在网吧玩游戏看小电影、在教室里玩手机打牌等等,非常典型、具有生活气息,很好地表现了初三学生们对未来的迷茫、渴望等丰富多样的情绪。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便是结尾处的考试庆祝。学生们在破旧的教室中打牌、肆意打闹,以如今文明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些行为是比较粗俗无礼的。而当老师站在教室前方说“考试考完了,如果有想骂我的就来骂我吧”这时,所有学生都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而是说“没有”,甚至有些学生毫不羞涩地直言“老师我爱你”,最后在学生的起哄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明天会更好》。这很难说不是一种最纯粹无瑕的情感,让人都想起自己曾经在学校度过的美好青春时光。

当然,影片也有许多不足,例如视听比较粗糙,许多剪辑点都比较突兀。但是即使如此,影片中真实自然的内容都能将制作上的缺陷所掩盖,总体来看,这的的确确是一部优秀的纪录作品。

 2 ) 看见

相比高中,初中是更早的分水岭。

作为一个1997初中毕业的乡村孩子,顺利升学,其实那时候就与乡村脱节了,并不清楚一起长大的大家都遭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被自己看不见的,重新被看见。真实的呈现,在这一点上,影片做到了,这是影片最大的贡献,但影片确实没有焦点,也没有深入,一种片段是式的记录。。。

看普通班会考前那一段,想起某篇文中说到《风柜来的人》拍摄起源,说侯孝贤曾在风柜看见一群青年人后,他说:“我忘不了那群青年,感觉他们是这么不安定,随时会出事。在他们身上你看见青春生命不可预测的哀伤和悲壮。”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父母外出务工还不是主流,那些有外出务工的父母,孩子在物质上占有优势,很多时候,还被成为羡慕的对象;他们与父母的分离带来的后果,大多是在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根据自身境遇的不同,要不更理解父母,要求孩子要懂事;要不更怨恨,他们怎么舍得扔下我们。

影片里和现实中的2012,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得更好。

孩子们的教育也没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改善。普通的乡村学校,老师的流动性也很大,各种问题参杂在一起,似乎让人更加的无望。

留守的问题不只是被留守,而是人的被否定,被“抛弃”。随着发展,城市化,流动加剧了,即使想留下的人也只能被迫外出寻找出路。

解决留守的问题,要真正帮助留守儿童,除了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更需要在社会意识和政策层面,首改善流动的问题,流动的父母他们有权利获得更多的社会协助,包括让孩子可以和父母在一起,不管从居住,看护,还是教育,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他们不应该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一群。

同时,社会也需要给不管是留在乡村,还是流动在外的父母家长,提供教养能力的支持。

一点随感。

lxx,2020.8.7

 3 ) 不一样的初三

   人们都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在观看这次公益电影《初三》之前,我想留守儿童就应该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我满眼热泪,但让我想哭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热血的奋斗而感动了我,而是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他们,现在还有什么是比真实更可贵的事么?没有。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初三,他们会上网,他们会打游戏,他们会吵闹,他们会叛逆,他们或许不会上高中,但他们依旧笑着,生活着,尽管有对未来无边的迷惘与怅然,但他们依旧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忧心忡忡,哀怨太多不公,但大多时候只能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等着。我们常常会自我地去以为,但我们从未撕开假面,去看到真实,因为我们害怕真实。 就像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就应该或者必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一丝懈怠。
  所以,当看到《初三》这部影片时,很多人会觉得震撼,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忘了,那些都是我的以为。真实是什么,就是影片里的那样。他们跟我们其实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爱玩爱闹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境,所处环境,让他们背负了太多所谓背景,所谓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我想这压力,更多的是由社会,由大众来共同承担。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资源,是不是能够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能够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太多,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映射。 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群体,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本就应该真实的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4 ) 论爱的重要性和自身自制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这幅画是五彩斑斓还是黯淡无光,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后天修养。正像鲁迅所说有些人活着却像死了,有些人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要作为后者,在他一生之中,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而作为背负着留守儿童的他们,父母的爱就成了一种奢侈。因为别人爱你,所以你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而另一方面,自身自制力,在这方面,读者承认很差,我是一个闲到蛋疼都不会拿起书本的人,宁愿发呆。像影片中那些初中生,对于网吧,每天是朝思慕想。完全没有自制力。只有养成一种自制的习惯,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辉煌。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最后祝蒋老师能够有更多的作品。

 5 ) 《初三》之观后感

      对于初三的我,已没有太多的印象了。正值青春期的我,也少不了那份该有的叛逆和迷茫。看完蒋导的《初三》,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让我再一次回到了初三,从正面看到了教育。
    《初三》拍摄的是湖南省一所普通中学,跟拍的172班是个重点班 。孩子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省重点中学。学校把希望都寄托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向老师身上。在我还没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以为向老师是个男老师,这么沉重的一份责任却是一位女老师在履行着,我很喜欢这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同学的负责。通过考试,便能看出哪些同学成绩在下滑,思想没有高度集中,向老师会细心地与他交谈,希望能好好讲道理,让他们改变现状。她从来没想过放弃哪个学生,他想让他们努力,靠自己去改变命运!
    然而,总有那么几个人,是不把学习当回事的,虽然他们心里也想摆脱贫困的生活,可就是不愿意学习,打架上网,叫家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有其他路可以走,前提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哪。抛开学习,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赚钱,那必须得有一技之长。换句话说,就算不读书,也要有成才的资本。可是就算他们有,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有人发现,又会有机会去发展吗?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已经走入一种盲区,用成绩去评定一个人的好坏,成绩不好的人,地位就会很低。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种伤害,更加缺乏向上的动力。学校喜欢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我觉得这种方式对当代教育没有太大好处,虽然我读书的时候也很想进入重点班,当然确实也进了重点班。但我却明显感觉到拉远了和普通班朋友的距离。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却硬生生的隔出一个空间, 让优秀的人得意忘形,让一般的人颓废不已!
     当我们在感叹高分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一般人肯定的眼神,他们就算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会因为大家对他的肯定,而变得更加优秀!虽然很多东西我们说得出来,却不一定做得出来。但是中国人民,每人出一份力,那力量就会不可估量!

 6 ) 初三

《初三》这部影片,记录的是湖南省新宁县一所初中的初三学生生活,看完之后让我不自觉地把它与蒋导之后的一部作品《加一》相比,因为《加一》也是记录留守儿童加一的生活,因为同样是记录一群人或一个人每天的样子,每天都一样,这是我觉得相似的地方。而我觉得《加一》做得更好,原因是《加一》有集中放大留守儿童加一的生活点滴,通过不同的事件让我们感受到留守儿童的苦和无奈,让我很少看到重复的地方。而《初三》我看到的主要是老师在说话、学生在宿舍打闹这两件事,让我觉得缺少了集中放大的点,没有什么比较让人震撼的地方。

但是,还是通过《初三》这部影片看到了乡村教育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有不正确的观念:学生去网吧、在学校抽烟喝酒、上课玩手机没人管;孩子成绩好,但是却无奈于没钱,父母说考上重点学校就读,考不上就打工,等等。

最后还是呼吁社会给予乡村教育多点关心,毕竟人才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是下一代的。

 短评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5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

10分钟前
  • 麻麻雷
  • 力荐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13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17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20分钟前
  • 奔跑
  • 推荐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22分钟前
  • L.L
  • 推荐

8.5 失焦、散乱、浅尝辄止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品的存在即是胜利。影像中现实与第四面墙之外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与反差。当看到映后部分观众的反馈,你不得不承认,社会的隔膜、阶层的分化、城乡的疏离已是如此显著,这种“不知情”被大众媒介塑造,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展映和交流在此之下是如此宝贵。或许生活在城市,从没见过《初三》《杀马特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里这样的少年,甚至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或许久居繁华,已经忘弃记忆中这些一面之交的人群。但事实上,失语者和被淘汰者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困苦和迷失,不会因为我们不知晓就不存在,正视是共情的前提,也是为他人发声的基础。所以,记录与观看本就是一体两面,有其力量所在。(2022-9-12@浦电路)

24分钟前
  • 丘丢丢
  • 力荐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28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32分钟前
  • 欧文
  • 还行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35分钟前
  • 蒋能杰
  • 还行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36分钟前
  • 管哩员
  • 力荐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40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2021.11.26《初三》

43分钟前
  • PearPlus
  • 力荐

村里青春的常态。

44分钟前
  • k-pax
  • 还行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49分钟前
  • 大象
  • 推荐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53分钟前
  • strongman
  • 推荐

同样看不下去了,没有那种感动了

54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55分钟前
  • 无事,勿扰
  • 推荐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60分钟前
  • 潇蔚
  • 推荐

昨晚看了首映。三部曲最后一出,还不错。

1小时前
  • 番可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