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丹·皮尔莱斯莉·米尔扎莎琳·费迪南德皮特·格兰特

导演:克雷格·麦克尼尔格雷格·艾坦尼斯杰拉德·麦克穆雷欧文·哈里斯马蒂亚斯·亨德尔西蒙·金伯格

 剧照

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2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3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4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5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6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3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4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5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6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7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8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19新阴阳魔界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6:2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输出

如此明显的政治正确令人作呕,看了几集便无法往下继续的。高分的朋友们大概看得关于此类脑洞剧集少了,其实以前的美剧里有更多经典,里面没有藏着这个多的政治正确时,一切都还很美丽,不会为了这点去牺牲剧集的质量。

而这部剧的私货更不用多提了,迫不及待的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的东西砸到观众脸上。借助新颖的形式,让人错乱,把对形式的喜欢变成对价值观的喜欢。

 2 ) 细说阴阳魔界之:喜剧演员

我旧时似未存在吗?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你叫我做浮夸吧,加几声嘘声也不怕。我在场有闷场的话,表演你看吗?够歇斯底里吗?以眼泪淋花吧, 一心只想你惊讶。我旧时似未存在吗?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小引

在理解《阴阳魔界》之前先要理解“阴阳魔界(迷离时空)”这个概念。

就如剧中所阐释的一样:“你正在穿越另一个维度,一个视觉、声音、思想俱存的维度。它游移于光与影、科学与超自然的中间地带,游荡在人类恐惧的深谷和知识的巅峰。”

阴阳魔界和人间不会有太大不同,但它并不是人间。科学在这里仍然有效,但是这里也存在超自然力量。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人类世界而临时复刻出来、并悬空在人类世界之外的人类世界,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超级实验室,在这里我们触及人类恐惧的底限,抵达人类知识的顶峰。

至于它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我们还是看故事吧。

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一、理想主义和终究拷问

第一集标题《喜剧演员》。

本集主角是一个印度裔的喜剧演员萨米尔·瓦桑,他虽然希望在喜剧领域出名,但他不想哗众取宠,他想用自己的喜剧达到批判社会、警醒世人的效果。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非一个随波逐流、没有操守的喜剧小丑。

本集开头萨米尔讲的那个有关枪支管控与第二修正案的段子,就是萨米尔表演价值观的体现。

在剧中,作为萨米尔对立面而存在的喜剧小丑就是他的同事乔·唐纳。他是个酒鬼,曾经开车撞死了一对在站台等车的母子。他逃过了法律的惩罚,而且毫无悔意。在舞台上,他迎合观众的低级需求,即便这必须使自己看起来更低级。

可是萨米尔不愿像他这样,至少在他职业生涯的前五年,他都没有让自己堕落下去。

但是由于事业一直没有起色,他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观众对他的严肃喜剧不感兴趣,他们喜欢的是乔在舞台上的“秀”,这点低级的欢乐,漫长空虚前的片刻轻松,繁芜生活中骤现的一个逗B,才是他们需要的、接受的。

这天本又是同样糟糕的一个夜晚,不同的是萨米尔遇到了一个将他改变的人。这个人是喜剧界的前辈大咖JC·惠勒。

惠勒在风光无限时退隐一事是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萨米尔表示不解:“你那样成功(had it all),为什么要退隐呢?”

惠勒说:“(因为)我拥有了一切(had it all)。”

惠勒的答案可以看出,他做喜剧并不是因为真忱的热爱,对喜剧界的恶劣风气他应该也是厌倦的,因此当他功成名就后,就金盆洗手,乐得逍遥了。

惠勒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这个定语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不像乔那样粗放,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自有一套理论的。但是本质上他和乔并没有区别。而且从影响力来看,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力的,就是这种人。

惠勒成功地将萨米尔内心不带修饰的欲望引诱了出来。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你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吗?你对自己的事业感到满意吗?你不想功成名就(want it all)吗?”

惠勒去掉萨米尔内心的枝蔓,直接抵达终点: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萨米尔的理想主义没能在终极拷问前顶下来,他承认了,功成名就是他最渴望的事。

根据这个答案来看,萨米尔也并不是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我想萨米尔的答案对很多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的人都是一记警钟:

理想主义如果是块黄金,你的黄金是否足赤?黄金的比例是多少,杂质的比例又是多少?你会因为杂质而放弃真金吗?

如果这样审视过自己的价值观,你还是说,没错,我觉得我依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这里,并不是鼓吹理想主义有多么好,我就不会分辨自己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我不会用这样简单明了的概念来区分事情,它很方便,但其实比较粗暴。

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审问自己的终极价值,否则我们平日的自我定位可能只是自欺。

萨米尔其实就是一个被自欺包裹的人,和惠勒的精致利己主义相比,他的理想主义就显得缺乏坚韧了。所以,惠勒并没有改变萨米尔,他只是让萨米尔清醒地认知了自己:

“你拥有一种东西,一种天然资源。你是一个只出口一件货物的国家,你就是那件货物。把你自己给出去(put it there),你就会得到观众的笑声。”

惠勒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和观众进行交易,你就会成功。

但是惠勒也事先做出了严正的警告:

“你得确定再确定,因为你一旦给出去,观众就会接收(take it in),与之纽结(connect)。一旦他们与之纽结,(货物)就归他们了。一旦归属他们,你就永远失去那坨玩意儿(shit)了。”

惠勒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出口货物、那坨玩意儿就是指萨米尔的自我。自我是可以拿来同外界一部分一部分做交易的,但是卖掉一部分,也就永远失去了这一部分。”

这是剧中的理论,可不是我的,我只是尽量替它表述清楚。

萨米尔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交易的可怕后果,他踏上了这条路。

萨米尔同惠勒碰杯的那个举动,有点和魔鬼达成契约的意思。

二、交易=失去

1、代价:宠物

下一场表演,萨米尔付诸了实践。

一开始他还是在严肃表达,用的还是那个第二修正案的素材。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按我的理解解释一下。每次萨米尔都是以这个段子开场,显得他很没有水平,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为了表现他的专业能力。

这个段子代表萨米尔心中认可的喜剧形式,一种理想状态( 理想的象征 )。

然而,每当萨米尔呈现他理想的表达时,观众的反应就是冷场、意兴阑珊(与现实的对照)。

于是萨米尔就放弃了这种表达,开始按惠勒所说的,出卖自己,和观众进行交易(转变的节点)。

我觉得它起到象征,对照,强调的作用。

不出意料,萨米尔理想状态下的表达每次都没有成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他实践了那个交易,他给出了自己越来越多的东西。

第一次,他给出了自己的宠物狗。他获得了许多笑声。当他回家后,他发现自己的宠物狗凭空消失了,而且自己的妻子认为他们根本没有养过宠物。

这就是惠勒所说的交易,你将自己的一部分交出去了,你获得了名利,但是你失去的那一部分就永远失去了。

遍寻无果之后,他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时,阴阳魔界的解说人出来带节奏:

“现在他需要决定:当笑声停止时,什么对他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他愿意贡献多少……给阴阳魔界。”

也就是说,接下来在理想和名利面前,他会选择哪一个?为了名利,他还愿意牺牲多少?

一张照片闪过,照片上有个少年,那是萨米尔妻子的外甥。

2、代价:亲人

这次萨米尔带着外甥来到酒吧表演,外甥也无法欣赏萨米尔的表演,对萨米尔来说更严重的是,外甥还用自己活泛的脑筋嘲笑了萨米尔的专业能力。这是一会儿之后萨米尔奉献出外甥的引子。

这次萨米尔还是以第二修正案开头,观众全部都低头玩手机,一点都不关心这种话题。于是他开始讲低级趣味的段子,恶搞了外甥,结果他再次获得了喝彩。

可是当他定睛一看时,外甥从座位上消失了。

他又失去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事物。

不久前明明见过他外甥的女同事对他的外甥完全失去了印象,妻子也遗忘了自己的外甥,家庭照片上的外甥消失无踪。

外甥的消失给他带来的心理负罪感就比失去一只宠物狗严重多了,他会觉得自己杀掉了一个人。

但是妻子却鼓励他继续这样做。顺提一句,女朋友和深夜造访的男人之间关系莫名。萨米尔进门第一个瞬间,女朋友和那个男人正在发生肢体接触,看见他之后缩了回去。

第一次回家时,女朋友醉醺醺地在睡觉,第二次回家时,女友和那个男人在喝酒。看起来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我觉得女友本来已经想离开他了,但是他事业突然的起色让她改变了态度。

女友的鼓励,驱使他继续这样做下去。

下一次他会拿什么做交换?

3、代价:良知

在第三场演出之前,预先埋伏了两个镜头,都是在表现酒吧外面那个公交站。这个公交站被撞毁了,拉上了警戒线,市民摆放了许多祭奠的物品。

这里就是萨米尔的同事乔撞死那对母子的现场。

萨米尔的开场依旧失败,他开始努力追寻观众的兴奋点,乔给了他灵感,他将乔醉驾轧死那对母女的事情拿来做了谈资,再次取得良好效果。

这一次,看起来他只是在讽刺自己的无德同事,而且事后乔就消失掉了,巴士站台的车祸也因此没有发生,他也感到很兴奋,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我得说,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动机。当萨米尔拿这起悲剧事件来取悦观众时,他已经践踏了自己的公德心。

但是这件事的结果让他找到了自己继续这么做的借口,他就此放下包袱,变得没有廉耻。他将和自己有仇怨的人都当成谈资,他变得在舞台上得心应手。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因为那些家伙是坏人。

他成了货真价实的明星,事业红火,无数拥趸,他的爱情也迎来转机,同女友的感情甜蜜无比。

4、代价:爱人

萨米尔的这种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求恶劣趣味的观众,他们的嗨点(现在流行说“阀值”)会越来越高,你的段子必须不断刷新底线,他们才会继续送上掌声。

萨米尔手捧着死亡笔记,这次他动起了自己女友的心思。女友丽娜是个律师,他的导师名叫大卫,也就是和丽娜半夜独处、共度烛光晚餐的那个男人。

当萨米尔再次站上舞台,他果然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他临时编造出来的谋杀犯故事也无法激起观众的兴趣了,现场一片死寂。

这时,他将目光投向台下的女友丽娜,他决心刷新底线,向观众交出自己更多的东西。

然后他将自己的女友和导师的事抛给了观众,屋子里再度掀起高潮的回响。

但是这次的后果是,女友的导师消失了,女友的律师事业也就因此完蛋了。女友从一个职业白领一下子沦为快餐店的打工妹。

女友还是离开了他。

他没想到会落得这样的后果。

故事讲到这里,到了考验这个故事含金量的时刻。它是否具有警策般的意义,就看之后的翻转和升华做得如何,看还能不能够更进一步地挖掘出人性的深刻变化。

三、告解:最后的演出

萨米尔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

一方面,他的负罪感达到了峰值,他非常想放弃这个魔鬼协议。

另一方面,他得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天赐良机,只需要再干掉一个人(竞争者女同事),他就可以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他内心在天人交战,他如饥似渴地想要成功,但是他又无法说服自己不用对那些消失的生命负责。

还是惠勒的出现,诱导他突破了内心的那道槛。

在舞台上,他狠下心来,不断重复着竞争对手女同事的名字,让她消失了。

他赢得了那个唯一的机会。

萨米尔陷入失控的癫狂,他将一切他能想到的人都统统当做商品出口给观众,这些人毫无疑问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他无耻到疯狂的表现却让观众嗨到顶点。

萨米尔成为了一个恶魔。

这就结束了吗?NO!

萨米尔的前女友出现了,她发现了萨米尔的死亡笔记,上面写满了他不满的人,这些人就是之前所有被他牺牲掉的生命。

不过因为这些人都消失了,等同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所以他的前女友并不知道真相,她以为萨米尔每天在做的事情是,报复这些让他不快的人,获取空虚的成就感。

前女友愤怒地表示,你把我也当做你获利的素材挥霍了事吧(burn me up)!

这时,已经作恶无数的萨米尔有一个很明显的选择,他可以让前女友立刻在自己面前消失,变得从来不曾存在。

观众对他也屏息凝神,对他的期待值再创新高,所有人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刺激,刺激得不得了的故事。

萨米尔给了他们一个完美的终极故事,他没有杀他的女友。他选择了将自己唯一剩下的东西——自己,奉献出去。

他毫不留情地剖开了自己,将自己所有的阴暗面都袒露在观众面前,他点燃了三千业火,以将自己烧成灰烬的方式将这场游戏推抵沸点。

同时,这也是他最终的告解。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祭品,结束了这场交易。

话筒坠落在地,在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中,萨米尔消失了,他印在了墙上。

而那些曾经因他的行为而消失的生命,又重新回到了人间,因为始作俑者消失了,他的行为不再算数。

他赎回了那些生命,也赎回了自己的灵魂。

对于萨米尔来说,他等于没有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当然,他之前所取得的成就都以化作泡影。

也就是说: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就什么都不再拥有。

你叫我做浮夸吧,加几声嘘声也不怕。我在场有闷场的话,表演你看吗?够歇斯底里吗?以眼泪淋花吧,一心只想你惊讶。我旧时似未存在吗?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但是最终,《喜剧演员》这个故事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有多么悲哀。

——已经变得多么悲哀。

公号:段雪生。微博:段雪生。微信:vc1003404232

往期剧评:

《细说阴阳魔界》

《细说真探》

《细说麦瑟尔夫人》

《细说天才女友》

《细说威尔森夫人》

《细说兔子共和国》

 3 ) 有点失望吧

与期待的相差太多了。看了前面几集了,没有一个故事能够让我有一种虎躯一震,大为惊叹的感觉。甚至剧情的逻辑让我觉得有一些牵强和生硬,不是很看的懂。最大的感觉还是有一种导演强行逼格,但又没有抛出punchline,让我有点失望吧。然后我现在还要瞎掰扯,已凑到那该死的140个字,才能发布,真的是吐了

 4 ) 第二集的隐喻。

飞机是个微缩的社会(用船来比喻社会在文艺作品中很常见,登机登船同一个词),男主代表记者怀疑他人对社会有伤害。

机长=政府首脑,空姐=行政服务,空警=国家暴力,在野飞行员=在野党,

其他好理解,空姐可能不好理解。空姐服务所有人,给有钱人的服务更好(头等舱),哪怕你是好人坐经济舱召唤服务也要不停等待。

现实中空姐遇到刚开始男主表现的(有钱)人绝对会服务的很好,不用等待,甚至期待认识一下,只要别太丑。

故事的过程,男主怀疑飞机(社会)出问题,我们撞鸟了(可忽略障碍认为灾难问题),怀疑异教徒,怀疑俄国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伤害,自诩正义,乘客(公众)拍照围观。

气氛嗨起来了(公众盲从加激动),记者掌握了推翻现政府领导密码(水门,拉链门,私照等),在野党上台,把大家带沟里了,最后,清醒过来的公众把记者扁死。

撞鸟,伪装GAME的黑手党,不听话的异教徒,确实有问题,但对社会(飞机)来说并不是攸关生死的不可解决问题,记者把小问题放大制造恐慌,公众昏迷,飞机失事才是大问题。

是的,虽然大家(公众)都没死,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这一段飞行(社会发展)不仅拖慢进度还要再来一遍。

合理性不足的是结尾,而为了表达概念而妥协。

首先,全员活下来太玄幻,历史上不是不存在,可摔成那样还全员存活太玄幻了。而隐喻公众则正好,因为公众的整体总是能在国家(经济)灾难中活下来的。

其次,没几个人知道男主有开门密码,且知道密码也不合理,和飞行员的关系也没亲密到众人皆知,其实有点映射野心家和记者的关系。秘密的,有意无意的替他们办事。

这种情况下,一个上机后就神神叨叨不停找毛病认为飞机会出事的乘客,结果飞机真的出事了,肯定有人认为主角有先见之明,甚至能预知。

落岛上自救后全员存活甚至少数人会崇拜男主,这是多么大的奇迹,焉能得知不是男主的存在救了大家,发生众人一起攻击男主的可能太小,只要有人不同意,就不可能实行。只有现实世界中,造成灾难的记者才会社会性死亡。

——————是否过度解读——————

智慧不用来思考,真是各种意义的浪费。动物的本能随时影响个体意志与选择,而只有思考才能真切感受自我的存在。

一部连续故事内容的职业剧,情景喜剧,做出类似解读确实有过度的可能,然而此类作品不同,创作的标准本来就是概念先行,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商业化,而是做出有一定思辩余地的作品本是此类作品(包括黑镜等)商业化的一部分,迎合受众的方式,细分市场的自然结果。

“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明确告诉读者我想表达的意思,而是赋予作品意义无限多样伸展的可能性,使作品不再只是作者的创造,更是读者的创造。”(《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

观众愿意深度解读,不同侧重的解读,绝对是创作者乐于见到的情况,是投资方更乐于见到的情况。

如此,为了做出充分解读的余韵,给观众思考回味的余地,部分情节故事内容让位于概念绝不罕见,单纯看剧情本身,合理性流畅性往往有问题,但结合隐喻与映射,就会自然流畅起来。这也是很多观众不喜欢此类剧集的原因。

当然,比起书籍这类作品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但视频媒介有天然广泛的受众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有意义的。观众对此做出解读,让更多人看到并思考,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智慧的魅力影响人生的角度,同样有意义。

而一句话结论式否定,却没有具体说明分析,例如“典型过度解读”,除了显示自我优越感,对他人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进行更学术化的讨论,文艺作品的所谓“过分解读”其实是没有明确概念的,因为“度”难以划分标准,无法确定界限。

当一部作品由创作者创作出来并发表后,作品相关权益各归所有,但作品的意义,作品的解读是不受原创作者限制的,作品的意义更是属于大众的。

在满足两个前提下,任何人做出的任何解读,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只有更符合多数人的理念与更符合少数人的理念。

而这两个前提是,第一,所做解读不能在法律意义上对原作者产生影响,典型如因言获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第二,所做解读不能对原作者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质疑作者的人品与道德,并影响到作者身边的人,进而影响生活。

当然,这两点其实相当有争议,不同国家地区所面临状况是不同的,时代不同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洛丽塔》的作者如果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今天这个时代写出《洛丽塔》并且是他的第一步作品,很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质疑。

而公众的这种质疑,也不能简单判断是错的,因为第二点更具复杂性,且存在公众人物权利隐私部分的冲突,界定更加复杂。有时候潜在间接影响到作为公众人物的原作者,都不能算不道德。

在此前提下,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同的解读的方向、程度、深度,都是符合理性的。理论上是不存在过度的,更别提过分了。

另外,解读还涉及是否有权力,你行你上等等问题,那就是维护原作者的角度了,这方面可以参考另一个帖子的回复部分。//movie.douban.com/subject/30167509/discussion/615995473/

当然,这只是理论,平常(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靠直觉生活,在直觉的前提下,觉得你过度了就是过度了。但如上所述,一句话结论只对自己有意义。

——————关于作品定义——————

回复中有人提到“ 魔幻现实主义,非要从故事中寻求现实逻辑这不可笑吗? ”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基本概念混淆。

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用来抨击现实、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弊端是其典型的表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将幻想用故事、画面表现出来的同时不失去其真实性, 而不管怎么幻想,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揭露或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

如上所述,喜剧类剧情类职场类的剧集,往往不需要映射或隐喻现实,因为表现的就是其想表达的部分。

反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影视作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映射现实,只是表现手法为魔幻。

所以正文联系现实世界,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其实是典型的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解读。

这是解读方式,这种解读的倾向,正式此类作品所需求的。

有趣的是,《阴阳魔界》是否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其实是有争议的,所以不能直接结论性的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然后说上文所述解读就是最正确的方向。

当然,部分集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没问题,但其中一些下现实主义倾向不强,另一些魔幻色彩不够。

现在才两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浪漫主义作品(《爱、死亡、机器人》部分集)。

现实主义倾向不必说都知道,魔幻色彩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主要是指用高度夸张,暗示,象征,梦幻,寓言等表现方法得到魔幻的艺术效果。

所以对故事,故事内核极其延伸扩展进行解读是不足够的,至少不是唯一的方式。

仅仅对故事解读是没问题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艺批评(评论)方式,但是进行象征意义的解读,肯定算不上过度解读。这也是常见的方式的一种。

尤其是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当然不全是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一类作品经常表达象征与隐喻(包括科幻现实主义,不过科幻现实主义重点是科幻)。

只看故事内容往往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因为想表达的一开始就不单单是故事本身的概念。或者故事本身过于简单。

还有,上述解读不能简单理解成“深度”解读,而是侧重方向不同的解读,从象征隐喻方面对故事内容进行解读。

所谓“深度”太敏感,必须澄清,真的一点也不深度,侧重点不同罢了。就像经常说的,“利他主义者只是爽点不同。”

当然,上述解读不喜欢也可以当作胡乱联系,强行解释,但和过度不是一个概念。这里面的区分就不说了。

另外,还有回复提出“脑补太多分析能力不足”的概念,单纯提脑补太多是不太好确定意思的,但结合分析能力不足,既没有缘由的脑补,这,其实是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并不是一件坏事:)

关于超现实主义,《阴阳魔界》这部剧集与其联系可能比其他种种更紧密。

初次接触超现实主义的人只看定义容易搞不明白,太理论给理解制造障碍,比起魔幻现实主义更难理解,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有目的的,而超现实主义没有。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某人胡乱涂鸦就能绘画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当某一天别人问他你到底怎么下笔的时候,他再也不会画了。

可以说,最早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来源于招魂。(精神自动,词义引申)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感觉就出来了吧。

从这个角度看待《阴阳魔界》,同样更有感觉。

同样的,那些电影中各种作死的招魂方式,也可以看作超现实主义创作太过投入将自己吓死的例子:)

当然,什么也不懂(未经训练)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可能是相当小的,几乎没有。

因为没有训练,无法将潜意识正确(不是准确)表达。

——————关于飞行过程——————

飞行员的最后告别,”Good night,New York“,这句话与当年马航MH370的最后一句“Good night,MSA 370”是不是有点像?是映射吗?

夜航(红眼)航班与地面各部门的常用告别语就是“Good night”,”晚安“后报上航班代码(呼号)。航空公司代码+数字,既“Good night,MSA 370”

一次航班面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多个)告别往往要用很多次,也包括打招呼的”MSA 370,Good morning“,飞到目的地还要反过来再来一遍。

具体解释一下,关舱门联系放行,放行给指令,告别,联系地面,推出停机位,地面引导滑行道,告别,联系塔台,塔台指挥起飞,告别,联系进近,进近指挥上升高度、离场,告别,给区调,告别,下一个区调。

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每次面对的部门不同,人不同,每次都要打招呼告别。基本都要说一句,”Good night,MSA 370“,并没有特别意义。

而本片飞行员左后说的是“good night,New York"是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机上乘客与纽约告别(临终告别),不是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任何一方,意义是不一样的,是一次性的,有与世界诀别的味道。

按飞机当时情况看,正常与区调告别方式应该是”good night,NGS 1015“,其中NGS是不存在的北方金星航空。

而马航“Good night,MSA 370”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晚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370”,不是对马来西亚告别的“晚安,马来西亚”

如同国内航班常用的”晚安,东航XXXX“

 5 ) 1-4集 -- 阴阳魔界,也是视角的怪届

Jordan Peele最近这两年有多火,只要说到电影节电影,说到最近这两年的奥斯卡,说到喜剧,说到政治正确,说到种族歧视,Jordan Peele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些标签也狠狠的卡在他的身上,从《逃离夺命镇》提名奥斯卡与金球,参与油管制作独立剧情《怪异城市》,最近正在上映的《我们》,还有预计过几天就会被各大公众账号吹爆的《新阴阳魔界》,Jordan Peele稳稳的站在了平权与环保的自由主义与绿左的阵营。

他的电影元素多为少数群体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抗长期以来整个好莱坞电影电视行业少数群体集体失声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亚裔元素和LGBTQ+元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这些群体卖好,但是在绝大部分电视导演的心目中,这个好根本就没有必要卖,这样的元素不但不会增加收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这种主流对少数群体,无论是性少数还是少数族裔又或者是边缘群体的无视,从Jordan Peele开始有所改变。

因为Jordan Peele现在就是主流。

虽然他的《逃离夺命镇》,《怪异城市》和《我们》我都不喜欢,我还是满怀期待地试图欣赏《新阴阳魔界》。

目前为止一共看了四集,也不算特别喜欢。就是那种我喜欢您剧里的每一个元素和每一场statement,但是作为一个剧我欣赏不来的感觉。

先说最大的弱点:predictable,实在太predictable到无聊了。第一集的巴基斯坦小哥在成功elimiate 两个人之后,我就猜到了结尾他要让自己消失;第三集飞行噩梦,从作者开始神逼叨叨CIA附体与飞机上的乘客进行interact开始我也猜到了他一定是让飞机坠毁的根源;黑人男孩上大学是前四集里我最喜欢的,但是毫无意外与惊喜。


第一集The Comedian

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集,我都觉得看完第一集以后我还能继续往下追我对Jordan Peele是真的期望非常高。

Jordan Peele是standup火起来。他和科甘-迈克尔·凯 (Keegan-Michael Key)的美国双口相声Key & Peele从2012年到2015年之间一共拍了五季,每一季的反响都不俗。Key & Peele我被身边的很多人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没看过,主要原因就是我欣赏不来Standup。

后来Jordan Peele从standup转作电影,并在2017年凭借导演处女作品《逃离夺命镇》被奥斯卡和工会奖同时提名,成为了电影电视评论炙手可热的figure。

今年的《新阴阳魔界》第一集就是讲standup的,看起来是在致敬自己的老本行吗?并不是的,Jordan是在吐槽这个行业。

巴基斯坦小哥有着成为脱口秀喜剧演员的梦想,用小哥自己的话说:想给世界带来不同,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通常会说自己“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or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人职业上有两种选择 -- 要么去当了政客,要么去做了喜剧演员。当了政客的人往往发现他们不但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反而在帮忙毁了这个世界;而当了喜剧演员的人则发现他们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没人想听他们talk big,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脱口秀只是stupid funny jokes。

我想这也是Jordan本人为什么放弃了脱口秀的舞台的原因之一。

巴基斯坦小哥起初上台必谈枪支管理,台下听众昏昏入睡;但只要谈起其实也同等无聊并且愚蠢的personal life,台下的观众就开始无差别大笑,并且获得了推特粉丝最高的喜剧演员之称。

根本不好笑的段子搭配台下的全民爆笑,只能被解读成对听众的嘲讽。而且这些并不好笑的段子是刻意为之的,Jordan作为顶级的脱口秀演员与制作,写几个真的搞笑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段子放在剧里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吗?没有这么做,就是要讽刺挖苦这些听脱口秀只是听蠢笑话的美国大众。

我在私下里曾经跟很多人争论过“喜剧”的问题。我不喜欢看脱口秀也不爱看喜剧,因为主流喜剧对我来说都不好笑。我的法国朋友和美国朋友都分别argue过我喜剧或者脱口秀的目的就是让人笑,是jokes,不应该考虑政治正确的问题,如果作弄一个女性或者一个黑人好笑那就是好的喜剧,因为喜剧的目的就是让人发笑,尽管这个玩笑本身可能是非常愚蠢愚昧的,但是玩笑就是玩笑不应该get offended。

而我正因为从来不喜欢愚蠢的玩笑,并且经常性的被愚蠢玩笑冒犯,所以选择不去看。

对于台上的巴基斯坦小哥来说,他也不喜欢去开这些蠢到家了的玩笑。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让观众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题。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talk,因为不够愚蠢,所以不够好笑。

这难道不是Jordan本人曾在台上面对的困境,和他停止继续表演的原因?


第二集Nightmare at 30,000 Feet

主角Justin Sanderson是个白人,是前四集里主角唯一是白人的一集。

这集其实故事讲的很好,连贯,丰满,紧凑,耐人寻味都有了。缺点就是没有任何反转。

主角是一个typical不能typical的美国白人荧幕形象:拥有大学文凭以上,接受过正规教育,体面的工作,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他充满求知与探索,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最后一飞机的人,唯独他没有获救。


第三集Replay

我最喜欢的一集。

这一集的主题绝对不是美国的枪支管制,也不是警民冲突,更不是命运不可以被改变。

对Jordan最近这几年的动作稍微有点关注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一集联想到他的好基友著名的美国黑人脱口秀演员D. L. Hughley在2018年出版的畅销书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这本书援引了大量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发生的警察针对黑人的射杀事件,以及摘录了大量媒体报道。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完全没有任何罪行也未持有枪支的黑人被警察射杀的原因包括了:当要求拿驾照的时候,“拿驾照行动太快速“,”拿驾照行动太迟缓“,”拿了一个手机让警察以为是枪“,”去拿驾照让警察以为是拿枪”,“太高让人觉得很危险”,等等等等非常相互矛盾甚至不想干的理由。

而每篇报道之后,白人记者(是的,你可以把这个白人记者想象成第二集里那个)都会给出其他黑人相应的建议(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被警察pullover的时候:不要移动太快,不要移动太慢,不要去拿手机,不要长得太高或者太魁梧让人觉得有危险和攻击性。

D.L. Hughley在书中说:我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建议同时全部付诸实践。

嗯,你说那警察让我去拿驾照我不拿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听从警察的指挥拒绝去拿驾照当然也是蓄意隐瞒,或者心里有鬼,看你长得这么高大魁梧一看就不是好人,还是先把你打死吧。

今年2月20日,加州的一名年仅20岁的黑人说唱歌手在自己的车上被六名警察近距离连续枪击25次。法医在报告中说子弹卡在这名说唱歌手的面部,喉咙,肩膀,胸腔和手臂,他耳朵的一部分被打打掉了。

美国警方给出的说法是:这名歌手当时正趴在方向盘上睡觉,出警警察请求了额外支援。支援警力到达现场之后他们试图叫醒这位歌手,歌手突然醒来,并且突然移动。

D.L. Hughley在总结了大量的报道和来自白人的建议以后,用半哭诉半幽默的口吻写到:在美国生存,黑人不被射杀的101指南就是别当一个黑人。

之前写的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的书评传送门://book.douban.com/review/10091254/

第四集几乎是对这本书的完美影视化,还有什么样的拍摄手法能把D.L. Hughley诙谐又搞笑的语言以及黑人遇上白人警察无法避免的悲剧完美的表达出来呢?

如果把第四集里的黑人家庭换成亚裔,换成拉丁裔,换成犹太裔,换成印第安人,换成印度人,都无法表达出同样的立意。因为这集讲的不是不可扭转的宿命,也不是借由少数族裔做一个立意,讲的就是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无法逃脱的来自白人警察的杀意。


第四集:A Traveler

这一集的反讽与政治意味更足了。很多symbolic的东西甚至不需要去解读了,因为实在太显而易见。无论是白人权力还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亚裔,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现实。我以前就听过说美国49个州的段子,讽刺加州闹独立(旅行者在说自己在加州改名字的时候提到make this the great 49th state of Alaska)

整个第四集段子和梗额外多,而从一张面瘫脸的Steven Yeun嘴里说出来,这些梗……格外的不好笑。

旅行者说要给Yuka一份礼物。Yuka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为什么,这与原住民的萨满文化信仰有关,我们是无法控制我们无意识的欲望的,而梦想成真也未必是什么好的东西。所以明知可能打开盒子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Yuka还是心怀警惕——这是一个双重潘多拉魔盒的隐喻,相对的是第一集里的印度小哥,为了实现梦想不惜一切。

Yuka来到cell问她的哥哥杰克:“你觉得如果圣诞节我可以得到我最想的礼物,可能会是什么?“

杰克说:我们不相信圣诞,🎄是狗屎。

Yuka说what if 呢?只是如果呢?对话进行到这里,隐约透露的就是人对自己欲望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个醉酒肥胖社会底层的生活旁观者反倒可能更冷静。

“那可能就是融入他们叭“(be one of them)

美国白人征服印第安征服因纽特,美国白人为了美国梦洋洋自得,美国人说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移民大熔炉,但是当我们说起美国,我们指的是白色的美国,我们用的中文动词是“融入”。

每次有人问我,“新移民应该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我都在心里翻一个深深的白眼,恨不得回复一句:“我融你🐎勒个🐔“

这所谓的融入,不是融入那个我们以为的美丽的有努力就会成功的美国梦,而是融入白色中产生活方式中去。因为我们从最一开始就默认了that's better。

Yuka说:我知道我是谁(指血统,民族,文化),我为我是谁而骄傲。

杰克argues back - but in their way。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但是在美国,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移民无论亚非拉欧都拼了命地向美国主流融合与学习,而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除了鲜有不丧失原生文化认同的。


 6 ) 对于人际交往和超能力自我反省的思考蛮新颖的,也很妥帖恰当

我给分真的很松...我觉得有新颖的让我能记住的地方就够了。刚看完第一集,“说出名字就消失”的梗,但加入的新颖元素是消失的这些事物对生活有不同层级的影响,寸步不离一起生活的宠物和家人,失去就是失去了,不存在在记忆中,悲伤过一阵子也就没有其它;生活的闯入者mentor,是怀疑女友出轨的威胁性因素,也是主角所讨厌的外来者,但是让他消失之后,主角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这个点让我想到,应该要尊重生活中萍水相逢的那些人...那些上司、客户、看似无用的交际,其实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不那么美好,但是甚或是生活这个主要框架的一部分。另一个新颖的点是,这个梗有一个回头自省的动作,男主发现自己这个能力之后,试图规避它,每一次上台他仍旧试图先说那个没人听的笑话,而不是一下子就沉醉在这个超能力之下。再进一步,他在聚光灯和对超能力的害怕之间来回拉扯的时候,他试图寻找新的代替方法:说以前说过的成功笑话、谈起以前已经消失过的人,但是,没有人笑!我觉得最恐怖的点在于这里......别人笑的根本不是男主的笑话技巧,而是被这个能力操控的。现在的舆论又有多少是不经意被操控的。男主的这个举动很细腻,我觉得编剧是用了心的,加了这么一个情节之后,这个超能力一下子就变得切肤可感了很多,而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引导读者去想,如果我得到这个超能力,我会怎么做,怎么避免不好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第一集,脑洞之上更优越的地方。

 短评

真的也就第二集好看,其他都好无聊哦

7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感觉各大公众号马上就要开始吹爆这部剧了。最后一集的致敬太棒了吧!!!

11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推荐

里面的段子和影片所述大道理一样无聊 ,但是台词、演技、结构、摄影有可圈可点之处……剧情真的一无是处了……

13分钟前
  • 我不是
  • 还行

砸生招牌,最后一集故弄玄虚和五毛致敬也没用,最毁的引入引出旁白膈应。

15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第一集,我对观众莫名其妙的笑声感到无语

17分钟前
  • owen shen
  • 较差

开头十分钟真的非常无聊段子手也不搞笑这设定是8号当铺么

20分钟前
  • 周扒皮
  • 还行

罗德·瑟林看不下去了,亲自出马。

25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乔丹皮尔,高配的美国版大鹏。起家于抨击政治不正确,但又过分沉迷于这一领域。他的所有影视剧问题是一样的,那就是过分的政治隐喻+不合逻辑如果说三五分钟的段子这样搞,那大家是无视背景逻辑,只看抨击内容的,所以他的黑人兄弟系列是成功的但是,他随后参与的影视剧再这么搞就有了大的问题。因为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是需要有自冾世界观的,这样观众才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十个小时以上的电视剧里,找到代入感,能坚持看完他的新阴阳魔界、US之所以评价不好,都是犯了“逻辑不合理”+“隐喻过于夸张”的毛病,这导致观众严重出戏,甚至很多人都觉得受到了冒犯艺术来自于偏见,抨击社会中的不公平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万事皆有度,很不幸他过了这个度GET OUT评价较好,那是因为它的逻辑上问题不大/政治隐喻点到为止

30分钟前
  • Nobody
  • 还行

真心希望這樣的劇能火啊,讓隔壁世界奇妙物語看看什麼才叫真正的腦洞大開!

34分钟前
  • 江流
  • 力荐

美国《世界奇妙物语》(拉长版/墨镜大叔换位成乔丹·皮尔)。好看难看的集数基本对半。

3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五集总体三星半。第一集的背后意味其实很有新意,它探讨了脱口秀演员过度消费自我生活以换取观众认可的困境。奈何故事走向太平庸了,浪费了这个角度。第二个故事有意思多了,虽然有故布疑阵的嫌疑,但无论是脑洞还是故事气氛都很到位,把它放在第一集就不会那么劝退了。第三集特别棒呀各位,这集指向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传统问题——driving while black,这集无论是故事还是隐喻都设置得非常合理,连地下铁路这个隐喻都用出来了,实在很妙。第四集这个剧情映射了白人对北美原住民的侵略、分化和驯化,但装神弄鬼的叙事实在没什么意思。第五集终于等来赵约翰了,没想到是黑川普的一集哈哈哈。其实这背后的民粹主义抬头更值得讨论,也对现实世界更有启示,但故事只表现了表层问题,好在总体还OK。

39分钟前
  • 彻野
  • 推荐

这故事真他妈瘆得慌,第一集最后男主自毁那段,悲壮又悲哀。

41分钟前
  • 宇文三明治
  • 推荐

cbs什么神仙电视台 找这么强的班底🐂🍺

46分钟前
  • Unbroken
  • 力荐

世にも奇妙な物語。

50分钟前
  • CHACHA
  • 推荐

阴阳魔界系列玩的就是实验,比如某些集容易陷入逻辑的错乱,有些则会进入诡异神秘主义领域余音绕梁引人深思。但是这次重启看过两集却更像前者,概念设定上没啥问题,剧情基本预料之中,看完感觉怪怪的,与其说让人虎躯一震不如说看完呵呵一笑。期待太高难免让人失望,期待下后续的斯蒂芬元。

54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有1959年原版的珠玉在前,又有黑镜、9号秘事这样的神作在后,不要说超越就是想要追赶上都是不可能的。烂谈不上,但是很平庸。看了几部重启剧,威尔与格蕾丝,x档案,再加上这部,不打算再相信什么重启了。

57分钟前
  • NEKO
  • 还行

第一集的街道名是第三集的警察名,第二集的航班号是第三集警车的车牌号

58分钟前
  • 刺客
  • 推荐

评论区一片尬吹看得我脑壳疼,两集下来看一半知结局,后来者黑镜世奇已经把脑洞开到极致了,这编剧水平扛不起这次重启计划

1小时前
  • 【Hector】
  • 很差

第一集:当周立波拿到了死亡笔记;第二集:精神分裂症自导自演的一出劫机大戏;第三集:种族歧视的奇幻讲述方式。

1小时前
  • 曹笑天
  • 推荐

希望能单纯一点,就讲一些神神叨叨的小故事就很好,全程都“我怀疑你在隐喻xxx但我有没有证据”就很难受了

1小时前
  • リ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