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遇上爱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顾芯芯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2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3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4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5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6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3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4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5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6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7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8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9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5 22:37

详细剧情

顾芯芯正在相亲,可相亲对象却是一个油腻猥琐男,他提出了一堆条件,要女人给他生孩子,女人无语至极。油腻男说他166,她可以踮起脚来亲他,女人简直无语了,她抬起头来看到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子,便给油腻男说展示给他看,她跑了过去踮起脚亲了男子一口,气的油腻男声称要在相亲圈搞臭她的名声。高大男子本是要去订婚,可未婚妻索菲亚却因航班取消不能来了,顾芯芯亲了他他可不会轻易放走她,便要她代替索菲亚和他订婚,强行拉着她来到了订婚地点,所有人都惊呆了,堂堂霍总怎么会和一个小太妹订婚...

 长篇影评

 1 ) 主动寻求答案和时间的岳慧英遇到了什么?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那场校门口,晓光护师的戏。看得我心里一紧,细腻得想哭。这场戏是在岳慧英走出校园过了马路后,遇到电视台扛着机器直接冲上来采访,岳慧英先是强硬的拒绝,主持人不依不饶,在之前的镜头里已经走出的卢晓光,直冲上来抢夺机器,为老师解决麻烦,岳慧英又意识到她的学生会被镜头拍下,于是怒气冲冲的勒令删掉视频。最后电视台落荒而走,岳慧英也拉着卢晓光走远。岳慧英和卢晓光这组师生关系,我理解为正是影片所要强调的互相的,又有不可调和之矛盾的爱。

后一场是在公车上,岳慧英打电话跟老公抱怨,引出了“王太太”这条线,从这个时候开始田壮壮饰演的老公的叙事线开始推进。卢晓光到站下了车,岳慧英这才意识到,张艾嘉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厉害的表演,她望着车窗外卢晓光的背影,想要说什么,又想要抓住什么。此时,这个影片的灵魂人物,遇到了人生危机的岳慧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在自主的意识下失去了点什么。

岳慧英是主动的,全片是她要做主迁坟在引起。回头来看校门口的前一场戏,岳慧英有教育公开课,在讲台上将问题的小纸条留给了会被抽答的学生,告诉他们问题就在这里面,她嘱咐大家好好温习功课,然后看了桌上卢晓光一眼。这个情景上过学的人都不陌生,优生有优待,差生自然就是那意味不明的一眼。三场戏内岳慧英和卢晓光的关系发生了一个直达主题的细微转变,很有趣。

岳慧英的这堂公开课,也有表现。她选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单讲了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首诗很切题,因为这个电影一部分的组成就是田园风格的美术(姥姥家)以及由此而发展的乡村及二三线城市的美术。电影不时的在两个空间里穿梭,饱览了在中国电影里表现很少的此类空间,文念中非常厉害,他的美术真实细腻,又有温柔干净的艺术效果,与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美的统一在一起的,后来姥姥淋着雨拿着照片顶在头上小步跑过的那条土路,这就是美的统一。
这首诗还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内容,就是岳慧英解释了守拙二字,对于官员办公系统有一个轻轻的讽刺,这也是影片里有的内容。电影里对于办公系统令许多人感同身受繁冗不解的流程的表现,都是和内容很贴切的在一起的,比近几年来在电影里非要生硬的加入嘲讽的要合理许多,它就是表现,没有丝毫小家子气。这一点和引用《海阔天空》与《花房姑娘》也是,几乎是被国产电影用烂的歌曲,这个电影仍旧用得如同人物身上的烙印。两位在女性主义思想的电影里的男性角色被两首歌更加丰富起来,阿达对应的《海阔天空》,他的过去和未来都写在这首歌里。田壮壮的尹孝平对应的是《花房姑娘》,那是全片最鬼斧神工的一场戏,是“突然有一天,我想起来了,是你的脸,是你年轻时候的样子”。

岳慧英找到了答案了么,不一定。但是她明白了。
电影里的婚姻都是没有保证的,薇薇因为遗忘的身份证没有成功的领证。外婆和外公岳子福没有结婚证,姥姥和岳子福也没有结婚证,这些最有法律意义的文字都没有,但爱仍旧流淌在其间,成为要守护的事。外公寄给外婆的情书,“院里的昙花开了,原来是这样的美好……”;外公给姥姥的家书,多寄了五块钱做件袄子,姥姥照了照片寄过去给他。还有没有岳子福照片的姥姥,将女书里他的姓名做成刺绣挂在墙上;父亲给母亲的退休贺卡,上面写着,你心头有什么不快乐,是我的错,别跟自己过不去。这些文字留在了时间里,是答案的另一种解释。

岳慧英一定要迁坟,姥姥一定不迁坟,两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直在对抗,最后回归到的都是家的概念。岳慧英借由尹孝正之口说出了,人至老年,外婆走了,下一波就是我们。要退休,要告别工作,女儿长大了,要离开自己,母亲离开了,什么都抓不住了。在尹孝正的叙事线里,给了岳慧英很多的答案。姥姥呢,她讲那一年,他躺在棺材里,被送了回来,人死归乡,谁也要不能再把他的坟迁走。不过在影片里,她以前只有一座孤坟和自己的棺材,现在有了微微和阿达。

那口棺材,阿达躺进去过,要姥姥照相,照片是什么样子,没有看到。但阿达躺下去,闭上眼,急促的欲哭,说好像也没那么可怕。我心里一紧,天,这是岳慧英,也是张艾嘉。

 2 ) 张艾嘉:爱的影像教育家

1.

电影的结局早已写在了开头,迁祖坟的举动必定会以妥协而告终,这是“爱的教育(Love Education)”自然的结果。每个人都会从事件的发生与经过中学到关于“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某种答案,然后将事件圆满结束。薇薇从姥姥身上认识到了爱是等待,母亲从丈夫身上认识到爱是包容,姥姥从自己身上学到了爱是妥协。三位不同年龄层次的女人相互对照,重叠为一组镜像,每一位都从别人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这不是张艾嘉第一次企图表现女人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困境,在《20 30 40》(2004)这部电影中,同样是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年龄的不同际遇。但两部电影都基于某种文学化的创作,而不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首先是一种意欲表达的理念,想象女人在不同年龄可能遭遇什么事情(婚姻开始前、继续和结束后),然后编织情节反映这种困境,剧本完成后再寻找合适的演员将其表演出来。

因而,对于张艾嘉来说,电影仍然停留在“动作-影像”上,也即通过“剧本+表演”的模式将创作者的意图表达完毕。这种制作影像的老套方式可以说正在面临淘汰,越来越被艺术电影所抛弃,一直都是商业电影量身定做的模式。因为它依靠观众“动作-反应”的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对普通观众是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希望能够拥有观影自由的观众来说,便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他们被迫对影像做出应该的反应。

2.

观众的情动已经事先在剧本中设计完毕,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将一步步代入情感的陷阱中,然后被感动。他们没有任何自足的能力敞开影像阐释的空间,电影本身就是封闭的,只有一种观看模式。这便是戏剧直线发展的逻辑,观众只能得到对现实生活一种相当浅层的认知。若情况糟糕,在电影甫一结束时,他们就将回归原状,影像的体验只存留于电影放映过程中。

当然,还有另一种更深刻地揭示真理的方式,它不是借助于一个完备的剧本,按照戏剧冲突转变的逻辑发展,而是依赖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知,并通过艺术形象传达出来。剧本与创作者的观念有一种直接联系,情节解开了这条密道,甚至不惜借人物之口说出。但真正的艺术是不断隐藏的,真实的思想借助于形象传达出来,被感触到,而非思索到。

张艾嘉与田壮壮饰演的夫妻并没有给人真实感,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并不是这样对话的,比如在取骨灰那场戏。或者,薇薇对姥姥起始的强硬态度完全不像现实中的人可能做出的行为,即便有利益纠葛,但对一位守寡老人起码的同情心应该是要有的。又或者,作为人民教师的母亲断然听从自己的意愿一定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城市的举动也是失实的(更年期也说不过去),因为作为人起码会顾及脸面……其它的也就不必再多举例。

3.

这不是说电影需要遵循生活的法则,电影完全可以背离它,只要它能获得另一种真实。只有当电影为了追求戏剧化效果过度、导致观众被迫接受它的情动设计时,它才是有问题的。 用塔可夫斯基的话来说,便是“直线逻辑下的生活表象,是对生活浅层的幻觉,并不能说明作者对生活的深层进行了挖掘。”(《雕刻时光》)

塔可夫斯基坚信诗的逻辑,一种更接近思想发展的逻辑,它更接近于生活的本质。只有内在的真实或客观的纪录,都是不行的,导演需要“有机地结合主观印象和对现实的客观呈现”。内在的准确与真实需要通过现实物像创造的艺术形象来进行表达,张艾嘉与此是背道而驰的。

它如此相信剧本与表演的力量,并且向来是如此。一位真正的“演技派”,很少能看到比她诠释角色更动情的表演:脸部的细微变化、神情的突然呆滞……。在《分贝人生》中,她可能找到了自己最适合扮演的角色:一位精神失常的妈妈,并将演技发挥到极致。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与其它演员表演的自然化倾向产生割裂,好像她才是整部电影的导演。

4.

电影发展至今,趋势恰恰在于取消表演。不再是让演员去演,而是设置情境,让演员安身其中。这样自然而然地,观众就能感受到相应的情绪。在此情况下,观众对角色没有产生共情(共情多少带点不由自主的意思),而是在对情境的体验中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情绪,并将此移植到角色身上。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相爱相亲》看起来像电视。与电影相反,电视并不要求一种情境的真实,甚至它都不必以构造情境为任务,只需让动作按照戏剧的直线逻辑不断发生,不断产生冲突并不断化解。而真正的电影必须在情境上作文章,这是让电影变得是电影的关键。电影甚至可以取消动作,正如电视可以取消情境。

不过,我们应该容许这种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走在前头,尤其对于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来说。张艾嘉在《相爱相亲》中已经做得很好了:剧本优秀(金马应该能拿个奖),演员表演不出戏,还能让观众获得一种“爱的教育”。只是,唯有在不能获致另一类影像的情况下,我们才对电视电影给予宽容,并希望它能做到最好。

 3 ) 三代人爱情的坚守

无论是姥姥、外婆和外公,还是妈妈、王太太和爸爸,亦或是薇薇、朱音和阿达,三代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才让爱情显得更加难得与可贵。不一定非要每天相依相偎才是真正的相爱相亲,有时候坚守,也是爱。

姥姥和外公在乡下结婚,只有一张族谱,连结婚证都没有。外公在结婚第二年,就跑去城里闯荡,一去就是几十年,再回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棺材里了。姥姥连外公的样子都不记得了,连他的照片都没有,只能用自己家乡的文字,把外公的名字写出来,裱起来挂在墙上,当做遗像。后面她收到薇薇寄给她的她和外公的合成照片,因为不小心淋了雨,她小心翼翼地用毛巾去擦,却没想到一擦,照片中外公的眼睛和脸就全糊了,让人格外动容。

她当然知道外公在外面又有了其他女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可她还是要守候,哪怕外公在她心里,只是年轻时的一道剪影,可她就是爱他。她会觉得,外公寄给她的家用里,多出来的那几块让她做新衣服的钱,就是对她的爱,那一封封看似冰冷的家书,也是对她温暖的爱。她要守着外公的坟头,守着外公以前住的家,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坚守。既然他生前无法和自己朝朝暮暮,那么死后她要和他相依相守。

所以面对慧英要迁坟,她死死坚守,这座坟已经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一点念想了,现在连这最后的一点念想也要夺走,她不甘心!可是她在无数次赶走慧英,无数次托人给自己办结婚证,以及上过电视节目以后,终于明白,人都已经走了,守着坟头也没有什么用!看着人家有女儿有外孙的,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自己是多么的多余。最后她终于同于迁坟,说了那句,我不要你了,多么痛心啊!

其实她是明白了,真的爱他,就不要给他负担,让他去组建家庭,让他去享天伦好了,自己爱他是自己的事。那座坟,不过是她爱他的凭证,见证给谁看呢?一开始的负隅顽抗,不过是心底的一点坚守,到后来发觉,心里爱他就够了,只要心里还爱着他,他就还在,不管他的坟迁走没有,他都在。

妈妈和爸爸在一起也几十年了,妈妈在家里看上去十分强势,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个强势的妈妈,但她的强势就是故意刁难你,故意不让你好过吗?当年妈妈上了师范,爸爸则是跑去服兵役,一去也是好多年,可是妈妈一直在原地坚守着他们的爱情,每个周末都跑去爷爷奶奶家去做家务,一次不缺。当时妈妈可是大学生,多吃香啊,而爸爸只是一个穷当兵的,外公外婆肯定不肯统一,也是妈妈说什么都要跟着爸爸。

一路这么多年走过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爸爸妈妈一直坚守着他们的爱情,可是日子好了,他们的感情却慢慢变淡了,日子也少了激情,每天淹没在柴米油盐里,不再有灵魂深处的真实表达。还有那个学车的王太太,跟爸爸走的那么近。其实每一个强势的人心底里,都有一颗比谁都柔软的心,妈妈看到爸爸写的卡片后,趴在熟睡的爸爸旁边看着他,是啊,他们已经多久没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正如爸爸说的那句,每天相依相守就是相爱吗?并不是,姥姥几十年没见过外公,一直守在原地,也是爱;当年他去服兵役一去好几年,妈妈守在原地,也是爱;但他们这么每天柴米油盐的,几乎不怎么说话,这不是爱!妈妈最后也终于明白,不一定非要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一定非要让外公的坟迁过来,自己不一定每件事都要操心。放下一切烦恼,和爸爸一起开车环游,不让王太太坐车,这才是他们的爱情!

薇薇和阿达呢,阿达为了梦想来到这座城市,原本只是路过,却因为遇到了薇薇,所以选择留下来,坚守他们的爱情。可是他留下来,就只能在酒吧里唱唱歌,至于自己的梦想,完全找不到了,这样的他和薇薇守在一起,真的是爱情吗?阿达躺在棺材里让姥姥照相时,内心的感慨何其痛苦啊!自己的音乐梦想,是不是也已经进入了棺材,早就死亡了?这样舍弃梦想坚守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

小时候的死党朱音来到这座城市,再次唤醒他内心对音乐梦想的渴望。朱音睡在阿达的床上,她的孩子也叫达达,还叫阿达为阿达爸爸,阿达还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给了她们,看似他是和朱音有暧昧,其实不如说那是在支持自己的理想,既然自己无法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那么就让她去吧。可是和薇薇私奔到姥姥那里,经历了一切之后,他发觉自己内心还是放不下音乐,

最后阿达选择去北京,重新追求自己的理想,说等自己安顿好之后,让薇薇过去。薇薇说她不会等他。可无论是薇薇过去找他,或者是不去,薇薇都会等他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吵架就分手了,根本不明白等一个人的心情。动不动问有房有车吗?工作怎么样,有多少存款,真正的爱情啊,首先是你爱他这个人,不管他贫苦富裕,两个人都相互坚守,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无论是姥姥、妈妈还是薇薇,或者是我们,只要种下了爱情,就必须要为它坚守,无论是等待、贫穷或者其他,都要不离不弃,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一辈子只够爱他这么一个人。而不是异地几年就忍受不了寂寞,选择分手,在一起穷得过不下去,就嫌他没用,跟别的人走。没有曾经刻骨铭心地坚守,怎能换来白首不离的爱情?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4 ) 中国女性是怎么活过来的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电影延续了张艾嘉“20、30、40”的女人步上阶梯设置,拉大了年纪和岁月跨度,引出不同世代的中国女性,对爱与家庭的执着追求与不同理解。

姥姥相信爱,得不到爱的回应。

妈妈信守爱,却似乎感到迷惘。

女儿追求爱,依然选择了放手。

这是一篇围绕20世纪中国女性的情感好文章,关乎爱的教育(正如张艾嘉饰演的妈妈角色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那是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由于年代与时空跨度的存在,无论是姥姥从乡下进城,还是两口子回到街道办事处——即便是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同样经历了中国城市化的惨烈阵痛。摩天大楼高架桥已经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被埋葬的,有许许许多多人的记忆和过去。

所以,《相爱相亲》对我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的《花房姑娘》对话(我不是认为这段不好,而是觉得它太像导演为了给观众某种相信与寄托,特地设计安排的冰释),我相信更为残酷的东西,像火葬场被敲碎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打湿后,被手指抹去的容颜。

你很容易把这个人与人,关乎爱的软性主题,挂放在宏大的,作为背景出现的城市建筑和街道马路上,因为就连学校也在进行围墙与新校门拆建。城市下面,定然也埋葬着骸骨,那么,它到底是属于何方的春闺梦里人。毕竟,姥姥的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就是进了城。

如果陈可辛在香港是文艺片头号把手,张艾嘉也是台湾文艺片的代表作人物。

我是相当不喜欢《念念》:

“文艺腔重得全程不适,演员的表现也不在状态。要讲的东西很好也很简单,但是,非要用自以为是的技巧,来加强表现力,效果其实适得其反。”

《相爱相亲》几乎没有用什么太花哨的剪切闪回。我所注意到的,是两段超现实的记忆:一次来自病房的回光返照,一次是妈妈晕倒后的梦里场景。同样是天国往来,纯洁过曝,白得发亮。

这是最最文艺片的抒情。完全是为了成全张艾嘉最后的记忆杀,“那个人,原来是你。”

如何去证明婚姻关系,《相爱相亲》耗费了不少公家办事难的段落,看似中国特色荒诞剧,为了揶揄讽刺,本质上还是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安全感匮乏绝望所致。就仿佛有了一张结婚证,就能证明两个人合法、圆满地相爱过(田壮壮在片中也说了一句嘲笑话)。

无论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她们共同提到的,摊开的一封封家书,还有火车的对话,都是钱字打头。“每个月往家里寄的五块钱”,“你把积蓄全部给了别人”……

对姥姥而言,钱是生活的保障,更是爱的证明。对女儿来说,钱是爱的基石,是某种条件。

这种解释,似乎偏离了电影的主线。也许田壮壮对女儿的困惑解答,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妈妈是害怕。中国人也都是害怕。害怕一切变得太快,害怕抓住的东西会丢掉。譬如名为爱,被命名为婚姻的东西。

怎么知道身边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呢。

许多人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中,丢掉了这个问题。但凡解决了人生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现实琐碎,午夜梦回之际,你可能会突然打个冷颤——尤其是那些失去了亲人、自信和人生依靠的女性。

英:

以往日子清苦,总盼着能过好点,如今日子变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这么多年,你心头有什么不快乐的,那真是我的错,别跟自己过不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孝平

田壮壮老师用说不出来的浪漫(手写贺卡与哼唱歌曲),用“不经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对这个家的坚守。

然后,许多观众和张艾嘉一样,都哭了。

只有这样,结尾积压的情感,才能干完那碗鸡汤,顺利把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的负能量释放掉。原来我们都忘了,年轻时候想要做的大事件。不是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不是被工作、家庭和教育所绑架。这对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一种讽刺。即便你知道,可能只有到了退休时候(如果你还记得),才真有可能去做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恐怕到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忘了。

电影处理不太好的地方,大概是对传统媒体电视台的批评,意图过于粗暴。尽管城市拆迁建设和证明你爸妈是你爸妈也有设计痕迹,始终没有谈话节目给得这么硬。那太像要表演,或者试图煽情些什么。

与此同时,《相爱相亲》也抖露了同期中国电影一大弊病。真正感人肺腑的,并不是演员滔滔不绝的大段话——这些话不拖累带坏节奏已经是万幸。像结尾那样不失控还打动人的,已经是奇迹了。

最大的煽情点,是在那些不言不语的沉默之中。比如前面提到的,姥姥两次看照片。时间的力量,情感的涌动,无情与友情,都不需要任何对白。

估计没有人会认为,姥姥有得到过真爱。可是,她的表现不是爱,又能是什么。是代价。是供养的爱。

相反,当女儿的角色,试图用言语去证明什么,那段故事,反而是最弱的也是最俗的,爱上一个唱歌的文艺青年,为了理想去北京之类。得到自由,拥有选择之后,也许爱已经被稀释,不是那么贞洁,不需要完美,动不动要用上此生不渝。当然了,这也是现代人的爱。爱人,也包括要爱自己。

一度对金马54,张艾嘉多项提名入围有所保留怀疑。现在,我全部收回。

延伸观影:

“我们只关心死,却很少关心怎么活。”

——《哀乐中年》 电影台词

“嫁给你爸爸的时候,不知道他身体不好,嫁给他20年,足足服侍他20年。”

——《童年往事》电影台词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饮食男女》电影台词

从开场的等鱼死,到最后的人生如朝露。电影说的是女人四十,其实讲的还是一个“死”字。

人被时间岁月所打败,衰老和失忆被表现得极其可怕,养老院寥寥几幕,还有年轻人说的大实话,它们都道出了人生的残酷。

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它可能是小孩子的勾勾手指尾,也可能是那对相扶相渡的中老年模范夫妻。

——二哥评论《女人四十》

 5 ) 孤岛之间的距离——《相爱相亲》不只是“爱的教育”

这可能是一篇“偏题”的影评,只是希望可以带来欣赏《相爱相亲》的另一个角度。

本文可见于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孤岛间的距离,《相爱相亲》不只是“爱的教育”

《相爱相亲》开头,岳慧英(张艾嘉饰)、薇薇(朗月婷饰)与尹孝平(田壮壮饰)朝着外公的坟茔,依次走过瘠瘦的田垄。外公的坟茔坐落于广阔的农地中央,仿佛是一座等待问询的孤岛;而两代人在银幕上的前行,则构成了在时间轴上迈向生命尽头的隐喻。

死亡成为了一座孤岛,而当我们回到生者的世界之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有趣的是,张艾嘉的讲述并没有局限于家庭的琐屑,而是将日常家庭生活嵌入了现代社会的语境之中。我们不仅能游弋于细腻微妙的家庭情感关系之中,也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亲情”这一语词的尴尬处境。人与人之间的“孤岛”状态并非仅仅植根于具体的人自身,更有其深层的社会背景作用——这一点也成为了影片涓涓细流中的澎湃之处。


影片的核心矛盾发生在岳慧英与姥姥之间。二人在交锋中同样瞄准了“结婚证”的补办。而一张半个世纪前的结婚证的补办背后是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中年一代人已经长久置身于现代社会的秩序之中:岳慧英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她愿意奉献自己退休后的时间,她禁止乡民打电话到工作的场所之中,她也能够将孩子们的声音在领导观摩的公开课中统一为齐整的回答(这同样是一种制度的象征)。但是当自己父母长久的婚姻关系受到法律的质疑之时,她依然无所适从。对于姥姥来说,她需要跨越的障碍便更为庞大。那不仅是冰冷的法律,更有曾经贞洁伦理的烙印,还有更为沉重的“他并不爱我,只是为了家庭负责”的事实。

两代人同样繁茂而厚重的记忆都需要挤入法律那一条狭窄的通道。当理性所难以分析的情感必得依托于法定关系的建立,而关系需要一条条律则进行证明之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距离便再一次被拉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被外化为人情与制度间深旷的鸿沟,难以逾越。


镜头是故事中频繁出现的物象。作为现代科技与媒介的双重载体,影片中的镜头被塑造为两种:大众传媒的、外向的镜头与私人记录的、内向的镜头。

外向的镜头表面上是开放的、公共的、求真的,实际上却是高傲而封闭的娱乐商品。当记者与主持人对姥姥毫不顾忌地提出追究“真相”的问题,当岳慧英在街头不得不“被”女儿的同事采访,真相中细密挚切的爱与纷繁的代际纠葛已经被节目制作的主观目标与观众消遣的心理需求所过滤。

而当镜头被放置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琐屑之中:在阿达(宋宁峰饰)偷拍薇薇时,在姥姥帮阿达照相时,在薇薇给姥姥看阿达的照片时……我们自然地开始了“爱的教育”,沉浸于如田壮壮所说的“具体、执着而有态度”的情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张艾嘉对待年轻一代与现代科技、大众传媒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汽车成为了尹孝平与岳慧英安全感的空间,“上电视”成为朱音(谭维维饰)维系生活的希望寄托,“去北京”成为阿达追逐梦想的代号……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生代中展开,人与人的距离在科技中消弭;另一方面,在媒介与科技的规训下,一家人在宾馆也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姥姥与岳慧英陷入猝不及防的镜头陷阱之中,女儿薇薇也无法预料媒体对“真实”的虚构……被窥伺的恐惧、被捏造的愤懑、被疏离的孤独全都被放大

那么最终,亲情是被扭曲还是被还原?孤岛之间,是否更多了重重迷雾?


卢明伟(耿乐饰)这一角色的作用在影片中颇为独特。他是单亲父亲,也是演员。作为父亲,他供养着孩子,在孩子的老师面前诚惶诚恐;而作为演员,他以穿梭于市井之中的表演获得金钱。他可以是悲痛欲绝的儿子,可以是大义凛然的律师,可以是一切顾客所要求的角色——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扮演”性质在这一角色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背后的操纵者是生存,或者是更赤裸的金钱。

无独有偶,在影片开头的强迁段落,岳慧英也同样反复念叨着,“你们都是收了我的钱的!”两代人的关系在金钱的网罗下显得尤为轻浮而虚假。而薇薇等年轻一代对“生存”与“赚钱”的反复提及也愈发令人无奈。

金钱所衡量的不再只是狭义的商品,它也间接地扰动着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珍爱之物的判断——那是我们曾经如此熟悉如此自如处之的幽微。而如今,孤岛之间仅有的交汇,都蒙上了互相利用的阴影。


影片中的一个段落非常耐人寻味:岳慧英意欲寻找曾经的街道办事处,尹孝平带她来到原处,却只见高楼平地而起、施工机械上天入地。而此时尹孝平却和慧英有意无意间开始了对记忆中生活场景的辨认。镜头保持远观,二人身影愈发渺小,而回忆的余香却无形中逸散而出。

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卑微的庶民所无法抵抗的时代变迁的缩影。他们在庞大的工地中渐行渐远,而曾经的街景一一浮动于他们脆弱的记忆伏线之中。广袤的时空被凝缩于短短几分钟密度醇厚的影像里。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夫妻二人竟如此靠近。

另一个同样具有“凝聚”意义的段落则发生在阿达与姥姥之间。摇滚青年阿达在姥姥的棺材之中躺卧,仿佛在芳华未尽时来到了世界的尽头。漫长的生命就这样被折叠在了几平方米的逼仄之中。阿达与姥姥在无言中达成了对“衰老”与“死亡”的沟通。而这种共鸣的背后,同样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变迁隐喻。

整部影片的地理语境同样是精心设置的。张艾嘉并没有选择诸如上海、北京、香港这样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而是选择了处于发展改造之中、糅合城市乡村诸元素的地理环境,从而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影像质感。我们甚至能够从中感受到有意的粗糙化处理与生活元素融入,从而更为真实地触及现代社会的多重变化——以及其中亲情的距离。


影片中有一处镜头与开头颇为相似。

岳慧英走过乡间的小道,偶然间目及远方高耸的烟囱,直立于平坦的农村景物之上——同样如坟茔般苍凉的“孤岛”。人生的况味一瞬间漫卷于她的脑海,投下森然的落影。她想不起那个在陡峭的崖壁上向他伸出手的人,就像孤岛一般,遗忘了环绕身边的水波与远处其他同样落寞的岛屿。

最终她明白了这梦中的一切。而张艾嘉最终也让我们明白,是什么使我们成为孤岛,又是什么让海水被分开。


寒枝雀静 / 10.16

 6 ) 当冬夜渐暖,是时候与自己和解

朋友说,可能是因为冬天到了,泪点特别低,最近在影院看的几部片子都哭了,特别是到了张艾嘉的《相爱相亲》,更是泪点集中爆发。他们还在打赌我看这部到底会不会哭,会不会给出好评,因为我一向标榜自己对那些对只有感动,只会煽情的电影不屑一顾。

我也是带着这种挑剔的心态走进影院的,再加上对张艾嘉上一部作品《念念》多少有些失望,那部尽管题材很好,梁洛施和张孝全的表现也非常不错,但凌乱的剪辑简直是灾难,毁掉了一部本来可以更好的作品,所以即便在北京参加了映后分享会,亲眼看到了张艾嘉和张孝全,我依然无法给这部作品太高的评价。

念念

但看《相爱相亲》时,我竟然不争气的哭了。映后,在讨论哭点时,大家几乎都集中在吴彦姝饰演的老祖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的时候。是啊,那绵延一世的等待,终于在此刻宣布向世界妥协,与自己和解,这句台词可以说同时浓缩了老人迟到的真情告白和最后的真情告别。而张艾嘉饰演的慧英此时也许会显得特别狠心,但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不妥协,或许老祖心头淤积的情感脓结一辈子都无法消散。

吴彦姝饰演的老祖是很多人的泪点

不过,我的哭点却不在这里,因为老祖的这场戏,我是由衷的为她高兴。穷尽了一生,终于走出一段封建婚姻的枷锁,从此都不再需要去欺骗自己,这样的人生,尽管已来到暮年,但同样值得庆幸。而我的眼泪终于没忍住的地方,是张艾嘉在车里半哭半笑的对田壮壮说:“不要再让王太太坐在车里了。”只是一句话,夫妻间此前所有的猜疑,所有的困惑都烟消云散。导演费劲心机,用了很大笔墨,用前边两个小时的情感铺陈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集中的爆发。

尽管作品中同时反映了三代女性的情感纠葛,尽管因为“迁坟”这条主叙事线,让老祖这条感情线在中间显得更加夺目,但在我看来,张艾嘉也就是慧英自己这条线绝对才是导演的重心所在。而慧英迁坟这一行动虽然表面上只是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但客观上也完成了导演对传统指定婚姻的态度表达。

同样,女儿的歌手男友选择北上之后,慧英的说的话无疑也是导演的态度:年轻人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件事,实际上父母是无法阻拦的,你的退缩和犹豫都只是给自己找的台阶与借口。而慧英的这一态度,实际上在丈夫与女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丈夫提到当年她上学时每周都要坚持去准婆家打扫,还主动说服父母同意两人的婚姻,她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又与女儿在感情中看似冲动实则摇摆的态度大相径庭,也同她和女儿的那番对话遥相呼应。

张艾嘉饰演的慧英和女儿

可见,在刻画对待婚姻的态度上,老祖保守,薇薇激进,祖孙两代似曾相识的情感经历,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所以祖孙两条线,其实都是在为中间张艾嘉和田壮壮这条线当佐料,夫妻二人关系的刻画在更为抓马的迁坟事件中显得不露声色,不着痕迹,但却也因此变得温润醇美后劲无穷,而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导演的眼中,什么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既相亲又相爱?一次迁坟事件中得到了完美的解读。

而要理解导演的观点,有两组戏可谓是点睛之笔。一是慧英被球误伤昏倒之后,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人影,后来她突然意识到这个人正是年轻时的丈夫,便在车里哭泣着对丈夫说:“我竟然认不出你来了。”这里其实是三场戏,看似层层递进,但慧英的心理活动却是迂回曲折的。另一点则是,丈夫在和薇薇的一次对话问女儿:“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想让你搬出去吗?因为外婆走了,接下来不就是该我们了吗。”

田壮壮饰演的丈夫和女儿

这两部分内容,尽管大多数时间对方几乎都是缺席,却巧妙地通过他人的在场,制造出了比直接对手戏更强烈的戏剧效果,最终传递出夫妻之间从相爱到相亲的升华,但又不因为相亲而损失掉相爱的能力。刘若英和耿乐两个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微妙,他们象征的可不只是情感的短暂出轨,还代表了工作和其他所有两性关系之外的阻力,这种表现方式内敛克制,导演深知无需在迁坟之外增加更多戏剧冲突。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夫妻的爱啊,他们大声又大胆的吵架,却对爱绝口不提,只有在旁人那里才能知道对方爱的有多么深沉,身不在场,却完成了一次爱的洗礼。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Love Education》,一次突如其来的迁坟事件,让三代人同时被动接受了一场爱的教育。所以,这部电影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饱满的情感表达,导演出色的驾驭和巧妙的手法才是成功的关键,李屏宾的摄影指导,黄韵玲的配乐也都为影片锦上添花,同时还温柔的关注了当下许多社会问题,大修大改,过度娱乐等等。

我们一直都在感慨,李安什么时候再拍华语电影呢?也许再也不会了,但他在《父亲三部曲》中开创的几代人之间关系的主题,却在张艾嘉这里得到了某种传承。这从两人最早合作的《少女小渔》就初现端倪,不过这一部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之外,还包含了文化冲突的内容,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和《推手》、《喜宴》看成《美国三部曲》。而到了《20、30、40》,虽然三位女性之间并无家庭关系,但依然是体现不同的几代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关系的相似和不同视角。

推手

喜宴

而发展到了《相亲相爱》,可以说是张艾嘉在此前20年尝试之后的集大成之作,既有《少女小渔》那里的文化冲突和感情碰撞,不同的是从中美文化变成了城乡文化;也有《20、30、40》中延续下来的,三代女性在感情生活中的历练与成长,不同的是从并行不悖变成更高级难度也更大的互相交织,让整部电影显得更为丰富和立体,某种程度更像是“饮食男女”式的回望。

感谢张艾嘉,在漫长的冬夜来临之前,让我们体会到了久违了的暖心的力量。人啊,无论是回头看,还是向前走,最终最过不去的还是自己,与人相亲与人相爱,到头来都是一场和自己的巨大和解,而这或许才是幸福的真谛吧。

少女小渔

20 30 40

 短评

本以为会有更煽情的一面,没想到是如此踏实平和温暖的心态与姿态,本可大作文章的一些地方更是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轻巧而过,剧本的细节处写的很厉害。中国人本应当会拍稀疏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情感与故事,但现在这类电影却十分罕见。遗憾的是概念性、符号化的设定与技巧性社会批判用的有点多了,可以再简单、淡然、专注些。

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们终于有了一部地道中国风味的类日本家庭剧情片。【中影太阳新天地】

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什么“迁祖坟”、“大闹电视节目”这些,难道不是八点档的剧场版。是我太挑剔了吗,城里的戏在河南取的景,但姥姥的村子明显不像。每个角色又都那么标签化。结尾也还是照例走大团圆路线。想写实,又不真实,让人感觉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类型的电影。活着这个问题根本是无法解决的。

8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张艾嘉竟然拍了部自己的《一一》,探讨三代人的情感矛盾,情绪把控并没有被戏剧性的情节乱了分寸,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细腻真实。张艾嘉的角色拿捏最精准,没人能逃过抛物线的人生,重要的是得学会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结尾新车那场戏可以说是年度最催泪场景,“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没兴致了。”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写得不错制作精良的电视电影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样的国片今年目前最好的华语电影,在大陆港台都合作过的张艾嘉交出的这份作品可以说能贯通到中国人的情感虽然能看出在哪里拍的但城市乡村和三代女性的故事好像都能找到共鸣覆盖面广而精准。郎月婷戏份很讨喜,包括主演客串明星的表演也都很接地气,永远在滑轨的李屏宾的摄影,配乐有设计。

1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评分虚高太多,很多处节奏不对,各种混搭与零碎的尬;可取之处是开头未道出口的遗言、拣拾骨灰的逼真场景与青空袅袅吐出的黑烟、姥姥皎洁发亮的眼神;待结尾踮起脚仰头看相框、雨淋湿的照片模糊了脸、“迁坟进城”与“抱坛返乡”的交错又扳回一局——这才使得那些尬都得到缓冲,毕竟,混搭与零碎的,才是生活本身啊。

2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我们为爱还在学。被爱,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个人最伟大最实际的梦想。似乎被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离爱最近的时候,是选择去爱别人。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爱的教育,也是张艾嘉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爱的代价”。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花房姑娘对话,而是火葬场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上被抹去的容颜。不同世代女性对爱与家庭的追求与理解,固然是很好的剧本架构,但始终有设计的痕迹(电视栏目,城市拆迁建设,证明你爸妈是爸妈)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张姐竟在河南拍了一部这样写实的电影,很久没看到如此丰富细腻的文本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归属,情与理的纷争,三代人的不同爱情观念,向死而生的生命豁达,家长里短的吵架拌嘴,婚姻关系,办证制度,媒体嘴脸…每对人物关系都耐人寻味,每位主演都很出彩。《306090》的女人故事,浓浓人情味。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极喜欢这部电影,情绪饱满而不尴尬,音乐温柔且没有目的性。泪点是合理的、有情绪的积累的、层层递进的,到最后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自抑的捂住脸哭出声来。电影让人联想到《20 30 40》。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残忍而天真,温柔且执拗。

30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片尾车里那段田壮壮和张艾嘉贡献了近几年来华语电影最精彩的夫妻对话。

35分钟前
  • printemps.
  • 力荐

姥姥等外公等了一辈子,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用黯淡的一生刻下曾氏二字;慧英等孝平等了几年,她把婚姻藏进了算计,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敌入侵;薇薇对阿达说我不等你,她把自由包裹住爱情,用易逝的青春拴住对方脚步。多少女人在爱情面前自动缴械,束手就擒,甘心做岁月的俘虏,梦里都是他年轻的样子。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张艾嘉不但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很可能也是在世的最好的中国导演。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切入中国社会,探讨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抉择,有立场但不露锋芒,有温度但不气焰熏人。很简单的技巧被她用得出神入化。从黄建新之后,很久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真挚写实的电影了。

4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也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就好像田壮壮不露声色的表演,实在太厉害,也完全超越其他几人。张艾嘉有些细节处理得特别好,无论是情节的细节还是情绪的细节。整体上,这样的电影让人不舍得批评,三星半。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张艾嘉是个好演员,但真的没有导演才华。想到《如父如子》,都是用一个狗血的设定去抽丝剥茧家庭关系,但功力和是枝裕和一比太露怯了。看得出剧本有打磨过,可生硬之处还是太多了:郎月婷行为逻辑都是不通的,耿乐也很突兀。比田壮壮男配戏份提了金马男主更莫名其妙的是,这片的摄影指导居然是李屏宾?

48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我不要你了。我不会等你的。不许王太太坐。张艾嘉的台词,细节和情感,是近年来大银幕中最具中国式的说话方式和情绪把控。最有趣的当属讽刺媒体、办证繁琐、三代女性对家庭、爱情、夫妻关系的层面描写,又好气又好笑,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吴彦姝的表演真的太催泪!#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李屏宾完全是挂名的吧,那些让人无语的正反打和慢摇是在干什么???三条线一条都没说清楚,郎月婷演技无限接近零,还跟《一一》似的全程抱着照相机……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内地城市怎么拍都显得非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来拍都一样……可能还是我们太熟悉了拉不开距离吧……

5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清苦的时候感情还好一点,现在只能对陌生的脸表达爱…2017华语最佳。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