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国语

记录片法国2009

主演:皮尔斯·布鲁斯南,小佩德罗·阿门达里斯,雅克·贝汉,宫泽理惠,马蒂亚斯·勃兰特,阿尔多,兰斯洛特·佩林,Manolo Garcia

导演: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海洋国语 剧照 NO.1海洋国语 剧照 NO.2海洋国语 剧照 NO.3海洋国语 剧照 NO.4海洋国语 剧照 NO.5海洋国语 剧照 NO.6海洋国语 剧照 NO.13海洋国语 剧照 NO.14海洋国语 剧照 NO.15海洋国语 剧照 NO.16海洋国语 剧照 NO.17海洋国语 剧照 NO.18海洋国语 剧照 NO.19海洋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1:05

详细剧情

  《海洋》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海洋是什么?这部电影告诉你答案。这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本片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导演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等。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长篇影评

 1 ) 美的坠落

同样是关于海洋,去年获奖无数的《海豚湾》杀气腾腾,凄厉的海豚哀鸣以及那积郁一湾的鲜血,像一把刀,直直刺向日本政府。这是杂文。而《海洋》不是这样,它把画面还给海洋本身,它更像是一派天真好奇的探究,探究海洋这个我们从来不乏兴趣的蔚蓝星球,并且温情脉脉。它是散文的,抒情散文。

我是向来更喜欢散文一些的。除非撒的起泼,讲的了俏皮话,否则杂文终究太硬,我不大喜欢啃。散文柔软,摸上去是西湖锦缎,是天蚕丝,然而成也败也,若是一味滥情、空洞的一路荡去,那便是软到地上去,柔到骨子里,也没有用,所谓人间真理:该硬的时候就是要硬。这硬指的是一种气。

我更喜欢《海洋》的原因最重要在于它完全把话语权还给给了海洋本身。看《海豚湾》,不可能不佩服主创们的勇气,然而整个片子的重点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是保护海豚的与那些日本渔民、当地政府之间的对抗,是一种揭发,一群人揭发了另一群人的伤。而《海洋》选择了另一个视角,一个更广大更亲近海洋本身的视角,它只是展示,试图带着我们去了解,了解海洋里那些惊异而极富美感的我们根本无从想象的场景,由上万条鱼螺旋式前进的结成球形的鱼群,一只只慵懒如灯的透明水母宗教般的上升,各种奇形怪状发光不发光的鱼,它们之间的对抗、亲昵、以及命运。有一幕是沙滩上刚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乌龟奔向大海,距离不远,却是生死迢迢,镜头对准这些新鲜的生命,阳光充裕,一派生的祥和喜悦,然而黑色飞影一掠而过,落在细沙上,乌龟的小背壳上。死亡从它们出生的第一刻便亲临现场,没有半点假。你看着一个个小乌龟迅速的被黑鸟抓走,就像武侠片里的招式,像魔法,不得不张大了嘴巴。

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海豹、海狮、海豚、鲸,虾与蟹,那些无名氏。每一段都流畅而美,蓝色不止是忧郁,更是宽广与澄净,一种广大而深沉的美。

没预料到的,我竟然在看片过程中内牛满面了。当然,我泪点极低,看见《指环王》里烽火台从刚铎向洛汗国依次点燃,高山雪岭,磅礴的音乐一激,泪就下来了,看见人类的希望了呀。而这次看见的却是人之罪恶,眼泪产生的原因千奇百怪,《指环王》是壮美的感触,更多时候则是因为自身的委屈、怨气需要清扫,而昨天我坐在电影院里,是什么使我哭了呢?是美好的破碎。这总是很令人动容的,而破坏这一切的,是人类,我也算其中之一。

导演是高明的,在他已经把那些美丽、生动而有趣的海洋生物一一展现给我们,而我们或者赞叹或者莞尔之后,才开始告诉我们,我们是怎样残酷的杀死他们。这一组镜头非常美,宁静,然后暗涌,最后激烈的冲击,血染红了水。整个这一段,少有海面之上的镜头,我们仿佛也成了鱼,和那些被割掉鱼鳍然后丢回海中、被网缠住而终于死去、被钢叉、被枪打中的它们一样,看不到水面之上发生了什么,只有剧烈的水波、扭曲的船与人的一瞥,然后坠落,落向深海黑暗。

保护海洋这件事如今似乎已经成了共识,然而,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不是吗?有很多人甚至见都没有见过呢。这个电影的好处就是让你了解它,了解它的美,摧毁的时候,就应该会不忍吧。

 2 ) 法国电影《海洋》导演雅克·克鲁索专访

与《海洋》Océans的导演之一雅克·克鲁索(Jacques Cluzaud)对话是件很愉快的事,他更像是一位乐在其中的探险家,他说起自然,说起海洋,说起动物,令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关怀和情感。在他的描述 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没有丝毫差别,自然注视着人类,让万物放下一切戒备,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关系。雅克·克鲁索不时注视着镜头让我们拍照,你会 不由想和他拥抱,他给人感觉很亲近、无所隔阂,这便也是《海洋》的魅力吧。





Q 《海洋》这部电影得到了很多褒奖,就您个人而言,有什么遗憾吗?

A 从这部电影来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在中国公映。至于其他艺术创作方面的遗憾,我暂时想不出来。因为这部电影一共拍摄了四年半,可以说是精雕细琢。而且这是一部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总有惊喜,你设想出来一个完美的场面,大自然会给你比它完美一百倍的。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礼物。



Q 在拍摄过程中是否遭遇过危险?

A 在水下摄影确实是很危险的,但是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找最专业的人士来做。很多时候,我们说拍电影有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不专业。当你面对一个很危险的场面而又没有找专业人士来拍摄,那事情就悬了。我们很幸运,在四年多的拍摄过程中,虽然有如此多水下摄影的场面,但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比如说,在《海洋》中有一个海上风暴的场面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当时那个镜头是在直升飞机上航拍,直升飞机要飞得很低,甚至比浪还要低,而这样的要求对一般的生手来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找了最棒的直升机驾驶员,这样的场面就进入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了。富有经验而且能力强大的专业人士知道风险在哪儿,并有把握去控制这个度。这就是我们面对风险所得来的经验。



Q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或是经历是什么呢?

A 我们曾去到从未有人去过的动物保护区或者小岛上拍摄电影,在那里的动物是根本不害怕人的。比如说老鹰,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老鹰都不可能跟人站得那么近,但是那个岛上的老鹰从来都没有见过人类,于是会走近人类,并似乎好奇地在数米远的距离内注视着人。这种经历给我印象特别深。



Q 我们看到《海洋》中的动物给人感觉似乎是很有智慧的,甚至有情绪,这与我们看到的传统动物纪录片是不太一样的,您是如何理解这种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A 确实是这样。我们的动物电影,包括之前《鸟的迁移》(Le peuple migrateur),都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动物。之前很多动物纪录片可能是习惯告诉人们动物的产地、长度、重量、习性,而我们没有把动物当成一个客观拍摄的物体,而是将它们看作人物、角色,所以我们的镜头总是在捕捉动物的目光、甚至表情,捕捉动物的每一个动作。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很多人,就在于影片中的动物会跟你产生情感共鸣,它们仿佛就是和你生活在一起的。



Q 《海洋》这部电影投入了很多的资金,您是如何看到纪录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

A 《海洋》这部电影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它的商业收入超过了投资。《海洋》在很多国家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在日本的公映拥有200万人次的观众,包括美国、韩国、法国等很多国家都获得了票房成功。当然,现在钱还在发行商的手里,要一步步到投资人的手里。总的来说,这样题材的一部影片能够在全球上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功,特别是能完全cover它的成本,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Q 您与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合作拍摄了此片,而贝汉先生还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也有很多导演会在自己拍摄的电影中出演角色,那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呢?

A 雅克·贝汉之所以老是出现在电影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员。他从15岁就开始演电影,而且有很多代表作,比如《罗什福尔的小姐们》(又译柳媚花娇,原名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等,最近他的一部新片刚刚获奖(« Louis XI, le pouvoir fracassé »,导演:Henri Helman),他在其中扮演路易十一,所以在电影《海洋》中他出演一个角色一点都不奇怪。他知道怎么演戏,也很喜欢演戏,而这就不是我的情况了。(笑)

其实,电影中的小男孩就是雅克·贝汉的儿子,我们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情感的传承意识。雅克·贝汉代表的是老一代,他们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新一代还什么都不知道,这其中是有一种代代相传的寓意。



Q 通过《海洋》这部电影,您更希望引导观众关注海洋的问题,还是只是与我们分享海洋的魅力?

A 确实,首先我们是想要表达作为地球一大现象的海洋的魅力,虽然人们可以随时看到海洋、听到海洋、也可以吃到很多海产品,但其实人们对海洋并不了解。海洋是非常神秘的。同时,我们也想提醒大家关注海洋中动物正在面临的减少与灭绝。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50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电影人让·古斯多(又译雅克·伊夫斯·科斯托,原名Jacques-Yves Cousteau,其处女作《沉默的世界 Le monde du silence》拍摄完成于1956年,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是世界影史上第一部全景记录海底生态奇观的海洋纪录片。1964年古斯多再度凭借一部海洋纪录片《漆黑的世界 Le Monde sans soleil》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又译名无日世界/海底世界/深海科学城/没有太阳的世界/World Without Sun),他也很喜欢拍大海,但那个时候基本是鲸鱼都拍不到的,因为那时候捕杀鲸鱼的情况非常厉害,导致鲸鱼特别害怕人,人们几乎不可能接近它们。相反,到今天,拍摄鲸鱼是特别容易的事情,因为鲸鱼已经被保护起来了,它们不再害怕人类,还会随意地在人们身边游来游去。在50年前,大型的鲨鱼随手可拍,但是现今的状况是已经很难拍到鲨鱼的镜头了。《海洋》中表现过人类残忍地割取鲨鱼翅的镜头,而现实中鲨鱼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数量大批减少,导致现在的鲨鱼害怕人类,会躲避人类。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很多人看完我们的电影会产生一些很复杂的情感。面对平时我们在饭桌上吃的东西,你可能没有感情,但是当你看完这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再去看鱼,你的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当你看到鱼的遭遇时,你会同情它,甚至决定以后再也不吃鱼了。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魅力更多地是在这种感染力上。



Q 您自己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A 我觉得人与动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在很多年前,人类很害怕大型的食肉动物,但是现在这种关系好像反过来了,因为人的存在,大型的食肉动物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不再害怕它们,甚至要把它们灭绝。其实,这真的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我记得有一位名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只剩下人类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了。



Q 为什么选择海鬣蜥作为电影中第一个亮相的动物?是因为它古老吗?

A 是因为这种动物的形貌特别能让我们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动物。但其实这种物种的起源并不久远,它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陆地上,最后被迫迁徙到一个火山岛上,本来是鬣蜥,变成海鬣蜥后就必须到海里找食,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化。我们将它们放在电影的最开头,一是这种动物看起来感觉很奇怪,另一是表现了一种海洋的演变,它生存的状况仿佛海洋的实验室。

这种海鬣蜥从来没有见过人,当时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它们就会像咱们现在面对面坐这么近一样盯着你看,就像是在与你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Q 电影中老人和孩子在灭绝动物馆里有一个镜头停在墙上的钟表,时间是定格在7点过10分,这特殊的含义吗?

A (害羞地笑了)灭绝动物馆是搭设的布景,不是真实存在的,包括那些动物的标本都是数码制作的。我们曾经设想过这面钟,计划的是不让它有任何特殊含义。但如果回过头去仔细看这时钟,会发现有一个小错误,从第一个镜头的远景看到时钟的时间,到最后近景定格的时间,是5个小时,这就是我们拍摄的5个小时。(笑)

还有一点是,如果时针在12点附近,尤其是在差一点指向12点的位置,会给人世界末日的感觉,所以指针一定要向前拨。所以变成人们看到的7点10分。



Q 有人说了不起的纪录片非常多,而《海洋》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技术。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A 确实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优秀影片。在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发明和改制了很多器材,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功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就是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一种创意上的成功。
转自好戏网http://www.mask9.com/node/25549

 3 ) On Océans

1、今年法国影展,北京开票第一天《海洋》被哄抢,第二天即已售罄。法国文化中心第二轮,听说不少人宁可站着也要看。8月12日《海洋》配音版上映,到这一周,华星UME从第一周的每天一场加到每天四场。去看的那场12:05,满场。我不知道除了《周恩来外交风云》,内地影院里还有木有过这么火爆的纪录片。

2、姜文的配音很穿越。“什么是海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后面,着实脑补了一句“你TMD跟我说说什么TMD是海洋?!”

3、《海洋》最有趣的一个地方是,所有出现的动物,皆没有我们习惯的字幕或者配音加以说明的名称。实际上,旁白也是极为节制的。装逼的说法叫做,以影像呈现来消解语言/能指系统对这些动物的命名,进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或者“逻各斯中心主义”;通俗点说,我们习惯的动物世界之类科普纪录片的文本中,实际上通展示人类对动物的命名带出了某种人类的优越感和在自然界的统治地位。《海洋》展示的是影像而不是命名/语词/能指。但是这些影像终究只是“拟像”。

4、而《海洋》的“拟像”不同于其他“拟像”之处在于其距离和尺寸。在影像上非常严格地控制着被摄物体和人的比例,并没有使用常见的那种,可以将那些庞大的生物在画框内完全展示的构图,而是任由其占满画幅或者溢出画幅。这是经由取景或者Framing传达出的意义,人在这里是一个有肉身存在的观察者。于是这种表义体系带来的正是本片商业价值所在:作为奇观展示的距离和尺寸。

6、就视听语言发展史来说,即使不做功课也可以轻易指认出本片与让·潘勒维的“科学电影”之间的紧密传承关系,潘勒维主攻方向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构图上明显受到欧洲先锋派的影响。本片中水母等段落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继承关系。实际上,本片在构图上非常注重形式上的秩序感。

7、由此带来的一个叙述则是博物学传统。达尔文或者儒勒·凡尔纳。放在中国尚有八十年代以来的科普传统以致科学中心主义。这是篇大文章,此处不展开。文本结构上倒向环保毫不意外,只是转折太过生硬,手法又过于简单。开篇摆出一副“自然历史”的模样,半部影片过去开始不知所云,画面“美得只剩下美了”。忽而《海豚湾》,最后结在“星球尺度”。可惜。

8、《海豚湾》一段,也即捕鲨一段,拍得是主观镜。后面海象父子(或者母女……)一段,典型拟人手法。这两个段落即可看出文本内在的分裂,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会诉诸人类情感,这便是文本断成自然和环保两截的原因。最有趣的一点是,与《动物世界》之类相比,本片很有节制地不去渲染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片中的几个段落已经很节制了,实际上会惨烈的多。而自然界的斗争再惨烈,也比不过捕鲨那一场。

9、水下拍夜景,真牛逼。着实牛逼。叹为观止。

10、如果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动物的名字/拥有对它们的能指,那么语言停止的地方,或许我们经过银幕能够更接近一点它们。那种“不能言说”的感觉真好,够回家喝一壶了。

 4 ) 深深的海洋

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些新鲜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刚上映的头几天,临时去电影院买票的危险就是要么好的场次早已售完,要么只剩前三排。所以急急匆匆赶去看刚上映2天的《海洋》,一进场我大吃一惊,这不仅是一个小厅,而且观众寥寥无几,简直就是火爆大片映衬下的一个巨大讽刺,与在其他国家的上座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我看过BBC花费6年功夫拍的Wild Australia,把五彩斑斓的澳洲海洋世界展现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不已。《海洋》是一部跟Wild Australia完全不同的片子,实际上它跟几乎所有其他拍摄动植物世界的纪录片都完全不同,拍摄对象的学名、属性、求偶、交配、生产、生活习性等其他纪录片娓娓道来的内容一律不讲,也没有字幕,只有少得其实可有可无的几句旁白,水下世界也不像别的海洋世界那样色彩缤纷,甚至很多时候就是黑白的。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震撼又感动。我感觉大量的人,甚至有些我非常熟悉的人身上,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对生命的敬畏感。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活着,俯瞰藐视其他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而雅克.贝汉在《海洋》中体现了一种非常高贵的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其实早在他的《迁徙的鸟》中,这种敬畏感就表现无遗,影片中我们经常感觉是与鸟类在平行飞翔,雅克.贝汉采用滑翔机拍摄,摄影师坐在最前面的小座位上,当第一位摄影师经过这样的飞行体验下来后,雅克问他感觉如何,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流泪了。他看不见滑翔机驾驶员,看不见机器本身,与他一起飞翔在3000米高空的,就是50只往南方迁徙的鸟,他感到温暖而不可思议。《海洋》中的大量机位,除了必需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或者仰视,大量采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只有1到2米的距离,一条完美的乌贼或狮鱼,一只海豚甚至鲸鲨,仿佛跟你近在咫尺地无辜地注视着你,生命的无言的对白就能令人心碎。每个镜头的拍摄难度都难以想象,想不出来那些镜头雅克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拍一场完美的海上暴风雨,雅克等待了三年,用直升飞机在惊涛骇浪中航拍的危险性很高,很多镜头直升飞机甚至飞得比浪还要低。 没有煽情、没有评价、没有解说,雅克呈现的是一个神秘奇幻又惊心动魄,既强大又脆弱的生命世界。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城市把我们与自然界分隔得太远,太久,同时我们毁灭了太多自然界其他生命,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其他生物生命的伟大与尊贵,以为人类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一个豆友写下了这样的影评:“看完之后深深希望2012快点来,大家抱团死,剩下的生物就可以好好活了。 ”

 5 ) 莫道追悔莫及。。。

当海豚被困在渔网 当鲨鱼被割掉鱼翅丢进大海还努力游动 当海豹成为了城市的拾荒者 当北极熊再难找到食物 当海象游像另一块即将消融的冰岛
。。。。。。。。。。。。。。。。
当我们快乐的坐再空调放吸着香烟 当我们逍遥的开着轿车四处寻欢 当我们端着鱼翅大快朵颐!当我们拿着鱼叉为海豚宣判死刑!当我们拿起刀叉挽下流浪猫狗的双眼!当我们手持枪械对准退役的赛马!当我们穿着毛皮走向t台!当我们对大地疯狂的开采!当我们随手丢下手中的垃圾!当我们放肆的开着水龙头!。。。。。。。。。
它们什么都没说 而是慢慢的如冰川一般消融 从这个世界消失
而你 也许可以在哪个冷冰冰的钢铁世界里逃避一切 缺逃不出时间!
人类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大自然变成了如今的面貌 到处时污染的河流 到处是灰尘的空气 到处是怨恨的城市!
者一切全都是为了 利益 二字。。。。。。。。。真的值得么?
你愿意开着空调 剥夺北极熊的冰么?
你愿意吃着鱼翅 欣赏奄奄一息的鲨鱼么?
你愿意穿着皮草 看紫貂活生生的被剥皮么!?
你愿意喝着矿泉水 泡着澡 看长江的干涸么?
你愿意开着电灯冰箱电视机 等江豚的灭绝么?。。。。
你愿意看见自己的脸变得越来越丑陋越来越无耻么?。。。。。。
作为人类 莫到追悔莫及时 方知道你只需截止一点点 也许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别让自己为自己赶到羞耻

 6 ) 大海不需要同情,人类才需要

“有一天一个男孩儿望着大海问我,什么是海洋?”姜文独有的声音开启了电影,期待很久的《海洋》开始了。

   茫茫的碧波万顷,千百只海鸟和海豚一起堵截鱼群;充满力量的鲨鱼杀死了海狮的孩子,母亲只能在岸边黯然神伤;须鲸吞下了整整一群磷虾,嘴巴胀成一个圆球志得意满;数不清的海蟹在铺满了海底,是比史诗电影还壮观的激战....神秘的海洋,被作者精彩地展示出来,导演表达出一种深沉的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由Jacques Perrin(雅克·贝汉)导演,影片中白发的老人就是由他本人饰演,他曾是法国一位著名演员,并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而片中的少年正是贝汉的儿子,这个104分钟的故事是导演讲给少年听的,这也成了这部没有“情节”的电影的一条显露的情节线,其实美国版减去了这条唯一的明线约20分钟的内容,影片结构更加简单。

   导演雅克·贝汉是纪录片领域的大师,《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这三部影片将他的独特的影像魅力洒向了全世界。《海洋》在09年至10年在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公映,反响强烈,在日本其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全球票房5.5亿美元,创造了纪录片历史上的奇迹。

    而在中国,优质的纪录片很难获得公映的机会,商业市场容不下这个日益影响深远的电影类型,因为这是“注定赔本的买卖”。这部法国引进的电影也是在官方支持下才得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进行译制并获得了公映的机会。

   早在1992年,一位日本导演就拍摄了一部没有对白的纪录片《天地玄黄》,完全依靠镜头语言说话,这种怪诞的风格直到今天都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它被归为实验电影的范畴。 而《海洋》也仅是屈指可数的几段对白,大多数的时间,得依靠剪辑和音乐的配合来推动叙事,所以有些时候影片会显得沉闷,但我想这些都是作者控制范围内的效果。作为一为摄影爱好者,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赞叹,相比电脑特技制作的华丽特效,这些镜头因为真实鲜活而更加隽永,观众看到的是生命真实的状态,这是法国人对电影的执着带给观众的幸运。

  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总是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每一个镜头都得花漫长时间的等待才能被捕捉到,在浩渺的海洋中拍摄更是如此。《海洋》剧组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收集了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最终剪辑成了这部104分钟的电影。在北冰洋冬季的风暴中,一艘船在延绵如山的巨浪中前行,直升飞机拍摄时需要穿越在波谷中...这种敬业也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丢失了的东西。

  在感情的表达上,作者也显示出一种有力的节制,我想影片最催泪的场面应该是鲨鱼被人类割去鱼鳍后被丢弃进海里,无法游动的鲨鱼慢慢沉入海底,无助和悲凉让每个观众反思,而这样的情节却点到即止,影片没有成为催泪炸弹,而是有节制地回避了更多的控诉,保持了影片整体的风格,这和《海豚湾》有很大的不同。我想,导演是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大海不需要同情,人类才需要。 “地球是已知唯一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我们必须和其他物种分享她。 ”没有说保护大海,说的是分享地球,在他眼中,人类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样的理性,多么值得敬佩。

  影片的最后,摄影者和看似凶猛的鲨鱼共同漫游,原来人类眼中食人的恶魔是如此的温柔,相比之下人类的自私更加凸显。 “人类弄脏了大海,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短评

在生命的源头也是尽头,人类显得那么渺小和无知,企图用残暴来摧毁一切,片中鲨鱼被割掉鱼鳍沉入海底生不如死一幕让我哭到泪崩,也许影片不如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那样完整,但这些伟大的镜头已足以名留史册,姜文的旁白有些尴尬,海洋本身就是一场交响乐,百年以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美得我直掉眼泪。它们孤独吗?或许它们的行为原本只是出于本能,可我已经看不得两条相爱的鱼。我只能跳过那些残忍的画面,气得直哆嗦。人类活该灭顶,让2012早点来吧!

8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想必一生都会记住被割掉翅的鲨鱼被人类抛入海底的样子。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该多好。

1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觉得阿凡达很壮丽?你得看看这个。

13分钟前
  • 将死之人
  • 力荐

这个剪的确实有点歌剧感觉了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心旷神怡,蔚为壮观,只是可惜缺少情感共鸣,更像是影像展览。“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吧。到那时该怎么办? 丰富的自然成了过去一个久远的梦。” 当大白鲨也变得温顺可掬⋯⋯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如果可以给更多的星星,我全部送给这部如诗一般的电影。一个法国老头和他的团队,花了5年时间,耗资5000万欧元,12个摄制组,采用蹲点拍摄的“笨”办法,只为你我能够感受到梦一样、诗一般的海洋。7年后,这部电影来到中国,还亏损900万,我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比如一份尊敬。

25分钟前
  • 方方土君
  • 力荐

大自然孕育生命也播散死亡。你见过它壮阔的美景,也会见识它怒吼的巨浪。但它从来都给你希望,讲给你听生命的礼赞。就像有日落,就会有日出。那唯一逃过捕食的小海龟,代表着生的喜悦,它仍会勇敢前行。那被割掉鱼鳍绝望而死的鲨鱼,代表着人类的残忍,这超越生命与自然的限度。看看吧趁一切还来得及。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大自然很美好。而择其美好,为其配乐,加以剪辑,使之美好得如梦似幻曼妙呆萌壮丽秀雅,就是智慧了。

31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绝对得去影院看大银幕,这是一篇完美的海洋交响乐!,对生命的赞歌,虽然我不想用和谐这个词,但是当潜水员和游经身旁的鲸鱼两两相望时,你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

33分钟前
  • 黑五类
  • 力荐

《Océans》:自然的颂歌,生命的礼赞!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82/100。美不胜收。火箭升天和虾蟹大战两段很有爱;这片子拍摄难度应该比去年上映的Earth大多了吧lol

39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人类中,只有傻逼才吃鱼翅

42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摄影加一星。影片本身缺乏凝聚力,几乎为单纯的影像展览。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不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大自然能帮你搞定一切。画面那个美,中途睡着。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震撼的画面了,目瞪口呆看完全片。砍鱼翅那一段的惨烈堪比《海豚湾》,配乐相当不错。全片就像是由千万生命谱写演奏的谢幕曲,如此绝美绝望,而镜头前的一切都在不断消失,请2012来得猛烈点吧。

4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人类是大自然最纠结的发明。但凡在大自然的和谐静美中出现人类的身影,非凶即恶、非恶即丑,一定是地球上最丢脸的存在、最恶心的物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的说法可用来解释自然,但被用作强奸自然的由头、自我炫耀的工具,一切就变成屎了。如果人是不自大狂傲而只是充满好奇心和谦虚的态度,多好。

53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拍得非常好, 但不要来假装电影

57分钟前
  • 微子
  • 还行

好后悔没去影院看,这真是最像梦境的电影。

5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从此更加讨厌人类了,世界末日果然是有用的...

59分钟前
  • 初初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