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剧情片日本1985

主演:山崎努  宫本信子  役所广司  渡边谦  安冈力也  桜金造  加藤嘉  大泷秀治  黑田福美  樱金造  篠井世津子  洞口依子  加藤昌彦  高桥长英  桥爪功  高木均  原泉  林成年  井川比佐志  加藤善博  中村伸郎  冈田茉莉子  大友柳太朗  关山耕司  

导演:伊丹十三

播放地址

 剧照

蒲公英 剧照 NO.1蒲公英 剧照 NO.2蒲公英 剧照 NO.3蒲公英 剧照 NO.4蒲公英 剧照 NO.5蒲公英 剧照 NO.6蒲公英 剧照 NO.13蒲公英 剧照 NO.14蒲公英 剧照 NO.15蒲公英 剧照 NO.16蒲公英 剧照 NO.17蒲公英 剧照 NO.18蒲公英 剧照 NO.19蒲公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5:35

详细剧情

单身妈妈蒲公英(宫本信子 饰)在丈夫去世后独自经营一家名为“来来轩”的拉面馆,但她的手艺实在欠佳,以致食客稀少,小店举步维艰。

 长篇影评

 1 ) 时光飞逝,我们必须分别……

电影开始,在电影院内,一个穿白装的年青男子带了穿白裙的漂亮女人,和三个手下坐在前排,手下放好一张折叠桌子,摆上色彩缤纷的西式腌火腿、色拉,冰桶里拿出香槟酒。男子开始说话:在电影院里讨厌听到吃洋芋片和挤包装袋的噪音。听说人在死前会看到电影一样的东西,几秒钟内看尽人生的万花筒。我很期望那个电影,一个人最后的电影。我绝对不要受到干扰。
屏幕突然变黑,雄壮的音乐响起,黑白的画面上,是粗大的雨点。一辆货车里坐着两个男子,司机戴着牛仔帽,一张脸都是坚硬的线条,恍眼看就像高仓健。助手拿起一本书来读:我跟一个研究面条四十年的老人去吃面。镜头一变,是天蓝草绿的大城市。一老一少两人在面店坐下,捧起面前的面碗。老人说话了:
首先,观察整个面碗,感激它的形态,享受它的香味。可以观赏到,在汤汁表面那层宝石般的光彩上酱菜在闪闪发亮,紫菜在慢慢下沉,春葱浮在面汤上。请专注在那三片猪肉上,它们是关键,但很有礼的隐藏着。接着要做的是,把汤面的表面处理一下:用筷子的尖端为面做扩展运动,然后再碰猪肉——用筷尖轻压肉片浸进汤里,再轻轻夹起,把它们重新泡在碗右边。重点是,要向猪肉道歉:很快再和你相见。这才可以开始吃面。先夹面条,同时还要看着肉,深情的注视,再吃一点酱菜,然后喝一点汤。夹起一片猪肉,这好比是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最后,轻轻地在碗边甩三下,送进嘴里。
看了这段,无论如何要发笑。吃面而已,至于吗。汤是宝石般的光泽,葱是春葱——搞得像写俳句。对猪肉要说抱歉,是因为等会再和你相见——其实是吃掉。
司机听了也说什么蠢书,害得我想吃面条了。两人把车停在路边,走进一家挂着红幌子的“来来”面店。店里昏黑陈旧,老板娘头也不抬说声欢迎。助手刚看了书,有了点面条知识,缩着鼻子说煮面的水都没开。面端上来,味道不怎么样。这时店里另一个客人骚扰老板娘,司机看不过去,和他打了一架。第二天早上,老板娘做早饭给他们吃。
热气腾腾的白米饭,豆腐酱汤,牛肉糜里拌入鸡蛋,米糠里的腌黄瓜,紫菜包饭加烤熟的鱼肉。老板娘在磨的萝卜泥,煤气灶上搁了烤架,拿双长筷子翻一下烤鱼干。老板娘的小儿子说我妈做的腌黄瓜和面是天下最好吃的。司机点头,说腌黄瓜绝对是,但面条……
老板娘于是恳求他帮忙,训练她做出好吃的面条。司机说:你的面有诚意,却没有胆量。
训练开始,两人先去跑步。煮面也是个体力活,需要肌肉来支持。跑累了,停下来休息,身后走出小一队人,老头们都穿笔挺的黑西装,一个小伙子捧着大叠的文件跟着。进了以海鲜料理闻名的高级酒店的包间,黑西装们翻翻菜谱,毫无热情地只点了一个比目鱼粉饼,肉汤或沙拉,麦酒。那小伙子却翻了翻眼睛,阴测测笑一下,开始点菜:肉汤圆,波丁式的,法国的泰里泛特也有这个。经理马上说:我们的厨师在那里受过训。小伙子继续:那鱼子酱也是一起的了。蜗牛是包甜奶油面团?经理说,是和草菇用小火慢煮,再加甜奶油面团煮。小伙子说我点这个,再加苹果蔬菜沙拉。经理赞道:绝佳的搭配。酒要可登查米尔,81年份的。他这一番点菜,把黑西装老头们看得有的瞪眼,有的张嘴,有的含羞带愧,有的不以为然——那是装出来的。点菜是学问,是知识,是好品味的鉴赏。小伙子虽然是个低级职员,但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可以尝一下法国美食,还是三不管地在高层面前放肆了一下。
经理拿了菜单出去,大堂里有一位女教师在教小姐们吃意大利面:要用叉子挑起三、四根,放在汤勺里卷起,慢慢放进嘴里,不要发出一点声音。女孩子们开始还照着做,两三下后就呼噜呼噜吸溜起面条来了。吃面,怎么能不放出声音呢?声音是对面条的赞美呢。大堂边上一个侍者推着餐车进了酒店房间,开门的是电影一开始的白西装男子。房间里面的餐桌上已经是一片狼籍了。他的那个漂亮女人靠在床头,半裸着。白西装男子把女人当大餐一样的品尝:撒盐,挤柠檬汁,沾奶油糖霜,生鸡蛋,活的虾放进酒碗里,合在腹上——醉虾。食色性也,这两个人真是懂得享乐。
老板娘和司机四处去偷师。在窄小的地方两个人怎么换水;汤是面的关键,是汤美味了面;记住每个人点的,猪肉的,阳春的,加云吞的,软一点的,肉要肥一点的,不要酱菜的……
两人又去唐人街,问一个穿着中式对襟盘扣的老厨师学中式高汤的做法,被拒绝后,店里一个戴瓜皮帽的老头悄悄问老板娘要了三万元,带她去自己的店后面,拨开一条板壁的缝,从那里看。猪骨,大捆的葱,胡萝卜,整鸡。成语说凿壁偷光,这里是扒缝偷艺。
司机又带老板娘去朝圣。夜间的公园,流浪汉的大本营。流浪汉们虽然穿得破烂,脸上脏兮兮,却一个有一个的绝招。司机请了一个老法师,流浪汉们跪坐在石阶上,唱骊歌送行:时光飞逝,我们必须分别……
歌声传进大酒店房间里,白西装男子这次又借一个生鸡蛋黄和他的女人缠绵颠倒。然后他一个人到了海边,看见穿白衣的海女——挖牡蛎的少女。他问她买一个刚采上来的。牡蛎壳划破了嘴,少女用粉红的手掌托着牡蛎请他食用。这个镜头怎么看怎么都含着强烈的性暗示和性象征。——和这个男子有关的,无一处不充满着。
男子身后,有一列火车飞驰。车厢里有个男人,捧着半边腮帮子在痛。这时车厢那头过来一个挑着食担的少女:黑衣、梳中式丫髻头,垂下两下小小的辫子,眼皮和嘴唇涂成艳红,像京剧旦角的两片胭脂。少女笑嘻嘻揭开大蒸笼盖,里面又是三个小蒸笼,一只茶杯。再揭开小蒸笼盖,是虾仁烧麦、水晶包、糯米鸡。广式茶点的精华。男人忍着痛吃了两口,去了牙科诊所。如此美食,没有一口好牙怎么能行呢?治好了牙,医生让他先吃点软的。他去买了只粉红色的冰淇淋。刚舔了一口,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子巴巴的盯着他。那孩子背着个双肩背的小书包,脖子上挂着半个胡萝卜和一块牌子:别给我甜的和零食,他母亲的信息。看了这样的留言,是谁都要可怜这孩子吧。男人把冰淇淋递给小孩子,小孩子的小胖手捏啊捏啊,终于接过来。胡萝卜怎么有冰淇淋好吃呢。人生苦短,先尝甜品。儿童时代没有尝过冰淇淋的甜蜜,怎么也是人生的重大失落。
老板娘在老师的指点下,正式熬汤。猪骨和鸡要新鲜,蔬菜不要切。老师祭出法宝:一个整猪头,把老板娘吓得晕了过去。
四个人去吃凉面,遇上一个连走路都抖抖嗦嗦的老人。老人要了鱼虾、天妇罗、红豆汤,却几乎被红豆汤里的糯米年糕噎死。亏得老板娘见识不凡,用吸尘器吸出了堵在咽喉的年糕,救了老人一命。老人请他们去庄园般的家里吃野生甲鱼,又把家里的厨子借给老板娘,以谢她的救命之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老师给面店取名为“蒲公英”,就用老板娘的名字。这时又有人来帮忙,开头和司机打架的那个人,是个搞装修的,他答应把店面装修一下。老板娘去造了型,画了妆。白色的衣服,牛仔蓝的工作背带裤,高高的厨师帽,像大酒店的行政总厨。
司机和老板娘互生爱慕,去外面吃饭,吃的是烤鳗鱼,外面包生菜。两人喝得醉醺醺回到家里,楼下一个老妇人打门前经过,进了一家夜间营业的超市。她和收银员在店堂里捉迷藏,把店里的水蜜桃、奶酪、面包、蛋糕一个个捏了又捏,按了又按。店员关了门,去吃夜宵。这次吃的是烤鸭。荷叶饼、京葱、甜酱,片好的鸭皮,每样一小筷子,包起来,送进嘴里。
对面一个老者吃得喷香,骗过要骗他钱的人,去偷人家的钱夹,又被盯了他很久警察当场抓获。老者说:让我再吃一口。他装退休的大学教授行骗,不过是想骗口好吃的。容易吗。警察铐了他出门,被一个狂奔的男人撞倒。
这个男人一路和火车赛跑,跑回家里,医生和护士都在,他的妻子躺着,已经快咽气了。男人喝道:别睡,否则你会死。唱歌、跳舞、做什么都行。妻子仍是没有反应。男人又说:去做饭,准备好晚饭。妻子听了这句话,奇迹般的爬起来,切葱,炒饭。三个孩子拿着空碗等着。饭炒好了,孩子和男人抢着盛。细眉细眼,雪白面容,像日本仕女画一样的妻子满足地微微一笑,倒下,死了。
面店就要开张,但缺少有特色的面。装修师贡献出自己的做法:猪肉切成丝,炸一下,撒上斜切成丝的葱,浇一勺芝麻油。就叫特制春葱面。店要有特色,只卖猪肉面和特制春葱面。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来站着吃面了。离她不远的面店,是她曾经偷过师的,店里冷冷清清,伙计在打瞌睡。
这个时候,白西装男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大雨中,中枪倒在街头,身边是三只木雕的红漆肥猪。他的女人跑过来,惨叫亲爱的别死。男子说:我想告诉你猎野猪的故事,冬天它们没有吃的,挖地里的马铃薯,它们只吃这个。当你射杀野猪时,马上剖开它们的肚子,拿出胆,放在火警堆上的铁架子上……肠子里都是马铃薯,你见过马铃薯香肠吗?放在架上,趁热切片,听来不错?……他的女人说:是,沾酱油和山葵更好。男子说:真想和你一起去。女人一声声哀号,他说:嘘,要绝对安静,我个人的电影开始了。
生命有生有死。生活有悲有喜。
装修师把店修整一新。店面是用白色的木板,上面用靛青画了一朵蒲公英,清爽醒目。店内是雪白的墙,柔和的绿色光打在碗橱里,原木色的餐台。看了让人眼前一亮。老板娘挂上红色的门帘,招呼络绎不绝的客人。
蛋黄色的面丢进滚开的面锅里,上下翻滚后,捞起,在笊篱里啪啪地颠几下,沥干水,放进淡酱色的面汤里,挑一挑,理顺。面条在宝石般的汤里舒展。这是一碗好面。
司机离开面店,门口早排上了长长的队。门楣上方,蒲公英在阳光里闪着亮彩。
 看完这部电影,我都想开面店了。

 2 ) We did it, but who are we?

#TGC #membersevents 女主从“丈夫”那里“继承”的面馆,在一群有专业技能且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男性帮助下逃过了时代的大车轮,并且搭上了这趟列车,而男性们则深藏功与名。这个故事看到一半发现我看过…这不就是《西部往事》么(大背光的男主和人决斗的场景俨然一部西部片)…大时代的车轮碾过了一批批人…而隐藏在那喜剧表象下的深深的担忧才看着令人震撼。

剧情内核上,主线写实部分的故事看着额外的讽刺,而作为支线讽刺的部分与整个故事的内核交织在一起实在是拧巴(其实看到结尾我有些动摇,主线很多时候交织出的梦境感硬说是讽刺我也可以接受,能接受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支线被枪杀的导演和最后一口气还在做饭的妻子的讽刺性太强了,我很难忽略)。影片内核也是借由食物这部分呈现的,食物即欲望,也是大时代的视觉化呈现,大家学习着用西餐餐具,在法国餐馆就餐,西式化的厨房,贪婪的小偷被抓前也要吃一卷烤鸭,拔完牙就去吃雪糕还要把它给小孩子,最后的庆祝在韩式烧烤庆祝。看似面馆是女主的映射,但整部电影仔细想下来就如同《西部往事》中一样,这就是男性的舞台。

视觉上中规中矩,利用镜头与画面中角色完成的故事转场做的非常棒,镜头正反打和特写镜头的展示做的不错,尤其是对于影片的“主角”——食物。画面呈现“食物”带有极强的性暗示,真是困了有人递枕头,头两天刚看完的《洗脑影像》,影片感觉从主旨和画面上都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展示了。都不用说吞吐鸡蛋黄,嘴唇流淌下的蜂蜜(这跟《为所应为》的画面一样啊!)和直接展示的暴露画面,就单纯拉面的部分都是带有很强的性暗示。

听觉上非常不错,爵士洒脱,交响乐的恢弘,悬疑惊悚的鼓声和逗趣的音效,把整个故事衬得很好。

巧了!吃完拉面就赶来看电影!

 3 ) 这只不过是一碗有灵魂的拉面而已

伊丹十三(1933-05-15至1997-12-20)的跳楼自杀,现在想来仍是让人痛心的事。如果不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恐吓和诽谤,我想他是不会如此决绝的。但我还是要说,他的心性未免脆弱了点,应该忍耐地扛下去,这可能与他优裕的身世有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小没吃过多少苦,遇到人生的坎,就难以跨过去。当然,这与没人开解,以及日本这个岛国特有的民族悲情,多少也有点关系。可能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非一个好坏所能界定。

伊丹十三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受其父亲日本著名作家及资深导演伊丹万作的影响,年轻时,曾在大岛诸《日本春歌考》、市川昆《细雪》等片中担任配角。1984年编导了首部喜剧片《葬礼》,温馨爽快,寓意深刻,一举成名。进入90年代,伊丹十三拍摄了《女税务员》系列,以及《大病人》《民暴之女》等讽刺喜剧,揭露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招来黑帮等恶势力的嫉恨。

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去世后,特地著书《被偷换的孩子》,以悼念这位至亲的勇士。对于妻子宫本信子来说,丈夫的自杀,不啻一声惊雷,这让她完全无法承受,很长时间,她才走出来。伊丹生前似乎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妻子。他留给妻子的自杀遗言:“日本最好的妻子、母亲和演员。”我所要说的这部《蒲公英》(1985),是伊丹十三创作的第二部电影,也让他妻子的演技发挥到一个极致。

《蒲公英》,看似有点杂乱,枝蔓纷呈,但极其有序,始终围绕美食,堪称一部寓意深远的电影。它融美食和人性于一体,真正阐释了一碗拉面所蕴涵的人生精髓。但我还是在片中看到伊丹的矛盾之处。前所未有的喜感,对应着流动的阴郁,柔和缤纷的阳光,则对应着夜色中的暴风雨。似乎什么都想装下,却始终逃脱不了美食这一条主线。表象说的是美食,实则说的人生和人性的种种。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去夜间商场故意损坏食物的老太,这种没来由的喜好,正喻示了导演明朗又晦暗相映的风格。还有,女主角的儿子,总是无缘无故的受到三个男同学的围殴,让人看了难受又莫明其妙。伊丹似乎想说,有些事情,本就是没缘由的,如同个人的善恶喜好,非要说个子丑寅卯,那形同自寻死路。从中所窥,导演是一个矛盾的人,同时,他的内心也是透明的。

十五年前看这部电影,只是觉得可乐,感叹能把美食拍的如此绘声绘色,也许就只有伊丹。但时过境迁,我理解了伊丹。人,有时遇到某种坎,也许就真的过不去。我说的是内心此消彼长的力量。那种无力感,那种对于现实无法应对的挤压,一旦遇到致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只有决绝一条路可走了。有一种人天生具有某种忧郁的气质,想来就是说伊丹的人生吧。

但现在想想,无论如何,都该坚韧地活下去,想想,如果他还活着,将带给我们多少好电影啊。即便他歇了不拍电影,我们顶多只是感到可惜,但一个人的存在,就足显了一个生命体的强大,让我们同类安心。这也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开篇,引用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谁都不是一座孤岛”那段话,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与我们相关。

片名《蒲公英》,如微风吹过山岗,轻拂内心,本身就饱含了伊丹对于美食的丝丝情感。影片开始,役所广司饰演的浪荡子大令,八面威风,一身白衣,带着女友在电影院看电影。这个角色似乎有某种隐喻,或者不祥之感,就好像导演最终的悲惨人生,令人难以释怀。伊丹十三通过他面对镜头代言:“几秒内即可看完人生的万花筒,一个人最后的电影……我绝对不要受到干扰。”

役所广司也借此片真正登上日本影坛。天然的美食与美色再次相融。但浪荡子的命运注定惨淡,他被人刺伤。大雨倾泻中,在女友的呼喊中,奄奄一息之际,他居然仍不忘天然的美食,说了一个离奇的天成食材,野猪在冬天无食可觅,只能吃到马铃薯,当它冻死或被打死后,它的肠里,正好是堆集的马铃薯,即可直接取肠,做成了最天然的香肠。大令可谓为食而亡。这个角色,看起来与本片主旨无关紧要,却是导演精心的安排。见证了野性与野味的魅惑。

影片的另一个枝蔓,简直而直接。一个濒临死亡的女人,在丈夫急切地呼唤下,起死回生,给一家人做了最后一顿炒饭,看到丈夫和孩子们美滋滋地吃下,这位女人就像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使命,无怨无悔地离世。这就是人生的日常,也是粗茶淡饭所渗透的最美亲情。还有那个扮了一辈子假教授的老神偷,因为美食,让他露馅了,被警察逮个正着。

片中可乐的是,一群所谓高端的食客,被一小气鬼接待,来到一家酒店的高档餐厅。唯小气鬼年轻的助手,不听指令,点了酒店最昂贵的法国蜗牛菜加年份葡萄酒,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教授礼仪的女老师,教女生们如何不出声响的吃拉面,结果却被一外国食客感染,也“嗽嗽嗽”地一同大快朵颐。看来,美食,需要上下贯通的畅享,容不得一点矜持。

其实,影片整体说的就是一碗上乘拉面的前世今生。从拉面的食材、汤料的选择,到如何烹饪美味的汤汁,以及拉面本身的筋道,最终舀到大碗,看食客如何“嗽嗽”地连同面汤一喝而尽,这就是最高格的拉面。可见,真正要做好一碗拉面,并不容易。配以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影片的渲染虽然有点惊天伟业,却真实呈现了一碗拉面不凡的精彩乐章。

单身妈妈蒲公英(宫本信子饰),在丈夫去世后,带着儿子,独自经营一家名为“来来轩”的拉面馆,食客稀少,手艺欠佳,被长途货运司机黑郎(山崎努饰)和小伙汇(渡边谦饰)数落后,痛下决心,要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拉面馆。她请求黑郎帮她完成这个梦想。黑郎这个人,看起来粗鲁,却是个热心肠。黑郎怜惜她的不易,见她如此诚恳,便做起了活雷锋。

黑郎撂下了货车工作,一心一意的指导她。嫌她力量不足,带她跑步,开始了魔鬼式的训练。体能不足尚可精进,但厨艺不精,如何学到。这年代已过了偷师学艺,但好个蒲公英,沉下心,把附近红火的拉面馆,通通学了个遍。人家的秘方是不会倾囊相授的,她通过中间人暗中窥探,但还是不得要领。烹制一碗拉面的过程,要分秒不差。口感只有滑顺而筋道,才算合格。哪怕汤汁所用水也都要山泉水。可见其繁复不易。

这并非止于简单的一碗面。黑郎决心请来已加入丐帮的老师出山,他的到来,让汤汁更上一层楼。还因为他们抢救了一个贪食的老者,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年轻的大师傅。开始与黑郎为了蒲公英争风吃醋的阿健,二人打得鼻青眼肿后,相约一齐帮衬蒲公英。这样,老师负责汤汁,大师傅负责面条,阿健负责装修,黑郎和汇负责布置,这样各司其职,悉数到位。

蒲公英担纲总厨,认真学习。如此,小店以“蒲公英面馆”重新开张。影片有趣的是,在他们检验蒲公英面条成色时,镜头用光明暗交替,凸现女主人焦灼难耐的内心。只有当他们端起大碗一喝而尽时,她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真可谓汤尽面成。“美味!真正的面条!上乘,完美!”他们赞不绝口,她喜极而泣。有谁知道这段时间,她经历多少次失败,又是如何屡败屡战,终做好了一碗美味无比的拉面。

当顾客大排长龙,他们纷纷不舍地离开。阿健声嘶力竭地追着黑郎开的大货车,黑郎也饱含着泪花。之前,蒲公英内心满满的感激,跟黑郎会心一笑后,已无暇顾及这些。她在忙碌着,这不正是他们这些好人所期盼的吗。原来一碗上好的拉面,不但饱含感情,而且是有灵魂的。用心做一道美食,与倾情品尝一道美食,实际上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只有当你注视着一碗面,如同注视着一个人,那样的尊重和谦和,拿起筷子,拔开盖在面上三块薄薄的肉片,轻轻搅和,再用勺子舀汤慢慢喝下,最终仰头喝汤而尽。然后,轻轻放下碗筷。如此,你才能真正体味一碗拉面的内在品质。这是从舌尖上延伸到肠胃,乃至周身通畅的人生交响之旅。这是美食与生命的最终融合,的确不同凡响,又不枉人生走一遭。

2017、11、30

 4 ) 食色,性也--观《蒲公英》

我喜欢美食,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与美食有关的一切,书、电影,电视,看着那些真实的或虚构的美味,想像立刻敏感起来,闭上眼彷佛可以就感受到那些香气那些诱人。初看到蒲公英的封面,完全没有想到这会是跟美食有关的电影,粗朴的封面彷佛是讲述日本农民工们的生活,在我的印象里,似乎美食只能用精致纤细来形容。这自然是错误的感觉。许多美食,形式简单,比如小店里的一碗红烧肉,大排挡上一份大肠面,都可以让人吃的荡气回肠。蒲公英里的拉面,就追求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把最简单最普通的食品做出最不简单的味道,这其实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电影的开头,是一本书,书里有一个对拉面研究了几十年的老头,对拉面怀着神圣的感情。他看着拉面的样子,彷佛看着一块稀世珍宝,他看着那三块猪肉的表情,彷佛那三块猪肉是他的初恋情人。朴素的食品,朴素的画面,却表现出一种奢侈的感觉。这是这部电影动人之处。

 

电影里的役所广司,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男人,将食色做了最完美的结合。女人丰满乳房上的奶油,肚皮上流淌的蜂蜜,私处的柠檬汁,一切充满了极度的食色诱惑,食欲与性欲纠结在一起,交欢因此变得不同凡响。此片电影在这个片断的尺度也极为大胆,这在二十多年前的日本,想必也是充满争议的。

 

 一个身患重病的家庭妇女,奄奄一息,连抬眼的力气都没有。老公一句,做饭去,竟然拖着病躯给家人做了最后的晚餐,看着家人狼吞虎咽的样子幸福的倒下。家里的孩子们哭成一团,而悲伤的父亲却要他们继续吃完饭,因为这是妈妈做的最后一顿饭,所以一定要趁热吃完。这是电影里最感人的片断。吃饭,这个一个人一生中要重复无数次的动作,在这里有了非凡的意义。

 

电影最特别的正是这些零散的穿插在主线里的小片段,让我感到欣喜的也是这里面的别致。而主线虽然也尤其精彩,但日本式的励志电影并不少见,电影里的特别在于,主人公所执着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想做好一碗拉面。在平凡的事物里发掘出不平凡,这也是一种奢侈。

 5 ) 美丽的日本罪愆的画师:“异人”伊丹十三

不一定驴驴犬舌人形美之臆想:http://buyidinglvlv.blogcn.com

  美丽的日本罪愆的画师:“异人”伊丹十三

  文/不一定驴驴 2005年12月

  “异人”:不同寻常的人。优秀的人。《椿说弓张月》后编云“我国每逢天皇治世,必出一异人”。司马辽太郎在和伊丹十三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他是个异人……

                           ——大江健三郎《异人》

  大江健三郎的随笔和小说中,时常会自豪地出现他的智障儿子光、爱妻由佳里,以及光的舅舅、由佳里的兄长、那位周身笼罩着“异人”光辉的伊丹十三。

  大江健三郎自传式的小说《被偷换的孩子》,讲述作家“古义人”寻觅身为电影导演的妻兄“吾良”自戕真相的故事--美丽的婴孩被侏儒小鬼戈布林偷偷换走的故事。这宗故事的原型,正来自于1997年12月20日他不得不面对伊丹十三跳楼自杀的事实。

  早年读《日本电影史》,第五章第十二节,岩崎昶先生对两位英年早逝的时代剧奇才导演扼腕哀叹,“他们尽管死后留下了极高的荣誉,但是如果不早死,无疑将会拍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在没有得到大展宏才的机会就死了。”--他们就是山中贞雄和伊丹万作。

  岩崎昶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关于伊丹万作深刻印象:(1),伊丹万作最初靠画插画维生,在中学友人伊藤大辅的介绍下加入日活,转行做了编剧,尔后编而优则导;(2),他是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一个正直的、反战的“社会派”导演。其作品特点是籍由嘲讽和幽默来表现理智,带有一种苦涩的幻灭的色彩;(3),伊丹万作擅写散文和随笔,他是虚无主义者、个人的人道主义者,这种思想也时刻受到理智的制约。

  岩崎昶关于他的这些人生艺术观的梗概,我无缘目睹于影像,但是在他的儿子伊丹十三身上,我不得不感叹DNA遗传基因恍若轮回宿命般的神奇:伊丹万作未能走完的艺术之路,被伊丹十三延承了--


  一、伊丹十三的故事

  伊丹万作的绘画天赋和文学天赋,传给了伊丹十三,还有女儿由佳里(大江健三郎出版物中的插画,皆出自她手)。伊丹十三研究过心理学,作电影人外的另一个身份是随笔家,他倾倒于岸田秀的“惟幻论”,发表了不少随笔,还和研究弗洛伊德、拉康的学者一起出过书,大江健三郎对其推崇有加。他说:伊丹的随笔真实地体现了他的个性。他的文章中最有意思、对社会最有好处的是各种类型的采访纪录。这仿佛是他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所经历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伊丹万作的睿智、狷介正直的人格魅力,在伊丹十三身上亦有着鲜明的体现。伊丹十三的思想价值观、艺术风格,甚至可跟上文岩崎昶对伊丹万作的那段评述对号入座。和父亲一样,他对抨击时弊揭露社会内幕矢志不渝。比起父亲借助谐谑时代剧的伪装手法,伊丹十三则恰逢时宜地冠以生活喜剧的形式:在幽默的氛围中呈现人生百态,在轻松的情绪中讥诮世间不平。他是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他是一位勇敢睿智的文明斗士。

  伊丹十三原名池内义弘,生于1933年5月15日,13岁的时候父亲伊丹万作就过世了,他的高中生活在爱媛县松山市度过,大江健三郎就是他高二结识的同窗和挚友。伊丹中途辍学,后来想复学,但是被原先的班主任、音乐教师拒之门外。当时正是大江陪同他去找老师。大江后来回忆道:我和他去见老师,他根本不申述理由,倒是我慷慨激昂地为他辩解。接着,他叫我的名字,说:“健三郎,算了,回去吧。”后来,大江考上了东大,而伊丹则踏上社会,从事绘画插图的辛苦工作(和父亲当年一模一样),这为他后来的电影拍摄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大江回忆说:如果高中那个班主任能够重新接纳伊丹,他就和我们一样读书,大概能考上一所好大学,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足他生性好学的愿望,就可以比现在更幸福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伊丹26岁那年,在朋友帮助下成了大映公司的一名小演员。1960年代到1980年代,伊丹参演了三十多部影片,多数为配角,直到不惑之年,演技才受到肯定,市川昆的《细雪》,森田芳光的《家族游戏》,使他赢得了电影旬报的最佳男配角奖。然而,伊丹没有继续把自己的演技发扬光大,而是蛰居幕后一心一意地操起导筒,去完成他“子承父业”的夙愿了,尽管此刻他已五十岁有余。

  七O年代,伊丹参与制作了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开创电视历史纪录片的新形式,把大佛次郎的《天皇的世纪》拍摄成系列片。司马辽太郎感受到他是个“异人”就是在这个时期。1984年,伊丹在ATG资助下,电影处女作《葬礼》出炉,受到电影旬报激赏而一举成名,他以华丽的姿态踏上了导演的甬路。娴熟的电影技巧,令评论家们啧啧称奇,伊丹依靠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二十余年电影工作经验的积累而爆发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翌年,高歌猛进的伊丹推出富娱乐精神的行业喜剧《蒲公英》,进一步竖立自己的影像风格,接下来的几年间他慢工出细活,基本保持一年半一部的速度,其《女税务员》系列、《大病人》、《民暴之女》等片,大抵都深受好评。

  伊丹的爱妻宫本信子是演员,1967年她和伊丹邂逅在大岛渚的《日本春歌考》中,两年后二人便结为伉俪,后来丈夫干上导演,妻子自然鼎力相助。事实上二人的合作关系,不啻当年的沟口健二与田中绢代、成濑巳喜男与高峰秀子、吉田喜重与冈田茉莉子。伊丹电影中永远无法缺少宫本信子,宫本是伊丹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他们的长子池内万作也是演员。

  伊丹电影的题材,总是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息息相关,譬如葬礼、美食、疾病……他的作品根植于生活,并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为了拍《葬礼》,伊丹跑到殡仪馆打工,给死者化妆;为拍《蒲公英》,他摆摊卖拉面;为了拍《女税务官》,他隐名应聘日本税务局的临时核算员;为拍《民暴之女》,他跻身于黑社会。由于《民暴之女》对黑帮颇有微言,引起了黑社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对他威胁恐吓、袭击滋扰。伊丹遭到暴徒袭击,脸部和颈部受伤,不得不入院,而病院中的他也一刻不得憩息,鉴于医道与人道的冲突有感而发,拍摄了《大病人》。此后,他把大江文学《静静的生活》搬上银幕。遇刺后的伊丹曾申请警方保护,这段“受监护”的日子,促成了他的《受监护的女人》。然而,正当他莅达事业上的第二春,正在他蜚声遐迩之际,却骤然走上了自戕之路。

  1997年,这位洁身自好的大导演被狗仔队偷拍到跟一名年轻女职员“交往”的照片。见报的前一天,许多记者打电话向伊丹求证,伊丹回答说,将召开记者会澄清。然而,当天夜里,伊丹从他的办公室八楼纵身一跃,以死来向这家杂志抗议。他在遗书上写道:新闻界各位,我愿意以死来证明我的清白,除此别无他法。请诸位今后多多关照宫本信子,她是日本最好的妻子、母亲和演员。

  伊丹死后,舆论界一片哗然,在众说纷纭的关于伊丹之死的各种揣测中,大江健三郎悲恸愤慨地著书《被偷换的孩子》,悼念这位才华横溢的挚友、导演、演员和勇士。

  二、伊丹十三的影像风格

  1、行业化黑色喜剧,“社会派导演”?

  从处女作《葬礼》到遗作《受监护的女人》,伊丹十三始终保持了一致的创作风格--讽喻谐谑、行业化的题材选择、诚实、情节构思第一主义。

  与孤芳自赏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们不同,伊丹的电影系通俗与民间的代言。他把自己投身常态的日常生活,以其敏锐的视角审度现实,撷取生活之中朴素的尴尬幽默与荒诞--而非矫揉夸张的喜剧效果,这是其作品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类型电影、题材选择的行业化倾向是伊丹创作的一贯模式。《葬礼》中的日本葬礼、《蒲公英》中的饮食文化、饮食行业、《女税收官》中税务行业、《大病人》、《受监护的女人》中的演艺圈和医者、《民暴之女》中的民事暴力、《鸿运女》中的艺伎、《超市之女》中的超市经营者……行业展示的集中性和具体性,为他最直接透彻地触及民众生活世态百相提供了可能。具体行业的展示,即是社会生活的鲜活断面的呈现。伊丹跻身各行各业,在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以及精雕细琢的情节构思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并不中性化的立场--更多是从一个艺术工作者“善良”的人性立场:有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有对社会的揶揄和嘲弄,有妥协,也有对现实的质疑和虚无。

  处女作《葬礼》,相当于伊丹摄制电视纪录片的衍变,随后的《蒲公英》,则是他对好莱坞西部片的效仿与融会贯通。匠心独运的缜密故事结构、空间蒙太奇的华丽叙事技巧,见证了伊丹娴熟深厚的影像功底。但是,接下去的作品中伊丹再没有费劲心思地布置形式镜语:在历经《蒲公英》的叙事演练和《女税收官》的铺陈之后,伊丹推出了融入自己人生、艺术观的颠峰之作《女税收官2》。而他作品的喜剧因素也逐步被逼仄悲戚的现实掩盖了,伊丹愈来愈集中描摹他美丽的日本罪恶的画像。再后来的《大病人》到《受监护的女人》,伊丹甚至预见了自己的死。

  伊丹有时会被认为是“社会派”导演,然而,“社会派”导演的电影大抵系没什么意思的索然无味的东西,伊丹的电影却恰恰相反。大江健三郎都不禁反问:有被国家(特指日本)鼎力支持的“社会派”导演么?(特指《民暴之女》上映之际)

  一方面,伊丹接受了“社会派”电影的观念--社会性和积极意义,而其黑色谐谑的风格,又明显区别于“社会派”电影的僵硬和做作,这是他作品富娱乐性的一面;他摒弃了“社会派”电影一厢情愿的批判笔触,乖离了“社会派”电影道德宣扬与教化的伦理学立场,而假托哪怕只是理想化情怀的救赎达成他具艺术感染力的影像。这或许是他和父亲的共同之处--“个人的人道主义”。伊丹想创作有意义的电影,他的总体构思和细部观察,以及影像技巧总是把对象所隐藏的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暴露无遗。这大概是他被人称作“社会派”的原因吧。

  2、伊丹十三的艺术观、生死观

  对艺术工作者来说,也许等待死亡是最污秽、可耻、不浪漫而又无奈的一件事吧,与其无助凄凉地遗憾死去,毋宁超然自主地完结人生,无怨无悔。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近半数的日本艺术家们,都在自戕中与尘世道别。1997年,伊丹十三坠下楼宇,而他四年前的《大病人》,似乎已朦胧预现了这个悲剧。

  伊丹认为现代化的日本已经对死亡失去了感觉,这一丧失使日本人原有的人情味减少了。“我们对死亡一向有丰富的想象。”他说,“日本人至今仍最喜欢樱花,因为樱花开花期短,凋谢得快。人们被它潇洒的死亡所吸引,当你行将死亡时,你会像垃圾一样被扫出家门,送入医院,如果我们重新将死亡纳入生活里,那么日子会过得愉快些。”

  伊丹在处女作《葬礼》中,籍由对棺柩中死者脸部多次特写的暗喻,完成了由死望生的凝视。穿透生与死的界限,由生入死,在死亡中思忖生存的意义。影片结尾母亲对大家说:我们还有一起活下去,再度开始过下一个生活。

  《大病人》中,伊丹进一步固化了这个主题,他以寺山修司式的超现实幻象,把病号送进生死之间的结界,完成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体验。伊丹在影片中展现了现实的丑秽,姑且连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主人公(三国连太郎饰演),亦难逃自身的肮脏。我们不难发现,病入膏肓之前的他,就是活生生的丑恶的化身:身为大导演的他,在片场骄横跋扈,跟年轻女演员偷欢,爱妻弃他而去,他惟有借助酒精和工作麻痹神经。然而,生命行将完结之际,这一切都得到了原宥和净化。诚如他那句肺腑之言:“以前从没这样真切地活过,此刻才真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在丑恶不公的现实面前,伊丹不禁感慨:惟有死亡,才决裂了丑陋;惟有死,才意识到活着;死亡并不是终结。

  川端康成曾说:“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于‘临终的眼’ ”,伊丹的影片是他的实践者。他对死的超然态度,也让我想到川端康成“生--灭--生”的佛教禅宗理念。川端康成在《山音》中写到:人在濒死的时刻,将会听到“山之音”,那是自然界的呼唤声。《大病人》结尾主人公死去,伊丹把镜头定格在枝桠摇曳、漫空笼翠的杉林,这同样是影片伊始的第一个镜头,伊丹暗喻死者灵魂与自然的融合。具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精神。《静静的生活》中,伊丹表明了对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的认可:山谷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中出来钻到刚降生的孩子丽,而人死后灵魂又返回树根里。

  在故事中,伊丹借智障者义玄的无忌之口探讨生死。大伯的葬礼上,义玄毫无避讳地对祖母说:既然你已经八十岁了,就是说你离死不远了,请打起精神,努力去死吧(好好地活到死吧)。宫本信子的一番隽语更惹人深思:普通人在死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太痛苦,因为他不会失去太多东西,就好似在下最后一步台阶,自然而然地踱下去了。


  3、伊丹十三的影像变奏

  伊丹十三的电影,在追求与自己人生观趋于一致的诚实基础上,始终保持着意味深长的对应性和连贯性。《蒲公英》可看作是他艺术主题广义上的横向铺展,随后的作品,则是对其纵向的强化延伸和细节检验。他作品的变奏特质与其有意强调的“呼应”,体现出一股浓郁的轮回与宿命的意蕴。

  《蒲公英》末尾的长镜头,洒落于公园长凳上一位母亲的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安详地闭着眼皮,吮吸着母亲的奶水,这是一个生命的本能的起点。而随后的《女税收官》,伊丹有意衔接这个场景与前作遥相呼应。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他的嘴中依然噙着她的隆起之物,只是,“母亲”换作了病院护士,她膝头偎依的也不再是婴孩,而是病入膏肓的暮年老者。这是一轮生命的行将终结,人的本能的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伊丹的多部影片里都出现了各种“哺乳”的情节(除前面两部,还有后来的《受监护的女人》等),伊丹不只一次模糊了性欲与食欲的界限,诉诸于食欲与性欲的媾和。我有理由相信,这是钻研精神分析法的他对弗洛伊德“幼儿性原欲”的认可--“对育婴室里的纯洁无邪的可怕诽谤与冒渎”。

  《女税收官2》开篇,对“吃相”的惟妙惟肖的刻画,同样延承了《蒲公英》以饮食为介面揭示现实的手段。一方面河沟里漂浮着腐烂饿殍,另方面政客老头们大螃蟹餐前狼吞虎咽,还有人风趣地说道,浮尸的眼睛大概被螃蟹吃掉了。这是伊丹对“人吃人”残酷现实的辛辣暗示,强烈的对比,生成了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而且,这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正是《蒲公英》“法国料理事件”中涨红脸的高官。此外,影片中白衣古惑仔中弹踉跄的死法,与《蒲公英》里的“白衣绅士”如出一辙,伊丹回首前作,是对当初“白衣绅士”猝死的解释。

  《蒲公英》主人公蒲公英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韧劲,是伊丹作品中一贯的主题精神。譬如《民暴之女》,宫本信子扮演的井上律师,就好似《蒲公英》里黑郎鼓舞蒲公英经营拉面店那样帮助一家深受黑帮滋扰的宾馆站起来反抗。

  《蒲公英》中有一段关于超市的小插曲:偷潜入店的七旬老妪糟蹋食物,津川雅彦扮演的店员上前阻挠。后来的《超市之女》,类似于它的变奏。孤男寡女--鳏居的津川雅彦,寡居的宫本信子,这对欢喜老冤家相逢。她的出现,拯救了他的人生,也挽救了他糟糕的事业,此情节结构的前身,来自伊丹的《鸿运女》。宫本为津川打气鼓劲,帮他经营起“全日本最好的超市”,又是伊丹的“励志”模式,类似于《蒲公英》和《民暴之女》。

  4、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蒲公英》开场,役所广司扮演的“白衣绅士”坐在影院前排,一脸严肃地对观众说:我们的电影开始了--这句告白宣告了伊丹电影的宗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大病人》始于一家病院,一对罹患绝症的恋人偎依在床头,唱着他们心中哀戚的歌,继而,当我们发现这本是拍摄现场的戏剧一幕时,命运的捉弄却在男演员兼导演的主人公踱下舞台返回现实之际开始了。男演员被查到胃癌晚期,这是戏剧与现实人生的第一次吻合。随后,男病号企图自尽,模仿戏中女演员那样窒息而死,是戏剧与现实的第二次吻合。电影行将结束,伊丹的艺术之道彻底击溃了医道;浪漫的艺术,终究战胜了丑秽的现实。导演在舞台上奏响般若心经安魂曲,宣告了对死亡恐惧的僭越,戏剧与现实第三次重叠汇为一线。

  《静静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结构。对于故事中“我是你的守护神”之说,伊丹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释,把小说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对应,把虚构与现实重叠,并于结尾义玄保护姐姐的一幕中得到了升华。

  伊丹在《受监护的女人》中同样采用这种影像手段,绽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影片的舞台表演中,保护女演员的警察扮作女王(女演员饰)的侍卫,为她拼命与“敌人”厮杀,不久后,这一幕便在生活里真实上演。心灵与心灵的交汇,女演员从警察身上学到了捍卫正义,警察的木讷性格也因女演员而改变。

  宫本信子扮演的女演员矶野,作为奥姆教凶杀案的证人,生活和事业被搅得一团糟,被邪教接二连三地威胁恐吓,自己的演艺前程也将受到影响,但是,这一切并没能使她屈服退缩。伸张正义、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无畏勇气,正是伊丹十三倔犟性格的投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明星的噩梦里:她的情夫为了保全她的名誉,为了向媒体抗议,竟饮弹自尽了。这甚至成了两个月后伊丹之死的一种解释。

  从1984年的《葬礼》开始,伊丹与丑恶不公不懈地斗争了十三年,执导了十部作品,期间得罪的社会各界人士不计其数:奸商、富豪、官僚、黑社会、邪教、医生、法师、政客、记者……在他开罪了黑帮后,黑帮团伙就像《女税收官2》描写的故事那样对他滋扰不断,模仿《民暴之女》用利刃刺伤了他。有人说,伊丹总是怂恿女演员在电影中宽衣解带,自己的妻子(宫本信子)却未“一视同仁”。于是《鸿运女》中,秉公的伊丹索性让爱妻赤裸身体。

  伊丹在电影中,经常会挖苦名望之士“偷欢”,现实中,记者竟这样对他栽赃,诽谤他和年轻女职员的外遇。伊丹为了辟谣,为澄清自己的清白,为了让观者相信他在电影中揭露的不公,他不吝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像他的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纵身一跃,以死相抗。

  三、死亡之谜

  伊丹死后,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种揣测纷至沓来。有人说:伊丹之死,杂志报纸只是导火索,真正原因是他几年来被黑道骚扰,不堪其恐吓而造成的;也有人认为,伊丹与女职员确实有染,他是含愧而死;余秋雨认为,伊丹是为爱妻宫本信子的名誉而死。他太爱她的妻子,生怕妻子因此陷入一个被人指点、讪笑而有口难辨的绯闻沼泽中,只得用自己的生命做个名誉的救生圈拋给她。

  而伊丹的同行,同样具备演员和导演的双重身份、同样多才多艺的北野武则主张伊丹之死是因为工作上的瓶颈--讲白了,就是江朗才尽,再也拍不出好电影了吧。当时刚刚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花火》)的北野武甚至说:伊丹先生从高楼屋顶上朝下看的时候,我的得奖说不定从背后推了他一把呐!--众所周知伊丹对黑帮深恶痛极,而北野武则跟黑帮有染,不知二人是否结过梁子?

  伊丹的妹婿、跟伊丹自高中时代就亲密交往的大江健三郎面对世人众说纷纭的揣测,说了这样的话:“……他们都对自杀者抱有一份侮蔑之情。蔑视之情来自一股确信,他们有充分的把握,认为媒体世界里曾经被奉为王者的伊丹十三,如今已经从高处跌下,万万不可能再回来反击他们了。”

  怀着愤懑悲怆的心情,大江著书《被偷换的孩子》,写伊丹之死,写伊丹十三,写他如何被现实世界里的戈布林小鬼偷偷换走。同时深深感到现实世界的戈布林还将换走更多善良的人……(原载《看电影》,转载请注明,谢)

  伊丹十三导演作品年表:

  《葬礼》1984年
  《蒲公英》1985年
  《女税收官》1987年
  《女税收官2》1988年
  《鸿运女》1990年
  《民暴之女》1992年
  《大病人》1993年
  《静静的生活》1995年
  《超市之女》1996年
  《受监护的女人》1997年

  主要参考书目:

  《康复的家庭》大江健三郎
  《日本电影史》岩崎昶
  《在自己的树下》大江健三郎
  《临终的眼》川端康成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被偷换的孩子》大江健三郎

 6 ) 欲念断想—牡蛎 蛋黄 拉面 油肠

很独特的观影体验。食色,性也。黑社会老大同情人调情。洒在乳房上的调料,柠檬汁和蛋糕,放在小腹上的鲜虾,还有用嘴传递的蜜汁和蛋卵,挑逗着感官。又是下雨天,一身白衣的老大死在乱枪之下,情人抱住他,遗言竟仍是与食物有关:我想去猎杀野猪,剖开肚腹,将满是油脂的肠子放在火上烤熟。食物亦是性格,他是那种追求极致体验的人,摆脱社会规则的束缚,尽力体验生存的快感,当然不会放弃享受性爱!

海女上岸,湿透的衣服紧贴肌肤,露出双乳。锋利的牡壳刺破了男人的嘴唇。少女用刀取出牡肉,托在掌上。这样柔暖的“牡壳”再也不会划破嘴唇了。男人吮吸着,血液染到牡肉上。处女被刺穿的象征吗?经历这样的挑逗,女孩吻着男人,献出纯粹的热情。

孩子的妈妈,你不能死!快站起来,给我们去做饭。奄奄一息的妻子居然真的走到厨房里,为家人端上一锅翻炒蛋。看着丈夫和孩子大口吃饭的样子。妻子的脸上浮现一丝微笑,而后颓然倒下,死去。嫁作人妇,身为母亲,开启另一段生命旅程,亦是同所谓的工作告别,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里,凝缩着生活的全部要义。

蒲公英,多么朴素的名字。正如这花儿的秉性,肆意地开在路边,平凡而坚韧。大正打败了欺负自己的同学,妈妈做的拉面也终于过关了。阳光洒入,音乐响起,看着男人们将面汤喝得一干二净,蒲公英满意地笑着,从此,她可以独自支撑店面,迎接生活了。

为了学习拉面的汤底制作,被唐装老板推搡着,蒲公英走入那似乎像是迷宫般的店面深处,配合着音乐,观众以为蒲公英将要遭遇危险。黑屏,缝隙中泄出一线光亮,跟着蒲公英的眼睛,我们看到厨师正在制作汤底。好一个欲念满满的窥探,赤裸裸的野鸡,血淋淋的猪排,鲜嫩爽口的大葱,是那美味汤底的全部秘密。亦是大厨不可轻易外传的看家本领。

不要小瞧了流浪汉,衣衫褴褛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别样诗意。送别老师的那场戏,那首歌,真挚纯粹。还有那个自称为厨师的流浪汉,带着大正偷偷溜进厨房,不一会儿,就做了一盘可口的蛋包饭。轻轻切开,鲜嫩鹅黄的蛋汁浸入米饭,真是诱人!

老太太偷偷摸摸地找最适合揉捏的食物。那颗被挤出了汁儿的桃子显然不合格。奶酪和面包也不太好。真是有趣,食物的触感,或许正折射着我们对不同肉欲的偏好与选择。

只是帮着拿材料的跟班,居然看得懂法国菜单,那样娴熟的点菜,秒杀身边只会点啤酒和鱿鱼面的大佬,看看,他们的脸都绿了。

被红豆膏噎住的老人,受到冰激凌引诱的孩子,北京烤鸭的餐桌上所实行的诈骗,接受拔牙治疗的男人,疼痛难忍的表情和超速前进的火车对列剪接,多么刺骨的疼!在在都折射着人类幽微隐秘而又挥之不去的本能欲望。

婴儿贪婪地吮吸着乳汁,不停蠕动的小嘴,包裹着,原初的动力与满足。那正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竭力寻找的至纯的快乐!

你要深情地凝视猪肉,对他的奉献表示真挚的谢意!我们很快就要相见了。

哦!原来你也在镜头里,你今天吃了什么?他们说当你死去的时候,会看到电影一样的东西,像几秒内看完人生的万花筒。我很期望那部电影,一个人最后的电影,我绝对不要受干扰。

老公,别死,还有眼泪。

那个我不要!

这就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寓言。电影里,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食物和与之相对的欲望人生,老大死去,仍在想念油肠爆裂的快感。

 短评

饮食大观,诸国饮食(文化)符号漂浮于电影中的日本。这一切都在印证巴特符号帝国的观点。导演在处理电影里的各式能指之时,并不沉迷于赋予其固定的所指,而是进行界面式的打乱、插入和颠覆,旁逸斜出,辅助主线展现了日本人看似解构实则传承仪式感的民族性格。此外,喜剧效果也十分之棒。

4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美式风情之下竟然有雅克-塔蒂和戈达尔的影子,周星驰拍食神,应该抄了这片吧,还有,役所广司的眼线,要不要那么迷人

7分钟前
  • agathaz
  • 力荐

对美食孜孜以求的态度即对待人生之姿态。。。面条可以吃得很疯狂。。。我也要做汤婆婆。。。

12分钟前
  • 冬阳子
  • 还行

正所谓食色性也,这片就像李翰祥编出来的,一个长故事又掺着几个短故事。伊丹十三真是热爱模拟经营啊。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男人戴上帽子,女人也戴上了帽子。片中有不少与拉面店主线无关,是与美食有关的情欲挑逗和日常趣味,色性与吃相,爽大发。其中以役所广司的段落见长,好似误闯片场的片中片。而伊丹的拍摄手法,大有即兴发挥之感,点法餐、吃意面笑煞我也。故事结构上是西部牛仔行侠仗义,组建团队干大事。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霓虹金对食物的敬畏和食物所寄托的感情真的让人动容啊,然而除此之外对此片就没啥感受了,所谓人间处处是温情好像也没太看不出……不喜欢这种混搭的剪辑,虽然明白很多片段就是导演任性没什么特别意义,然而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琢磨,非常distracting!

20分钟前
  • 脫繮的蛇肉堡
  • 还行

所有梦想、情欲、欢爱、乐趣、尊严都被一口吃食支持着,我吃故我在。认真对待一汤一菜,就拥有镀了金的一分一秒,好像电影的第一句话“哦,原来你也在电影里。”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太有趣了,吃拉面前要先用筷子轻拍肉片并对它们说对不起😂(感觉自己以前的都白吃了)正所谓食色性也,如果说主线剧情只是个小商户努力拼搏出人头地的普通励志故事,真正有趣的是里头突然插入的没头没尾的小片段啊,让人看到普通人对食物的态度。故事是从《原野奇侠》来的你们信不😂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女主资质平平,对做拉面没有悟性,所以安排男主四处为她张罗,先后拉来乞丐大师与富贵老人的司机做外挂,然后偷窥对手做汤方法,陶瓷成功店家的发面秘笈,再从天而降一个为她倾心的室内设计师,帮助翻新店面……这么玛丽苏的剧情,大概网文作者都想不出来,只能理解伊丹十三真的很爱他老婆吧……

27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1.精妙至极的拼贴融合式喜剧,完美诠释了“食色性也”,更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牵系起来,片头即打破第四堵墙,在影院中的影院与观众对话,向吃零食发噪声的人发出死亡威胁,尾声又呼应呈现临死前几秒内看尽一生的脑内电影。2.叙事鲜活有趣:主线戏仿西部片,牛仔帽司机于危难之际临降,与众热心兄弟一道帮助面馆成长升级,事成后迅即离去,日式匠人精神亦透现其中;副线分成7段,时长占比37%,穿插展现众生百相,散而不乱,围绕着吃与性的相通、美食的魅力与诱惑,顺带讽刺了“文明人”对仪式的过度执迷(日餐法菜意面都齐活了)。3.副线确乎更引人入胜:食物贯穿一生,从婴儿吮乳到孩童尝味,由青少年习礼节到中年尴尬却必需的社交,及至死前最后一顿饭,而怪癖与犯罪亦脱不开食欲。4.肉体调味蘸食,二口吞吐蛋黄,沾血牡蛎,妙绝。(9.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超好玩的神作!一碗拉面,吃出了打怪升级,吃出了世间百态,吃出了生老病死,吃出了男欢女爱,吃出了西部暴力,吃出了各国美食。

35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一部吃吃吃狂想曲,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悲欢离合,性情爱趣全部与吃吃吃吃挂钩。三星是因为主线情节很无聊,而且性别刻板印象非常冲鼻。但几段小剧场异常精彩(点法餐,吃意粉,还有役所广司演的那个公子哥各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各种转场插播也很有意思,能看出导演颇有才华。然后没想到役所广司年轻的时候居然很有松田优作的气质。

36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作为口唇之欲的食与性,活色生香。食物是无处不在的性感怪物,贪婪、依赖、垂涎、偷偷摸摸、念念不忘、到死方休,是人与它的关系。热爱食物,从吮吸乳汁时就开始,与性欲难解难分。积极向上的成人童话就像用餐礼仪,在原初混沌的欲望表面披上礼服。主线之外的小故事诡异可爱。画面很暗。

37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与其说励志行业剧(主线)与片段浮世绘(副线)的结合铺陈出了人生即食色的道理,不如说是一出偏离正统的日式喜剧(西部元素引入)与无厘头旁支在争夺“食即性”的表达权。拉面店中一众男人为了更崇高的理想压抑性冲动,而这种力比多的压抑在副线的每一个桥段中都得到了宣泄。一个被食所巩固的男权社会

40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伊丹的老婆像《鹿鼎记》里的假皇后啊,可能人好吧。初看觉得挺破烂,身份设置的随意,没来由的各种片中小片,但内在的逻辑渐渐清晰起来,整片涵盖了食物之于人类社会的各层次关系。喜剧部分一是不同情绪下适度的硬直化反应,二是黑色幽默。配色花哨不刺眼,镜头运动灵活,也充分发挥了演员的能动性

4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太适合雨天夜带着低调的零食在大荧幕前看了吧!食色性也;一个近乎完美的诠释。食物为媒介表现高潮与性探索的段落太漂亮。叙事灵活自由而不散漫,戏中戏开篇,接下来几个荒诞小故事以摄影机追踪新人物方式转场,以为又是一部《自由的幻影》,但整部下来却是在直线上画小圈的叙事形态,惊喜有趣。4490

44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我看过最精彩的日本电影,和JacquesTati的喜剧一样无法被归类。从没有电影人用伊丹的方式通过对食物的狂热表达对生活的挚爱,我所知范围内也只有Tati和伊丹能让观众以为生活就是开心地面对不那么乐观的现实。

45分钟前
  • 里拉
  • 力荐

终于大银幕一睹宫本信子风采,如果直接将夫妇俩做一个单元就好了。虽然我更喜欢伊丹导演后面的作品,但是这部电影的确能更清晰简单的看出这种画卷式作品的妙处,因为这样的设计,剪辑也变得十分有意义。那时候伊丹和宫本都像是刚刚找到属于自己的梯子,然后开始了华丽的金像奖之路。

48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海边吃牡蛎那幕拍得好奇幻,捕鱼女在海水里摇曳就像小美人鱼听到大船上飘过来曼妙的歌声

49分钟前
  • woodYA!!en
  • 推荐

勠力同心集腋成裘的《蒲公英》体现的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核心价值观:拿来主义精神。伊丹十三这种漫画拼贴法在当年看来或许还属于前卫表达,但以如今的眼界来看这则生死寓言却是如此浅白而粗俗。对比《饮食男女》就会发现食、色之间的关系无法在同条线索里统一起来,必须要借以电影的形式完成串联。

50分钟前
  • Mut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