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之路

动漫国产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姚明

播放地址

 剧照

大侠之路 剧照 NO.1大侠之路 剧照 NO.2大侠之路 剧照 NO.3大侠之路 剧照 NO.4大侠之路 剧照 NO.5大侠之路 剧照 NO.6大侠之路 剧照 NO.13大侠之路 剧照 NO.14大侠之路 剧照 NO.15大侠之路 剧照 NO.16大侠之路 剧照 NO.17大侠之路 剧照 NO.18大侠之路 剧照 NO.19大侠之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5:2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野风

《野风》

贫瘠的山坡旁

白色芦苇招摇

火车氤氲的黑

她向往

平静

又永不倦怠的流水般

用甘洌洗濯

用羽风轻抚

不唤的午后

石屋的烛火

倒映在乌黑的眼眸

离家的男人是希望

顽皮的男孩是寄仰

顺从的女孩苦中作乐

穿上金银的首饰

流下黑色的汗泪

蜻蜓点在浮萍

激不起荡漾

至于幼猫和羊

狗是她们敦厚的玩伴

满身褶皱的女人

临终前依旧捧着她的铜罐

愿暴雨可以安慰

枯槁的皮囊

颤抖的心

 2 ) “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 ——《阿普三部曲》影评

“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
——《阿普三部曲》影评

smallbean

     “心并不死去,当我们以为它应会死去。”
                                          ——切斯瓦夫·米沃什《献给N.N.的哀歌》

     “《阿普三部曲》带来的伟大、悲伤而温柔的感动留在影迷的脑海里,就像一个关于电影之可能性的承诺。它超越了时髦的潮流,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结果一度成为我们可能身处其中的另一个人生……它就像一个祈祷,肯定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电影所能达到的境界,无论我们在自己的愤世嫉俗中迷失得多深。”【1】

  这是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对《阿普三部曲》的评论,也是驱使我去看这几部雷伊的片子的直接动因。现实(如果不说是过时)的题材、质朴的摄影风格(一方面是技术条件所限)、平常的人类情感和回忆,这一切无损于它带给一个刚看完《星际穿越》的人更深沉的树撼屋摇的内心风暴。是的,它就像一个连祷,带着令人心碎的挽歌音调,召唤失去的故人和或许正在亡逝的我们的柔情,后者在现代性的玩世不屑和伴随理性共生的傲慢之沼中艰难浮沉,气息奄奄。
  
  “那个时候有爱的人和恨的人,因而也有气愤的人和藐视的人……”
                                                 ——契诃夫《没有题名的剧本》【2】
  
  在对《大地之歌》的结尾和《大河之歌》的观看过程中我一再地被激怒,为故事的残忍质地而愤怒,以至最后,被一种出离愤怒难以形状的荒凉光晕所笼摄,久难复出,几乎想将这“剧作法”的不仁之罪状厝放到编剧(即导演和原著小说作者)头上——这种愤怒的转移就好比《大树之歌》中得闻噩耗的阿普狠狠一拳打在报信人脸上。真实此刻似乎宁肯不真,现在惟愿非在,现实在呼吁着超现实的临幸。
  
  然而“不幸”的是这仍旧是一部传统的现实得不容想象力置喙的片子,用那个写过“如果有现实感,那就一定也有虚拟感”的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话来说就是,“这仅仅是一个没有被清除掉的世界……见鬼,人们几乎没有别的词儿来表述它:它简直就现实得叫人吃惊。”【3】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心理的现实主义才是最高的现实主义,这部片子几乎没有对人物心理的摹状,因为阿普的母亲正如《第一个人》中的加缪的母亲一样,无辜无知,她们所有的忍耐、等待、付出、希望和绝望都是喑哑的,没有词语加以表达。“阿普和母亲的关系反映出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事实:家长们年复一年地付出,却只看到子女离家而去,没心没肺地去别处开始他们的成年生活。”【4】阿普和加缪的经历如出一辙,在丧父后由一位精神之父引领至教育所带来的离开自我的彼岸,作为从晦暗和喑哑中逃离的“第一个人”同时也“逃避了你(母亲)的真实的黑夜”【5】。这部电影的现实体现在它的道德模糊性上,因为坚持道德的模糊才能触摸到现实的复杂。就像《大地之歌》中阿普的姐姐是一个惯偷(偷邻居家的水果和项链),阿普的母亲也并非完美圣母,她几次将年岁甚高的姑妈扫地出门,甚至不顾其想死在祖屋的最后心愿。这些都是穷人世界里不那么易于接受却再常态不过的现象,导演对此并不规避。正如疾病和死亡更平常地光顾这个世界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穷人的文化”,“也就是由穷人所选择的文化规则,在他们突然成为癌症患者的时候成为更通常更迅捷的凶手”【6】。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说社会学会赋予人们更多一层从他人的角度观察自身生活的能力,同时以此为起点去更好地了解他人的生活,达成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我看来,关于移情,小说和电影完成得更好。兹比格涅夫·赫伯特说,“写作不是一种表达的媒介,不是一种表达自身的媒介,而是一种移情的艺术——也就是说,进入他人之中”【7】。电影写作亦如此。他还说,“我喜欢阅读哲学——一切都在其中被阐明,一切都来源于概念。但它并不能使我信服。人既需要头脑,也需要心灵。”【8】这和阿伦特的观点一拍即合,她曾断言:“任何哲学、任何分析、任何格言警句,无论它们多么深刻,都无法在广度和深度上同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相比。”只有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才能令我们动心,“若没有它,我们便永远无法获得一颗智慧的心这样的恩赐。我们或许能够了解生命的法则,但却无法领悟人生之道”。【9】
     《阿普三部曲》就是这样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里继承而来的拍摄事物的眼光最终赋予我们令现实更新的观察角度。这里有滞重的现实,同样也有灵动的童年和轻逸的梦想。“这里虽然有痛苦,但平静总能不断地降临。这里也有绝望,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10】它像《镜子》和《童年往事》一样清澈动人,展示了“他们靠自己的执著和忍耐在生活或挣扎”的存在状态,赋予了他们“世界唯一有价值的自尊,那就是穷人的自尊”【11】。
  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才使我们这些黑暗中的“窥私癖”者的心像有了一些轮廓的吹起的气球。用《纽约客》影评人大卫·丹比的话来说:
  
  “恰恰是因为我们懦弱地只观看不参与才使得艺术成为可能,也使得对艺术的新的一种道德反应成为可能。我们不直接介入,而是和一个又一个人物认同。我们被各种戏剧力量所操纵,我们被迫理解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做一个窥视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到底,叙述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世俗的仪式:故事‘出来’的方式——特定行动的表现,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象征的——体现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某种真理或谬误……观看在一定程度上不负责任而且具有道德上的不稳定性,但最终它不是这样。我们不得不详察,不得不衡量,如果一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表现生活的复杂性,那么条分缕析的理解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经历不确定性,经历反复,经历折磨。我们成了批评家,不光是我,而是每一个人。”【12】
  
     注释:
  【1】【4】(美)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9页,73页。
  【2】《契诃夫文集》第十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3页。
  【3】(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94页。
  【5】【11】(法)阿尔贝·加缪《加缪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
  【6】(英)齐格蒙·鲍曼《此非日记》,漓江出版社2013年,54页。
  【7】【8】(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主编《波兰作家论文学》,《兹比格涅夫·赫伯特访谈:移情的艺术》。
  【9】(法)阿兰·芬基尔克劳《一颗智慧的心》,译林出版社2014年,前言1-2页。
  【10】(美)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9页。
  【12】(美)大卫·丹比《伟大的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62页。

 3 ) 一阕印度典型农村贫户的哀歌

改编自 Bibhutibhushan Bandyopadhyay 的小说,虽然影片在剪接丶节奏丶演员演出等方面均有瑕疵,但佳句妙笔亦处处(如两姐弟追卖糖人丶穿芦苇丛看火车),作为萨耶哲雷以低成本摄制的首部长片,堪称天才之作。片中雷的蒙太奇处理富诗意,取镜也独特,拍出树林氤氲丶风吹芦苇之馀,情感更是细腻真挚,在名家 Ravi Shankar 的西塔琴(sitar)和竹笛配合下,合奏出一阕印度典型农村贫户的哀歌。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pather-panchali-1955.html

 4 ) 大地之歌:贫穷吞噬了希望

9.2/10 本月拟集中看一下雷伊的作品,《大地之歌》是雷伊拍的第一部长片,也是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 影片的叙事相当舒服,行云流水般展现了印度农村的生活场景。影片以小女孩杜尔加偷了邻居的果子开篇,奠定了影片的母题:穷。 因为穷,杜尔加吃不上饱饭,只能去偷邻居的果子给家里的姑婆吃;家里年久失修的房子一直得不到修缮;杜尔加的父亲无法坚持创作,只能去给别人收租维持生计,长久地漂泊在外;杜尔加的母亲无法追求自己梦想,甚至需要典当自己的嫁妆来维持生计。 在这种看不到希望的贫穷生活中,杜尔加和她的弟弟阿普最大的快乐就是跑到村子外面,去看一看途经此地的火车。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测故事的走向会像《浪荡儿》那样,杜尔加会带着弟弟坐上火车,离开这一片看不到希望的土地。然而不料一场大雨下来,杜尔加淋了雨发烧不止,家里的房子也在风雨之中摇摇欲坠。等大雨停歇下来后,房子倒塌了大半,年纪轻轻的杜尔加也去世了。 这个片子的叙事一环扣一环,围绕着贫穷这个母题,层层相扣地把事件逐一铺层开来,拍得很真诚,叙事技巧也相当高明,精彩绝伦。 这个片子上映后,作为印度精神的代表,纳尔吉丝严厉批评了《大地之歌》,认为它只是一部用贫困的印度满足西方人想象的电影。嗐,不知道还以为纳尔吉丝是中国观众呢。

 5 ) 雷伊与[大地之歌]

要论印度电影在国际上最知名的代表,生于加尔各答的萨蒂亚吉特·雷伊绝对首当其冲要被拎出来。他拿过金狮、金熊,以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黑泽明、戈达尔这些电影大师为其背过书。他初入影坛,便以阿普三部曲扬名海外,细腻温和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印度家庭的悲欢人生,是印度电影不朽的经典。

参观泰姬陵的雷伊与黑泽明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萨蒂亚吉特·雷伊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而且还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创办了儿童杂志的企业家(经营出版生意)、作家和插画艺术家,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孟加拉语诗人。不幸的是,1923年,即雷伊出生两年后,父亲便去世了。他由母亲照顾到大,在加尔各答大学完成学业,拿到物理学学位。

雷伊的兴趣并不在自然科学上,毕业后,又去了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的艺术学院学习。1943年,他在加尔各答的一家英属广告公司担任美术设计,工资很低,所以同时还为一家出版社工作。正是在这家出版社,雷伊遇到了他的处女作[大地之歌]的同名原著小说,激发了他的电影创作欲。

作为电影爱好者,1947年,雷伊和同好创办了加尔各答电影协会,广泛涉猎欧洲及好莱坞电影,萌生了拍电影的念头。他第一次与专业的电影摄制团队合作,是在1949年。

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此时在印度拍摄[大河],他被聘为外景助理。1950年,雷伊被公司派去伦敦总部,借机在那里看了大量最新电影。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启发并激励了他奔向电影导演之路。

[偷自行车]的新现实主义手法——非专业演员主演、低成本制作、真实环境拍摄,给了雷伊执导电影的方向。[大地之歌]正是一部在真实环境拍摄的由“业余者”完成的低成本电影。雷伊找遍了孟加拉地区的制片商,没人愿意投资这样一部看不到市场前景的现实主义电影。不得已,他用自己的积蓄启动拍摄。

西孟加拉邦政府资助了这部电影,但据说是出于一场误会。雷伊的母亲托关系让他见到了邦首席部长,部长听到片名“大地之歌”(孟加拉或英语片名直译为“小路之歌”),以为这是一部正面宣传印度修路的电影,于是让雷伊去一个社区发展项目处领取资金。

事实上,[大地之歌]不仅和修路毫无关系,也与独立不久的印度民族主义情绪没有关联。深究起来,它甚至让印度政府和人民“脸上无光”——贫穷村庄里的阿普一家,生活寒酸,完全看不到新印度的希望。

[大地之歌]

雷伊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艰难拍完[大地之歌]。那时,他还在广告公司工作,只能在周末拍摄。剧组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初次接触电影,毫无经验。曾有制片商愿意投资该片,但要求修改剧本,被雷伊拒绝。

1954年,纽约现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为筹备中的印度艺术展来到加尔各答,雷伊向他们展示了[大地之歌]的剧照,获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的机会。几个月后,导演约翰·休斯顿为自己的电影到印度寻找外景,受纽约现代美术馆之托,探班[大地之歌],看完拍摄和片花后,赞不绝口。

1955年,[大地之歌]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反响热烈,之后在美国上映八个月。次年,影片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雷伊自此一鸣惊人。

《印度时报》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将它与其他印度电影进行比较是荒谬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导演林赛·安德森也撰文称赞该片。不过,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却给了一个不屑的评价:“我不想看农民用手吃饭的电影”。

在印度,[大地之歌]当然也引起了争议,最突出的论调便是对影片表现印度落后一面的不满。1957年,纳尔吉丝主演的电影[印度母亲]上映,激起印度民族主义热情。这部电影站在了[大地之歌]的对立面,表现了印度人民建设国家的决心。

很多年以后,作为印度精神的代表,纳尔吉丝严厉批评了[大地之歌],认为它只是一部用贫困的印度满足西方人想象的电影。这种批评几乎可在所有国家的现实主义电影上看见。

[大地之歌]的魅力显然不在于贫困现象本身,而是对阿普一家超越时代与地域局限的表现。他们的身上并非如批评者所言,只有消极的贫困。批评者不愿看到的贫穷,正是他们生存的底色,塑造了他们的人格,框住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挣脱贫穷的欲望,有所有人可以共情的瞬间。

有了[大地之歌]的成功后,[大河之歌]的制作变得十分顺利,仅用一年多便完成。1956年,[大河之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是在此时,雷伊有了要完成阿普三部曲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大树之歌](1959)。

 6 ) 大路之歌(Song of the Road)

動作太慢,香港亞洲電影節中,有幾齣戲的票都來不及買。昨天適逢國慶假期,就去電影中心看了這部印度經典。

看這齣不算短的片(兩小時),節奏相當慢,以現今的眼光看其實也頗為沉悶。不過,影片可貴的地方是以一個小孩子的視點反映了印度低下層的生活。裡面的演員,一看就知並非專業。也難怪的,導演薩耶哲雷拍這部戲聽聞要變賣家當!或許如此,他才能把那種窮鄉僻壤的味道融於鏡頭。

生離、死別,如此經典的主題,當然不會缺席於如此經典的電影。主角小孩阿普的出生、姊弟間的嬉戲這些片刻的歡愉,實在難以掩蓋生活迫人的殘酷現實。片末全家人背負傷心與遺憾離開舊地尋覓新生活,這種希望,不過是似有還無。

黑澤明有過如此評論:「未看過薩耶哲雷的電影,就如活在世上卻未見過太陽和月亮!」若真的如此,我真的剛才見識到太陽和月亮了。大師品評大師,高手過招也不須太過在意。以認識印度電影來說,這齣戲也是塊好的叩門磚。

翻查一下,發現這是導演為小孩主角阿普(Apu)拍的「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的首部。第二部是大河之歌(The Unvanquished, 1957),第三部是大樹之歌(The World of Apu, 1959)。後兩部,我都想看,哪裡可以找到?有哪位知道的煩請告知,謝謝。

VeryCD對這部戲的背景有很詳盡的介紹,值得一看:http://lib.verycd.com/2005/10/19/0000070317.html

http://www.yauyeah.com/?p=132

 短评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雨欲来荷叶动,若是彩色片多好,偷项链,当作家,雨滴秃头,水果又没写名字,包裹压住幼猫吓一跳,不穿鞋不仅仅是因为穿不起,而是低种姓没资格穿,亦有脚部通风散热且方便趟过泥坑考量,据说脚愈脏愈虔诚,女性还能涂上脚趾油,

3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在这片土地上,少女也许会怀着忧惧与期待踏入婚姻,也许会夭折在风雨之夜——无论哪种结局都与幸福无关,在闪电映照出的黑影里,还潜藏着对神明母亲最后的祈求(即使我还没学会祈祷),神明是否会为我们作出最好的安排?这样的土地,终归是因为穷,我们最后总会离开它,总会在远方火车到来之前先行离开,在芦苇丛中投向希冀的一瞥。所有巨大的悲痛都发生在不绝的西塔琴声里。自然风物的描摹真是一绝,流淌不息的生命长河。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也太悲了,呜呜。是要有多绝望,才能鼓起勇气背井离乡啊。拍得好美,荷叶和蜻蜓。生活流的印度,脱去艳丽色彩的印度同样很美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影史最佳处女作之一!写实与诗意完美融合,苦难中的童趣与轻盈后的沉重精妙交织,可见创作者的赤子之心与天赋异禀(剧组大多数人是首次参与拍片),本片艰辛的制作历程也已成为传奇。每位演员举手投足间的气韵神态都与角色无缝贴合。前半段松弛去戏剧化,后1/3张力不断强化,悲剧纷至沓来。西塔琴的配乐有舒有急,总与情绪契合无比,深焦镜头里的细节丝丝入扣。自然无处不在,既美妙灵动逗趣(可爱至极的小猫,芦苇荡里看火车,池塘里的浮萍与蜻蜓,雨中旋舞-生之极致&死之将临),又有凶险狰狞一面(狂风急雨侵袭房子的那一夜,比所有恐怖片都更令人揪心骇惧)。雷伊的调度多样:姐弟与狗跟追糖果大叔的水中倒影,遮覆银幕的飞驰火车,农民在地主家分工摘菜切瓜的摇移镜头,得知死讯时遮没人声的配乐/自然声效...陶罐,项链与入屋之蛇。(9.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SIFF*和平。土地上发生的事有悲悯的共性,生老病死,穷而生恶,在外的父,勉力的家,瘦牛弱狗,清澈眼神,一条路通向外面世界,一些神寄托美好愿望。雷伊朴素地拍,让现实流淌,如神明的泪水。不可思议地,摄影师米特拉是第一次掌镜,摄影机带着好奇、或者说爱欲,包罗乡土的景象:荷塘倒影,水面涟漪,甘雨如油,风暴降灾。姐姐被赶出家门,透过墙洞却能看见母女两端。姐弟俩看火车,云影移过稻田,然后是白得过曝的芦苇,现代性的物什很少正面出现:火车、电线和“德里”西洋镜都是局部掠过,“世界”对他们,只是一些零星的符号和印象,却激励着整体的梦想与行动。西塔琴悠扬,a song of little road, a song going on

15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她还是拿了那串珠子,他们还是离开了祖屋。

1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们总是不舍得离开那间陪伴着我们多年的祖屋,即使它再破旧,我们仍旧修修补补,继续居住。只是当屋子里充满了悲哀的回忆时,我们只能离开。原来我们心所记挂的不是那间屋子本身,而是屋子里面共同生活多年的那些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印度影史十五佳NO.11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阿普三部曲,雷伊处女作,新现实主义;对白很少,闲静质朴饱含诗意,长镜头和西塔琴配乐很美。入室之蛇,骤雨下的草木虫鱼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镜头朴素简约,配乐如泣如诉。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干了这碗恒河水,来世不做印度女。几乎没有一丝卖弄印度文化元素的印记,那场暴风雨将观看前半部分关于难受,烦躁,郁闷的感觉渐渐稀释,变成无力和哀叹。骨瘦如柴的牛,被留下的猫狗,占据故居的蛇,这片大地一直悲苦喜乐交加,风吹不动雨淋不湿,波动的总是人。

30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杜佳與阿普隨賣糖人奔跑時池水的倒影、姑婆說故事時牆上的剪影、鏡中裡扮成國王的阿普面影,絕佳的攝影與剪輯從觀眾意想不到的角度訴說這個鄉村衰亡的故事。看火車時成片成片高過人的芒花如夢似幻,竟成了永遠無法再圓的夢,阿普把亡姊偷的珠子擲向水中,從此長大……又及,印度此時還有拉洋片。

33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芦苇随风而荡,火车飞驰而去,暴雨倾盆而下,狂风呼啸而过;父之乐观,母之忍耐,蛛行碎碗,蛇走废屋,是天之灾,是人之苦——是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痛楚。雷伊以冷峻的目光看待这一切,一部现实主义的平民史诗。

37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人间本就是炼狱,辛苦走一遭~前段比较闷,看得有点烦躁,一旦调整好心境,就会陷入导演营造的辛酸悲零的氛围中~自那段自然写实后,到父亲归来闻女儿死讯这段最佳~世间本无所谓痛苦与幻灭,一切皆为自然

38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力荐

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第一部,也是他的处女作。雷伊因为让·雷诺阿来印度拍摄《大河》,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这部《道路之歌》从开始拍摄到完成后期制作,总共花了近3年的时间,因为资金问题,拍摄时断时续。直到纽约现代艺术馆对这部影片产生了兴趣并注入了资金,才使得这部影片得以完成。

4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9。50年代印度的片子比如今强太多,尤其那配乐,天籁的西塔琴。

4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可怜的姑婆,阿普长得好像哪吒…隐约听到了《少年派》片头曲。“一年的烂在这里,有什么好,搞得人又自私又小气…人有时候必须背井离乡”关于生活与家庭。

4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资料馆留影#作者电影,55年的雷伊竟能拍出这样伟大的作品,一个印度普通家庭琐碎的日常,有纪录片的厚重质感,“印象派”的光影音乐,小男孩阿普眼里的世界,是早去的姐姐,孤独的姑婆,贫瘠的热土,诗意的片断,和忧郁的母亲。万般乡情尽在不言中,只是回望,只恨匆匆。

4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阿普三部曲」之一,竟然是雷伊的处女作。系列里最无斧凿痕迹的作品,也是最契合中文片名中“歌”字的一部。并不渲染悲惨或者艰难,只是把生活拍成一首悠长的歌,而贫穷是其中拖长的颤音但绝不是哭腔。是每个导演可能都会拍的“童年往事”,只不过没有掺杂太多时代背景与家国情怀。与儿童电影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孩子提供的不是视点而是视线。比起阿普清澈如水的眼神,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姑婆的笑容。肉身触地灵魂飞升的刹那,有一种对生命逝去的心碎洞穿了观众。#BJIFF9#

5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诺兰推荐的这部印度片你不去看看吗?http://news.mtime.com/2018/04/04/1579499.html→因诺兰推荐而终于看了这部曾有过邂逅的《大地之歌》:虽然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但却在影像故事里看到好些我们童年生活的影子,而剧情的后半段有些情节与我的CBHE有相似之处,让我既惊喜又无奈。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拍穷人的佳作很多,但本中国穷人现身说法:印度的穷和中国的穷最有共通性!片中印度农村家庭的贫困套餐(天灾、破房、饥饿、疾病、歧视、年老、死亡等)都是精准狙击。观后深觉:穷人还是要背井离乡的好,赖在老家只会越穷越烂。啊多么痛的领悟~2.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印度在50年代掀起新电影运动,在宝莱坞艳丽歌舞和廉价道德剧之间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应运而生。其写实风格固然观后男默女泪,但也不乏诗意之处,小孩茅草丛见火车,方知天地之飘渺;懂事的姐姐身躯娇小,在前景吃甘蔗却像个巨人。20190409北影节4K修复版。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