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之死

剧情片法国2016

主演:雅各布·韦伯  斯内扎娜·马尔科维奇  伊兹丁·巴乔维奇  韦德拉娜·塞克桑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播放地址

 剧照

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1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2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3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4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5萨拉热窝之死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20 05:21

详细剧情

萨拉热窝,2014年6月28日。在全市最好的酒店——欧罗巴酒店,经理奥马尔(Omer)正在准备迎接一个VIP外交代表团。正值萨拉热窝事件一百周年纪念,和平共处、互相理解的诉求应该从这座城市出发。然而酒店的员工们却另有担心:因为工资已被拖欠数月,他们决定举行罢工。在洗衣房工作的哈提查(Hatidza)被选为罢工领导者,虽然她在酒店前台工作的女儿拉米扎(Lamija)坚定反对大家罢工的决定。同时,在封锁的总统套房中,一位法国客人正在排练演说。还有一位电视记者正在制作关于一战及其影响的采访:1914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究竟是罪犯还是民族英雄?他的刺杀行为现如今还有哪些长远影响?

 长篇影评

 1 ) “萨拉热窝之死”

以萨拉热窝事件100周年纪念时的虚构事件,揭开波黑地区那个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反思百年来这一地区冲突不断、流血不断的原因。

影片用多条线索呈现了今日之萨拉热窝,强化了戏剧设计,导演成功兼顾多个情节主线,几条主线各自出彩,又环环相扣。影片情节发生在一天之内,很复杂、很容易被讲的分散,但在导演流畅的斯坦尼康运动镜头下,影片像有一个磁力漩涡,所有情节旋转着被紧紧吸附在这个内核周围,愈陷愈深,旋转越加急速,戏剧冲突越来越明显,直至最后爆发。

导演剧构能力非常强大。戏剧化设计痕迹很明显,也妙趣横生,让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有了可看性和娱乐性。不时出现的讽刺小段子,让人忍俊不禁。既然是“萨拉热窝之死”,就必然有死亡存在,影片并没有刻意设置悬念,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自然而然惦记猜测这件事,谁都有可能死亡,谁都有杀人动因。最后的结果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 ) 死于萨拉热窝:一枚鸡蛋撞墙死了

键政者最纠结的一个哲学问题是:今天这个现状,到底是我们自己作?还是一直被别人坑?

键政者最勇敢的一个爱国行为是:把自己当成一枚鸡蛋勇敢地去撞墙。

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作品《死于萨拉热窝》就是拍了这样一个“键政”爱国故事:

一枚鸡蛋撞墙死了,在鸡蛋撞墙死这80分钟里,别人都干了什么?

银行家在跟黑帮老大赌钱,

黑帮老大的小弟在殴打领导罢工的爷们儿,

爷们儿有个同事是个美女,

这个美女昨晚上刚跟新来的厨房临时工睡了一觉,虽然是因为酒后乱性,但今天准时来上班了,她是大堂值班经理。

作为值班经理,她今天最最重要的任务是,盯住前台:千万不能错过一个VVIP。

这个VVIP是著名的欧盟公知,来萨拉热窝是为了发表一个重要演讲,

这个演讲是关于纪念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

众所周知,这个刺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要在演讲中劝告全欧洲的人团结起来,向一切可能重蹈覆辙的愚蠢行为宣战,珍惜和平,捍卫和平,保卫和平。

当这个VVIP抵达曾经接待过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著名酒店前台后,

另外2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一个是酒店总经理,他拖欠员工工资数月,导致员工要闹罢工

另一个是秘密特工,他已经在VVIP的总统套房里安装了监视器,他的唯一职责是保卫VVIP的安全,他手里有真枪,但兜里真没钱,他也被拖欠好几个月工资了。

他老婆非要买一款网红沙发,

先是打电话闹,然后是发图片微信闹,最后直接把淘宝付款链接发了过来,默默无声地威胁:今天你不买沙发,你连沙发都没的睡!

被沙发闹的神经紧张的特工,突然听到自己的同事大喊:你TMD的在哪儿浪呢?VVIP出门了,快跟上!

特工拔出枪冲出厕所,追到电梯,突然发现一个拎着枪的男子走下楼梯,哪把枪距离VVIP只隔着一道还没关上的电梯门!

砰!砰!

两枪,“鸡蛋男”死了。

我们从“鸡蛋男”兜里的录音笔知道了真相,

“鸡蛋男”是来上电视脱口秀综艺的,

他的名字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跟1914年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刺客,同名同姓,同性别同家族。

他随身带了一把枪,

想在电视直播中,跟女主持人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今天我们杀死谁?能够改变我们民族的糟糕现状?

结果,

他被女主持人怼到精神不能自洽,

还被偷偷全程录音了自己的恐怖主义大话,

只能拔枪抢回自己的隐私大话录音笔,

偏偏遭遇为了保障VVIP安全的电梯管制,只好步行下楼回家,

偶遇“沙发男”追VVIP,

误会,

卒。

死于萨拉热窝。

备注:

《死于萨拉热窝》 Death in Sarajevo (2016) 萨拉热窝之死

 3 ) FIFF6丨DAY6《死于萨拉热窝》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死于萨拉热窝》,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员工们高潮迭起的献礼评价了!

果树: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墨夜轩: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薛Tony:

因为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支撑,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电影并没有让我能够有所了解,稀里糊涂看完了,要补课。

日烦夜烦:

精巧的叙事与极强的空间感,无感。

淡水河边:

用几条线在一个酒店试图勾画出一个全貌,想法还可以把算,但是各种无意义的长镜头和无聊的说教让人失去耐心,由于缺乏对于波黑那段历史的了解 ,观影体验也显的不太有趣了。

安安安and:

低劣幼稚的政治寓言,ABC三条线一条都拎不清还要故布什么戏中戏、景中景,明明不到90分钟的片长居然处处透出捉襟见肘、黔驴技穷之态,感到可怜。

Her Majesty:

玩结构的电影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很喜欢,可能其中的刻意性会让一部分人莫名的讨厌。群像描写和冲突的交叉展开其实都处理得不错,一些长镜头很有感觉。开头对于酒店空间的描绘竟然让我想到《功夫》猪猡城寨的那段戏。前二十分钟导演把节奏处理得非常的亢奋,就像女主管踩着高跟鞋走秀一般亢奋,就像女主持人和男嘉宾差点从地上吵到床上的那种亢奋,就像东欧人对于近代历史和政治的亢奋。这种亢奋在一声枪响中达到高潮。结尾并不仓促,其实恰到好处,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也随电影黑屏而消失。

法罗岛岛主:

导演真的有很努力很努力的制造高潮迭起的感觉,又是多线叙事又是长镜头,咔咔一顿安排结果还是像泄了气的皮球,平淡如水的结束了并不算太长的电影,着实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fire_storm:

影片只有八十分钟,场景都发生在一家酒店里。纪念费迪南公爵被刺杀100周年的电视台,为迎接周年庆舞台剧演员而紧密准备的酒店,以及因拖欠工资准备罢工的员工。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本片包含了相当大的政治与历史信息量,以酒店和周年庆以小见大,最后讽刺意味的戛然收尾,今年上影节目前最佳观影。

斯诺-纳什维尔:

看简介和cast还以为会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群戏,天哪怎么会这么难看,每个人的表演单拉出来还行,但导演拍的群戏是真的烂。

血腥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多线叙述来反映社会的缩影。剧本太令人喜欢了。但是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略显尴尬,甚至有些地方的处理觉得多余。

大大大大大白猫:

现实-历史形成了奇妙的照应,但是这却是以堆砌文本符号为前提的。整体舞台剧的质感太过于浓烈,酒店空间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大的舞台置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太一言难尽了,浪费了这么精巧的剧本。尽管看着整部片子不知道为啥看着看着又了《船续前行》的既视感(对不起,感觉侮辱了费里尼),而且在文本上电影的确佳句不断,但是导演糟糕的统筹组织能力使得电影有佳句无佳章。

我略知她一二: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发达国家的发达问题五花八门,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千篇一律。政治、历史、阶级、民族,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尤其是影像语言让人疏离又亲近,温吞而无解。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都在萨拉热窝。”在这片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会变好的。

#FIFF6#DAY6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塔诺维奇最具野心的波黑表述

无主之地、哥伦比亚马戏团、行李,塔诺维奇绝对是个被低估的电影作者。其每一部作品,都那么愿意从故事独创性和风格表达上实现全新突破,却又都直指民族谅解无望之悲观核心。

《死于萨拉热窝》就更以最强烈和密集的戏剧冲突,来达成巴尔干和欧罗巴之死的表达意图。2014.6.28,欧盟各国高层领导人到访1984冬奥接待酒店,在法国明星的演讲下,集体纪念一战爆发百周年。与此同时,电视台关于刺杀事件的专题访谈正在制作,酒店员工酝酿着罢工。这些既是剧作强设定也是现实中绝对可能事件。

访谈内容,表现着巴尔干族群内部,作为凶手/解放者的塞族和作为受害人/封建独裁者的穆族克族沟通无望;演讲内容,表达着欧罗巴知识界对其边缘地带的恨铁不成钢与悲观期许;酒店内外,则是现在牢牢掐住萨拉热窝市民咽喉的黑色资本力量。普林西比如果生在百年之后,或许只能失望地对自己开枪吧。对这位塞族人严重的解放者/穆族人乃至全欧洲人眼中的凶手的争论,百年来从没消停,雕塑被南斯拉夫建起又在分裂内战后被拆除,刺杀之桥一次次更名,电影中莫名空降的家族后人,也在新的“解放使命”中莫名殒命。

 5 ) 欧洲死于萨拉热窝

了不起的杰作。“死于萨拉热窝”是个缺省主语的句式,它的完整表达应是:欧洲死于萨拉热窝。是的,一百年前就死了。

80分钟影片讲述了发生在萨拉热窝欧罗巴酒店内80分钟的故事。抛出两大当今国际社会难以诚实应答的命题。

1.百年前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究竟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不同民族、种族、宗教、政治势力给出的答案是两极的、对立的,甚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执政背景下都是不同的。当然,电视直播主持人所给出的“他只是个孩子”的答案也太过儿戏了,抑或太过诗意,越过了复杂理性的政治考量与历史反思而直抵爱恨与人性。这是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中性答案,过于渲染历史的偶然性。而代表民粹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当代普林西普最终倒在了公众的眼前,他可能只是个不走运的牺牲品,可他的倒下却是对当今东西欧地缘政治格局的隐喻。

2.欧洲政治与经济困局的成因是什么,归宿在哪里?21世纪,会不会再度死去?欧罗巴酒店象征着欧洲大陆,它在政治和经济上被夹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国土安全被夹在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其命运与欧洲脆弱的经济神经保持着同步共振。酒店面临资金链条断裂,深陷罢工阴霾,这似乎也正是整个欧洲的命运。欧盟终究是靠不住的,那是一帮官僚和投机政客的俱乐部,他们所在意的仅是在萨拉热窝事件的纪念活动中发表一场精彩的演讲,以彰显个人魅力,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输出。

其他过度的解读就显得没诚意了,影片能思考到这个深度,已经很了不起。

 6 ) 是不是民主

1914年刺杀奥储费迪南大公成功,由此拉开一战序幕,那么问题来了,刺杀者普兰西普是民主斗士还是恐怖分子?一直自诩民主和自由诞生地的欧洲也许在他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就已经脑死了,发了战争财的美国摇身一变,借90年代克林顿的口说那是恐怖分子。今天,萨拉热窝最好的酒店要破产了,他的员工不肯跟上层一起渡过难关坚决要把钱收回,他的老板不仅拖欠工资还要用暴力手段恐吓来维系权威,他的民族主义者死于一场偶然与鸡肋的枪击,他的记者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里没有未来。 重要台词 1. “为什么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对国家和时间要有一样的态度呢” 2. “死亡没有一座坟头,无影无踪,然后责任落在了活人身上,他们要成为亡灵的墓碑” 3. “我一生都在保持沉默,现在让我自己做决定吧” 4. “欧洲在1914年死于无数坟墓的年代,死于西班牙那些被抛弃的共和主义者们,死于奥斯维辛,显而易见,欧洲死于萨拉热窝,死于今日萨拉热窝发生的一切” 5. “我不相信我们的人性,我不相信我们的善意,那只是生存的本能”

 短评

意外!竟然好看!群体意识今昔对照,一边是值得怀疑的论点,一边罢工事件,由对一名要员的安保进行交叉,“欧洲酒店”瞬即成为微缩欧罗巴。这种对照所需要的各色人物齐备,故事及表演都很出色,但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试展开定性分析的姿态让它略像故作深沉。改成舞台剧也会很好。三星半。

9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balmes 明明只有85分钟,却无聊得像好几个小时。群像多线,历史现实映照,real time手法,局限空间与时间,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走路长镜头(真的太低级了),剧作和技术上的意图都过于明显,毫无引人入胜和令人回味之处。

14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欧洲火药桶历史、民族、宗教冲突满是疮痍至今仍扯不清,由纪念节目娓娓道来,酒店折射当下欧洲内部的僵局与分裂,欧盟都是花架子的演员,欧债危机下经理努力维持运营,下层剥削下艰难求存,各自都有理各自都有或结构性或琐碎的负担,神经崩到最紧一触即发。但窗外那穿白袍的外来者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19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22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历史与当下,人如蝼蚁。当一切失控,戛然而止。

26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费迪南大公反杀普林西普

30分钟前
  • xxbb777
  • 推荐

萨拉热窝大酒店。

35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3.5 剧本初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结构,一座酒店从上到下形形色色的各阶级各民族的群戏,映射出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民族纷争,一个法国人的政治表演则讽刺了欧盟的局外人身份。可惜导演功力不足,高潮戏张力不足,气力尽泄。

3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的确没有看懂,快速的对话下还来不及看字幕,更不提背后的历史文化了

40分钟前
  • Mr沛过日子
  • 还行

6.5,本是个不错的故事,但废话太多,结局太仓促

44分钟前
  • 潘神的黑石碑
  • 还行

就依托酒店讲故事这件事来说,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差太多···

4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 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49分钟前
  • 墨夜轩-
  • 较差

剧作确实不错,基本是个real time film,用两种颇为知识分子的“话语”(辩论、台词)把这个故事的政治历史线提出来(当然着实地说教),同时又明白无误地把社会主义遗产的今日状态通过酒店空间本身(如奥林匹克餐具)和人物(三十年,工运传统)呈现出来。可惜长镜头太笨,访谈那条线又牵强。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

5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萨拉热窝事件的噱头有点大了,本质上只是类似《撞车》一般种族政治冲突罗列,虎头蛇尾,大量的长镜头跟拍伤神,群戏看着很没劲。

54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剧作基础好,特别微观社会以小见大,太适合当范文来讲了。

59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今天赶了两场电影,一场都没看全,醉醉的。

1小时前
  • 豆友38137057
  • 还行

#2016siff#可以装一年逼

1小时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推荐

民族矛盾与社会冲突的死结,百年来问题只是被强权所掩盖,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而且连鸡汤都不留。

1小时前
  • 451½°F™
  • 推荐

3.5。三条线勾勒出酒店明里暗里的全貌,还带出了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局势,最后交汇得有点意思。安排的不错,就是结尾太仓促了…可能也是导演的意图?戛然而止来个意犹未尽?台词剧本不错,觉得高潮差点事儿…略心塞

1小时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