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瓷:我们的故事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3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4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5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6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3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4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5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6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7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8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9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5:1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这个宣传片有些做作,但是很温暖,有些思考

猝不及防的片尾

鸡汤很淡,但还是有些道理

这才是该片的主题

黑社会说,这个锅我不背

似曾相识的中央八台和各大卫视的下午档

曾经横霸荧屏一时的家庭剧

本片对于50-70后的一代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一个大家庭,儿女情长,往往由略显悲情的角色切入,横跨几十年几代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现一个家庭的起起伏伏。

其实单就剧情本身和拍摄水平来说,能指出的亮点本就不多,甚至有很多无伤大雅的瑕疵。只是看惯了大陆日韩港台家庭剧情影视剧后冷不丁的看到新加坡出了这么一部电影,很多人设和背景是新鲜的。

在华人主流社会中,新加坡一直作为一个稍显“另类”的存在。在心理距离上,比之日韩这些异邦来说稍近,比之港台来说则显得疏远。为数不多能在文化层面牵连起80后90后记忆的也是孙燕姿,林俊杰,阿杜等歌手。但是对于不太关心这些的同学来说,也曾经一度把他们作为台湾歌手一样看待。就像老外有很多人认为B宝和山东天后是美国人,国内很多人看到老外诸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里曼、裘德洛、克里斯迪安贝尔、休格兰特、伊万·麦格雷戈、拉尔夫·范恩斯、丹尼尔·克雷格、杰森斯坦森、詹姆斯·麦卡沃伊等等等等同样就认为是美国人一样。

除了文化中的音乐方面,影视剧曾经还有现在鲜少有能在华人社会引起轰动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建国历史短导致其文化土壤贫瘠是一个致命的原因以外,就是文化的割裂。虽然新加坡七成多的公民是华人,但是了解新加坡发展史的人,特别是了解李光耀在华语教育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后,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弊端。新加坡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特别是淡马锡模式以及高薪养廉等一直被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作为讨论的话题。但是单就文化来说,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真的几乎很少看到新加坡籍的导演演员有什么知名的作品。说回来文化的断裂,有人说新加坡是除美洲大陆外培养“香蕉人”最多的国家,这个论点我不敢多做评价。但是就李光耀和其子李显龙在新加坡本土华语教育来说,真的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本就容易导致艺术创作源泉的缺失,而把作为本族文化脐带的语言逐步舍弃,则会彻底断送一个民族的血脉,无论你是哪里的华人。

 2 ) 生硬的新加坡政府宣传片

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3 ) 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是一部从新加坡建国开始讲起的电影。在历史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生活在一起,有笑、有泪、有爱。

🍀1.重男轻女的华人家庭。许多情景、许多对白,跟我见到过的福建、两广传统家庭一模一样。又好气又好笑。大姐默默守护着全家,任劳任怨,心甘情愿。

🍀2.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新加坡生活着好几个民族。华人觉得马来不欢迎自己,对新加坡充满期待。马来人对新的国家和新来的华人心有不安。但大家都是善良的,看到一起做生意的伙伴、村头村尾的乡亲遇到困难,还是会忘记民族出手相助。

🍀3.有正义感的年轻人。市场上收保护费的小混混看到管理员欺负商户,忍不住出手打人,结果被抓捕。临抓捕前还给掩护过自己的大姐买了蛔虫药和新课本。

🍀4.新加坡经济腾飞。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各种好政策,和一个个像大姐一样勤劳的普通人,新加坡的经济才有了飞速发展。后来他们买了第一台电视机,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感同身受地替他们高兴。

🍀5.我们也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有过生活困难的时候,也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走过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邻居们陆陆续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看女排比赛的情景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每当现在的女排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都会重新回忆那个年代的激动心情。

 4 ) 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1和2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5 ) 我们的故事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们我们的长长的深思cr:Devin.Lin

 6 ) 新加坡的城市化

一部新加坡电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分家时为时代背景,给人做小的二太太因为丈夫过世,又没能生出儿子而被大太太赶出家门,带着几个女儿,挺着孕身回到乡下娘家。作为家中大姐,自出生时便因为是女孩而被说不祥,只能称自己的父母为“四叔”、“四婶”,此番回到娘家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剧情横跨数十年,从村落生活到政府组屋,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同处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观音,闽南语、马来语、印度式英语穿插其中,热热闹闹,导演也借由这部电影让世人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作大致了解。相比较之下,大姐的奋斗史倒不足以成为影片的出彩之处,大姐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里一味隐忍和退让亦是让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运欺辱,这点在电影里还算写实。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听。

 短评

一个华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的历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许新加坡版《活着》的感觉,他们主要说闽南语,又有与我们类似的思想风俗(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让身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虽然他们的日子过着比较艰苦,但导演在剧情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笑点,使得电影不那么悲伤反而挺有喜感,这样的编排设计于我而言其实有损故事的真实性,不过也因此使得整体观感比较轻松愉悦。附注:双胞胎姐姐送养的那对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导演梁智强。看之前强调她有两颗痣,还以为后续会有认亲情节,结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没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很喜欢,新加坡往事。大儿子没让蛇🐍吃了真是意难平。

10分钟前
  • 小狐腻
  • 力荐

第一回新加坡电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剧又足够真实,所有故事到了这个特定语言系统就露出一种原始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存斗争,民族主义,种族冲突,政治斗争,驱蛔虫,洪水中大战蟒蛇。。。

1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16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20分钟前
  • 迷狐
  • 推荐

催泪弹

25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力荐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26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好久没看梁导的电影,还是一样搞笑。非常真实,那一代人的情怀,真是很让人动容的。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27分钟前
  • 灃湮。紀。南城
  • 推荐

某种苦难是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

32分钟前
  • 王福田
  • 推荐

另一种可看的主旋律,闽南移民槟城血泪史,新加坡建国简史。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女性尤其的艰难,勇敢!那种坚毅是骨子里的

36分钟前
  • 一实
  • 力荐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38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推荐

新加坡历史片。这么传统迷信的观念,真是看着不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华人社会特有的

42分钟前
  • Myffel
  • 力荐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闽南人看着很熟悉

48分钟前
  • 木木
  • 力荐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50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51分钟前
  • Saber
  • 还行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54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力荐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55分钟前
  • Spring Cool
  • 力荐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关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国史。像哥哥那样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变很难,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我还是不喜的。看完两部发现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59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