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面具之内 剧照 NO.13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20 00:57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感受

以前很少看纪录片的,最近迷上了纪录片和播客,以前对知识的理解就是考上好大学,成绩优异,自带学霸光环,认为这就是就是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当我去努力拓宽自己认知的边界,我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与看待人生的方式值得我去探索。自我探索与发现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当发现自己努力成长,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自己的三观,努力去思考,我发现人生实在是太奇妙,太美好了。并不是说学霸光环不能成为人生的意义,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个阶梯,能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的价值。下面说说这部片子吧,男性总是生活在面具之下,这是文化,制度,进化演变而来的面具,男性喜欢用阳刚,力量,征服,控制等词来描绘自己,男性被从小灌输不准哭,不准像个女孩子,不准抱怨,不准表达自己的情绪。体育与竞技游戏,都在传递着暴力,征服,权力,强大,正因为这样当今的男孩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社会要求他们坚强,并隐藏悲伤,其实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男人比暴力,征服欲旺盛,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更为社会所需要。美国暴力犯罪,强奸案,性侵案频发,是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媒体共同作用导致的。男孩子在很早就看到了网站推送的黄色图片,视频,而这些传递的是女性被征服,女性被认为是物品,男性的意义在于征服女人,让女人服务于它,这都是社会传递给男性的。男性从小认为女孩子是软弱的,男性优越感被从小灌输,他们不懂得尊重女人,更不懂得合作。这导致亲密关系中存在暴力,压迫等问题。如何让男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社会的压力驱使,男性化的男孩子得到赞美,没有阳刚气的男孩子被歧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科学共同的努力。母亲要建立与孩子的良好的关系,充足的安全感,充分的交流,父亲要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可以表达情感的人。学校的老师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可以做到最好,社会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社会需要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从小梦想着成为超级英雄,活在游戏、酒精、虚拟的世界里。让男孩子回归社会,让他们善于合作,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2 ) 面具之内|男孩儿生活的假面

在正式进入话题前,我想了解的是,对于男性大家的真正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文化是: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真的很少会会有人告诉男孩儿们,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很多人会问我对男朋友的要求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必须高大,必须阳刚,必须有责任心。

而我清楚地明白,在这些理想要求的背后,其实是认为柔弱的、矮小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男性的某种性别特征,比如缺乏男子气概。

1.男子气概是什么?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中,对男子气概(Be a Man)的狭义定义有一定的说明。

美国文化中对男子气概的定义是:

(1)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

(2)男子气概等同于权力、财产

(3)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他们教导男孩不许哭,受伤难过忍着,被欺负了不要告状,要还击,玩弄女性没有关系,表达情感被认为是软弱。

他们用流行文化、社会观念、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男孩子才能称之为男孩子,最显著的是,男孩必须对所有女性化特征要抗拒,要压抑情感。

2. 性别是什么?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什么?

神经科学家丽丝·艾略特医生对性别的看法是:男人、女人的确是不同的生物,性别本身就是个生物名词。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生物教育是,XX染色体是女性,XY染色体是男性。这也仅仅是指生物上的差异而已。

性别也是一种社会建构,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开始了被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认为,男人、女人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多于两者的不同。

我们可以发现,胎儿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眼光,他们可能会准备蓝色衣服,迷彩衣服,粉色衣服,芭比娃娃。而对应的从来都是,男孩是迷彩,女孩是粉色。

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男性要极度阳刚,女性要极度柔弱。不管是电影还是相关节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角色开始过度男性化,过度女性化特征。

这渐渐也形成了刻板印象,男孩不运动不man则被说成[娘娘腔],很多少男少女从小就要开始适应这种成见。

3. 性别塑造带来了什么?

男性之间形成了组织团体,他们之间有自己的既定规则。他们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欺负并且贬低他,这也是一种黑羊效应。

什么是黑羊效应?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对新加入的个体会进行没有理由的排斥和攻击,这个群体中都是好人,但一群人欺负另一个人时,其他人会坐视不管。

男性角色中有人认为同性恋男人软弱、胆小,从而对其进行蔑视低看,他们其实都是社会建构的受害者。

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男孩子之间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也不同,任何男性之间亲密的现象都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而女孩之间则没什么。

这种建构和歧视下,男孩子在友谊之中缺乏亲密感,所以他们经常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

如果真的想要抒发情感,他们的方式则还会将目标放在性上。性征服能力在男性看来是一较高低的手段之一,且常常引发女性物化、商品化。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博士指出,男性青少年的自杀率更高,男孩儿在抑郁时更愿意付诸行动,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会骂人大喊大叫,这是抑郁征兆,而非品行障碍。

感性语言从男孩的叙述中消失了。

以上的现象基于美国文化背景出发,对男性性别塑造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社会背景不一,但很多现象并不局限于美国。

当今男性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社会所赋予其固有的刻板印象让这一类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诸多诟病。

媒体影像以及相关报道所带来的男性标签也越来越多,他们情感表达缺失,隐瞒天性,存活在流氓文化和旁观者效应下,一切有其根源。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都值得被推敲,但笔力有限,很多想要表达的都不能说明白,但最后想做的是,为自己以前认为在男性身上看不到所谓“男子气概”而表现出些许的“轻视”行为致歉。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外界定义,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但绝对没有对错。

//mp.weixin.qq.com/s/6ptgOoa2Ohk2Zeeg1MBcTQ

欢迎关注

 3 ) 豆瓣8.7,这部口碑佳片,把最敏感的“性别教育”说干道尽

“他戴上面具之后,然后渐渐的他就成了面具的脸。”

----乔治·奥威尔《1984》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都曾经历过外界对我们的“性别教育”

像是女孩不要剪短发,要温柔,要乖。

男孩不要留长发,遇事不能哭,不能示弱。

一些内向腼腆的男孩经常会被取笑是“娘娘腔”,很多人因此遭到校园霸凌,甚至失去生命。

2000年,台湾少年叶永志就是因为“娘娘腔”被霸凌至自杀,后来被称为“玫瑰少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讨论如何去除女性身上的标签。

而男性成长过程中背负的“标签”,以及部分男性在性别问题上遇到的迷茫和困境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不少电影都曾表现这一现实问题,比如小雀斑主演的《丹麦女孩》等等。

《丹麦女孩》

在现实中,从男孩时期起,来自长辈和社会的声音就不断提醒:

别娘娘腔、别像个娘们、别流泪、别哭、别感情用事、别让人瞧不起、冷酷无情、别让女人支配你的生活、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泡妞、像个男人……

很多家庭里总有个沉默寡言,很少流露感情的父亲,有时强硬得让人感觉无法相处。

你可曾想过,他可能就是这种刻板性别教育的受害者。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聚焦于男性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被塑造,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隐形暴力。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不仅会理解“直男癌”从何而来,还会对“阳刚之气”有全新的认知。

这部纪录还非常的戳泪点,片中有小男孩、青年、中年人、乃至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对着镜头说:我觉得孤独,我把我的感情藏起来,我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

那一刻,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何必?

就为了“像个男人”?

无论是媒体还是家庭教育,总是反复宣传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然后全社会都来监督你有没有达标,看看谁敢不像个男人,方法可能就是靠其他男人的恐吓和嘲笑。

片中采访了一群被判无期徒刑的少年犯,关于他们小时候是如何认知男子气概,回答普遍是:不许哭、不要表达情感、一切向钱看、玩弄女性没关系、男人要说了算、男人用武力解决问题……

看到这,不免要惊呼这些思想不就是传说中的“直男癌”吗?!

原来这些令人反感的特质,是被当做男子气概灌输给他们小时候的。

在美国,关于男子气概有三个典型的谎言:

一、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

这就给所有男孩带来强迫运动的压力,如果不擅长运动就会低人一等。

这其中有些人可能更擅长写作、音乐、戏剧或电脑。

但因为不够男子气概,不得不压抑真正的爱好。

二、男子气概等同于致富

很多人把财富、地位和男子气概联系在一起。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拥有的比你多,攀比心理只会导致所求无度的空虚和挫败感。

三、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社会文化,都在向男孩传递:男人就该征服很多异性。

忠诚是没出息的表现,风流浪子才是真男人,而不用在意那些被玩弄和伤害的女性。

而那些不符合“男子气概”要求的人,往往成为被同性欺凌的对象。

有些男孩就因为长相清秀或不擅长运动,就可能被同学嘲笑是娘娘腔。

他们面对来自男性群体的压力,不得不设法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证明自己不是娘娘腔。

疏远那些被称为娘娘腔的人,哪怕对方原本是自己的朋友。

而性别歧视也是男子气概的一部分,娘娘腔这样的贬义词,意味着你像女人,所以你很差劲。

就连在运动场上,如果说一个男孩打球像女孩,他会崩溃。

我们到底教了这个男孩怎样看待女孩?

而现在的性别分化越来越极端,男性就要极度阳刚、女性就要极度柔弱。

女孩的商品越来越粉,男孩的商品越来越迷彩。

男孩的玩具越来越暴力,女孩的玩具越来越小公主。

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使得少男少女都倍感压力,需要去适应成见。

那些喜欢娃娃屋的男孩和喜欢航天模型的女孩,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别定义呢?

“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导致男性从幼年起就压抑自己的情感。

12岁的男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就会被认为有问题。

20岁的青年如果还会当众哭,可想而知会遭到什么样的羞辱。

也没人鼓励男孩跟其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

男人之所以缺乏同理心,难以表现脆弱,是因为他们被社会教化成这个样子。

在男孩的世界,亲密感总是跟性挂钩。

所以男孩们之间也因为害怕被认为是同性恋而无法发展亲密的友谊。

为了装样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而越是父亲执掌大权的家庭,越是容易造成扭曲的男子气概教育。

那些成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男孩在这方面就好得多。

可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就会担心没人教自己如何“像个男人”。

面对这些压抑真实性情的规则,很多男孩都在青春期时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喝醉之后可以忘记烦恼,可以肆无忌惮地袒露心声,可以和朋友亲密无间,而不用担心被人看不起。

数据显示,在美国34%的男生12岁时就开始饮酒,尝试毒品的平均年龄是13岁。

一位老师找来班里的几个男孩,做了个游戏。

每个人拿到一张纸做的面具,在面具的正面写上自己希望表现给别人的样子。

面具的背面写上不愿让别人看到的自己。

大多数人正面写的都是友善、快乐、有趣。

背面写的几乎却都是愤怒、痛苦、恐惧……

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青春期内患上抑郁症,与通常的抑郁症状不同的是,患有抑郁症的男孩反而变得爱表现,具有攻击性。

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依然要压抑自己不能向他人寻求帮助。

青春期时的男孩自杀率是女孩的5倍。

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或未成年男性中只有不到50%的人寻求帮助。

美国有很多男子气概的样板,无论是体育界、军界、警界、娱乐界那些所谓的男人的模范。

教导的几乎都是支配、侵略,他们无一不是硬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卓越男性,全部都是强壮沉默、永远胜券在握的男人,而且铁石心肠。

还有一些不那么硬汉的喜剧角色,就靠贬低女性来体现男子气概。

在美国人喜爱的饶舌音乐和街舞文化中,宣扬的成功男子汉的形象,同样是暴力和危险的刻板印象。

主题无非是毒品、滥交,一切为了金钱和权利。

而电脑游戏中的男人形象更是暴力的代名词,很多游戏中的男性角色唯一的情绪就是愤怒,悲伤都是一带而过。

这进一步巩固了“什么是男人”的固有印象。

孩子们会崇拜游戏中的角色,然而他都是无法表达情感的人。

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使得很多男孩都沉迷其中,游戏商会一步步加码设计更加暴力的刺激来吸引玩家。

久而久之,沉迷游戏的男孩会对暴力逐渐麻木。

18岁少年平均在屏幕上观看过20万次暴力行为,其中包含4万次谋杀。

这些渲染暴力的电影音乐游戏,对男童造成深刻的影响。

他们逐渐对他人的痛苦麻木,对世界充满恐惧,同时也变得更有攻击性。

除了暴力,还有色情信息的包围。

很多男孩在五六岁时就能接触到色情影像,34%青少年在网上收到过垃圾色情信息。

21%的青年每天观看色情出版物。

由于缺乏性教育,人们耻于谈论性。

黄片成了大多数人的性教材,很多青少年以为那就是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的方式。

这导致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

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

黄片中充斥着大量暴力和强迫的行为,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宣扬成正当行为。

在美国,由于接触色情物,增加了22%的性侵案件。

年轻男性被教导男人应该浪荡,男人应该有攻击性。

无论有意无意,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教导他们别把女人当人。

很多年轻男性完全不会考虑女性的感受,他们甚至觉得女人就是为了和他们上床才存在的。

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确定可逃脱惩罚的情况下,35%大学男生有强奸欲望。

男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直在拒绝女性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会把女人当作完整的人。

因为这些言传身教,让他们从本质上就不尊重女性。

更糟糕的是,当暴力性侵案件发生时,很多男性又会为了兄弟义气互相包庇。

面对良知的拷问依然选择不作为。

而很多暴力犯罪的根源,是来自童年从父亲那遭到的暴力对待。

这就像是一种循环,被暴力对待之后,自己也变得更加暴力。

在美国,94%的恶性凶杀案罪犯为男性。

面对男性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人们很少反思当下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塑造刻板的男性形象。

以及电影、音乐、游戏中那些暴力色情的混乱信息。

是时候打破那些压抑扭曲的陈旧观念了。

越来越多的男性站出来反思“男子气概”带来的伤害,这并不意味这要让男孩变成女孩,

而是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最初的感受力,包括同理心、关心他人、对他人抱有同情心。

这些并不是女性专有的特质或行为模式。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从何而来。

李银河曾说: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要扭转这个局面,需要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教导男孩们,不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不轻易定义任何人。

尊重自己的内心,勇于表达,以及保持善良。

不必戴上面具,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

*本文作者:RAMA

 4 ) Stay true to ourselves with courage and conviction.

片尾

无意中码住的一部纪录片 题材很有意义

其中某些人物的讲述 也能够使我产生共情

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恰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心路历程

教授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父亲形象缺失的介绍 这也给了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片中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校园暴力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联系

不知该感谢自己身边的同学还是感谢自己早早思考人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 庆幸自己不曾因stereotype受到过校园霸凌

最后想说从影片来看 虽然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 诞生了许多女强人 美国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天朝做得好 可能是以不同于传统观念束缚的方式受到压迫

美国暴力文化也一直使我不敢苟同 但我现在起码知其原因

总体来说片子干货很多 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忠于本心

被世界温柔以待

 5 ) 男人们愿不愿意脱下男性面具?

#我常常因为看到男性的孤独和憋屈而对他们心生怜悯,要是他们自己也都能意识到或许不该如此就好了。#

9/10 看完有共情了男人一把。周四上班的时候老板说他本来对女性议题不感兴趣,但在播客圈浸染久了发现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才来了兴趣。我说我看过的文献说男人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会对女性主义产生兴趣:第一种是因为亲密的女性是女权主义者;第二种是学术上的兴趣;第三种是受到了女人在男权社会会受到的歧视所以会共情女人,我判断你应该是第二种。他说这三种都有啊,而且还有第四种,就是体会到男性会在这种性别结构下受到的束缚和迫害。好巧,这段对话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这部纪录片。

看过之后我对于男性为什么不支持平权感到非常困惑,明明对他们也是一种解放啊,或许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具”的存在?在以往与男性打交道的时候我便有一个问题:对于男性来说,到底是满足他们做男人的需求更重要,还是满足他们做人的需求更重要?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对于大部分男性似乎是前者更重要。从他们的择偶观便能看出,Hxx说,大部分男生都和他一样喜欢乖乖的女生,这种乖不正是传统所定义的女性嘛,他们需要这种乖不正是需要满足自己做男人的需求,需要彰显自己的男性气质嘛?看完纪录片我觉得,或许他们从未正视过自己做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可悲。

寒假有次和Zxx聊天,他以很傲慢地姿态称我为女拳,我说那我就直拳出击好了。因为曾经是很亲近的朋友,现在对彼此也还算重要,所以我很耐心地给他解释我们从未想有过女性地位更高,只是想要一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结构性问题,所以我本人对于现实中具体的男人没那么大恶意。我问他你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不觉得憋屈吗,比如如果你很想哭,但有人告诉你,你作为一个男人不能哭,你是什么感想呢?他的回答是:我自己也会给自己这么说(呲牙)。中间的对话不是很愉快,我一度被他的傲慢态度气哭了,结束对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你好好想想吧,如果性别结构真的是平等的,你也不会因为要结婚对你的婚房问题感到那么大压力,也不需要在想哭的时候对自己说自己是男人不应该哭,你也应该想哭就能哭的,或许你觉得网上的发言有些比较偏激,那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有疑问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尽量平静地和你讨论,但请你不要总带着一种先定的偏见看待相关讨论。他说好,他要去吃饭了,对话就结束了。

显然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想哭”的需求,不知道是没有勇气还是已经形成惯性,他也不觉得他“想哭”的需求被压抑有什么不正常。我在想如果男人们都认为这些不正常了,都认为不应该如此的话,原有性别结构的改变会不会更容易些?从他们自身碰到的困境出发来希望他们反抗现有性别结构总是比期待他们共情女性来的容易些的,但问题是如何能使他们都意识到他们的一些感受来自于性别结构的不公呢?可能是我的乐观主义作祟,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压抑,自己的孤独感,是来源于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一些装腔作势的傲慢,他们是可能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比起攻击他们,我更希望将他们囊括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问他们一句:在你哭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你是男人不能哭,你憋屈吗?

问出这个问题后估计还要承受他们的傲慢吧呵呵,但总是希望也能让他们多思考下自身吧。爬爬说我这种行为是对男人的“支教”,她已经放弃了,我还没有放弃,只要有男性愿意听我说,我便要问,问一个是一个。

今早和爸妈视频,我妈说发现我和我爸没什么聊的,我俩儿看起来很和谐,每天互相撒娇,但只要一正经讲话,一句话就能把天儿聊死。确实,我给我爸妈讲说我要改变世界,我爸爸说:你改变世界改得还挺起劲儿,我看你还要成就地球呢!我和我妈妈说你看他又开始冷嘲热讽我,他就不会好好讲话,我不喜欢和他正经讲话就是因为他总是要以命令的态度和我说,那我就只想和他吵,他就不会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说话。我的爸爸明明是一个看电视剧比我妈还爱哭的善感男人,但是在正经和我对话时大部分情况下却只愿意彰显一些傲慢和烦躁,在我们意见不同的时候非要先以生气地口吻表达他的不满,然后再说那我也没有强迫你按我的想法来,如果可以做到尊重我的选择,那为什么总要生气呢?以前我不懂,现在我理解为这是在他的父权被我反驳和消解后他天然的不满。我亲爱的爸爸啊,要是你可以放下一些在生命中其实毫不重要的虚假的傲慢,我猜你中年生活的孤独和无聊之感会减轻很多。

又想起最近总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我想象中的理想的性别结构(本来以为写完了:男人们终于不再傲慢,审视,自以为是,说话带刺儿,终于放下了他们身为男人的自尊心,而是先成为一个人。女性们也终于不用戴上女性面具去迎合,我们作为真实的人,真实地碰撞,真实地对话,真实地体会,于是我们真诚地交友,真诚地恋爱,作为人类互相尊重,共同成长,摆脱性别束缚,一起走向自由。

 6 ) 刻板性别是对所有男性和女性的伤害

当我们谈论女权主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那些给予女性压迫的男性。但是是什么使他们从一个纯真的孩子走向那样一个男性的形象呢? 男孩从小就被告诉be a man,be tough,be strong,be silent,于此相对的是don't be girlish,don't cry… 影片中所引用的例子来自美国,或许看起来more sharp than 中国的情况,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说把男孩和女孩分得太开。 从儿时起,仿佛蓝色就代表男孩,粉色就代表女孩。Boys' stuff are always blue,while girls' are always pink。这就好像人为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渠将两者区分开。喜欢蓝色对于女孩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喜欢粉色的男孩可能就会被认为奇怪。 但其实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首先是一名人类,而人类有喜欢任何颜色的自由,同时有拥有各种情感的自由,也有表达自我情感的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女权主义的背后也是无数个被压抑,被糟糕对待,被迫带上面具的男性,而或许它们的本源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刻板刻画。 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反抗与改变的前提是我们至少要意识到。

 短评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2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4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10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11分钟前
  • 猫饼干
  • 推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15分钟前
  • nemo
  • 力荐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20分钟前
  • Q酱
  • 力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25分钟前
  • III🌙
  • 推荐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2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33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38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40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b站有全片

44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46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50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52分钟前
  • 🦔
  • 力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5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58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60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1小时前
  • HH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