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

剧情片中国大陆1975

主演:内详

导演:傅杰

播放地址

 剧照

草原儿女 剧照 NO.1草原儿女 剧照 NO.2草原儿女 剧照 NO.3草原儿女 剧照 NO.4草原儿女 剧照 NO.5草原儿女 剧照 NO.6草原儿女 剧照 NO.13草原儿女 剧照 NO.14草原儿女 剧照 NO.15草原儿女 剧照 NO.16草原儿女 剧照 NO.17草原儿女 剧照 NO.18草原儿女 剧照 NO.19草原儿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随手记录一下喜欢的情节

1、俄罗斯人车上打瞌睡,车跑偏到草原上,直奔湖去,湖边急刹车停住。这个看起来是俗套,实际是为下面的动作铺垫。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喊着妈妈跑回车内,想倒车踩了油门,半个车掉入水中。

2、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往回跑,镜头往天葬地点推,让人一点一点紧张,怎么收尾呢?用突然飞起的老鹰,妙啊。

3、影片开头:刚波像追猎物一样追媳妇,用套马杆套媳妇。。。刚波你真绝真野真操蛋!

4、媳妇不愿再生孩子,刚波妈妈抱怨儿子娶城里姑娘。

5、杀羊。这个已经仔细了解过。

6、蒙古一家人等俄罗斯人进屋吃饭,就那么默默的眼巴巴的等,不卑不亢,俄罗斯人就范。

7、可爱的醉鬼骑着马穿过屋内的走廊。

8、刚波咬糖葫芦。

9、刚波给喇嘛放下一个苹果。

10、俄罗斯人脱掉衣服,让乐队照着他后背的纹身奏华尔兹。。。嗷嗷嗷,震撼我的是结尾时,刚波女儿照着他的纹身拉手风琴!

11、俄罗斯人说,灵魂2块钱一个。(一看到俄罗斯人就想到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娜塔莎和娜塔莎父亲卸掉家产救人的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俄罗斯人的善良与灵魂!~)

12、王彪抱着他媳妇,背后睡着他的小孩儿,小孩儿旁边睡着刚波,刚波身边睡着那个修公路的俄罗斯人,嗷嗷嗷,真有爱!

13、刚波关于成吉思汗的梦。

14、库伦插起来。就是说,他们去野合了。。。然后有了第四个孩子铁木真~









 2 ) 大草原啊……

我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写些字,充当影评。
今天去幼儿园看了。开场就是大草原啊大草原,辽阔啊,骑马啊,咯噔咯噔,好喜欢那种美丽的节奏!

好喜欢那些单纯的大草原的镜头,慢慢的,配乐悠扬,大草原的苍茫让人感动的想哭,我甚至闻到了大草原的那种特别的味道。去年暑假去了大草原,满洲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特别好!

我知道,这部电影讲的传统和当代发展的矛盾,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有看明白,比如那个俄罗斯人为什么唱歌唱哭了,还有就是男人对着电视机为什么哭了。我还是太肤浅了吧!

另外,那个梦境,我觉得很是诡异……

最后那片草原,变的秃秃的,还有冒黑烟的烟筒,真讨厌。

电影放映结束,由于某孩子声称饿疯了,便没有参与讨论,现在觉得小小遗憾,因为据说有蒙古帅哥和长腿美女……

 3 ) 米哈尔科夫关于蒙古的回忆

还是米哈尔科夫的,原名叫《套马缰》,还是那个古老的主题——工业文明和民族传统的矛盾。传统的荣光在现实的挣扎中往往很容易失去底线(这个主题和他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一样,但是简洁干净得多)。不过最后男主人公还是没用避孕套,于是他便有了他第四个孩子——铁木真,那份载满了光荣的回忆。
叙事流畅,主题明确,最后的梦中,很超现实,铁木真带着铁骑回到了蒙古草原,战胜了电视机。

 4 ) 祖辈还剩下什么

    先交代一下缘起吧,刚好知道区图书馆有放映电影的活动,一直都想去看,这一个月是轮到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展映。以前只是看过他的代表作《毒太阳》,现在赶在这个月的末尾,5月26号,《蒙古精神》,呵呵,大学三年以来第一次来到区图书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觉得本片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殖传承问题,一个是祖辈精神传承问题。先讲第一个,开头的电影里面的刚波以雄豪的气势,挥舞着套马杆策马狂奔,追逐前面的一个女的(我真不懂追逐她的意义),然后将她拉下马后欲行其事,在女的抗拒下没有成功。或许这在开头就暗示了刚波性方面的失败。
    但是下面发展的也不尽然,因为刚波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而她老婆在抱怨他还有想生第四个的念头,没有足够的性能力,刚波能有那么多孩子?问题是生育政策,超生不符合政府的规定,给家庭也带来生活的困难。妻子的解决办法是避孕套,而刚波的犹豫不决,显示了他在性无能和性旺盛间的徘徊(我奇怪当时中国对于少数民族的生育应该是开放一点的,不至于以汉族的超生一以概之,可能是导演的误解?)。最后刚波的第四个孩子终于生下来了。从不生到生,一个反复犹豫、论证的选择,终于还是没有第二个解答,还是生了下来。
    从第四个孩子的名字铁木真,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祖辈精神的传承问题了。茫茫的大草原,呼唤英雄的扫荡一切、建立功业的作为,而刚波并不是一个多了不起的人,平凡的一个草原人,唯一的气势显现就在于开头骑马飞驰的那一段而已。后面放羊、杀羊、进城,在草原他可以驾轻就熟的生活着,在草原外他只是有着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讲述先辈的神话故事给孩子听,他打算将生下来的第四个孩子命名为铁木真,我觉得是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后的一种对祖辈精神的向往。这时来了一个俄国人赛尔格,成了刚波的映射,一个豪放的汉子。可能他并不能理解刚波民族的内在情感,但对于祖辈的愧疚,他会更突出的表现出来。
    在舞厅里面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己的祖宗名字时,两辈以上,可是,三辈之上,支支吾吾。他呆立凝视的镜头,持续了几秒,我也震住了,我也记不清自己祖辈的名字,不,是根本就不知道,没有意识去了解。我想到自己的漠然,数典忘祖?冷漠无情?不只是我,或者很多人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这个现实问题,就是:你的先辈叫什么名字?答出来的有多少,他们又为什么忘却了?死去的灵魂是被《士兵之歌》的旋律咏唱过的呀。名字只是个躯壳,但连躯壳都没有剩下的时候,灵魂、精神这些内在的东西早就离我们远去几千几万里了。
    

 5 ) Urga:铁马冰河入梦来

                               MovieL@moviegoer
1.Urga

1991年,前苏联政局动荡,举国上下笼罩着不祥的紧张气氛,众多信息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将要到来。那一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他不想因为局势干扰而放弃拍摄电影,于是选择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新片。这既避开了国内复杂纷乱的局势,也借助电影《蒙古精神》又一次完成了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沉重思索。

影片名字《蒙古精神》是意译,略显抽象,还有比较通称的译名是《套马杆》、《套马索》。驰骋草原的蒙古人在放牧时用一种工具来套住动物,即套马杆(套马索)。海报上是风中直立于草原低坡的一枝套马杆,它则是草原上蒙古男女青年野合做爱的一个标志,远远望见插立的套马杆便是告诉人们:不要来打扰他们的欢娱时光。

一望无尽的草原,天空低浮着大朵白云,刚毅的蒙古勇士骑着骏马在纵横驰骋,手持长长的套马杆,抛甩出一个空心索套,以此降服不羁的烈马野马或者猎杀逃窜的野狼,这是蒙古人在草原上放牧必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而技巧娴熟更是可以名扬一方。在影片里套马杆被翻译为“库伦”(曾经外蒙古的首都,即现在的乌兰巴托),也正是影片的英文名《Urga》,同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资料记载“库伦乃城圈之意”,在蒙古语里意为“住所”或“宫殿”,不知此中区别又隐含着什么玄机。[注1]

2.草原

说起蒙古风情,除了碧草如茵的辽阔草原,除了热情牧民和迎接到来的丰盛晚餐、篝火晚会,大草原的民俗风情是很多人所难以忘怀的。而小伙子手持的套马杆,姑娘们挥舞的牧羊鞭,也成了鲜明的标志。但可能也如张承志的《黑骏马》开头所说:“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一个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如白云、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字眼儿。”对于远离草原之外的人们,自然不会理解牧歌动听的真意,更多感触也只是读完小说后的彻夜难眠,或为索米亚身世沉浮还有伤感爱情本身长叹不已。

草原的诱惑和小说的内涵,让谢飞也把张承志的《黑骏马》改编成了电影。[注2]而米哈尔科夫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又把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落在了套马杆上,他选择了拍《蒙古精神》。但是他无法化解、溶于血液中的不尽乡愁,因为蒙古这个民族的逝去辉煌开始纠缠骚扰起他敏感的灵魂。俄罗斯人又一次必然而然地寓情于景,用那长长的叹息和忧伤的音乐,寻得相似的抚慰。逝去的辉煌,是铁骑滚滚的蒙古民族远去的骄傲,而对于俄罗斯人,帝国似乎也曾有征战沙场的千军万马。但是放诸于20世纪90年代,不安宁的1991年,他们都已经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动荡变革的激烈冲击前,渐显疲惫无力。

3.俄罗斯人的乡愁

贯穿在《蒙古精神》里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而在回顾整部电影众多符号的意义,那辆意外栽进水里的大卡车突然陷于茫茫无尽的大草原里,恰似对俄罗斯遭遇迷途的一种无奈,所以米哈尔科夫安插俄罗斯人谢尔盖误闯入刚波一家生活的线索,热情的蒙古人救了俄罗斯人一条命,而且以礼相待,让他吃好睡好。谢尔盖让刚波的女儿拉一段手风琴,不想演奏出来的竟是故乡民谣,沉厚的力量通过音乐让他泪流满面。而米哈尔科夫透过音乐传达影像讯息的手法并不少见。《烈日灼人》里小女孩Nadya穿越田野时哼唱的歌谣:Bunrt by the Sun,and the Crimson Sea did Run(天空中的烈日灼人,深红色的大海奔腾不息),穿透力就要比上升的气球头像或者燃烧的火球来得更为直接,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在《西伯利亚理发师》里的站台,蒸汽升腾,列车开动,巨大轰鸣声中,士官学校的朋友们唱着慷慨激昂的歌曲送别落难的朋友,目视着那趟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远去,Tolstoi则在车厢里高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里的咏叹调,回应着站台上的朋友。

那一夜,谢尔盖在温馨的蒙古包里安然入睡。而蒙古包外,蜿蜒曲折犹如蓝丝带般静谧的河流,空气里仿佛闻得见青草气息。苍茫夜幕下传来了呜咽的主旋律,萧瑟低沉的呜咽充满着悲伤与苍凉,穿越时空,横亘千古。

在舞厅里,谢尔盖背上刺青记录下的乐谱是军营生活留下的记忆,这曲《Na Sobkach Manjurii》(《战士之歌》),[注3]轻柔曲调充满的却是凄凉和哀伤,诉说着对死去战士的深切哀悼还有对俄罗斯故土的无限怀念。百年前俄罗斯人对于东方大地的向往,前人们逝去的躯体,都在谢尔盖酒醉后的歌声中宣泄淋漓。有别于他们的豪爽,电影里的俄罗斯人好似天生的诗人和歌手一般,行吟颂唱间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沧桑荒凉。

讲述蒙古民族的电影故事安插进如此多俄罗斯人的乡愁,是不是觉得太微妙了,也许你会这么问。历史记载里的俄罗斯帝国,这只双头鹰一直没有停止东征西战的步伐,面对内、外蒙古幅员辽阔的大草原更是一度虎视耽耽。如此牵扯史实未免有点小人之心,暂且不说。但借现代文明冲击下日渐势微的游牧民族,再联想及风雨飘摇中的故土,俄罗斯人怎么能不掩面失声?

4.蒙古人的困惑

带着妻子的嘱托、对孩子们的允诺,刚波进城了,他对于眼前新鲜的一切充满好奇。马背上长大的他竟然在公园里的旋转飞车中昏睡了过去,画面切换,妻子正带着孩子在草原上散步。骏马穿行在城市道路间,原始的交通方式与现代都市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刚波骑自行车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耐人寻味。虽然并无人阻拦,自由自在的来往,但是落后与先进,古老方式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展现面前,都告示着一种事实:那就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们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现代化文明所吸引和改变。影片在谢尔盖乡愁之外的另一线索——刚波的困惑也渐渐明晰。

草原上空的雄鹰徒劳拍打着双翅却不进不退,这只雄鹰和早先握在刚波和儿子手里的蜻蜓又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巧妙地充当着刚波困惑的象征:既是困惑的个体命运,也是时代变动中的迷茫处境。回归草原的刚波用马驮着一台电视机还有一辆自行车,他在休憩时吃着城里带回来的罐头食物,不时抬头看着那台放置于草原上的电视机。在他眼前出现了蒙古铁骑还有成吉思汗,他们砸毁了自行车、电视机还有放火烧了那辆卡车,并且将刚波和谢尔盖五花大绑、包在布席里面,用马拖着四处奔走,以此惩罚着他们的背叛和侵入,野蛮地宣判他们死刑。影片进入超现实的梦境中,在这个迷梦场景里,刚波是作为蒙古族传统的背叛者出现,而谢尔盖则没能逃脱陌生人侵入蒙古领地的命运。刚波从幻梦中惊醒,他用夸张的象征动作在草原上来回跳走,视野尽头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对于从城里带回的电视机,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而刚波的老母亲则视若无睹,三代人对于现代文明产品的不同态度在刚波身上刚好表现为夹板间的困惑无奈。一方面他是在草原上成长的,一方面他又被现实压力和城里景象所打动。不过他终究没有带回妻子要求他买的安全套,两个人在山坡那头插立起一根套马杆,用旧时蒙古男女的野外交欢方式,宣告着他们应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返璞归真。

也就在那个山坡,刚波第四个孩子幸运地产生了,他的名字叫铁木真,蒙古之父成吉思汗的名字。在他长大成家后,父母插过套马杆的山坡上建了个油泵场,他就在那里工作。油泵场高大的烟囱,往天空吐着浓浓不断的黑烟,而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铁木真低沉的话语,灰褐色的大草原,布满着沟壑坑洼。或许那时侯的大草原早已踏入了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曾经芳草鲜美、牛羊成群的草原终于是不再回来。而牧民们也选择安居落户,不再需要四处迁徙以维持生计,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威震四方的金戈铁马以及饶勇善战的游牧祖先。

5.尾声

这是一部平稳而充满诗意的片子,没有精彩的高潮,更没有激烈的冲突,回响耳畔的呜咽声就像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唤,需要安静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米哈尔科夫在《蒙古的精神》里融入了澎湃的激情和哀伤的思绪,在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的共同困惑中,真切渴求着民族复兴和精神苏醒。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传统悄然离去的阵痛,迷失徘徊的困境放之于崛起一时又再度没落的民族皆准,即使它们不一定是出生在草原。


注1:另外一个英文名字是《Close to Eden》
注2:1995年的《黑骏马》(《A Mongolian Tale》),导演谢飞,原著张承志,主演腾格尔、娜仁花、道力格尔苏荣等
注3:又名《满州之山》,思乡之曲

http://www.stanford.edu/class/slavgen194a/na_sopkakh/

2005.4

 6 ) 《蒙古精神》观后感

蒙古精神
0、关于导演
蒙古精神》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背景补充:影片中蒙、苏、中相关的历史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91年苏联解体

2、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梨一个鸡蛋男女主人翁幸福的模样

3、两个疑问
(1)片中醉熏的骑马人,打着红色的伞出现在影片的前中后,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用意是什么?对比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疯女人的设置
(2)为什么要坚持生第四个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规定:蒙古族公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非城镇户籍的蒙古族公民,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三胎。生第四个,是对这个政策的啪啪啪的反馈。

4、蒙古风土人情
(1)天葬——天人合一(2)蒙古式宰羊

5、电影主线中各类符合象征
(1)配乐
关于蒙古精神的主线之一,那首纹在背上的歌曲。
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圆舞曲优美的旋律曾是舞厅的首选曲目,文革期间的中文改编版又流行于远离家乡怀念亲人的知青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此歌原唱至今不能在国内播放;

京剧:一开始司机听京剧,表达了是在中国,还没有发现草原。是一个前奏。而最后,那个电视里,京剧和国际大事的交错,男主角都不喜欢。还不如去啪啪啪,造小人。而啪啪啪的模式,用的就是最传统的---套马杆。(汉文化的强势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2)史泰龙的画报
第一滴血电影的反革命的符号象征
(3)俄罗斯小男孩读书片段+结尾电视出现的人物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亚主义
拉斯夫主义+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

6、电影的主旨
(1)比较视角下的现代化:古老帝国的没落+古老民族的落寞、俄罗斯的乡愁+蒙古人的困惑
三代人对现代文明产品的态度:孩子目不转睛,老人熟视无睹,男主人翁不断的换台
(2)俄罗斯民族对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

7、叙事风格
(1))纪录片式风格
(2)俄国外族眼里的蒙古文化,国人拍会什么样的?
(3)俄罗斯电影总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
(4)超现实镜头,过去、现在、未来交织一起

8、优秀影评摘抄
(1)夹在改革开放10年的中国与即将解体的苏联之间的特殊作品。前半段似纪录片风格,进城后瞬间进入感觉,结尾很回味,不只局限在民族,政治,意识形态对比上,具有对传统文明精神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更宽广的思考。诸多象征符号和镜头对老塔有所继承,电视机尤其是神来之笔!NewAge配乐对影片氛围营造的很成功
(2)米哈尔科夫眼中的蒙古夫妇,蒙古男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中国观众眼中的迷失没落,或许凄怆。杀戮,生育,马行在狭长走廊,苹果鸡蛋分情郎。特别中意遗忘祖父名字的一怔,及相呼应的成吉思汗大梦,叱咤怒喝奕奕有神。
(3)文明先进的力量必然向外侵略,落后的文明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让人无法常怀的失落感填满了胸腔。
(4)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

时间和空间的乡愁,在草原与卡车(城市)、寺庙与避孕套(药店)、歌舞厅与战争废墟(《满洲里之山》)、马与自行车(飞机)、成吉思汗与电视机(只有关于中美的节目)、套马杆与烟囱间相叠。蒙古精神的另一面是那位永远醉熏歌唱骑马游荡赠予食物的邻居(神性,或者说幽灵)。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

9、拓展影片
(1)烈日灼人
(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3)第一滴血



 短评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5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1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13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1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20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23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24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25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30分钟前
  • 🍑Polaris.J
  • 还行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36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39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44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46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50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53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56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57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1小时前
  • The 星星
  • 还行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1小时前
  • 刘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