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战争片捷克 / 斯洛伐克2006

主演:伊万·博尔内夫,奥德里奇•凯瑟,尤莉亚·延奇,马里安·洛布道,Milan,Lasica,祖扎娜·菲亚洛娃,马丁·胡巴,约瑟夫·阿布汉姆,伊里·拉布斯,鲁道夫·霍辛斯基,Pavel,Nový,加罗米尔·杜拉瓦,彼得拉·赫雷比科娃,Eva,Kalcovská,Sárka,Petruzelová,Tonya,Graves,雅罗斯拉夫·托姆萨,Pavel,Vondruska,伊斯特凡·萨博,托马斯·齐林斯基,Petr,Ctvrtnícek,Ladislav,Zupanic,鲁道夫·耶利内克,奥尔德日赫·弗拉赫,J

导演:伊日·门泽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7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9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26

详细剧情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长篇影评

 1 ) 侧视|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

《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华丽的电影,男女欢爱,纵情声色,觥筹交错的场面如同钱塘江大潮的巨浪,一波接着一波。镜头语言也极尽于精致,在倒叙的结构中,老年迪克一个回眸一个悠远的眼神,一场淅淅沥沥的雨,都能看尽那年少时代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放纵荒唐,美眷贪欢。时空在意识层次中翻转,赫拉巴马原著中精彩的独白统领着故事,时而进入,时而抽离。

对生活的旁观感,淋漓尽致。

 在经历了南柯一梦般的富贵荣华之后,迪克经历了15年的牢狱之灾,镜子面前,已经两鬓斑白,告别了酒店老板的理想,做起了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上的一名养路工人。老迪克德面孔是安详的,哪怕追逐着那个激起他早已埋葬的年少时对美的欲望的巧克力工厂的年轻女工,他也依然从容不迫,他的目光悄悄停留在女孩洁白的肚皮,那被邋遢的衬衫遮掩住的青柚子一样饱满而又青涩的胸脯,迪克说:要让一个女人爱上你,莫过于你让她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掘自己,包括身体。他认为丽莎之所以置那些有权有势的军官于不顾,而选择他,是因为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 的确,迪克不关心政治,不参与现实,他看不见也听不见,他只是努力上进着,上进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他从小熟悉的饭店。对于迪克而言,侵略,军队,胜利,公共财产,这一切都只是他个人命运轨迹上的一道道路标,他别无选择,只能沿着路的方向前进,而在这条不知道通往何方的路上,迪克什么都没有看见,却又什么都看到了。他说,“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人总是在意外中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这是一种李煜式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借用一句话: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2 )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
(——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3 ) 被观看的女人的身体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约翰·伯格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丰富而有趣的电影里其实只有只有两种影像,一是富有的老头,二是美丽女人的身体。

如此自然、无邪的凝视女人的身体,也许只有十几岁的小孩和年近七十老头才做得到。的确,因为杰里·闵采尔这个捷克老头的观看方法就像一个农夫在凝视挂在枝头的一颗颗成熟的苹果,这些泛着红晕的苹果没有一颗不是浑圆纯美,没有一颗不是熟的恰到好处,没有一颗不是露着甜美的笑容,没有一颗不在阳光下闪着光。而你想做的只是看,而不是粗鲁的把它摘下枝头满足你的舌头和牙齿。

女人生来就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快习惯于这个角色并极力展现自己的美。而鉴于这种展现的观察者是男性,这种展现的方式亦是按照男性的观看方式而为。1500-1900这四个世纪的欧洲传统油画来看,女人的身体按照男性的意志被做成艺术品以供男性资本家作为私有财产收藏和炫耀。这些女性身体的图像看上去圆润饱满、优雅镇定,而那种搔首弄姿和望向画外观赏者的眼睛实际上与现代广告中充满蛊惑魅力的直接勾起男人性欲的影像在功用上并无多大差别。但换句话说真正创造了女性身体之美的也是男性艺术家,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虽然不愿契合这种美学系统,但她们以自己的身体创造的那种反抗和解构都是无力的。

凯瑟琳·布雷娅(Catherine Breillat)创作的《罗曼史》和《地狱解剖》为例,虽然女性已经在不断的为自己争取主动和权利,但是这种争取还是在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而进行。凯瑟琳·布雷娅影片中的美丽的女性身体的主动裸露和对男性暴力的欣然接受已经是对男性权利的承认,而男性对女性则是既渴望又厌恶。

几年前我觉得男人对女性的态度只可能有两种极端,一是崇拜,二是厌恶,并把自己划为前者,但后来慢慢发现这对于两性关系而言是一对矛盾,不可割裂。关于这种关系的诠释,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明白,陈清扬的确需要自己的屁股挨上两巴掌才能确定自己对王二的爱。那么显而易见,两性关系的唯一出口就是虐恋。

回到影像,我不得不提一下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性电影。布努埃尔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说事儿,连在银幕上出现赤裸裸的接吻镜头他都会觉得恶心;他创造的关于梦境和幻想的影像令人惊叹,就拿《白日美人》来说,里面的女性受虐幻想场景平静而有力量,是《索多玛120天》(展现的是强大权力意志下的扭曲,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是被恶意圈养的宠物和实验对象)和《Sweet Movie》(影片中的巧克力美人虽是百里挑一的处女大赛冠军,却已经在这个商业和物质的社会迷失)所不能匹敌的。

回到《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闪着母性的温暖的光,小个子的迪特始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只有回忆的和荒诞的基调才能成就些影像。而正是这种回忆的质感所产生的单纯和美好才能使观众沉浸在对女性的崇拜中。

 4 ) 兜售香肠,或伺侯英国国王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

    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于是和小个子上床。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问,你有多少钱?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5 ) 绝处逢生

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6 ) 我曾愚弄过的那段时光。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短评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2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5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6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不错。

7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12分钟前
  • mark
  • 推荐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17分钟前
  • gris-gris
  • 推荐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19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21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很文学化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24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26分钟前
  • 37°2
  • 还行

小人物的有趣

27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2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32分钟前
  • 厨房里的ATC
  • 力荐

赫拉巴爾。

36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7.7

38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43分钟前
  • shlaiyaya
  • 推荐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45分钟前
  • 开花的刺
  • 力荐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