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张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寻找手艺 剧照 NO.2寻找手艺 剧照 NO.3寻找手艺 剧照 NO.4寻找手艺 剧照 NO.5寻找手艺 剧照 NO.6寻找手艺 剧照 NO.13寻找手艺 剧照 NO.14寻找手艺 剧照 NO.15寻找手艺 剧照 NO.16寻找手艺 剧照 NO.17寻找手艺 剧照 NO.18寻找手艺 剧照 NO.19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2:32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工匠精神是否存在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工匠与精神

一个(前电视人)导演、一个司机(摄影)、一个(新手)录音,三个人组成的制作组,设备都是便宜的二手,画面常常局部过曝,还有些奇怪的滤镜和毫不遮掩的穿帮,构图、光线也没有讲究,基本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解说我猜是导演自己写自己念的(真实但不悦耳),歌曲是一个小河民谣乐手一人制作,这能有什么影视技巧可言呢,与那种一集一个人物可以讲30min、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精心的场面设计和调度、解说气势恢宏、充满种种“精神”的精良纪录片相比,这就像一个大学生作品。再看片子里的内容,向西再南下绕中国一周,去得尽是无人知晓的“穷乡僻壤”,拍得也是灰头土脸、鞋都不穿的乡村老人,就是这样一部全片毫不掩饰“贫穷”的纪录片,被电视台拒了20多次,最后却在B站获得近300万点击量和豆瓣8.8的评分。

也许导演刚开始想拍一部符合主旋律的纪录片,但当他们真正拿起相机,显然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让这部片子如此与众不同的的路。

制作者们抱着一种信念开始这段旅途,记录着手艺人们是如何工作、生活的, 他们大多都远离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做着中国人千百年延续做着的手艺——染布、造纸、烧瓷、做伞、打铁、锻铜、炒茶、绘画、奏乐、刻经板……,他们有的生活在两万人组成的桃花源(麦宿),有的在作坊或自家小店里,还有的就坐在自己家,一个个灰头土脸,仿佛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日子还在温饱线附近,而这正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这也正是我们数千年先人传递下来的温情和智慧,我们在城市生活好似以太久太久,以至于遗忘了这群还保留这这些技艺、并以此生活的劳动者们,他们分散在中国一个个看不见的角落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手艺,哪怕无人问津、也无人继承,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大众眼里多么稀有、有情怀,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手艺可能会就此消失。

但幸好总有人愿意去寻找。而张景及何思庚、喻攀三人,一寻就是八年多,整整五集,还在继续。或许这也是某种工匠精神,打动人的并不某一种复杂的手艺,而是手艺背后的人所携带的气息,隐隐讲着信念、热爱、梦想……他们从不高高在上,而只是做了一件事一辈子,就像他们的手艺一样,从自然取材,朴实无华,而这正是效率流水、塑料污染、核酸双码的城市,找寻不到的东西。

 2 ) 就这么回事:手艺人的真实现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谈什么情怀!

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套路。

通常CCTV系统的纪录片拍摄团队想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都会先联系当地主管宣传的部门或当地电视台。这些部门就会提前安排好手艺人穿好行头,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地里面,以表演的形式给导演和摄影来上这么一段。然后导演拿出朱军当年的套路对这些手艺人一通暗示、煽情加吹捧,让这些手艺人讲出一些或感慨或悲情或有内涵的道道出来,最后拍成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精益求精精神的伟大纪录片。

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条件并没有,导演他们没这个资源,不知道要拍啥的情况下就去了,基本上是逮着什么拍什么,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拍摄一下装修工人真的是挺可惜的,这可是目前中国存量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手艺人啊。

其实看过这个纪录片你就多多少少能明白手艺人是咋回事了,工匠精神又是咋回事。所谓手艺人就是一群由农民或准农民构成(没有歧视,我只是说他们的构成)在最恶劣的环境、使用最粗糙的工具、从事着最没前途工作的一群人。从这里面能找到工匠精神么?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因为太奢侈。当然部分因为为宗教服务的匠人是除外的,我觉得那也是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工匠精神。

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工匠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铺天盖地的了。后来想了想好像也就是从老罗开始喊以后才被广为知道的,加上最高指示的加持,工匠精神就成了中国人的某种追求了。

其实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是有很多误解的,这里提供一点我的见解,首先声明这个见解可能是很错误的,因为这只代表我现阶段的水平,但我绝不是想当然的胡说,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依据的,因此也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带有依据:

1、中国文化是有工匠精神传统的,看看我们留下那么多NB的文物就知道了!!

的确我们的文物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的东西,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确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产物。但这就能说明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么?我觉得首先要搞明白一点,这些东西是匠人们自己出于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还是因为需求方的强势压榨。

景德镇的瓷器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是匠人们自主对工艺的不懈追求,那么景德镇的瓷器应该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制作水准,至少应该是持平的。但事实上,明清两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都是前期质高,而后期质次。康雍乾的瓷器是出了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审美情趣从雍正开始盛极而衰,工艺水平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清晚期出品的瓷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认为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差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工匠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工艺、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从来都不是工匠说了算的。工匠都是老百姓出身,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需求出发点就是能用就得了。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被官方按照不同的需求要求着,遇到强势审美情趣高的皇帝,他老人家要这样要那样,下面干活的人谁敢不给他做出来么,甚至像雍正皇帝这样审美情趣高,又深度强迫症的老板,还会派个督陶官,整天耳提面命,这个你给我改成什么样,那个你给我做细点。不好好做你大哥年某某的下场你懂的(潜台词)。您看看,老板都事必躬亲到这个程度了,下面干活的敢不好好做么。请问这和工匠精神有啥关系,工匠们心中应该只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吧。

所以有工匠精神的一直以来都是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有资格深度强迫症,匠人们累的七死八活,冒着高风险职业病的危险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精神,吃饱饭保住脑袋才是要紧的。景德镇官窑的残次品率一直很高这个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来,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品质产品是用钱堆出来的,工艺提升节省成本这种事老板管不了那么细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在乎了。

2、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们什么都玩得转,所以我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

现如今我们又有钱了,全世界买买买,搞的前几年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物价暴涨。全世界大城市的房价就不说了,能源、矿产品、进口高档木材、珠宝、豪车、贵金属、甚至尼泊尔的菩提子也被中国人炒到天上。其实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明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明清家具大发展,我们买光过印度的紫檀,爆炒过缅甸的翡翠,导致亚洲象的大量死亡。但是否原材料的极大丰富就能带来工艺水平的极大提升呢,我觉完全不是这样的。

拿明清家具举个例子,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京做、苏做、广做,京做没什么好说的造办处的工艺,基本就是奢华路线,用最好的雕工最好的材料,基本和民间无缘。广做和苏做就看出区别了,广州地处沿海,是高档木材进入内地的关口,而实际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大明大清,从海外运进来难,从广东运到内地更难,特别是没有大运河的南部地区。因此广州的家具行木材丰富,而工艺人才不丰富,相反苏州人才丰富而稀缺材料。这就导致了制作方向上的不同,广做家具追求用料厚重,雕工繁复,工艺水平特别是家具结构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苏做则恰恰相反,工艺复杂榫卯结构的创新,工艺水平的进步从未停止,审美情趣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有人说苏州师傅做一把椅子做完了就很少的一点锯末,而广州师傅做完了一把椅子大块大块的废料、刨花一堆一堆的。由此可见材料的丰富不但无法带来工匠精神,反而可能会扼杀工匠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材料便宜就多用材料喽,工人便宜就多用工人喽,材料和工人都不缺的土豪就随意任性喽!

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的变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实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都没自己做过任何东西,而且还有一点强迫症的先兆。什么叫好,合适就是好。这跟找老婆一个样子,自己是个屌丝就找个女屌丝做老婆,非要非白富美不娶,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就算有这个想法媒婆未必答应呢!

大家都有装修的经验,实际上如果你选择全包,和工长或装修公司谈好了,把钱一付你就不管了,等搬去装好的房子时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艳。但如果你选择自己找工人来施工。每个步骤都事必躬亲,你就会发现装修过程你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你会发现这些装修师傅一点都没有工匠精神嘛!干活的时候能糊弄就糊弄,只要能达到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效果他们就满足了!不是拿胶对付一下就是东修西补给你糊弄好。这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民族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嘛!!

其实B站很多弹幕都能看到这种吐槽,比如那个日本万年笔的纪录片,就有“靠,塑料,什么鬼……”,“看到502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工业用胶,不是应该用天然的么”,“这是化学漆,怎么不用大漆”……

人就是这样,你又不懂人家的工艺,强迫症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作祟,就嫌东嫌西,你怎么不想想塑料的都卖几万了,用象牙、牛角、玳瑁(能不能做都是回事)这种名贵材料做出来的你消费的起么。工艺应该是用合适的成本做出相应档次的产品销售给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不然呢!全都追求顶级奢华的材料,无以伦比的工艺,做出来没人买,这种匠人有生存的空间么,就是再有情怀的社会也不能养一群这样的匠人啊。

总结

其实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二把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匠人的世界。你说他们有多高大上么,并没有。工艺水平多高么,并没有。反而是一个个灰头土脸,做着有时候甚至都谈不上适销对路的过时商品,生活在温饱线附近。但这就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

工匠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并没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即将也必然被淘汰的行业。也许会有一些进化,有些工匠晋升为大师,成为艺术家,有些工匠晋升为表演者,有些工匠被晋升为商人或者厂长,但绝大多数工匠势必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大潮里面。这一点既不必痛心也不必纠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相信世界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追求永恒,永恒是哪些小国寡民物质极度匮乏的民族追求的东西。

我们应该追求所谓“工匠精神”么,当然,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并不只是纯天然无污染、并不只是无限制的精益求精。他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矫枉过正。我们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气度,没必要去学小国寡民的小家子气。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工匠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发展适合自己的工匠精神。自信一些,千万警惕别给带沟里就好。

 3 ) 《寻找手艺》:因为热爱 所以信奉一生

看了《寻找手艺》,一部并不算精细甚至可以说是制作的粗糙的纪录片,因“土的掉渣”被电视台拒播,却可以让我从镜头中久久弥漫着感动却又有几分无奈。

三年前,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张景卖掉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而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就是这样一个没资金、没技术、没有专业出身的主创团队,最终历时126天,走遍23个省市,寻找到了199名手艺人,记录下陶器、铜像、英吉沙小刀、印蓝花布、油纸伞等144项传统手艺。

一群为了追逐梦想而自费的拍摄,谈不上盈利和投资,只是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怀。一行三人,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什么资金,有的就是纪录片爱好者的身份,仅此而已,却更让我感动。

“岁月不在,伴随着童年的手艺还在不在?”这大抵就是初心了吧。

配音自带吐槽,司机当上了摄影......看似段子的背后,真的是心酸至极,为了画面的真实,摄影者经常入镜,被称为正片和花絮并存的片子。平镜而真实,“土”的很走心。因为没有调研经验,曲阳一行算是废了,在百度上找到的桑皮纸旧工坊,也早已荒废,人去楼空了,剩下最后一捆桑树皮在角落孤零的控诉,多的是这样的枉费的路程,靠的是他们的乐观在支撑着。固然,阻力大,压力大,他们扛过来了。

做伞老人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两个老奶奶的最后的手工造纸,意味着当地的造纸术也要随之失传了;做陶器的大叔守着自己祖传400年的烧陶房拒不让地给开发商,却担心有一天他不在了,这些陶器也会慢慢消失.......

带我们目睹了纯手工品的一步一步制作,中国的“工匠精神”。制作羊皮筏子的抽离缝合,制作地毯的一针一线,制作乐器的一凿一敲,制作陶器的一张一弛,制作刀具的一打一锤,做伞老人的一定一拉......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制作时专注的眼神,欣慰带笑的眉眼,给人治愈的力量。 有人不禁会说,桑皮纸什么的手艺失传了,那是它被更先进的方法取代了,用先进工业更给我们生活效率。毋庸置疑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传统手工业的消逝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后现代工业的猛烈冲击,相比手工生产,机器工业完美的展示了它的复制化不停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手工业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这门手艺,宁愿自己出门打拼。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艺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而在我看来,寻找手艺并不是说要让传统手艺再度崛起,杀回市场,确实这太难了。而是要拍个纪录片保存下来,不让中华传统的一些优秀技艺成为空谈,彻彻底底湮灭于时代的进程中。 用旅游业支撑的羊皮筏子的生意,确实早已脱离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不知道让它存在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了。陶器的生产也开发成旅游景点,传统手工业靠第三产业支撑勉强度日,确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却无力挽回。

我们无力阻挡一个时代的变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支持传统手艺,让它有尊严的存活。也许关注的人越多,手艺就能消失的慢一些。宫崎骏曾说,“一切用心打造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灵魂。”他们孤傲而璀璨,捍卫着他们最后的尊严,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说接受一句赞美。

 4 ) 森林里的一棵树

梦想这个词被说烂了,说到现在仿佛成了一个可笑的贬义词。

可是我还是想说,导演是个有梦想的人。

整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第一部拍彝族漆器的那集,讲到漆器传男不传女,吉伍五各对漆器有着很强的天赋和热情,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来跑来给父亲帮忙,可还是被父亲要求去当老师,原因是适合女生。当她手捧着漆器,垂眼说了一句:“还是被现实打败了”,瞬间泪目。那个没说出口的主语是叫梦想吧。

一个是最后一部的结尾,拍到那些深藏于衣柜的一个个用小木签搭起来的模型,手机里一张张用扑克牌码起来的造型的照片,年少时期那些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支持的爱好,只能深深压在漆黑的角落,因为那叫“玩物丧志”。他说,以后不会再搭了,因为手抖已经搭不起来了。

想起那个关于要不要把爱好发展成工作的问题,在我看到喜欢做游戏的朋友满腔热情地加班,谈起游戏满眼放光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可是对我来说,如果把读书、看纪录片、健身这些当成自己的工作的话,光是想想就要窒息了。

想起前两天在豆瓣看的一个回答“用工作延续生命,用爱好救赎灵魂”,这可能是对我等普罗大众来说的最优解了吧。

 5 )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

纪录片《寻找手艺》观后感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 青稞黄了又绿, 听, 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 等你出嫁的时候, 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是《寻找手艺》导演张景在拍摄途中给自己女儿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幸福的桥梁。这个男人,为了心中一些最初关于艺术和赚钱,最终关于平凡与致敬的导演,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带着两台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摄像机,和他的草台班子“三人组”,拍下了中国199名手艺人,144项传统手艺......短短五集,豆瓣评分爆表,b站弹幕感人,观看整部纪录片,眼泪与欢笑,感动与惋惜,都久久留在心中。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制作不精良的纪录片。导演带着摄像师小蒋,以及司机何思庚、外联喻攀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300来个没有把握的拍摄点。导演自己说,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设备简陋,旁白业余,时常穿帮。可就是这部制作一般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难得的真。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山西柳林孟门镇桑皮纸、甘肃景泰龙湾村羊皮筏子、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油纸伞、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最令人难忘是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做傣族油纸伞的老人坎温。片子中老人做一把伞,犹如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失败,抿嘴,搓手,咬牙,重复,当一把伞终于完成时,脸上却无任何表情。以前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拍摄时,只剩下八十多岁的坎温。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寻找手艺,其实就是寻找手艺人,人没有了,手艺何处追寻呢? 让人忘不了的还有傣族造纸的两位老奶奶。当拍摄完毕,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奶奶都特别高兴,跟导演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我当时在镜头后面特别感动。没想到,后来这个片段也感动了看片子的人。弹幕很震撼,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放心吧”、“到东京了”、“到伦敦了”……边看边笑边哭的我,也打上四个字:到云南了。 片子还有一个小特色,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就像片尾曲唱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这些手艺人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工匠精神”,更不会和别人讨论“执着”、“文化”这些词,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只是在做,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相信我,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到第二集,甚至全部看完,你会发现,它有传统纪录片不具备的力量,你会忍不住向别人推荐这部宝藏片子。对我来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一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力量,我也看到了惋惜,看到一种传统手艺在时代大潮中逝去的惋惜。不由高唱一曲:黑鸟,黑鸟,你在哪里?

 6 ) 不忘初心

“行走在旅途中而忘记在行走,沉迷于爱中而忘记了爱。”——保持初心。 这纪录片让我想起之前看的《第三极》,又让我想起去杭州旅行时走马观花式地体验了油纸伞、刺绣、木雕的制作。我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看这一类纪录片,可能这让我体会一种在大城市里消失的纯粹与耐心,可能这让我更加深爱中华民族这个历史悠久的伟大的民族,震撼于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 影片中有一集介绍在藏区做铜佛像的大师土旦,每年从寺庙订单里赚来的大笔的钱又以钱或者真金佛像的形式捐赠出去。这样纯粹的匠人精神让作为导演的张景陷入低落,他说他曾以为自己卖掉北京的一套房毅然下决心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壮举此刻显得很可笑,因为即使是拍纪录片也存在投机的部分(我理解可能是指他的纪录片拍得好可能盈利吧),在土旦面前他自愧不如。这里让我想起李子柒,只有在这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她对传播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不管是国内视频网站上的高播放量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智慧的重视,还是油管上的千万粉丝让外国人有幸一睹中华民族文化。但是事情却以一种可笑的方式落幕了,李子柒被猜测视频背后有策划团队,随后也陷入各种恶意揣测中,刚刚去翻了一下她最后一条制作视频停留在一年前。又想到了一位朋友圈中的朋友,辞掉正职工作之后前往云南学习制作一项叫做“白族马甲”的工艺,现在还结合工作出品了手机壳,她跟我说她的计划是把全国所有的非遗体验集合到一个平台上。梦想是伟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她的梦想无法支撑她的生活开支,所以她要依靠做淘宝客维持生计。

以上所有这些人,让我思考艺术家或者传播艺术的人是否与商业是对立的?是不是有一丝想要赚钱的念头的艺术家都不配为艺术家呢?键盘侠们说来轻巧“你做这些不还是为了赚钱吗?”,但是这些并没有对非遗传承做出一星半点贡献的人凭什么对别人品头论足呢?不为财不为利的大师土旦固然让人敬畏,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那些挣扎在非遗传承事业上想要平衡梦想和生活的人横加道德绑架。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现在的网络环境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dageming,全民皆“兵”,深有同感。

 短评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5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9分钟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13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15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19分钟前
  • Xao
  • 力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24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2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30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35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36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39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43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44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48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3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57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60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1小时前
  • 消失
  • 还行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1小时前
  • 哗嚓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