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2012

恐怖片美国2012

主演:安·唐德,德瑞玛·沃克,帕特·希利,Bill Camp,Philip Ettinger,James McCaffrey,马特·索维托

导演:克雷格·卓贝

播放地址

 剧照

服从2012 剧照 NO.1服从2012 剧照 NO.2服从2012 剧照 NO.3服从2012 剧照 NO.4服从2012 剧照 NO.5服从2012 剧照 NO.6服从2012 剧照 NO.13服从2012 剧照 NO.14服从2012 剧照 NO.15服从2012 剧照 NO.16服从2012 剧照 NO.17服从2012 剧照 NO.18服从2012 剧照 NO.19服从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0:53

详细剧情

  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而Becky是一个希望得到收银员工作的年轻女孩。一个忙碌的日子,一个警察来电,指控Becky从一个顾客那里偷了钱,但是Becky强烈的否认。Sandra以她作为经理的责任感,遵从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这个选择开始演变成一场噩梦,悲剧模糊了合法性和理智,私权和谨慎之间的界限。

 长篇影评

 1 ) 《服从》:被低估的意义

随意的翻看了一下豆瓣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影片,大部分人都纠结于这个故事有多大的意义,或者反应了多少人性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回答这个故事有多大意义,至于那些热衷于讨论反应多少“人性”问题的部分,大部分是为了炫耀逼格的喋喋不休。

影片片尾指出故事源于真实案例,并且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美各地大约发生了70多起类似案件。但这样的样本大小似乎仍不能说明问题:大部分人可能仍然认为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势必会扮演年迈卡车司机一样的角色。毅然拒绝“警察”“不合体”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对于故事意义的怀疑。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米尔格兰姆著名的“电击实验”。以下部分文段来自百度百科。

电击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这个实验本意在验证关于参与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分子可能是出于单纯的对权威的服从的假设,但实验最终却得到了轰动当时心理学界的结果。

1961年,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拿到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担任“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请继续。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从这个实验中不难看出,出于对于”权威“(负责怂恿参与者的实验人员,依据实验设计,该实验人员身穿白色大褂)的顺从,65%左右的人都选择了不断电击。这样的结果甚至震惊了米尔格兰姆本人,引发了他对于人性的怀疑。而电影故事和这个实验的契合程度让我觉得已经无需再赘述。65%这个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故事的意义:人群中的大多数在面临这样的情景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旁观者眼中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的是电击实验中无论是拒绝电击还是持续电击的人都不具备理想化的人格特征。可能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拒绝电击的人应该是一副典型自由派精英的样子:吃有机食品,提倡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等等等等。而服从于权威的那部分则是典型的保守派:有坚定的信仰,反对堕胎更不用说同性婚姻。

而根据在21世纪初对当时实验参与者进行的一项采访中,一位拒绝电击的人在回答为什么要拒绝时首先提到的是”他的心脏受不了“,同时,他已经是一位参加过越战,反对环境保护主义,在石油公司担任高管的老人。而另一位在当时选择继续电击的受访者则在纽黑文地区的一所小学担任老师,是一名同性恋,和一名固定的同性恋人过着不追逐物质的平静生活。

他们均表示应为参与了这项实验而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拒绝者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拒绝行为的自豪,而服从者则在日后积极参加维护同性恋权益的运动,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活跃分子。

所以,整个故事的意义绝不在于简单个案所反映出的人生悲喜,而是通过实例阐述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派所坚持的观点: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性格(人格),而绝大部分受外在力量决定(情境)。

 2 ) 关于一些人认为事情很白痴,电影很傻逼的,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实大家觉得剧情不合情理,这可能是大多数观影者的看法,我开始也这么觉得.但是仔细一想却也不尽然.此文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其他想法欢迎交流。
       首先当时的情况是,店里的冰箱没关导致很多食物坏了,而马上就是周五狂欢夜,有大量的顾客来吃饭,要命的是还有一个没表露身份的检查员.女经理本来想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她的能力却没有那么好,结果开始营业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8分钟左右的烤焦的薯条和店员被弄坏的指甲就是证明。而经理也在为迎接秘密检查员而布置任务。这时候有人叫她,说有个警察打电话给她,让她打回去。她先入为主就有了对方是警察的印象。
       然后就是女主角辩解,每次当她要跟那个所谓的警察辩解的时候,那个警察都会让他冷静,然后把电话给别人。在17分钟时,警察说到他也在跟区域经理联系,在经理质疑警察所提的要求时,警察都说这是标准程序,打消经理和其它执行行为的疑心和顾虑,让他们认为他们按照警察所说的做才是正义的,道德的和符合自己职责的,因此虽然许多人对警察要求的行为开始都有质疑,但后来都屈服了。在我们开来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真正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是符合警察说的“道德”的,而且是在帮助女主角。
       接着在经理将衣物放到车上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经理对于店员偷钱是怀疑态度,之后由于男店员弄错顾客的单子的事情,经理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加上警察说女主角的哥哥是毒贩,使得经理认定了女店员偷了顾客的钱,因此在38分钟时她就对那个男店员说“她偷了一个顾客的钱”。此后,男店员因为和女主角的哥哥相识,而且(可能)暗恋女主角(猜测),因此拒绝了警察的无理要求,并在后面一直关注此事。而经理的未婚夫因为喝了酒,加上(可能)本来就有色心(他对警察的指示执行得很彻底,用命令的口吻,不像经理那样有所顾忌,并与女主角用商量的口吻交谈。)
       最终,在警察的诱导之下,杯具发生了。另外看了评论之后我特地百度了下路西法效应,确实如此。就像结束时经理说的,当时她将那些对女主角不利的因素都忽略了,沉浸在自己做“专业的警察代理人”的职责敢和使命感中。而快餐店的特殊环境则导致了店员习惯于服从上级的安排,导致了经理服从警察的指示,警察则在指示中不断强化(用鼓励和奖赏)经理的“正义感”。

 3 ) 该上当的还是要上当

很值得深思的一部影片,很真实,情节很简单,一个骗子电话导演了一部猥琐的闹剧。

开始只是轻描淡写,看起来绝对无害,一步一步引君入瓮,到最后一步时已经完全超出底线,让旁人看来匪夷所思完全无法理解,但局中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心理学在犯罪层面的典型应用。一旦建立了信任模式和排他模式,人很难改变固有心理态势和思维定式,人会下意识回避所有对固有思维定式不利的证据,这也是国内越演越烈的电话诈骗的心理学基础。

不要怀疑为何店长不直接打电话到警察局询问,为何不否定电话里的要求,难道她真的傻吗?不是,这是因为她一开始就确信,并通过一系列她以为符合警察行为模式和合理的理由,确认电话对方就是警察,所以她建立了信任模式,在她思想中她完全没有犯错,她只是在做一个善良公民应该配合警察做的事情,她也感觉到了不妥,但女孩既然能接受,那问题应该不大吧,所以店长就这么想当然的做了。身在局中,她的每一步都是前面一步的进一步而已,她没有遇到反抗,没有遇到质疑,没有遇到需要动脑解决的问题,一切简单的按照电话里的要求做就好了,于是她就做不用思考的做了让女孩脱光的事情,这就是人的心理。

也不要怀疑为何女孩不防抗,为何女孩会让人做绝对有辱人权的事情,为何女孩不报警?一样,她也只是一步一步按照电话要求在做,她认为她在洗脱自己的嫌疑,尽快了事,为此她愿意付出一点点代价,但随着要求的提升,她开始犹豫,但每一次要求的提升都是前面的一点点扩大而已,前面都答应了,如果拒绝后面的要求,前面不是白费了,而且看来进一步的要求也就是提升一点点难度,忍忍就过去了,于是女孩也就接受了。但假设一开始如果电话里就要求女孩被一个男人猥亵打屁股,她绝对会跳起来拒绝,但片子里是一步一步的进行,所以她也一步一步的退让,最后就变成接受这个匪夷所思的结果,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至于其他参与的人,出于不愿意惹麻烦或者间接信任的思维定式,都被操控了。

这部电影很有意义,其实国内完全可以拍一部,电信诈骗被骗的电影,就像新闻里,一个老人被电话诈骗到银行汇款,柜台人员提醒他,他还坚持要汇款,最后打了起来,警察到现场还不信任,直到他要救的亲人打电话过来,才恍然大悟。

最后补充一点,哪怕看了这部电影,如果遇到诈骗被骗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因为你是斗不过天天处心积虑费尽心思妄图用各种手段骗你钱的骗子的。至于你现在能明显发现骗子的电话诈骗手段,只是因为骗子采用的是最低级最经济的手段来骗最容易上当的人,犯罪也是要讲成本的。

个人以为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不是广而告之,有这种犯罪模式,因为犯罪会不断创新,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最新的犯罪模式。所以只有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权利界限在那里,知道那些事情对方越权了,才会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比如,本片中,如果店长和女孩知道,在没有女警的情况下不得搜身,在没有法律手续的情况下不得搜查,在没有法官判决的情况下不得处罚……这个事情就绝对不会发生,就这么简单……

 4 ) 感觉上个7,8分是可以的。。

骗子的操作其实也很细腻,让我想起了那张“九宫格推出可乐也是粽子”的图片。每一步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结果很夸张。最后的男人进房间的时候,看到女孩坐在那并且电话里要求他性侵这女孩,肯定觉得这是不是疯了

话说这大妈也是鬼迷心窍,想当个头头结果谁都不鸟他,演个好警察的手下一定让她很飘飘然,

 5 ) 诈骗不图钱,只为夺取你的贞操,这又是一部让人恶心的好片

前几天,加拿大一连发生了多起华人学生失踪案。

后来经过警方判断,这是一系列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话诈骗。



电话诈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虽说手段各式各样,方法大多又拐弯抹角的,但最终总少不了类似「银行账户」这样的关键字。

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然而总有一些更加高级的骗术。

它不图钱,只要你的贞操——

《服从》
Compliance



故事发生在一家快餐店。

那天正好是个忙碌的周末。



在开过早会之后,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进入了工作状态。

可就在这时候,店长桑德拉却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警局的电话。



根据对方描述,她很快就锁定了目标。

金发,年轻女孩,大约19岁?

那无疑就是收银员贝奇没错了。

尽管贝奇坚决的否认了这个罪名。



尽管他们每天朝夕相处,也都互相了解对方的人品。

但桑德拉还是选择相信警察。



警察说,如果严格按照流程,贝奇也许会被关上个几天。

但要是立刻就能搞清楚状况,事情就用不着那么繁琐。



好。

那到底怎样才能立刻处理好这宗案件?

警察说,搜身。

就这样,在警察的遥控指挥下,桑德拉搜了贝奇的包,也摸了人家的口袋。

然而结果却是,她根本没有找到所谓的赃物。



没有找到并不代表她就没偷啊。

反正警察很执着就是了。



你没看错,他说的就是脱衣搜身。

而贝奇,居然也答应了。



这全身都光溜溜的……可以证明清白了吧?

当然不能。

因为警察说——

小偷总爱在内衣和内裤里面藏东西。



接下来你们应该能猜到。

按照这位警察的尿性——

贝奇确实是裸了。



看到这里想骂人?

先别慌,因为这才刚刚开始。

“有时候有人会在衣物里面缝上夹层,没有受过训练你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在放她走之前,我们还要再检查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在警察赶过来之前,贝奇她不能接触到自己的衣服。



没办法,桑德拉只能给她一件围裙,很勉强的才遮住了贝奇的身体。



后来,因为店里特别忙的关系,桑德拉只有通过和别人「换班」的方式来监看贝奇。

而这个别人——

警察他又出了一招。



终于,变态按捺不住了。



而且每换一人,他的命令都是一样。



他不停的发问监管人。



从胸部检查到私处。



然后再对贝奇施以暴力。



直至最后的——

性侵。



真·哔了狗一样的心情。

但我并不想用压抑来形容我感受。

为啥呢?——

用一通电话遥控作案几十分钟?是导演太傻逼还是把我们观众都当蠢逼了?



而就在我质疑他们外国人智商的时候……

这一行字,可以说是非常的触目惊心了


现实中,当事人总共获得了600多万元的赔偿

不仅如此,在美国的30个州有超过70起的同类事件曾被报道。



更可怕的是,这些施暴者,他们还拥有强有力的帮手。

比方说贝奇一案,桑德拉就算是一个。

作为店长,她平常很有指使人的派头。



似乎不管什么事,都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就连“警察”都夸她——

协助办案,你很专业。



通话的过程中,她能和对方谈笑风生。



可在贝奇向她求助的时候,她却也能冷漠无情。



她相信警察的话,只是想着赶紧了事。

她说,只要他需要,她都会照做。



很明显,这场悲剧,桑德拉是施暴人之一。

而至于贝奇自己,她也不是单纯的受害者而已——

“当他让你脱衣服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拒绝?”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必须得这么做。”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抉择本来就容易被情绪,权力,智力,社会规则等等所影响。

也就是电影中所提到的洗脑。



尤其是在面对警察这样的权利象征。

因为人性的脆弱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所以有不少人都会丧失最基本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面对不听话的人时,“警察”就会强调自己的身份

这事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印证过。

“那时候,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曾进行过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来探讨人们对于权力的反应。他找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作为受试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受试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受试者便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可还是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了最后。”

很明显啊,在强权下,最轻松的做法大概就是服从。

至于底线。

就算了吧。



都说生活中人人冷静智慧,可灾难一至,又都是无头苍蝇。

所以,请你无论何时何地,请你都能保持警觉,勇敢说「不」。

 6 ) 电影的真正意图----个人理解

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快餐店里的人都好SB,一个个都法盲,一点正常的意识都没有。也有之前的评论说是司法制度过于强大。我并不认同他这几点。
影片中,店员多次表示不理解,这显然表明他们对于这事情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每次被那人说了几句话后继续执行他的命令,这是为何?显然,他们不想因为假如那是真警察而不执行命令而受到责,这可以说是由心理暗示决定的:假如是真警察,那么为了避免口实肯定要按照他命令执行。假如那不是真警察,店员们也清楚就算最后证明是假的也可以说成是“我也是受害者,只不过所受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说,导演可能想表现出,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而导致失去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这个问题

 短评

这片中国人来拍就是《法治在线》,有那个必要浪费胶片吗?

7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怎么连最起码确认执法人员身份都不去做!

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还行。"咬咬牙赶紧了事""我可不想和这个事有啥关系"促成了事情深度发展,也没有多荒诞,第一个人相信"警察"然后对接下来的每个人这么介绍时就造成了一种信任暗示,所以说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中年妇女是社会不安定元素阿

13分钟前
  • 米没了
  • 还行

看得我这个生气啊!警察办案都用电话指挥啊!?说脱光了搜身就让搜啊!?女生衣不遮体时不相干的男士能在场啊??片子讲述的如此漏洞百出、低级的犯罪案件,所谓的经理就如此应对啊?就算小学不毕业智商低,那以上的人之常情都不懂吗!?悲催的是: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且不止一起!

1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较差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很荒谬,但确实是一起真实事件,不是心理实验啊。

19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硬了。

22分钟前
  • 永泽
  • 还行

赤裸的讽刺与深刻的警醒。这个看似荒谬的真实案例,一方面是对人性丑恶和愚昧的自视检醒。另一方面则是对机械行为与惯性思维的直面讽刺和批判。非常优秀的低成本剧作。

2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一通电话居然能骗过那么多人进行那么长时间的性骚扰。人要时刻保持理智,不要被强势所吓怕!

29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这部电影看得实在让人太不舒服了,让人有忍不住想打人的冲动。同时,由于这个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你似乎又不能将问题归罪于创作者。因为确实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或者,唯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有时遇到类似的事情,兴许也未必会很清醒。所以,还是多长点心眼儿吧。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煎熬的观影经历。注定成为年度最受争议电影之一。放映后引发了强烈争议和讨论,也算是本片的成功。看得出导演也是带着疑问和好奇来拍,喜欢这种心态。演员出色。至于内容,汉娜和浪潮学生们的盲目与本片展现的日常“蠢事”受到相差千里的舆论待遇,但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为我们展现出两者间惊人的联系。

36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推荐

他们吃的炸鸡了加了什么吗。。。

40分钟前
  • hakkaking
  • 较差

哇!太对我个人胃口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小格局,极少的出场人物,极具现实性的题材和意味深长的结尾。结构精巧叙事直白紧凑。但从真实事件的角度来说,故事中的人都好白痴,很容易被揭穿的骗局却落得如此悲剧。但是细想下来,特定的工作场所铸就特定的人群和思维模式。服从其实有时是人的本能,可怕

4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Sandra其实是出于对Becky的反感才一直配合的吧!

47分钟前
  • Giosuè Ψ
  • 推荐

只能说老外都太实惠了,在中国,法院传票的电话谁没接过?

48分钟前
  • 赵无乱
  • 还行

本片再次证明了两个简单的道理 1)脑残者周围都是脑残 2)没有什么比脑残更可怕 另外 看好导演成为第二个迈克尔·哈内克

50分钟前
  • 背包上学上成驴
  • 还行

天哪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圣丹斯佳作-题材非常好,一个恶作剧导致了一场不可容忍的性侵犯事件. 看完片子第一个感觉是片里面的人的行为都很白痴. 回头想想, 其实我们都在服从, 很多事情别人说你应该做, 我们就去做从来没有想到黑白对错. 服从, 短时是一个行为,长久就成了习惯

59分钟前
  • 包子岛
  • 还行

在此片播放近大半的时候我开始骂人了,讨厌这处处不合理的故事,胡编乱造!当片末提到此案件在美国发生七十起时,我他妈彻底懵了!我相信这世上像片中人物如此傻逼的人是极少的,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是这电影没有还原真实案例,给一星,去你妈的,表示我的厌恶!!

1小时前
  • Ares
  • 很差

小成本不错的配乐和群戏,从露点戏开始有点失控,好在没有烂尾。娱乐性的不适感大于实验性。

1小时前
  • 高压电
  • 还行

导演的出发点是很善良的,他想通过解析一件电话诈骗案来告诉大家谨防骗子,或者更进一步,分析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当然这正如他自己放映后说的,他自己也不懂。所以很简单,电影没拍好,更别期待大家看出什么所以然了,这就是一群笨蛋做出的傻逼事。。。就是台上试图解释的几个心理学专家实在太可怜了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