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记录片香港2016

主演:阮大勇,许冠文,钟镇涛,张同祖,马荣成

导演:许思维

播放地址

 剧照

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2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3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4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5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6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3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4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5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6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7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8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19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33

详细剧情

  《海报师》是关于香港艺术家阮大勇先生的真实纪录电影,涵盖阮氏生平事迹、作品、艺术成就及其对华语电影文化的影响和贡献。阮大勇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1950年代随父移居香港,1976年凭手绘《半斤八两》电影海报成名,其后创作海报超过200套。代表作包括:李小龙、许氏兄弟、麦嘉、周星驰、成龙、洪金宝的功夫喜剧电影系列。

 长篇影评

 1 ) 时势造英雄

论画技,现在水平高的画师很多,但阮大勇的成功离不开那个年代。可能是我从小也有绘画的爱好,所以看过此片,对阮大勇传奇的经历有不同于别人的解读。回想起日漫盛行90年代,在书摊的角落里还是能翻出香港本土漫画的,其画风明显受到阮大勇的影响,可惜在故事情节,分镜表现等方面,与日漫差距太大,最终昙花一现。阮大勇的海报以人物表情夸张见长,在一张海报中,把电影里主要情节提炼表现出来,最难得的是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能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海报,这是阮大勇的传奇,更是香港电影的传奇。丧妻后的阮大勇重拾画笔,画技更加精进,线条张力更具有弹性,而让我更加尊敬阮大勇的是他平和谦逊的心态,从他给自己画室命名三退轩变可知一二。

 2 ) 海报的一代宗师

如果你熟悉并喜爱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这部纪录片绝对不要错过。“冷面笑匠”许冠文的儿子许思维的第一部执导电影,虽然拍摄的手法稚嫩,但详实的记录和众多海报勾起了太多早已淡忘的往事。特地安排久违的朋友相见,让人觉得温情满满。许家三兄弟带携了刚出道的阮大勇,阮大勇海报的妙笔生花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辅相成,彼此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阮大勇是上天带给香港的礼物”,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时代造英雄,六十年代从内地抵达港,他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为这份繁荣添砖加瓦。难得的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直保持谦虚,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真是大师的风范。电影海报不仅仅是一份宣传品,也是艺术品。随着手绘海报的日渐式微,老去的匠人们退的退走的走,往事只能回味。那些人物神韵拿捏得当,制作精美的手绘海报已经不多见了。 禁不住截了近两百张图,从海报到素描,从水彩画到雕塑,整个八九十年代最红的香港明星几乎一一数尽,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张海报就能想起整部电影的剧情,演员在那个场景里的台词,阮大勇不愧是香港海报的一代宗师。

 3 ) 观后24小时有感

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以为港片的封面就是那样,我也不知道那是画出来的,我更不知道那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一介凡夫,只能从平凡处仰视其伟大。阮先生的能力是从小就体现出来的,但是其发光处也是中年时,甚至也不得不说,需要感谢许氏兄弟这样的贵人。最可贵处,是阮先生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模仿自己的画风,只是让他们自由发挥。而且,最开心的事情还是那份炒饭。

他本人也提到,十几年后再提画笔,会更自由,因为不再为温饱而愁。同行也说,他后期的作品更加自由流畅,我相信这里不单单是技艺,更重要的是心境。看一部作品,学一个人,不是看看就好,我会试着去学习他的那种创作时的状态,那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本质。

有这么一句话叫:齐白石画不出阮大勇,阮大勇也画不出齐白石。艺术应该是没有国界没有高低的,虽然生活始终被经济和政治摆弄,但是文化的价值,或许真的应该“五百年后论高低”。影片中的话不再一一引用,因为每一句,都有其可取、可贵之处。

阮先生描绘了一个时代,致敬!

 4 ) 工匠精神如何薪火相传?

《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是第六届百丽宫香港影展放映的第二部电影。从观影开幕式到第一部《鸡同鸭讲》放映完毕,我就感慨《鸡同鸭讲》的海报真是绝了,鸡鸭的形象真可谓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令人一看就回想起小鸡造型的主演连过马路都扇着翅膀的憨态可掬,完全没有1988年的时代隔阂感。然后看完第二部电影,才知道这幅匠心独具的海报就是出自大名鼎鼎的阮大勇。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的公报中,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了“工匠精神”,我们的民族应当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拿出体现核心竞争力、时代品质和文化魅力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阮大勇获得专业精神奖实至名归。只是,我们越宣传什么,某种意义上,恰恰意味着我们越缺乏什么。反观阮大勇先生的后人,女儿儿子都是跟别人学习绘画,让人对他前无古人的“工匠精神”有着后无来者的隐忧。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许思维先生也来到交流现场分享拍摄心得,先生十分了解阮大勇大师,却很低调谦和,只用背影、声音和照片出镜。很幸运能和他当面交流,更幸运的是我得到了他签名阮大勇先生设计的海报,心满意足。

 5 ) 专访许思维:《海报师》阮大勇的背后,有一间「活化旧物」的「老许记」

1988年7月14日在香港首映的《鸡同鸭讲》,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80年代,西方快餐大举「进攻」香港,对新事物的好奇及对中西食物的对比,令人产生「中式食物不卫生、餐厅装饰不美观」,而西式快餐「效率高又美味」的印象。烧鸭店「老许记」和对面的丹尼炸鸡店斗得不亦乐乎,而烧鸭店的老许最后竟成了炸鸡店丹尼的救命恩人…… 这部电影由饰演老许的许冠文投资拍摄,获得暑期最卖座票房纪录。那时的许氏影业在香港名字响当当,而那年暑假,即将出国留学的许思维年纪尚轻,他坐在戏院里,看着父亲主演的戏捧腹大笑。近三十年间,许氏兄弟减少拍戏,许氏影业这个公司和品牌,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念旧」的许思维经过十几年商海沉浮,在不眠不休修复旧片时重新欣赏这套戏,发觉即使在今天,当中内容都很有现实意义。 「沿用许式影业品牌压力太大,不如打个擦边球,加之《鸡同鸭讲》是旧年我修复的第一套戏,受剧中名称影响,所以现在就叫『老许记』吧。」许思维笑称。在纪录片《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艺术》中,老许记几个字颇为醒目,旁边的可爱鸭仔憨态可掬。一间旧公司,就这样以趣致的方式,重获生机。 从「一家人的纪念」,到「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老许记」的第一个作品,不是《烧鸭》,而是纪录片《海报师:阮大勇的插画技术》。七、八十年代那些栩栩如生、构思独到的旧电影海报,多半都出自阮大勇这位「消失」很久的海报师之手。 彼时绘图软件还未普及,海报上的细微末节都需要落笔去画,1977至1992年间,阮大勇在工作室的铁皮门上画下将近200幅电影海报,产量可观,更不难想象背后的工作量——他唯一主动争取的工作,电影《半斤八两》的海报,便耗费了足足十个夜晚。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虽显夸张搞笑,却生动彰显了每一个人的神韵,海报画面更不是随便选取电影中一个镜头便了事,而是结合几个重要的场景,再巧妙加以组合。1981年的《摩登保镖》便是典型例子,而电影中也详细分解了这张海报中涵盖的片段。 「阮老师的人生故事和作品很丰富精彩,任何人即使拿手机拍应该都会很好看」,《海报师》试映后取得不错反响,许思维面对好评谦虚答道。不过这部片之所以特别,除了阮大勇本身的画作独特、人生经历值得一书外,许氏兄弟和阮老师四十年来的缘分交汇,也是一大看点。 起初,许思维和大部分港人一样,对于阮大勇,也是「只晓其画、未知其人」,直到公司推行卖老片蓝光盘送海报活动,他被太多人问及阮大勇的海报,才逐渐有了清晰概念,并透过「海报王」林家乐的Facebook,兜兜转转联络到阮大勇老师。之前在内地经商的他第一次拍片,本想「作个记录」,把这些有趣的片段分享给家人,很多片段甚至是以手机、相机直接拍摄。后来随着素材时长增至五、六十个钟,他决定将之好好整理,分享给更多的人。 四十年间,虽在纸上对着真人相貌画过无数次,但阮大勇真正与许氏有面对面的接触,不过三两次。多年前,他和许氏兄弟围坐一桌,商讨《天才与白痴》宣传事宜,在阿Sam的车中,把《半斤八两》的故事细细记入心底;多年后,在《海报师》里,「冷面笑匠」许冠文指着当年的海报笑着说,「我真人看起来有那么夸张吗?」二人搭肩合照,如同多年不见的老兄弟。当年他们创作这么多作品,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香港;如今大家带着感恩重遇,仿若唤醒了一个时代。拍《海报师》这件事在许思维眼中,「像是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有了个大团圆结局。」 许思维本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讲述阮大勇的故事,但一是自己不擅担当主持角色,二是阮生并非对自己的事侃侃而谈的类型,他决定找些与阮生合作过的同事、上司、他画过的演员,甚至是绘画的行家,来侧面展示阮生作品的独特。透过他们,观众进一步了解到阮先生的生花妙笔:祁文杰称「全行找不到一个比阮大勇好」,钟镇涛赞其是「当之无愧的海报之王」…… 上月,阮大勇50年作品展于湾仔举行,到场人士一边欣赏海报,一边赞不绝口,一时间,「阮大勇」这个名字,似乎以来势汹汹之势,回到了大家的视野,成为「一代人集体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说,展览及电影放映后,因为性格和善,来者不拒,阮老师的facebook好友已飚至三四千人,他的日常工作更是繁忙,虽累,但也开心。 「old is new」,让「旧物」不止是回忆 许思维说,阮大勇老师身上,有令他觉得很可贵的「那代人的价值观」:他们不会给自己「戴高帽」,说自己有多宏大的志愿和理想,反之则心态平和,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无非是为「搵食」,正如许冠杰的《鬼马双星》中所唱:「为两餐乜都肯制/前世/撞正输晒心翳滞/无谓」。阮大勇在《海报师》里讲,自己「并无那么喜欢画画」,可他的作品,却又令观众赞叹,令行家欣赏。这种「才华横溢而不自知」,或者说是并不以此恃才傲物的谦逊,让后辈深感亲切,很乐意与他相处,而经过电影的拍摄,许思维和阮大勇的关系也变得密切。 喜欢这部电影和阮大勇画作的,除了「集体回忆」的一班人外,还有一批没经历过许氏兄弟的电影时代,却欣赏阮大勇绘画风格、喜欢设计和绘画的年轻人,这点令许思维有些惊讶,同时也觉得很欣慰。在时尚界,怀旧风潮隔三差五便华丽登场,别的领域也一样——每当有旧的东西被挖出,当年的人总免不了一阵唏嘘,觉得旧时无限风光,今日只剩断垣残壁,云云。许思维希望这「唏嘘」能转化成正能量,正如他在影片的结尾反复强调——阮生如今也拾起画笔,尝试不同的画风,甚至着手做起了雕塑。 时代日新月异,沉浸于过往幻梦于事无补,认真过好当下生活才是正经事。前一刻拍摄的纪录片本身,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修补」。《海报师》特别场第一场上映后,观众虽十分买账,但多少遗憾于这部58分钟的纪录片「不够看」。最近,许思维针对这些建议,正试图往影片中加入一些内容并推出特别版,希望这部片能在「不闷」的基础上,变得更丰富深刻。 除了《海报师》,「老许记」还在持续推出许氏兄弟经典影片的蓝光盘,将来亦有可能把镜头对准年事已高的许氏兄弟。Youtube上有个叫做「走进老许记」的2分钟预告片,旧片高清修复前后的画质对比令人咋舌。「以如今的审美眼光,年轻人看惯靓嘢,见到旧画质就无兴趣」,许思维说,但修复之后,一早对老片好奇的年轻人便能顺利找到观看。虽然很多人未买蓝光盘,在网上看了搬运的修复盗版,但「也是好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戏」,许思维笑言。 北漂十年做生意的许思维,如今回到香港,愈发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周末,一家数口集体出动,吃饭看戏,不亦乐乎。平日里的许思维爱看人物传记片,讲述美国乡村蓝调歌手Hank Williams故事的《I saw the light》,着眼The Beach Boys灵魂人物Brian Wilson的《Love & Mercy》,有关荷里活编剧的《Trumbo》,都是他最近的片单。讲到兴起,他还特意跑到房中,确认刚刚看过的片名。这些片子,或许也在无意间影响到了他自己拍摄的作品。 旧年他在台湾美术馆看到「old is new」这句话,深有感触。拍完《海报师》的他,想继续带着「老许记」,记录身边的旧人旧物。「趁他们身体硬朗,趁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记录,趁一切都来得及。」许思维说。这些包裹着浓浓情意的影像,也将从下一刻起,变成珍贵的纪念,并继续影响生活在未来时空的人们。 原文发布于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9/07/010041156.shtml

 6 ) 那个

download了一大堆剧集和新片包括《黑镜IV》却都没想看的冲动,最后点开了这部纪录片,竟然看的津津有味… 《海报师》讲述了伴随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位海报巨匠阮大勇的创作生平和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海报都出自他之手,每幅海报都是堪称经典的艺术品。阮大勇所处的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是香江的黄金岁月(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也是香港电影的巅峰年代,辉煌灿烂,无与伦比… 这部纪录片是许冠文的儿子许思维的第一部作品,拍摄手法平铺直叙并无特别,却像阮大勇的海报一样,随手拈来,大巧不工。

 短评

什么都没说。好在看到了不少经典海报。

2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还行

影片本身只是及格水准,为阮大勇的海报艺术加一颗星。阮大勇创作了超过200张电影海报,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在我心中,阮大勇最好的作品却是他在2007年重拾画笔时为亡妻画的两幅素描画。这两幅画,阮大勇画的分别是阮太太年轻时和老年时的样子,饱含深情。

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論拍攝手法和表現形式,的確青澀如學生作品,但言語間呈現出的真誠和情懷,卻能令哪怕未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人動容,很多片段莫名讓我想起日本的《拉麵之神》。紀錄片,做到全面調查、搜集,情感線索貫穿始終,就很好。導演許思維是許冠文先生之子,有特別的情感聯繫在,果然表達更動人。

7分钟前
  • 凌麦儿
  • 推荐

剪辑处理得偏向于电视访谈了,尤其是一些阮大勇的片段和话语,本来可以深入的,却被硬生生的PASS掉了,或者被导演的几句画外音给“概括”掉了,挺可惜。尤其对于想知道一些海报创、制细节,而不是时代八卦的观众来说。

9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主要还是因为对电影海报师的记录,还是人物选取让我喜欢,而且里面也了解了不少趣事。

12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一份滑蛋虾仁饭,一杯雪糕,赛神仙啊~实在可爱的老头子,和徐氏家族零星的口述历史,带出了港片黄金时代的点滴温馨。就纪录片手法来说其实挺糙,但其中的真诚让人感动

16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看的重点基本在人身上了,第一次拍纪录片的许导却很成熟。这个为香港电影工作了五十年的老先生令人钦佩的不仅是技术,重要的是技术背后那份匠心。

17分钟前
  • 安宕宕
  • 推荐

结构非常像古典小说,欲扬先抑做足铺垫,所有人都在赞叹,所有人又都说他的神秘,制造了很好的心理氛围并交代背景(社会、时代)。然后进入主角的世界,从现在到过往再到这个纪录片造成影响后,条理性非常好。他作品单幅中的空间感、人物的关联性都非常强。由衷敬佩这样手艺高超同时又很有品位的大师。

20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落寞的香港,孩子们靠父辈的余光续命。

22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那些海报确实是太精彩了!也勾起了很多的回忆!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比较简单,感觉素材是一个短时间采集的成果。主要是访谈,回忆。但是比较有章法,思路清晰,全片看完觉得很有趣,很有感慨。在一段黄金时代、风云时代,多少美好的东西创造出来了。有实力的人赶上这个时代,太幸福了。

2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题材不错,拍的无聊,简直像是一个画集和画展的宣传,像是自己的小集会和商业互吹。

30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较差

喜欢收藏的我当看到那些真迹时甭提有多激动了,导演对于阮大勇的寻访虽来自父辈渊源,缘起打开仓库看到熟悉的香港黄金年代的经典手绘海报,从好奇到崇拜真挚的感情贯穿始终,让更多影迷了解到它们都出自于这位不为人知的大师之手,而他的为人谦逊勤奋和才华与艺术品似的画作一样珍贵。百老汇见面加长版

34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电影海报师一直都是备受忽略的职业。在经历了40年的洗礼后,许思维能记录下阮大勇这位传奇人物,让年轻一代重新发现老一辈的旧有传统,看到那个时代最原始淳朴的匠人精神,重新重视电影海报创作者,这就已经足够了。

3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拍得一般,泛泛而谈,不入心。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严格意义算是访谈录吧。人物魅力加分。大概就是香港的匠人精神吧,非常健谈可爱的老爷子,来者不拒,找不到结婚证,抱狗狗出来见客,爱吃叉烧,站着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爱画画。如果出作品集,一定要买。

42分钟前
  • 还行

70分钟长,多访谈,偏花絮类“纪录片”。倒凑成一段姻缘,也是不错。这些幕后的幕后不知有多少,在风云际会的七八十年代随社会浪潮涌起又伴随政经变迁淡出,都是一身好故事

44分钟前
  • 山下猫
  • 还行

狀態,大勇

47分钟前
  • 还行

访谈略清水

4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8.6/10

49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非常差的纪录片。只凭访谈陈述事实,毫无线索穿引故事生平,应该只能算一个访谈节目。如果不是这个题材我还挺喜欢,两星都不会给。

5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