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

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刘杨

导演:孙辉,冯冯,杨紫云,周全

播放地址

 剧照

光语者 剧照 NO.1光语者 剧照 NO.2光语者 剧照 NO.3光语者 剧照 NO.4光语者 剧照 NO.5光语者 剧照 NO.6光语者 剧照 NO.13光语者 剧照 NO.14光语者 剧照 NO.15光语者 剧照 NO.16光语者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2-24 16:55

详细剧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的生命力,在冬季寒冷的北极圈,在终日不见阳光的极夜,有这样一群人, 因为不同的理由活着,他们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中闪烁着,发出独特的光芒,或闪亮自己,或照亮别人。本片以光为主题,从科学之光,人性之光和神性之光几部分,讲述在斯瓦尔巴群岛生活的人们。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在此交融,在情与爱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在理性与感性间展现人性之美,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 “光语者”。  2017年的10月,我国空间物理学博士刘杨踏上了他的第2次极地征程。这一次,他要独自驻守在中国北极黄河站,负责极区空间环境的观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新奥尔松处于完全极夜状态,最有利于光学的连续观测。小镇上有分属于不同国家的科考站,而黄河站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在那里,刘杨将独自度过120个极夜。孤独,是刘杨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只有30个人的小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国度, 这个国度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 负责三台全天空极光成像仪和一台极光光谱仪的开机关机,数据检查,以及两台磁力计和宇宙噪声接收机的运行维护。小镇如同一个有秩序的大院,大家保持着友好的且有适当距离感的关系。除了每天用餐时间和每周运动时间大家聚在一起, 平时更多的是独处。2018年2月, 刘杨将一个人迎接中国的农历新年, 他打算用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温暖小镇寒冷的极夜。  小镇以南还有一座朗伊尔城,那里居住着一群欢快的“地球最北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有着规律的阴面与阳面,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光语者。3月伊始,那里持续了长达4个月的黑暗将被曙光冲破,“光语者们” 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庆祝“太阳节”,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同一时空下,光,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最清楚的信仰。

 长篇影评

 1 ) 静谧苍穹里的生活哲学

因为曾在冰岛待过一个多星期,对极北圈的生活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极昼和极夜的世界里,钟表仿佛停止了转动,在恍如隔世的朗伊尔城里,人们远离了摩登都市的喧嚣,终于可以独坐在苍穹下,安静地思考存在的意义。

《光语者》是一部很美的电影,它拍摄的是一种既孤独又拥挤的世外生活。小小的城市笼罩在浩瀚的极光之下,与世隔绝,但在这里团聚的人们却成为了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在这里,人们放下了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真切地感受着彼此的温度,生活不是一个加速的马车,而是在静谧的时间长河里缓缓体会每一秒钟的意义。

版画家,摄影师,训狗师,艺术家,以及短暂停留的客旅...这是一座思考哲学的城市,黑夜,白日,寒风,日照,大自然在这块土地施以魔法,让有缘之人相守。这部电影展现的不仅仅是秀丽的风光,更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2 ) 《光语者》:只是被荒凉与星辰大海感动

小时候我也住在农村,尽管在盆地,但天气晴朗的时候,夏夜的天空还是有很多星星。那时看星星就是看星星,星星在天上挂着,闪一闪,我在地上看着,高兴一下。慢慢长大,还是在盆地,但再也分不清夏夜是不是晴朗。

而小时候看到的“很多”星星,在《光语者》那段不到两分钟的延时里,理所应当地显得很少,我也理所应当地明白为什么星河是星河,更理所应当地分清了天与地,分清了什么是天上的海,分清了自己的渺小与时间的伟大。

所以,我被那样的星辰大海所震撼与感动。

从结构上看,《光语者》想表达的太多,因而显得散,更显得蜻蜓点水。

因为身处黑暗,所以更明白光明。

不喜欢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想保持这里最纯粹的样子。

全球变暖,永冻层开始融化。

这是一个没有生与死的地方。

......

对这些,我说不上不喜欢,更说不上喜欢,很多东西点到即止,记录者不愿意,又或者是不能去做更深一点的探讨,留给观众,至少是留给我的思考空间也不大,从这点来说,这部纪录片并不优秀。

当然,造成以上观感的最大原因可能是我本来就很少看纪录片,不太搞得懂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但是,我确实很喜欢音乐老师的那一段,他大概是这么表述、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里没有树木,因此我们等待阳光回来,就像等待春天的万物复苏一样。

我其实不太喜欢冬天的阳光,总感觉冬天的阳光照在身上有一种劣质毛衣扎身的不适感。

但在《光语者》里的这一段,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那种对阳光的期待,能感受到阳光变成了春风。

但相对的,在整部纪录片里,不时出现的荒凉空镜,也让我陷入无可自拔的莫名感动。

大概这样的荒凉,与头顶的星辰大海一样,都让我产生了沧海一粟、忽如远行客的孤独吧。

 3 ) 愿光照亮万物众生,无论你看到与否,光都将给你希望。

身处繁华都市,已经淡忘了宁静与旷达的感受,无法触及的极地,在光影中展示出它最本真的样貌。太多条件因素限制,我们很难达到那个极光游荡的生存边缘,但是通过光语者的镜头,我们得以欣赏到极地的独特之美。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着对生命的认识,这些鲜活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犹如窗外是凛冽的寒风,你坐在室内感受明亮的光,又如阳光回归大地带来的温暖和喜悦。

万物生而自由平等,我们在极地享用着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需要善待万物,感恩自然四季变迁,敬畏热爱,保护好她。

值得欣赏的纪录片,花一个半小时就可以领略地球另一端的万物变迁,有生活的炊烟味,有聚会的甜酒香,还有茫茫无际的蓝调白,有雪山有冰川,有通向心灵的北极光。

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路,在路上我们是否局促张望,我们是否认定我们脚下的路是我们期望的方向,如果不是,我们似乎能从极地生活的人们身上,看到一点亮光,关于生活的光和暗。

 4 ) 我的处女评献给《光语者》

猫眼处女评献给了这部《光语者》:看纪录片也会笑,但和喜剧的大笑不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不由得会心一笑。 在挪威北面,北极之内,北纬78度。我们对光的理解会变,对沟通理解会变,对太阳的理解会变,对狗的理解会变,对时间的理解会变,对工作的理解会变,对科学的理解会变,对宇宙的理解会变,对国家的理解会变,对地球的理解会变,对空气的理解会变,对艺术的理解会变,对生死的理解会变,对旅游的理解会变。 最好的还是对自己的一生心满意足。就像那位在北极小城生活了五十年的最年长的奶奶,到老之后,临终前回望一生,可以说如果回到年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来一遍,包括重犯曾经犯的错,这才真的是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5 ) 追逐一生,我们都是light chaser

腾讯视频上映了这部《光语者》,宣发如此低调以至于上映时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极光之都费尔班克斯待了三晚都没看到正儿八经的极光,影片第32分钟开始的美轮美奂的极光对我似乎是一种补偿,然而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此。

对于愿意定居在北极圈忍受漫长极夜的人来说,他们都是厌恶城市喧嚣、擅于忍受孤独、甚至内心具有忧郁气质的人…北美大陆的最北端也有一个两千余人的小镇Barrow ,略显破败的小镇与新奥尔松无异,远嫁于此的大陆姑娘兼职出来做导游,就是为了听听乡音,向我们讲述迎着极光默默流泪的故事;在几乎与世隔绝的whittier 小镇,那个慵懒的下午,与餐厅台湾老板聊起来他家族的生平,在那个全镇人住在一幢大楼的小镇里,他家开着镇子里唯一的超市和餐厅;也曾驰骋在冰天雪地的道顿公路、旷野里一望无际的苔原公路通向天的尽头,在珍娜温泉里与池塘边的驼鹿对视、一边等待极光一边仰望满天繁星。在无尽的时间荒野里,人类只是大自然的匆匆过客…

人生总是会充满遗憾,有的遗憾还可以述说、还有机会弥补,比如在费尔班克斯没看到极光,经历珠峰和北极之后、去南极的夙愿一直被新冠疫情所耽搁。有的遗憾却被永远压在了心底。但我们依然应该不失对生活的热爱,正如影片里德国老太太Freya所说,If I would get young again,I will live my life as I did once more with all faults I did in my life。

影片最后,是片尾曲《无尽光芒》,很许巍。

 6 ) 有关斯瓦尔巴的只言片语

两处地点,五个故事。作为一个在2016年亲自拜访过斯瓦尔巴的人,看完纪录片后勾起了我对这两个小镇的回忆。我的体会是虽然朗伊尔宾与新奥勒松相比,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更加喧闹,但作为一个外来者,我还是更喜欢在朗伊尔宾的日子,包容,平静,又不失烟火气息。

即使像我这样只短暂居住一周的自由行guest,也会觉得可以很轻松的融入其中。当走到最北教堂门前的太阳节标志性的小楼梯,或者看到纪念因大火而丧生的逝者纪念碑,或者只是远望煤矿的传送带,巨大的最北端邮筒,斯瓦尔巴种子库,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代在此生活和守护的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转变成了对光影特有的追逐和纪念。可能这也是Frey等这么多人选择安居在此的原因之一吧,安静,纯粹,又依然与尘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朗伊尔宾机场行李传送带
机场门口的标志性指示牌
朗伊尔本朗,Longyearbyen的挪威语就是朗伊尔城
最北教堂
教堂内部,二楼
教堂内部
最北教堂
刻有克里斯滕森小诗的纪念碑
小镇“钟楼”
巨大的圣诞老人故乡邮筒
煤矿遗址
城内北极熊雕塑
夏日的日常温度
小镇中心街区
北极啤酒
与北极熊共饮
煤矿遇难者纪念碑

而新奥勒松更像是办公区的感觉,如果并非工作生活在此的科考队员,外人的闯入感和疏离感会很强。在各种巨大科学仪器和严格电磁限制笼罩的King Bay,乌托邦只存在于外人的想象中,通过与黄河站站长短暂的交谈和拜访,我看到更多的是严肃、理性和秩序。由于到访的时间正好赶上一批科考队员离开,虽然是夏季,但黄河站也只有两人驻守,加上黄河站的位置位于小镇最内侧边缘,粗略体会到片中老刘一人坚守过漫长冬季期盼阳光重现的孤独。

但无论在这两个地点的哪里,或者更靠北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北部,甚至是在俄罗斯人依然在采煤,格局超像七八十年代大国企厂区的小镇巴伦支堡,只要来过斯瓦尔巴,就会理解极地生活中光的意义,就会无法忘记那斜在海平面的不落的夏日的阳光。

光语者,追逐着光,便是守望着希望。

驶离朗伊尔宾
船上免费取用的连体保暖服
摩纳哥冰川
巨大的摩纳哥冰川
Magdalen峡湾
无冰的北冰洋
朗伊尔宾边缘处的北极熊警示牌
新奥勒松的阿蒙森雕像
北冰洋VS北冰洋
不落的太阳
一个自由行游客所能到达的世界最北端
北极星号
新奥勒松King Bay
黄河站
北极星停靠在Blomstrand冰川旁,冰川背后就是新奥勒松
Blomstrand冰川

 短评

这里的人怀着各种目的来到这里,因为自己、因为他人、因为国家、因为世界,有人因为这里的改变而担忧,有人要离开,人们在这里相识并分别。不管人来人往,还是世事变迁,永夜里总会有极光相伴,永夜结束也总会有阳光照耀。

6分钟前
  • 赵个
  • 推荐

如果不是《光语者》,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了解离北极点最近的城市和小镇,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刘博士虽然在独自在极夜寒冬里守卫着黄河科考站,但因为有无可比拟的迷人夜色和单纯可爱的当地居民,孤独的日子却也没有那么难熬。生存环境再艰苦,大家也有期盼太阳再次到来的虔诚希望。

11分钟前
  • 木雕禅师
  • 推荐

我查了一下,去斯匹次卑尔根的永夜之地看极光,滑雪橇,玩北极熊至少需要38000元。幸好还有电影院可以去,一趟只要38元🙄

14分钟前
  • 小海
  • 推荐

极光画面出现的眼眶突然一瞬间湿润了。见过这样的风景,人生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养哈士奇的夫妻和80岁的奶奶,彷佛是平行时空在世界尽头生活的另一个我

19分钟前
  • 杭州玉娇龙
  • 力荐

不散点映。“光语者”一名会被认为是北极科考与极光研究题材,其实用访谈结合人文记叙,更偏向对当地人处世哲学和生活状态的表达,主题有些不定。佩服于在那样极易孤独的环境中生长或留下,并持续洋溢热情与坚定意志的人。

21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人文纪录片,挺好看,不是那种源于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亮极光的美景,而是在这个永冻土地区、四个月极夜的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整体结构有点散,但好在视角广泛,有科学站、旅游者、更有永久居民等多个视角。电影观点也比较冷静,主要还是提供了了解如此特殊生活状态的机会,很难得。说到猎奇,其实更想看看西伯利亚雅库茨克、诺里尔斯克这些地方的人文类纪录片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不散抽到的点映。这个纪录片和想象不太一样,还是挺不错的,能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那里的极端气候和美丽自然,一直想去看一看啊!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那儿生活了50年,令人印象深刻。那与世无争的平静小镇生活,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极夜黑暗中的火,天空的绚丽色彩,是我非常向往的。希望可以有机会去看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类似的纪录片。

27分钟前
  • S姐
  • 力荐

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命题作文,它展现了科考人真实的生活和这个奇妙又令人神往的小镇

30分钟前
  • Luis_Lu
  • 还行

当结束了四个月的极夜生活准备离开时,尽管有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告别,但他依然显得那么平静,而银幕前的我反而生出了诸多不舍,这大概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区别吧。一个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带给你的,不止是也不应该只是风景和平静,更应该是学会接受,接受相遇,更要接受离别,因为我们终究是要离开了的,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人,离开彼此,离开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趁现在,好好爱吧。

3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极光部分绝美,映后交流得知刘杨拍了四五个月,他是真正的light chaser。导演镜头下有着不少鲜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可惜全篇流水账叙述,少一个将众人众故事凝聚的主题。最后,北极狐真好看。

39分钟前
  • 鶩習
  • 较差

个人感觉片名是败笔

44分钟前
  • 你的微笑像朵花
  • 还行

极光好美

49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还行

一般电视片的水准,景色绝美。

51分钟前
  • 贾小年
  • 还行

#年度佳片#因为私心喜欢极地与极光的缘故,情感上给四星半。从纪录片的客观角度来看并不算出彩,基本是国内纪录片的平均水平,从国内极地科考队员的个人视角,去诠释北极小城风情以及环保的议题(看着日渐消融的冰层与皮包骨的北极熊实在痛心哇),日记体的形式拉进了观众与镜头的距离,再融进辉煌壮丽的极地风光,在大银幕上欣赏就真是无比震撼。因为持续的极夜不见阳光,所以人们对太阳的感情愈加深厚。当地人之间那种淳朴友善的关系令我很羡慕,理想的乌托邦生活啊,那个在极地从年轻一直生活到90高龄的德国老太太给我印象最深,她喜欢登山旅行,说过人应该有自由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有那位深爱蓝色的版画家老伯与他的狗狗,在极地生活过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也与众不同),最后许巍的片尾曲《无尽光芒》也是可听性极佳的。

5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蓝色,是这里最美的颜色” 这是一个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朗伊尔城的故事。城市英文名就很有寓意,Longyearbyen,一年很长,时日很短。关于它的极地科考、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等,我都不关心,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光有故事、房子有感情”的地方,跟随镜头和主角们经历一场4个月的极夜生活,将会是一段更新鲜曼妙的旅程。北欧有个传说,极光可以把人的灵魂吸走,片中那段长达5分钟各式各样的极光曼舞,伴随大气的音乐,大饱眼福,必在大银幕上看!而3月8日的太阳节,我甚至第一次听说,你能想象在经历漫长极夜后,人们对于期待太阳回归的热情会有多高多神圣。“这里没有树,所以我们把感情给了太阳” 当第一缕阳光直射在教堂的第二台阶上,我仿佛置身人群当中,一起欢呼、迎接新的生活曙光。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泰和 冷酷的美

1小时前
  • Crazy Ivan
  • 还行

1219不散观影团广州天环百丽宫提前观影。没有太大期望,结果却很惊喜。大概是在大屏幕上看的第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真实存在却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在一个四个月见不到太阳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是积极的。而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阳光,对他们而言,却是神圣的。喜欢后面的主创交流,对影片的认识又加强了。

1小时前
  • 昌锴Kenneth
  • 力荐

人类终是自然的过客,但后者却给了前者更加珍贵的东西

1小时前
  • 双之哀殇
  • 推荐

可算是看上这部片子了还是附近的影院太不容易了!像天助我也昨天发现今天突然掉下来似的排了3场!客观地说,作为纪录片,平淡而中规中矩(而且怎么感觉还有政府背景),只是简单呈现。给4星当然是因为题材,毕竟中国没有什么极地电影包括第三极的。朗伊尔,这个不允许有生死的城市,从采矿开始(“为了面包他们把生死交给命运”)80岁的Freya老太太真棒!斯瓦尔巴、新奥尔松…冷且风大!真的很想在这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但人家也是不喜欢游客的。中国黄河站的男科学家其实在里面存在感不高都没记住名字,而且似有点自卑,比北欧人还内敛的样子。狗狗们真棒!在这北京大风降温极冷的天气里,看这部影片真是相得益彰了!外面冷影厅也冷就5个人!一天碰到俩抖腿男也真是奇葩了!回来等车没冻死!天幕新彩云4号厅 用融给的聚优福利卡买真不禁使

1小时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非常难得的极地题材纪录片,也不知道此生有没有机会去一次极地

1小时前
  • 罗夏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