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剧照

生门 剧照 NO.1生门 剧照 NO.2生门 剧照 NO.3生门 剧照 NO.4生门 剧照 NO.5生门 剧照 NO.6生门 剧照 NO.13生门 剧照 NO.14生门 剧照 NO.15生门 剧照 NO.16生门 剧照 NO.17生门 剧照 NO.18生门 剧照 NO.19生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8 12:33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有时候不幸的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从一进武大医学部的大门起,就听说了《生门》的存在。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时,还没有太多医学生认同。真正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上学期学习外科学“麻醉”章节时,ppt上有一张李家福医生为夏锦菊做CPR的图片。

很惭愧,作为一名医学生,之前对怀孕的了解只来自于《机医》这类的医疗剧,以及课本上一些一笔带过的子痫这类疾病……只知道怀孕痛苦,而对它的危险性了解甚少。

感谢《生门》为普通大众及入门医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来审视生育。我也从中收获很多知识。

怀孕会加重母体的负担,可能导致孕妇患上妊娠高血压、子痫、妊娠糖尿病……胎儿过大还可能导致贲门撕裂——孕妇吐血。这不仅仅是伤害母体就可以轻松带过的,虽然发生率低但绝不可以忽视!与这些相比,妊娠反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生育”中的“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酷刑。

只是生育一胎的话,孕妇尚有顺产和剖腹产两种选择,现在顺产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然而假如孕妇有两胎的计划,第一胎则尽可能地选择顺产。否则第二胎在担心前置胎盘的基础上要面临疤痕子宫带来的风险:会不会在第一胎切口部位妊娠,胎盘植入与胎盘粘连风险升高,子宫破裂……概率虽小,风险很高!

“生”与“死”本身相距很远,然而在生育这件事上,两者是重合的。“子女向生,母亲向死”。现在社会上的“生育”还离不开为了“养老”,只希望为这个目的的“生育”所占的比重可以越来越小。

与生育相比,现在网上争吵的“冠姓权”、“丧偶式婚姻”以及“重男轻女”显得是多么可笑。以功利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假使母亲有意愿的话,孩子的姓氏用母姓更合理。以人性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父亲应当在家庭方面承担超过一半的责任(包括育儿)。更不用提到两者是出于感情结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

关于纪录片中“重男轻女”“子宫大于天”的观点,作为现代人,当然可以对这些愚昧思想予以抨击。但我始终觉得,不要将对这些思想的仇恨转嫁到这些孕妇身上。没有人不会为自己着想,她们只是被周围环境压迫,看不到自己的处境,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真正做的应该是普及知识,引导她们与她们的家庭觉醒。路会很长,但终究已经开始!

用一位豆友的评论“我从不后悔学医,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以后的爱人”

我想做一位治病救人,像李家福主任一样的好医生!

 2 ) 《生门》教给我的那些事

《生门》教给我的那些事

文 / 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终于追完了网剧版的《生门》,说实话,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能这样一条一条列出。

1.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作为观众的我们,无权评判。

李双双的婆家,父母儿子三人,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苦口婆心地竭力说服这三人,给孩子一个生的机会。可是,这三人的表现就像是医生欠了他们好多钱一样。尤其是新生儿科女医生不停地要求“你们先去交一万块,给我们几天时间,也给孩子一个机会”,婆家父子俩的拖拖拉拉的表现简直太让人不爽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现在家庭,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说别的,就拿看病这件事来说,正如产科的杨主任对陈小凤的丈夫所说的:“以前看病不要钱,现在看病都要花钱的。”

一个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为之花费金钱、时间、精力、心血,竭力让他和正常人靠拢,这些所花费的成本,其实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钱没了可以赚,只要孩子健康,父母再辛苦心里也是有所安慰的。真正让人焦心的是这个孩子本人日后所需要面对的种种不可预期。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张颖一样内心强大的。

这个社会对于“异己者”所给予的有色眼光还少吗?笑贫不笑娼,你穷,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和张颖这样的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一起出门,妥妥的百分百回头率。

对贫穷、社会地位的有色眼光仅仅局限在你一人身上。可是,对不健康、残疾的孩子的有色眼光,却具有辐射作用,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身边的父母亲朋甚至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么一想,就觉得李双双婆家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了。

虽然你我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却也不必对做出这样选择者口诛笔伐。

世间种种选择,归根结底,其实都化作李家福教授的那一句:“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要后悔。”

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所做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放过对别人的语言暴力,也是救赎自己。一个人,只有他不再固执于自己的三观,而开始去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三观,接纳这个世界的多样化,才会不那么纠结地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理解了,体谅了,才会懂得彼此的不易。

2. 亦舒说,姿态要好看。可是,有了经济基础,姿态才能好看得起来。

说实话,当看到陈小凤那双没有任何表情的空洞的眼睛时,我也是恻然的。究竟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听之任之、不发一言、将一切都交给命运裁决?整部《生门》,我只上网搜索过陈小凤的账号,真的,很想帮绝望的她一把。

除了陈小凤,还有几个家庭亦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只不过,她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少了几分无助的绝望,多了几许无知的无觉。有主要考虑钱的,说“我本来连命都不想要了,我没钱,我根本不想看病,但是既然你医生已经给我贴了钱,那我肯定会还你钱的”,有认为医生就是不停地催钱就是故意坑病人钱、借机赚钱的,如此种种。

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低到尘埃里,只是,身不由己。

夏锦菊在输了大量血的时候,还可以请求医生再努力一下,尽量为她保留子宫,凭什么?因为她知道自己付得起医药费,不必为一毫升一毫升的血浆发愁。换作其他经济状况极差的病人,则是能省一毫升的血浆就竭力去省一毫升的血浆。

被很多人吐槽的为什么产科医生和产科医生的家属生孩子可以住单间、而旁人却只能睡走廊?你付了单间的钱,在单间尚有空余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住单间。这不是什么特殊待遇、也不是什么走后门,而是经济学上的简单道理。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当你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可以为自己、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障时,你根本不会去考虑那一万块钱花得值不值,你只会说,“医生,请尽力帮我们,钱不是问题。”

有人说,医院是让你看尽世情冷暖、人间百态的地方。也有人说,从医院归来,你会觉得能够健康得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生门》看完,你就会明白,金钱不是阿堵物,金钱是给自己、给家人的保障。努力赚钱,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就是一种责任心。

张颖父母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采访中,张颖的妈妈说过,过去的那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给张颖保障。

一个人,没钱不要紧,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怕的是,丧失赚钱的能力。这个赚钱的能力,并不仅仅指客观上的残疾、贫穷,也指主观上缺乏赚钱的努力。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宁可拿着低保拮据地过日子,也不愿意三更眠五更起地去赚钱。可是,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正如陈小凤的老公所说的,借不到钱,人家借钱的人也要看看你有没有偿还的能力。一个有赚钱能力、有偿还能力的人,在借钱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当你所拥有的金钱达到一定数量时,你给自己或者家人的保障也更多、底气也更足,起码,在需要抉择时,你不会去担心“人财两空”,或者说那些财产上的损失带给你的肉痛不那么敏感。

3. 你的圣母心,不必强加于他人头上。

当陈小凤徘徊在死亡线上时,当尹娟家的老人四处奔走时,弹幕里一直刷屏的不仅仅是“剧组为什么不捐款?”还有“医生能不能有点同情心,怎么就钱钱钱?”

有一句弹幕回复得挺好:说医生和剧组的,为什么自己不去捐款?

人都有恻隐之心,也都会有于心不忍的那一刻,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依仗自己的善念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何况,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怎么知道人家剧组和医生有没有捐款呢?即便人家没有捐款,也不并意味着别人的道德水准就比我们低。

医生日日浸淫在各式各样的患者中,剧组这么久拍摄下来,他们都见惯了各类的无助与绝望。也许,第一次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呢?那么多的患者,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医生和剧组都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有父母需要赡养、子女需要抚养,谁来帮他们养家糊口?

何况,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也为患者担着风险。6万块钱的担保金,假如病人欠款而走,虽然并不全是医生各人承担,可是,最终医生各人还是要承担一部分。

其实,圣母心泛滥的背后,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把对别人的要求当成一种“应然”: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你就是见死不救,就是冷血残忍。

4.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铭记于心。或许,对方在对你施以援手时,并没有希冀你进行回报。这也无妨,你只要记得,自己过得更好,便是对帮助过你的人最好的回报。

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尹娟该是《生门》里最让人爱恨交织的妈妈了,恨其曾经种种,结了今日的果,却又怜其悲惨,就像医生说的,似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这一个家庭里来了。

所有的医护人员,对尹娟的期望其实就一条:好好地活着,照顾好公公和孩子。

最后的回访说是尹娟一家过得还挺好。

人无完人,都有犯过错的时候,能回头,已是不易,能记着别人救助自己时的辛劳、好好地活着,有余力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便是善。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对他人的帮助却怀有异样的目光。尹娟的公公四处奔波时,社区、单位,也都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却有弹幕说,这是有镜头的呀,如果没有曝光,肯定就不搭理了,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帮忙了。

这么想的人,往往是不懂感恩的人。他们有一种妄想症,会情不自禁地从阴暗面去揣度猜测别人。别人不帮自己,是天打雷劈,不是好人;别人帮了自己,则是别有用心、另有所图。长此以往,还会有人自讨没趣、吃力不讨好地去帮他吗?自生自灭,大约是不懂感恩者最终的归宿。更何况,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是别人另有所图,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也是最好的双赢的结局吗?

不懂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实现双赢,更不会实现他自己的单赢。

5. 积极乐观地活着。

《生门》里有几家是观众的情绪调节阀。

看多了苦涩的人生,顿时觉得那对怀着双胞胎的小夫妻没心没肺笑得太可爱,立马就觉得人生可爱了许多。

话说,虽然那对小夫妻乐乐呵呵地出现了好几集,但是我却一点儿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观众对悲催有着天生的痴迷,因为悲剧能够打动人心,拨动人心底最柔弱的那根琴弦。可是,换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愿意以自己的悲催成就他人的视觉享受、感官共鸣。幸福的家庭不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可是,平淡平凡的幸福才是生活的基石。

再看看张颖一家,生而健康的你我,再苦涩再悲催也比张颖赢在了起跑线上。是的,张颖是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你看,又有多少观众认为她没有被人爱被人追求的权利?满屏的福尔摩斯,不断地寻找着刘洋压根儿就不爱张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张颖,能够相信刘洋是爱自己的、是因为爱情和自己结婚的,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充裕的自信啊?

张颖的父母不易,张颖更不易。不管如何,这个残缺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无论好歹,终究是要自己全程体验完毕的。父母、丈夫、子女,都是一程又一程的旅伴。从头到尾,永不离队的,只有自己。

更何况,假如你见过许许多多入赘的家庭,你会发现,那些世俗条件远不如刘洋的入赘女婿,在丈母娘家中除了要车要房,完全不承担任何责任。刘洋,起码我们看到的,人家不仅仅打理店铺,还打扫家里,迎接小生命的诞生。如果没有感情,即使我们再告诉自己要平等待人、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面对张颖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时日久了,还是会觉得不舒适的。只有真情才能支撑起这种朝夕相处,也只有真情,才会让你认为她其实就是一个正常人。

 3 ) 看了之后,并没有让我惧怕生育。

被风评“看了会更不敢生孩子”吓得一直没看,偶然打开看,却发现没有那么“可怕”。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死关口,妊娠过程中各种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高血压对于孕妇竟然是那么危险。

在这部片子里有关于生育的危险,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生百态。所有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抉择,也许是被迫也许是自愿,而每一次选择都代表着一种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承受,相比较之下,我们的生活就过于简单。

结扎后意外怀上双胞胎的吴爱梅让我印象深刻,虽为普通打工者,却对于孩子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期待都有着超出我们的淡然和坦荡,虽然传统观念生男娃要好,但是她没有这样想,女孩子只要有工作,不靠别人养,不论生男生女都一样有地位,孩子只要健健康康,一家人没有钱也可以努力一起坚强生活,要比我们这些人通透太多了,而她也真的是可爱和乐观。

相比较吴爱梅,河南宪春一家让人唏嘘,为了“传宗接代”,曾宪春流了两次产,生了两个女娃之后,第五次怀孕才生了男娃,而自己因为这次生育,差点丢掉了生命,最终切掉子宫才得以保住,孩子因为早产也在新生儿科遭受了很多罪,但让我最在意的是他家的大女儿,摄制组跟着他们一家人回家,大女儿几乎没怎么笑过,很自然的给妈妈递过饭碗,在旁边喂妹妹,帮爸爸卸那些油漆桶,因为骗子拿着假单子骗她,被拿走了油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偷偷蹲在门口树下落泪,这些都太让我心疼了。她还是个孩子啊,父母可能是因为妹妹还小,还一直哄妹妹,而对她的懂事和她还是个孩子的事实视而不见,真的希望这么妹妹能一直健康成长,长大后好好照顾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要被这传统的家庭观念而束缚和拖累住。

肖小萍也是幸福的吧,虽然年纪轻轻遭受了这么多罪,但是有待她如亲女儿的公公婆婆,一家人清贫却幸福,大概是我们这些人很难感受到的吧。

这部片子看下来,最让我疼到看不下去的是程小凤一家和尹娟一家,程小凤老公大哥,为了救命钱,围着村子,借了几十个人,每家人给的纸币里面有五十有十块有一块,那就是那个时候的农村人,也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家里困难的时候,我爸因为没钱抽几块钱假烟,跟朋友们借钱才能给我妹妹办月子酒的时候,钱真的是好东西,没有是真的寸步难行,大哥借钱的过程体现的最生猛的现实,最真实的农村人的普通困境。尹娟一家看到我头疼,看得过程中一直眉头紧锁,怎么就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一家里,为此奔波的老人真的是看得人头疼,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辛苦了一辈子,最后老了还是一直为了 不懂事的孩子们奔波,老人真的也是个够坚强面对这些事情,要是换成我,可能就直接跑路了。

夏锦菊也不用说了,她真的可爱美丽也真的足够幸运,能够心脏停跳两次被救回来了,真的是她的命够硬啊。最后张颖一家,虽然我理解她母亲的“自私”,但是真的最后也是看得有点不适,可能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真的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也只能希望她们一家幸福。

关于妇产科的医护工作者,无疑要献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性格胆小,抗压能力差,医学一直没在我职业考虑范围内,但医学真的是最伟大的职业,因为只有她们,是真正的在救死扶伤,她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都有的烦恼,但她们却做着比我们无私的事情。

关于弹幕那些道德维护者,真的少说点话吧,什么“宝宝有什么错”“生下来在你家里也是受罪”,你们怎么能这么说,中国贫困的人多了,她们都不配享受家庭的快乐和幸福吗?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育孩子,支撑自己的家庭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也许是因为家庭也是因为自己努力,占据的一些更好的资源,但是你们和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都不如她们,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过好自己就行。

生娃,这件事,到现在我都没有什么期待和幻想,大概是因为还没有爱的人和成立家庭的想法,但总觉得生娃对于个人特殊经历阶段,咋着也是应该经历一下,算是各种经历打卡一次,要不然没机会打卡了。

最后,没有为母则刚,不要用母亲这一社会角色道德绑架任何一名女性,生不生育都是女性自己的选择,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应该是“我想”而不是“你应该”。

 4 ) 没有什么比你痛到想死,旁人却笑着让你坚强更可怕了

每一集都特别真实和直白,时刻都紧牵着你的情绪往前走,让人一边流泪一边无奈,一边又觉得胸口堵得慌,只好不停地点开下一集,试图寻找一些释放、期待和解答。

有孩子死在肚子里,却只能自己来剖腹,没有一个人来照顾的;有年纪轻轻就被迫切掉子宫的;有产后重病,丈夫在坐牢,亲生老父亲不管,浑身是病的老公公一个人帮着忙前忙后的……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生育观宣传片了,何止是推荐给大家看,这应该直接拿到中学性教育课上循环播放的!

今天就分享一个小小的感受好了。

第10集,记录的是妇产科医生,博士后毛艳红生孩子的过程。

平日里她是科室的中坚力量,挺着大肚子都还在帮病人做手术,应该说学术能力和坚韧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

临产时住进医院,她痛到动弹不得,直呼自己要死了

一个劲跟丈夫、同事要求赶紧做手术把孩子剖出来

她的同事、领导用了各种方法安慰她、鼓励她,让她站一站,跟她沟通产程,或者直接开玩笑说她“不坚强”,但是可以从毛艳红的反应看出来,她已经痛到听不进任何人说话。

同事们劝说她:给你上个镇痛泵,然后试产,生为医生要做个坚持顺产的表率。氛围是很轻松的,好几个人都直接笑出了声,觉得这根本没什么。

毛艳红利用阵痛的间隙很耐心地解释自己感受到的痛跟一般的产妇不一样,她已经承受不住了,急需手术。

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

你是博士后,学得太多了,所以想的也多,其实没那么多事。

你平时坐太多走太少才会这样,没事没事。

毛艳红没法再解释自己的需求了。

她老公在旁边徒劳地安慰,好像吃东西能缓解痛苦似的。

同事劝毛艳红吃东西的时候,她还能尽量冷静地拒绝,老公这么一说,她直接不耐烦地甩开她的手,当时她内心应该已经烦躁到不行了: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听我真实的需求?

护士让她站起来缓和一下,她终于情绪崩溃了,对着老公又是哀求又是发脾气地吼了一句:

终于熬到破水,同事们给她做了检查:羊水二度粪染。她之前反复吼叫的“我真的不能自己生”,总算有证据了。

终于,毛艳红得偿所愿被推进手术室,儿子平安出生。

让我最心疼的一幕来了,毛艳红被推出手术后,整个人在麻醉的作用下还半昏迷着,却第一时间跟老公解释自己为什么坚持要剖腹: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和去年那个痛到下跪求剖腹,得不到答复结果直接跳楼的产妇马茸茸比起来,

毛艳红其实挺幸福的。

她事业有成,丈夫看起来也是随和贴心的人,她有最专业的知识,最好的条件,同事们对她也很好。

可她却还要在哀嚎数十个小时之后才能剖腹,而顺产成了政治正确,痛苦成了天经地义,选择剖腹好像是件丢人又遗憾的事,痛不欲生之后还要向最亲近的人解释自己的无可奈何。

顺产、剖腹、无痛分娩这些医学上的问题不谈了,没生过孩子,我也不懂。我就是觉得:没有什么比你痛到想死,旁人却笑着让你坚强更可怕了。

谁都有痛苦的时候,但陷入绝境却不被理解,反而被某种力量裹挟着,一边拼命说服自己接受这种遭遇,一边还要应对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这种感觉比痛苦本身更令人心寒。

好像更痛一点才真实,再痛一点才能进步,人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无视真实情绪的表达,只顾反复强调“正确”的情况很多。

比如小孩子表达能力弱、承受能力差,遇事多半会哭,但是永远都是“不许哭!把事情说清楚”。

还见过很多家长指着正在因为拼命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导致猛烈抽泣的孩子的鼻尖喊“一二三”,时刻准备着当孩子没忍住哭出来的时候给他一巴掌。

问题是人真正开始大哭的时候,除了悲伤的情绪,还有一连串的生理反应是根本不受控制的。

好比喷嚏到了鼻尖,不许你打出来,打出来就给你一巴掌,这你能忍?

痛不痛,有多痛,永远只有正在承受痛苦的人才知道,不需要你感同身受,只是在我痛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同理心,不要否定我的情绪,让我的痛苦有个出口,不要再笑着让我坚强,我哭完骂完再坚强可还行?

 5 ) 生育能力,女人的原罪

只因为带有生育功能、而必须经历这一切一切的痛苦、即使古往今来不断的在歌颂作为母亲的伟大、但是这些痛苦也只能是你自己在承受的。

躺在手术室、头脑清醒的清楚自己肚子被剖开,这些恐惧即使说了,作为丈夫能感同身受吗?更伤心的是,生育繁衍后代是女性的责任,但是其中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在面对处理自己孩子时候却是一点话语权也没有,难道孕育这个生命最大功劳的不是母亲么、为什么话语权都在一颗精子?但精子决定的性别、这个结果的责任又推回了子宫?

我个人比较偏激吧、第四集心脏停止那母亲、让我感到震撼了、心脏停止,换血四次、如果这些不是原罪、那是什么?可能是上帝责怪当初的夏娃偷吃了那个苹果吧?

其实看着这个纪录片、脑子什么男权女权的都没那么重了

心疼的只有女人

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之前的想法都是“如果有可能孕育,那我不会在意男女”但是现在、我希望如果有孩子、那最好是个男孩,起码不会经历生产的痛苦,虽然男性现在在社会压力也很大,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努力的,可身体的原罪,从出生,就逃脱不了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020.5.18更新

上面是刚看完生门写的感慨

然后下面也有些观后感不同的评论

我想说,麻烦先学会共情再来跟我杠,我没有男女对立的想法也没有重女轻男的意思

我表达的很简单……怀璧其罪.

我心疼也无奈。

其实现在社会压力真的很大,性别困境都有,不单指男性还是女性,即使是还有第三种性别,依然会有属于这第三方的困境,但生门讲的是关于生育

那我的共情也是对于生育能力这块。

 6 ) 救救女人......

纪录片《生门》,一个小小的产房,像是一个棱镜,折射出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问题。有些纪录片比如《舌尖》,看完就让人很有食欲。而《生门》看过,让人没有任何想要结婚生育的意愿了。这是我认为这几年看过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镜头内外都是人生。

“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虔诚的祈祷。”

到底是优生优育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当发现孩子可能有先天性疾病,后期治疗需要花费很多费用时,所有的家庭都在“要”还是“不要”这个孩子之间徘徊。人们往往说生命无价,但是在医疗费用面前,生命是有价的。可能是国家在早期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太深入人心,或者是新生儿医保覆盖不全面,最终选择救孩子的家庭并不多。几乎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劝孩子的父母,“先交一万块钱,救一救,试一试,给这孩子一个机会。” 就是一万块钱,有的父母也不愿意给孩子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他们怕未来有更多的问题,医疗费会是一个无底洞。“就算不要这个孩子,我们还年轻,还能再要。” 与确定的花销相比,更多的人愿意拿未来做赌注。然而未来也意味着有更大的风险,孕期很多疾病是复发性的,这次有问题,下次怀孕可能还会有相同的问题,可能下一个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可能更小。女性年龄增大,卵子质量下降,子宫环境变差,下一胎可能会好,可能会更糟糕。

女人的可悲——“沦为生育的机器”

“这个孩子不好,拿掉了,可以再要嘛!” “生了两个姑娘了,想要个儿子。” 这些想法中除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外,女人也被当成了生育机器,使命就是生出质量好的“蛋”。镜头里记录的大多是有些问题的疑难病例,很多并发症和高龄产妇。有的可能是迫于家庭中“重男轻女” “延续香火”封建思想的压力,拼命再生。她们自己的意愿往往是不受关注的或者被裹挟着。有些长辈在镜头面前承认自己“思想不好”,就是想要儿子。其中一个片段,这家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还要拼命再生一个儿子,差点把妈妈命也搭进去。大女儿帮家里照看店里,货被人骗走了,爸爸很生气,女儿躲在门外蹲在地上哭。看着好心疼!有了弟弟之后这两个女儿在家里可能过得更艰难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有,而且往往会引来地图炮和地域黑们的争吵。作为一个在湖北土生土长到二十多岁的人,就我所见,“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湖北农村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会好一些。所以在这样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出现的这些情况太正常、太真实了,没错,这就是每天我们要面对的生活。

缺位的丈夫们

有的是在外地工作,有的是在监狱服刑,而有的是孕妇自己不肯说出家人的联系方式。无论如何我都觉得生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虽然孩子是在妈妈肚子里,但是人类又不是无性繁殖,这孩子又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为什么要一个人战斗?工作单位离了谁都能照样转,但是一个家庭少一个人就没法转了。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爸爸也是缺位的,理由是要出去挣钱,所以最近有个新概念“丧偶式育儿”。这些故事里面最惊心动魄的大概是夏锦菊,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依然乐观的面对生活。她和孩子在和死神搏斗的时候,孩子爸爸还在外地工作,挣钱当然很重要,但是亲人的生死离别应该比挣钱更重要吧,假如真发生意外,大概会后悔一辈子吧。我有时候想劝劝那些拼了命生孩子的女人们,不要把下辈子都寄托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更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世上有太多比相夫教子更有意思的事儿啦!

“没钱来生什么孩子?”

“没钱来生什么孩子?”这句话是经常在弹幕里面刷屏的。人们总是说生命无价,但是在白纸黑字的单据面前,生命是有价的。什么时候每个公民在走进医院的时候能不心慌?社会保障的路还很远很远。片子里有个父亲说他们40年代出生的人当年工资很低,他们为国家工作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没钱看病,应该由国家来承担他们子女的医疗费用。确实中国在社会变革中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企业市场化之后医疗保险实际上是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不足以负担起全民医疗,国家担起全部也不太现实。但是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是不是把增加的社会财富用在了改善民生上?还是进了少部分人的口袋?分税制之后中央政府把来源稳定的税种都收归国家,地方政府只剩下小税种,而民生工程的大部分压力在地方政府,比如市政建设、建学校、建医院,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没到位,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忙着卖地输血。解决了90%就业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艰难。支付医疗保险的三方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付这么多。又回到了老话,谁拿走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谁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我对中国医院的效率很满意。

几乎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着急的家属,大概很多医患矛盾都起源与此。所有的患者都觉得自己的等待时间太长了。但我认为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此紧缺的医疗资源的环境下,中国三甲医院的效率已经很高了。很多国家都是实行分级诊疗的,首次预约只能到社区医院,在不能治疗的情况下再一级级往技术更好的医院转诊。这样的好处就是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简单的说就是“小病小治、大病大治。” 一个小感冒就能冲向三甲医院挂专家号,那再大的医院也塞不下这么多人。欧洲很多国家确实有全民医保,但是公立医院的效率其实并不高。在德国一个常规检查有时候要提前一个多月预约也不一定能排的上。中国的医院都是在高负荷运转,病人等的不高兴了还能跟医生和护士吵吵架。我对中国医院的效率已经很满意了,片子里拍摄的地点中南医院,就自己的就诊经验来看,普通号当天就能挂上,常规检查(血液、尿液、B超)的平均等待时间在30-40分钟,在这么多病人的情况下,门诊挂号+检查+拿药,一共半天可以解决。专家号要提前一周到两周预约,支付宝就可以网上预约。如果不是疑难杂症,普通疾病这个医疗效率已经很棒了。

病人不是消费者,医院也不是商场

“医生也不能给我保证能好啊!” 大概很多人认为交了医疗费就是购买了服务,必须药到病除。然而去医院接受医疗服务跟去商场买东西不一样,用钱换来完美无缺的商品。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医生能做的只是在生命艰难的那一段,背你一段路过去。就像没有律师能保证一定能打赢官司一样,不然也不会有风险代理了。治病跟打官司一样,都是有风险的。

安全套比医疗费便宜多了

“本来不想要的,意外怀上了。” 没有孩子愿意自己是个accident,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如果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为啥不自觉采取避孕措施呢?!社会对于性遮遮掩掩的态度,明显让医生们也很为难。妇产科检查,医生们第一个问题都是“结婚没有?” 婚姻是一种人身和财产关系,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关系,医生在做体检前却要询问一种法律关系,这是多么的奇怪!医生真正想问的是“有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不要再遮遮掩掩啦,赶紧普及性教育吧,不然低龄流产率会越来越高。一个几毛钱的安全套可以解决的事儿,就不要再增加医生们的负担和无知又可怜的姑娘们的痛苦了。

钱很重要

钱很重要!钱很重要!钱很重要!如果没有钱,那就买好医疗保险。

有点残酷的问题

本科选修课《人类生物学》结课之前老师问同学们,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问怎么考试啊?我提了一个挺不合群的问题,“老师,你看现在很多国家都是福利社会了,医疗技术也提高了,有一些先天性疾病的人都可以活的挺好的,说不准还能生儿育女了。可能在原始社会应当被淘汰的基因,现在也能延续下去,这样人类还怎么进化呢?福利社会和医学的进步是不是阻碍了人类的进化?” 老师思考了两秒钟,“这位同学,你是哪个学院的?” “......法学院” “对嘛!这是你们社会科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不在我们这门课的研究范围之内。还有啥别的问题?” 就这样敷衍了我。至今我也没太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者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吧。如果这是个真问题,那些放弃了有先天缺陷孩子的父母们,是不是也是对的呢?或者以后人类不再是自然受孕,而是用编辑过的基因排序人工受孕呢?但是这样是不是又会阻挡基因突变发展出适应环境的新特征的机会呢?大学时为了凑够自然科学通识课的学分,修了好多跟法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什么人机工程学、宇宙新概念、黄河史、传染病的防治,学习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知识,比如马路上地标该如何印刷能让坐在车里的司机更容易辨识、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长。当时为了凑学分,现在想来那些大概是大学时修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始于此。

在某一集最后一个长镜头,病房里站着一个为了救女儿四处奔走借钱的父亲,从病房的窗户由近及远到医院的大楼,再到附近的街区,汉秀、汉街、瑞华酒店。有人在医院里愁眉不展,有人在商业街里欢声笑语,有人因为没有几万块钱的治疗费而不得不考虑放弃生命,而街对面就是用资本搭建的消费盛宴。阶层和阶级的分化正在悄悄的发生或者已经形成。

如果看了这个电影或者电视剧让你觉得不想生孩子了,没关系,再看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大概会彻底断了你为人类繁衍做贡献的念想。

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最后道“救救孩子......” 看了几集《生门》,我想说“救救女人......” 这都是遭的什么罪啊?!有人甚至说,“生育能力就是女人的原罪”。不是长了个子宫就必须要生孩子,更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停下崽儿的牲畜。抱歉用了这么不文雅的说法,可是镜头下分娩的女人真的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真的跟牲畜无异。为什么豆瓣上的短评里这么多人很激动、很愤怒?相比较微博,豆瓣用户向来还是一个挺克制的群体,一群看看电影看看书,写写书评影评,养养花逗逗猫的人,这个社区里鲜有看到愤怒或者过激的评论。但这一次,大家都激动的没法好好说话了。纪录片是真实的,里面的每个人的名字、病情都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才让人绝望。我在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心情一直徘徊在生气、感动、愤怒之间,没有一刻是开心的。救救女人吧!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保护太少了,这个纪录片拍的是产科,妇科也是哀鸿一片,大部分都是HPV感染,而几乎所有患病的女人们对此病毒一无所知,中国在去年12月才开始推广4价疫苗,生产能力不足,长期积累的需要接种的人数太多,排队接种的时间是以“年”计。还有那些重男轻女的,明显已经不适合再生育了,为了生男孩拼三胎,太可怜了。即使生出来是男孩,也很难活,因为男婴的夭折率比女婴高。真是太可怜了。

“不婚不育,保平安”大概是气话,但是女人们对社会角色(重男轻女思想)、家庭责任的分担(放开二胎之后不止一次的生育风险和大部分的家务)、医疗措施不足(无痛分娩近两年才在三甲医院普及)、人身安全保障的缺乏(家暴救助体系的匮乏)已经感觉到失望、不安和愤怒。当越来越多受过教育、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女性,发现结婚生育给她们带来的利益远远小于负担的时候,合理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谨慎选择伴侣(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高的学历或者社会地位),确保生育后依然能够维持生活标准,否则不如自己一个人过,不再受所谓的传统思想(母亲的伟大、成家才能立业)的蛊惑。

社会上会游离着很多不婚不育的单身女性,这在一线城市已经初现端倪,中国大部分一线城市的适婚女性数量是远远大于男性的,这跟过高的房价和男方买房的传统当然有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一线城市女性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使婚姻并不是她们生活的必要选项。救救女人,让女人在社会中更有安全感,在家庭中的付出得到尊重,在婚姻中的日子过得有幸福感,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走入婚姻。想必国家也不想城市中到处都游荡着无“家”可归的青年人,家庭是相对稳定的分子,而个人是不稳定的原子,往小了说,原子很容易破坏原有的分子组合,往大了说,无牵无挂的青年人往往是急先锋和火药桶,参考党卫军和...嗯。大概能理解政府为啥天天急着让年轻人找对象了吧?可是看了纪录片里的现实后,幻象消失,大部分人都不想生孩子了,甚至连婚都不想结,疼痛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其他,这些“其他”是什么呢?五味杂陈,看过之后才能明白。不从女人们担心的症结下手,十年之后就算是国家每天宣传“二胎好、二胎棒”,也没人愿意生了。

多读书、多看报、多学知识、多挣钱。结婚生娃不好玩,真要结婚先看看对方家里是不是通情达理善良的人,俗话说卖猪看圈,话糙理不糙。有多余的钱买买保险理理财。身体好的话去献点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最后发布一条领养小广告:

三岁暹罗母猫待领养,坐标北京,已绝育免疫和驱虫。过敏太严重,实在养不了了。领养条件:喂天然粮,有病就医,不遗弃。就是下面这只小可爱,有领养意向的可以联系vx969369528,注明豆瓣领养。

 短评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2分钟前
  • 猪身人面像
  • 力荐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6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10分钟前
  • 豆友143200878
  • 力荐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13分钟前
  • qmigh
  • 力荐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1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2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25分钟前
  • 王首文
  • 力荐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30分钟前
  • Creep。
  • 推荐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34分钟前
  • 月饶昆仑🔒
  • 还行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37分钟前
  • 英恩
  • 力荐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38分钟前
  • 云L-SQ647
  • 力荐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41分钟前
  • 欧豆桑
  • 力荐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43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推荐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48分钟前
  • Jifferney
  • 还行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51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55分钟前
  • 破五
  • 力荐

不婚不育保平安

56分钟前
  • 新总本人
  • 推荐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59分钟前
  • kdh7¥4’jd
  • 力荐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1小时前
  • 西西里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