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是战士

动作片美国2002

主演:梅尔·吉布森,玛德琳·斯托,格雷戈·金尼尔,山姆·艾里奥特,克里斯·克莱因,凯丽·拉塞尔,巴里·佩珀,丹阳,瑞恩·赫斯特,Robert Bagnell,马克·布鲁卡斯,乔什·多尔蒂,贾苏·加西亚,乔恩·哈姆,克拉克·格雷格,戴斯蒙德·哈灵顿,布莱克·赫伦,埃里克·麦克阿瑟,迪伦·沃尔什,马克·麦克拉肯,Edwin Morrow,布莱恩·泰,Sloane Momsen,贝拉米·扬,斯姆比·卡哈利,Forry Smith,Steven Nelson,Vincent Angell,基斯·斯扎拉巴基克,提姆·阿贝

导演:兰道尔·华莱士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7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8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9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2:25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军支援到位了,越军被全灭。

 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很棒

此片根据历史改编的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11月14日,当时的情况是美军在南越已经介入了战争,但只与南越的游击队交过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美军情报部门确信有一支规模不祥的北越正规军从柬埔寨渗透进南越中部德浪河地区。由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哈罗德·摩尔上校率领美军第七骑兵团第一营搭乘直升飞机抵达该地(代号X光区)。他的任务是搜索并歼灭那里的越南人民军。最后美军成功地击退了北越军队的进攻后,顺利撤出战场.这次战役的成功,导致美国高层做出了全面介入越战的决定.

看到过国内不少朋友批评这部电影充斥了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等如何如何的评论,今天只是想浅浅地谈谈自己看法。

首先究竟什么才是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事实上除了《现代启示录》,以及80年代《野战排》和《生逢7月4日》等屈指可数的影片,绝大多数的美国越战电影都不是把反省作为其主题。反之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而总把越南一方“敌人”描写成阴险狡诈,残忍的虐待狂”。一般而言,也不会去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当年《野战排》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其反传统地揭露美军的暴行,以及战争的对人性的极度扭曲扯出了一面真正的反省旗帜。而这部《我们曾是士兵》当然也有极大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的特点,但是其最根本用意还是要写出反战的强烈愿望。国人也许对于美国人的自我宣扬过于厌恶,以至于忽视了影片的另一面。当摩尔得知这次行动后,对自己的上司如此说道:“我们为什么非要远赴上万英里,去到异国他乡为了一场毫无道理的战斗送命呢?”影片结尾处,旁白如此说道,“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在那里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不少返回了家乡,但是他们的生活已被彻底地改变了。他们轰轰烈烈地开赴了他乡,而他们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迎接的鲜花,有的只有社会的漠视。”等等这样的细节,片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若这样就被忽视恐怕不太公平。同样的对于越南士兵军官的描写,此片也是在越战片中很少见的。过去的越战片中,总是极尽丑化和妖魔化越南人民军所能,总是把他们描写成恶魔一般的角色。然而这部片中,确实给于了他们最为正面与人性的描写。无论是指挥官还是下层士兵都没有很刻意地去丑化他们,而是站在较为客观地立场上去面对他们。尤其是那位越南指挥官结尾处的一段话,“美国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他们的胜利,但是我们不会退缩。最终我们还是会赢得我们的独立与尊严,哪怕我们需要多付出几倍于过去的代价。”这种言语恐怕是在以往的越战片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描写美军士兵与家人父子爱人之间的感情之时,片中也给于越军将士同样的描写,让人们明白无论如何双方都是相同的。

 2 ) we were soldiers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很真实
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
生命都是如此的脆弱
片子感觉很真实
死法很多
不知道都是怎么处理出来的

女人这边拍得也很好
给人的感觉很强烈
特别是那个黑人的反应

同时也不忘给越南那边一些镜头
包括几个小细节勾勒出的一个眼镜兵的故事
虽然就那么几个镜头
却让人忍不住的心酸

估计是为了突出惨烈
人是不停的死
所以也没几个面孔记了下来
除了那个不死的W.Wallace以外
还有一个美国派里的貌似自始至终没死
其他的就分不清了

战争是残酷的
就算有高科技武器又能怎样
可能会说在高科技的帮助下
伤亡率比如只有1%
可是对他本人呢
对他的家庭呢
就是100%

冲它的真实和警醒意义
给五星

 3 ) 美国在回避什么~~~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战争片。交战的双方都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国尽忠。好莱坞一如既往的在片中对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器大肆宣扬,精良的战斗装备让美军在战场上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战术优势。勇敢高尚的军人,忧伤但通晓大义的的家属,面对国内种族歧视的豁达态度,面对胡乱指挥上级的骑士风度的服从,和部下同甘共苦的袍泽情怀~~~~。略带哀伤的音乐环绕着国旗背景衬映下,家属收到亲人阵亡通知书时一幕幕的表情,在瞬间感动了我,几乎落泪。于是不再问他们为何而战,为何牺牲,主角主旋律的豪言壮语便成为真理:没有礼仪卫队欢迎他们回家,他们去打仗是因为国家命令他们这么做……。历史真相是被告,我们是陪审团,媒体宣传是律师,赢得陪审团既获得正义,裁判将倾向于能打动陪审团的那个律师,对此,我们的宣传部门,我们的导演不该想想,应该怎么做么——

 4 ) 让我们放下武器,拿起相机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通过侧面来表达这样的想法。

阵亡通知书的寄送,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口表达。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一份工作。而那位军人的妻子却毅然决然的接替了这份工作,转而成为阵亡家属有所憎恶的对象。

另外一个是那位记者。在经历过一番耳濡目染的厮杀,在将伤员送上飞机之后,他丢掉武器,拿起他的相机,重新拍下战场上令人心碎的瞬间。

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多大程度的促使我买一部上好的相机。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定会买一部上好的相机,记录生命中点滴的精彩。

 5 ) 20世纪的冷兵器

除了爱听响的人,不推荐……

基本不推荐美国人后期的越战片。就是血腥杀戮罢了,片中的越南人,无一例外蓬头垢面,拿着自动武器当冷兵器使。。。。这样的东西,不看也罢……

 6 ) 无意中发现的穿帮镜头

位于片尾02:10:00左右,

前一个镜头有他恋人照片。
照片下面的香上面写着“xxx有求必应檀香”
后一个镜头
那个戴眼镜越南军官的恋人
坐在书桌前流着泪看着摩尔上校邮寄给她恋人的日记本。
桌子上赫然是一张xx日报,日期看不清
但看报纸的原文标题《两岸爱相“髓” 骨髓移植——20小时抢救生命行动完美落幕》。

查阅网络,这例骨髓移植发生在2001年六月份。准确时间应该是2001年6月14。也就是说这是一张2001年6月14日的xx日报。
有些像人民日报,可惜知网没有找到。。。。



 短评

看起来美国导演也会中八一厂流行的那种病毒,花了一堆钱,不讲故事,讲战术~~ 虽说我原本就是冲着战术去的

9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还行

噼里啪啦一顿打的美国军教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打的比较平庸。直升飞机在战场上的应用发挥的真好。吐槽一下,对剪太作了。梅尔吉布森是越军指挥官肚子里的蛔虫么?越军指挥官刚制定好进攻策划,梅尔吉布森那边就已经心领神会了。。

13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比较客观事实的一部战争片,虽然战争时间不长,但是给我们的印象确实源远流长,家人,国家,正义,捍卫,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很精彩,很血腥,很真实。那天夜里,出征的那晚,离开家人,吻了床铺上的装睡的妻子,妻子的追寻,说了句,I LOVE YOU!很感动。战后的拥抱也很感动。好片。另外,战争中的记者的演员我很眼熟,但是不知道是谁。

14分钟前
  • ontoWofy
  • 力荐

深夜离家那段,目送远去本来很好,蹦出个女人来咕哝“我爱你”,真无趣啊。常规镜头不应该是她的背影跑到前景来,结束吗?牛逼的拍法不应该是镜头升起,屋里灯光亮起,阳台窗帘升起,然后整个社区亮起点点灯火吗?真失败啊!对越共的同情视角值得赞赏。

17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想当年历史老师推荐了好几次这部电影,说如何如何好,导致看完觉得没想像的好。alone

22分钟前
  • 小霸狂
  • 推荐

吉叔比较一般的片子,没什么新意

25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看到美国大兵跑到别人的国土,利用先进武器,疯狂屠杀北越战士,就想起他们在朝战战场,如何用同样的手法,对待志愿军。不用拍什么朝鲜战争片,看此片就全明白了!国力弱军事科技差,就是砧板上的肉,靠牺牲精神虽能取胜,代价很惨重。本片煽情之极,神剧而已,疯狂吹嘘上校的家国情怀,那些战死的越南士兵就没有家?人家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你打死了,你就不羞愧?打倒美帝国主义!

26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拍的很不错,只是这个背景更有意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帮助美国和英国在海上对战,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战中,越南被日本人占领;二战后,日本投降,法国人卷土重来,妄想恢复殖民统治,结果被越南人民军打的落花流水。……那么美国就来报恩了,当然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本片展现的就是1965年美军正式进入越南,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的德浪河谷战役。

29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推荐

当年去电影院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美空军正在昼夜轰炸南联盟。美国侵越战争时,越南背后的支撑是中,苏,美越战争结束,中方为了向美国纳上投名状,打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美国很满意。现在看这讲惨烈越战的老片的当下,美国已经拉拢了越南,成为了一起对付中国的盟友。哪天为了再次投名状,又揍越南不是没可能。哈... 政客就是地球上的毒瘤... PS:直译“我们曾是战士”相当好,那些翻译过来什么:魔鬼司令,什么骑兵,什么忠魂,傻得要死,一股子地摊味

3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最后的美式家庭观念的宣扬很是反胃

34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主线有战场残酷血腥的激战,有家庭的侧面描写,有敌方的同等视角,比起大多数战争片算是够均衡了。没有重点,情感的链接没有触发,偏右派的思想还是多了一些。

3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这个译名真烂,我更喜欢越战忠魂这个名字。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可与大兵瑞恩媲美,血淋淋的战场,反战的思想。又见梅尔吉布森,第一次见他还是在勇敢的心,这个男人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像大山一样厚重。

40分钟前
  • 陈默
  • 推荐

虽然不是梅尔·吉布森导的,但怎么看都像是钢锯岭的预演。

44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49分钟前
  • 兵部左侍郎千夏
  • 推荐

实在没看出战役的价值。付出大量伤亡把敌人击退了,但是俘虏了几个越共就撤退了,这场战役有何意义?

52分钟前
  • 深层次空间
  • 推荐

many man has gone!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凡是梅尔·吉普森参演的战争片,残肢断臂、枪炮声震耳欲聋,总有宏观视角、微观情感,没有不惨烈的,这片动人的地方是给了对手足够的尊重,大家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5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越南有一个高台教,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稣(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甚至在它的宣传壁画里,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 、观世音、耶稣,李白、关公、姜太公、牛顿、雨果、莎士比亚、丘吉尔、克里孟梭、孙中山等都被列为该教所供奉的对象。然而,这些都与本部电影完全无关。

1小时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推荐

明明是你自以为强大去欺负别人,还摆出一副被欺负的样子,你们是人,你们有感情,有家庭,别人就没有?你都打到人家门口了,人家越南人就不知道疼?一点儿反思都没有,明明是侵略者,还把自己当英雄,真是无耻,还要对死去的侵略者歌功颂德!

1小时前
  • 花朵的海平面
  • 还行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1小时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