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汉

爱情片美国1973

主演:Roger Miller,彼得·乌斯蒂诺夫,特里-托马斯,Brian Bedford,菲尔·哈里斯,安迪·德怀恩,卡罗尔·谢利,Pat Buttram,乔治·林赛,肯·柯蒂斯,康迪·康迪多,约翰·菲德勒,斯坦·弗雷贝格,Dana Laurita,芭芭拉·卢迪,J·帕特·奥马利

导演:沃夫冈·雷瑟曼,戴维·汉德

 剧照

罗宾汉 剧照 NO.1罗宾汉 剧照 NO.2罗宾汉 剧照 NO.3罗宾汉 剧照 NO.4罗宾汉 剧照 NO.5罗宾汉 剧照 NO.6罗宾汉 剧照 NO.13罗宾汉 剧照 NO.14罗宾汉 剧照 NO.15罗宾汉 剧照 NO.16罗宾汉 剧照 NO.17罗宾汉 剧照 NO.18罗宾汉 剧照 NO.19罗宾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4

详细剧情

  在快乐的动物王国里,残暴的狮子和奸诈的毒蛇,赶走了真正的国王实施暴政,只有狐狸罗宾汉敢和他们作对。虽然恶狼警长设下许多圈套,但是勇敢机智的罗宾汉最后还是战胜邪恶,将所有的坏蛋赶出森林。

 长篇影评

 1 ) 野心与表现力的失衡

·莱德利·斯科特啊这次我真是想挺你都不行了——故事一如既往地很有野心,但剧本实在是笨拙至极呀。集冗长、沉闷、凌乱于一身,整场看下来连我这个伪·历史宅都每每有看表的冲动,那些看不懂剧中各种小捏他的普通观众是何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前的《角斗士》、《天国王朝》不管剧情上怎么恶搞怎么借古讽今,好歹节奏感的拿捏都是一等一的,这回的《罗宾汉》在这方面如此失败真大出我意料之外。比起这种效果,我还真是比较怀念凯文·科斯特纳版那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美国大片模式呢。

·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影片中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误认为理查东征归来走到法国就一命呜呼,实际上人家还是回了英格兰本土一次的,再度前往法国后才翘辫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凯文·科斯特纳版的故事应当是发生在理查归国之前,澳洲壮男版则是发生在理查死亡之后。那么,罗宾汉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人?就算是传说中的人物也该有个大概的活动范围吧……

·我承认,看到那个和约翰胡搞的伊莎贝拉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冬狮》里的阿莱斯……于是怀着“怎么英国王室里好巧不巧地总要有个法国小三”的找茬心态,事后wiki了一把——结果人家还当真是有原型的,就是约翰的第二个妻子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约翰是把此女从她原本的未婚夫吕西尼昂的于格手上抢来的,腓力二世也确实以此为借口没收约翰在法国的领地,唯一可以挑刺的地方大概是此女并非腓力二世的侄女or外甥女一类的近亲,虽然作为路易六世的曾孙女,她确实可以算是腓力二世的远亲。至于腓力二世之所以能利用她和约翰作对,假借的名义也许是为自己的封臣吕西尼昂家族出头而不是维护亲族的名节吧?

·这边厢沃尔特老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是个石匠……”那边厢回忆画面中罗宾汉的老爸和一群人神神秘秘地在块石板上又是刻字又是按手印的,俺的第一反应——他老爸是搞共济会的?看到罗宾汉和约翰王谈判一段方才恍然大悟,人家斯导玩的从来都是现实主义而非神秘主义,虽然真相依然很NB——罗宾汉的老爸起草了《大宪章》!嗯,不管片子本身怎么样,这个剧情的确够有想象力,让我在内心里暗暗雀跃了一把~~但是国配版的翻译,乃们能不把这个翻译成“自由宣言”么,我们不是在看美国独立啊……或者难道英文原版就是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把阿基坦的埃莉诺叫做“女王”绝对是国配版翻译的失职。

·看到失地约翰声泪俱下地控诉老妈对理查的种种偏袒,我的立场立刻倒向他了……忍不住想着换了我有这种老哥,当初一分赎金也不要掏呀=v=

·凯文·科斯特纳版里有个Will Scarlet是罗宾汉的私生子兄弟;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片版里也有这么个人,不过身份貌似是另一家被迫害的贵族的后代。本来还纳闷怎么澳洲壮男版里没有此人的踪影,后来查imdb发现还是出场了的,只是这回成了罗宾汉的几个军中好兄弟之一,存在感极其薄弱,还不如“小约翰”让人印象深刻……于是英国民间传说里这哥们到底是干嘛的?

·腓力二世并没有登陆过英格兰吧没有吧没有吧?这个事应该是他儿子路易八世做的呀……而且真要登陆的话怎么可能选如此脑残的地点,中世纪的人都不学地理?预告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中世纪版诺曼底实际并不怎么出彩,英国人先是两轮长弓齐射,然后骑兵俯冲砍砍砍,对方法军清一水的步兵,在狭窄的滩头连队形都没展开就被一边倒地屠宰……于是在船上观战的腓力二世一边感叹“英国人没这么好对付”一边睿智地下令撤退……这场戏是要骗小孩么口古月!要论战争戏还是开头那段攻城比较燃,虽然不知道土法炸药包+火箭爆城门会不会又是和《天国王朝》里的魔戒风投石机一样的穿越物……这个我是外行,还是留给军迷们考证吧。

·澳洲壮男和布兰切特阿姨的表演没啥可评价的,这片子完全不能发挥任何人的演技。另外Mark Strong是最近悄然崛起的恶役专业户么,近一年里我是第三次看到他这张颇有特色的脸狞笑着出现了……

 2 ) where is right and freedom

看了《罗宾汉》归来。我还以为就是劫富济贫,意料之外的,这是一个关于自由和人权的电影,

12世纪的故事,英勇善战的国王发起十字军东征,在战争中攻城略地,不幸战死沙场,花花公子的弟弟顺利登基。然后开始向人民征税,新国王把老臣赶走,自己的亲信竟然是法国的间谍,里通法国,暗派法国军队,挑拨本已紧张的国内关系,伺机发动内战,以坐收渔利。

弟弟虽然浪荡,但是毕竟是皇室,政治怎么玩还是很明白的,这时候不再搞攘外必先安内,而是答应人民的权利,搞统一战线,对抗外敌。

入侵的敌人被击退之后,人民欢呼的是带领部队取得战争的罗宾汉,不管是兔死狗烹也好,还是功高震主也罢,还是说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也罢,国王宣布以前说的人民权利统统不算数,开征苛捐杂税。

当各地安居乐业的地主被逼的过不下去的时候,反抗就成了唯一出路,无论是高深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还是陈胜吴广那种横竖是死拼了算了。总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英国经历了多年的博弈,国王的示弱和妥协,最终实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和王权的妥协,实行君主立宪。这样也就是,风可以进来,雨可以进来,但是不请国王,你不能进来的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中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尔等草民,能活着得感谢上帝般感谢ZF。是政府赐了我们美好的生活。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低能的双手,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3 ) 非典型英雄的诞生

这是一部多少显得有点儿不合时宜并有些另类的电影,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对于古装大片难以支付过多的情感支持,在21世纪的头十年,无数打着史诗巨制的大片接踵倒下,成了很多大腕导演的噩梦,这其中有奥利弗斯通这样的大拿,也有以玩儿人文关怀加场面调度而闻名的本片导演莱德利斯科特。
在观赏这部电影之前,人们一定会不自觉的立起几个标杆跟参照物。第一,1991年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侠盗罗宾汉》,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制作,有的是儿女情长刀光剑影,成了这类戏说历史动作片的范本。第二,已经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勇敢的心》,因为他也发生在英格兰,主角华莱士同样是位为名请命的草莽英雄,价值观世界观诉求近乎一致。第三,斯科特的上一部古装史诗大作《天国王朝》,尽管票房惨败,福克斯过多的干预导致影片整体走形,但之后发行的导演剪辑版终于给斯科特平了反,人们还是在期待一些非常写实化,带劲的大场面继续在本片中出现。
然而这是一部跟以上的参照物都不尽相像的影片。从节奏上来讲,《罗宾汉》依旧深深的打着斯科特的烙印,沉稳,内敛,在牺牲一定观影感的乐趣下是他对人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元素的交代与营造。然而本片的整体基调却又是几经转变,三分之一的肃穆,庞杂,波澜不惊,充斥着些许欧陆文艺片的调调,三分之一的娱乐元素,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情突进,打情骂俏与可有可无的包袱,三分之一的好莱坞式史诗模式,大对决场景。无外乎影片在欧美两处都遭遇到了近乎相同的情况:四不像。在戛纳时欧洲人觉得影片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好莱坞商业作品,等到回了美国本土公映(5月14日全美公映),人们又觉得这是一部沉闷乏味的英雄迟暮之作。这样的评价尤其集中在男主角拉塞尔身上,当年同斯科特合作的《角斗士》带动了一批这样的史诗影片问世,直接掀起了一股好莱坞史诗复古潮,不过当今天我们再看到这位昔日硬汉重新登场之时,除了已经发福的一身赘肉外,已经毫无可赞之处。木讷干瘪的表演同生硬的主题拔高成了他与影片的致命点之一。
或许从一开始《罗宾汉》就不应该把宣传点定位在史诗动作上,其实本片中的动作场面并不多,华丽精致的大场面更是寥寥无几,片尾的海滩大战算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不过那些似曾相识的登陆场面跟冷兵器近身肉搏丝毫不会令人有兴奋之感,要么耍酷要么成为《斯巴达300》。但这是斯科特的电影,写实,质朴,真实感永远是第一位,斯科特依旧把主题放在了诸如政治阴谋,权力斗争,争取自由,健全法制这样的层面上,那个曾被人们熟知的侠盗罗宾汉这一次成为了对抗强权政治的化身。跟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所见到的罗宾汉不同,斯科特版本没有去过多的表现他的神勇,强悍,神秘感以及传奇感,他简单立体的就像你的兄长或是哥们儿,虽然有点儿宿命论的成分掺杂其中,但从骨子里讲其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命骨。落草为寇为民请命的生活纯粹是被逼出来的,是的,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斯科特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更为平民化的英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罗宾汉如何成为侠盗的前传,环球电影之前曾计划打造一个三部曲,如今的票房成绩还算过得去(北美过亿),不知会不会就此续拍下去。史诗古装电影在近年来的衰败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除非有电影公司和像斯科特这样执拗的导演愿意冒险,以带来再度的复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罗宾汉》是勇敢的,可还不够聪明,同拉塞尔克劳跟此类型片一样,究竟是迟暮英雄的挽歌还是传奇再续的佳话,那就走着瞧吧。



观影贴士:观看之前请好好复习一下欧洲中世纪史(尤其是12世纪英法两国的过节,十字军远征等)。影片片尾演职员表以油画风格的动画呈现,值得一看。



天涯首映场 《罗宾汉》:非典型英雄的诞生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94105.shtml

 4 ) 当绿林好汉背负起国家与历史

罗宾汉到底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传说,至今都没有定论。他最早作为狮心王理查在十字军东征中的拥趸出现在15世纪的诺丁汉郡民谣里,而那时已经据十字军东征有几百年了。在更早的记载中,“罗宾汉”这个名字专门被英格兰人用来指代重刑犯或者流窜犯。罗宾汉故事在中世纪的流传与异教的森林女巫崇拜和圣母玛利亚崇拜有关,因此他被描绘成一位隐居在舍伍德森林里、特别保护女性的侠客。玛丽安女士也具有更多宗教性,有时是居住在修道院的孤女,有时是虔诚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当时英法征战、苛捐杂税很重,一位劫富济贫,尤其与诺丁汉郡长为宿敌,不受严苛法律管制、与一群绿林同伴逍遥自在的好汉形象也广受欢迎。

这个传奇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多次再现,几乎每次都是大手笔。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罗宾汉由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在1922年饰演,1938年的《罗宾汉》获得过三项奥斯卡奖,凯文∙科斯特纳也出演过1991年版的罗宾汉。在罗素∙克劳之前,44岁的肖恩∙康纳利是最年长的罗宾汉。他在与奥黛丽•赫本的1976版《罗宾汉与玛丽安》中演绎舍伍德传奇20年之后,罗宾汉重回诺丁汉郡的故事,角色与外貌基本符合。虽然罗素•克劳为本片特意减肥,但他45岁的高龄还是引起很大争议。这部电影实则是“罗宾汉前传”,讲述他如何从狮心王手下的弓箭手变成投机逃兵,又变成抵抗法国侵略、并继承其自由斗士、宣扬君主立宪的父亲遗志成为爱国将领,最后被约翰王视为眼中钉,被宣判为不法之徒的过程。故事伴随着罗宾汉从孤儿到认父,并经历过两位父亲的死亡(一位是武士罗伯的父亲、罗宾汉的义父,另一位是他的哲学家生父,罗宾汉在义父启发下重新唤醒了对生父死亡的回忆)而转变为在舍伍德森林中照顾孤儿的父亲的心灵成长。克劳扮演的罗宾汉少了种侠盗亦正亦邪的气质,尤其在他还是想通过战争发财的投机逃兵时,他的外形与角色相比显得过于忠厚了。

凯特•布兰切特虽然不算绝美,但她的古典与神话气质深入人心。这次扮演的玛丽安女士少了民谣传说中的宗教性(她去教堂祈祷是为了请求教堂施舍种子耕作),多了女战士的潇洒利落,她骑马驰骋乡野与战场的镜头是全片最为诗意、最有“传奇”特质的段落。不过多数时候,玛丽安扮演的也是“母亲”角色,解救妇女儿童、耕种土地操持家务,与圣母玛利亚的宗教寓意还是有相通之处。

新版《罗宾汉》从创作一开始就极力颠覆传统,想重新塑造这位“不法分子”的形象,因此两易其稿,开拍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被加进了很多历史背景。整部电影的重点似乎不在罗宾汉本身,更多着墨在王室内的政治权术与英法间的阴谋斗争。同时重要历史事件的顺序并不符合史实,而是一部带着历史感的传奇。与传说中浪迹天涯、无拘无束的绿林好汉不同,这部电影中的罗宾汉是一个逃兵冒险家、地主、军事家和政治家。可惜故事并没有充分立住,靠着剑柄上一句遗言和对生父的回忆,罗宾汉就从投机混混转变为有责任心的英雄,似乎缺乏可信度。罗宾汉本人的性格也比较模糊。导演通过理查王的评价描述罗宾汉是:“勇敢、正直、天真”,即便这几点的塑造还算圆满,可罗宾汉的性格依旧不能支撑起这个传奇里他所肩负的爱国英雄与政治思想家角色。只有在罗宾汉角色转变为守卫一方百姓与土地的“英雄父亲”时,才显得贴切自如。片中最符合一般罗宾汉传说的是他和伙伴们半夜劫持运税粮的马车,将粮食赶回农庄的段落。这个段落轻松俏皮,还有点幽默感。可紧接着浓墨重彩的渲染了罗宾汉如何与同伴在雨中播种,侠盗的潇洒立刻变成了守家的持重,同时又与整部电影的大历史感脱节。

几年前我还在诺丁汉居住的时候,英格兰的中世纪仿古风正方兴未艾,很多当地人会打扮成罗宾汉的样子招摇过市。他们身材魁梧、步履如飞,留着胡茬和长发,穿着褐红色大领、橄榄绿色的“林肯绿布衫”、背着弓箭袋,与身着麻布长裙,长发垂腰的美女在街头喝酒聊天。他们是哥特亚文化的一个分支,追求不融入主流的自由与“去英雄化”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能接受一位平头规整、双颊松弛、身材发福、身着铠甲、步履沉重、满腹中年人的心事还肩负着国族历史重任的罗宾汉吗?






 5 )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

1)戏反着写。
夜晚,小约翰和罗宾汉在营地里面大闹被喝停。理查王来到营地,要罗宾汉老实说出他对整次十字军东征的观点。罗宾汉不畏强权说出了东征的荒谬性,理查王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人说,你看,这就是最忠诚的部下。看到这里,观影的同伴突然说,这不就活生生是《赤壁》里面曹操在伤病营里对小兵说的一席话么,随即就对《罗宾汉》里面的处理大失所望。我正在思考之际,镜头一转,罗宾汉和小约翰一行人全部都被枷锁扣住留在了营地,其他人继续攻打法国城堡去了。——戏都得反着写。约翰王要是真的满意罗宾汉的答案,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夸得露骨;要是对他的答案表示愤怒,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勃然大怒,喊来人上枷锁。戏得反着写,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来写,给人以眼前一亮,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实际行为和性格的印象。我想起我的悬念作业《SIM》,当初单纯地为了在短时间里面塑造一个“可怕的丈夫”的性格,简单地认为“什么是可怕?可怕就是吼呗!”。拍摄现场饰演丈夫的演员已经对原本的台词提出了疑问,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成片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一切都按照了惯性思维来走。

2)大景别里人物的情绪
罗宾汉来到诺丁汉带给了玛丽安她丈夫的死讯。罗宾汉,和此时的观众,并不知道前文中死去的罗伯特是玛丽安的丈夫。常规来说,这是展现一个梗的时候,切一个玛丽安听到死讯以后脸色大变的特写观众就马上明了了。然而此时导演给的是玛丽安呆滞的背影中近景,我们在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她转身,走向了黑暗的走廊。她带着情绪地走,始终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匆忙的中景身影(门洞里面的剪影),她的痛苦似乎淹没在了周围喧嚷的人群声中。我们是通过罗宾汉的反应逐渐知道了死者和玛丽安的关系。这一段戏非常成功地叙事(交代死讯)的同时还加强塑造了玛丽安坚强的性格。最近在看的《一一》里面多处用了较大的景别来处理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地方,效果同样出色。可见情绪并不见得全部是通过规范的镜头语言来传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整个故事剧作发展到此刻自然而然而来。

3)一个段落里面的节奏快慢
罗宾汉和同僚第一次劫富济贫。整个段落诙谐幽默,基调是由轻松愉快的苏格兰长笛音乐来奠定的。“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有16条却寸步难行?”一阵雨点般的群打脚踢之后,8个人被绑在了一起艰难地挪步。在这之前全部是快节奏的剪辑。随后,他们把抢回来的粮食播在了诺丁汉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之上,他们播种的动作犹如在跳着胜利的舞蹈,采用慢镜播放,每个人的喜悦跃然脸上,和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当看完整个快慢有致、轻松幽默的段落之后,我深深被罗宾汉等人劫富济贫的正义行为感到畅快。

4)分秒必争
盲老头洛克斯利要和坏蛋葛福瑞决斗,几乎就是以卵击石。常规来说,葛福瑞大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影片安排了洛克斯利还是胡乱挥刀之下给葛福瑞脑门来了一刀。这一下激怒了葛福瑞,他两下就把洛克斯利的性命解决。这一段完全是影片中的交代段落,葛福瑞甚至完全可以在马上就把洛克斯利解决。然而导演还是安排了两个人几个回合的较量,但是严格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充满了悬念。可见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有戏。不能够允许某个段落的唯一功能就是交代,而应该带着冲突,最大可能地向故事的核心线靠近。

5)“I lik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性格。”——美国俚语,表达对一个人作风、行为的赞许。)
影片虽然叫《罗宾汉》,但是罗宾汉这个人物的性格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是最为薄弱的。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深入人心,稍加修改就会让人别扭。总以为由罗素来饰演这个角色就能够给罗宾汉带来一点坏男人的气质,但是片中全然没有。他是一个真正标签化的英雄主角,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对女人柔情似水。相反,约翰王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而耐人寻味的。首先他的性格线索是从坏人,中间变成好人,最后又成了一个坏人。他的两次转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而这符合所有人最根本的心理。同时这样的性格脉络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上的不成熟,而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导演安排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海量敌人面前,他居然挥起宝剑大喊冲啊就飞马而上了,周围的人都傻了。而当战胜之际,他得知敌人不是为他投降,而是为罗宾汉投降,他收敛住了自己镇静的表情。在庄严隆重的和贵族签署条约的大殿上,他神情自若地烧毁了条约,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6 ) 一个老年歌者,和他深爱的英格兰

罗宾汉是英国的符号之一。一个成功的导演能让观众爱上他的明星。而Scott在罗宾汉中力捧的,是他深爱的英格兰,那片绿色如水彩般流动的田园。

这片子看起来轻松活跃,浪漫传奇并存,和Kingdom of the Heaven那种沉重的风格截然不同。“公平是这部片子的主题“,导演Scott在采访中如是说。但他并不想在这里刻意深沉。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严肃的主题,那就是罗宾的剑上面刻着一行字:Rise and Rise again until Lambs Become Lions。这字和Magna Carta有关。倾向于理智,改良和制衡妥协的英国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前几年有美国人出了本War on the Middle Class的书。那本书我挺想推荐给自己的同学们看,看看毕业10年后自己精心垒起的家居小窝是如何被各种各样的税收毁掉的,比如物价,房价,医疗和教育等等。当然,在罗宾汉的时代,一切都简单的多。那时候是明争,这时候是暗抢。只有最愚蠢的统治者才会去杀鸡取蛋。历史就在羊圈中的肉膘肥瘦变化中循环。无论如何,投胎作中产是个错误。

Scott似乎很擅长用古装片来谆谆教诲美国人。Gladiator的时候他就把Pax Romana比喻成现今的Pax Americana。一百多年的繁荣昌盛让一个帝国从里到外开始腐烂。后来出了Kingdom of the Heaven,大大痛骂了时隔一千年的两次“圣战“。当然那片子太严肃了,票房很令人失望。现在他拍了这么个羊圈里的羊开始造反的片子,不知道是否是想鼓励美国人民加入Tea Party。其实,我猜想Scott这次拍罗宾汉,并不打算拍成太严肃的作品。前几版的剧本据说象是中世纪的CSI,主角设定是诺丁汉的检察官大人。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个挂着古典外衣卖现代主题的产品。

算了,不装B扯淡谈政治了。我是来推荐大家专心审美滴。虽然是外衣,但古典的美已经瘾浸到织物的每一根纤维中,让整个片子散发着一种厚实浓郁的历史醇香。这毕竟是绿林中的罗宾汉,这毕竟是Scott的英格兰,也是澳大利亚人Russell Crowe“五岁时的梦想“。再没有什么比一个能说会道的歌者讲述他所钟爱的家园更好的作品了。

Scott的镜头很大气,学院派的味道浓郁,有时让人想起大卫.里恩。他利用华丽的长镜头,肆意翱翔的俯视和水墨般流动的色彩让人感叹阳春白雪的魅力之时,也没有忘记照顾细节中的魔鬼。十字军的攻城虽然很铁血,但是技术细节很周全;农庄里的耕种看起来很田园,但是泥泞中的艰辛也没有被忽略。我盯着室内场景,不由宅性发作,想起来那个时候还没有烟囱,英国国王的朝堂里的味道一定很美妙。大导演Ridley Scott大概是有些恶搞的在钟鼎玉石的餐桌上放了几只耗子。

与其它“史诗“风格的片子相比,Scott的古代战争场面似乎离暴力很远。他更喜欢在现代战争中表达暴力。Body of Lies里的骨头渣子和Black Hawk Down里的肚肠足够令人触目惊心。但在古装片里,他在微观上更侧重技术细节,而在宏观上采用浪漫主义。他的英雄虽然也会吼叫也会荷尔蒙暴涨,但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也不会怀疑自己作为的意义。他的英雄为了家园,为了爱人而战。这样的战士形象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Scott镜头下的骑士们历来是人随马势,马借风声,完美的刻画了传奇这一字眼。在Kingdom of the Heaven里,身披烟囱套的骑士们身材异乎寻常的玉树临风。我不知道服装设计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片子里的盔甲虽然换成了改良的锁子甲,但居然把几个主角都衬得身材美好修长,虽然他们需要随从帮忙才能解开那该死的扣子。罗宾脱掉锁子甲的姿势和拜占庭教堂中的壁画一模一样。没有盔甲的男装也帅得令人发指:宽肩窄胯长皮靴 (据说历史上真正的皮靴应该长到大腿,大概是发明了SM的法国人的另一个创新),里里外外大都是扎实的好皮货,腰带都系在小腹下方,重金属风格的简洁饰物中,几乎是不经意的挂着一柄厚重而精悍的长剑。这不啻是服装设计者在感官世界中最赤裸裸的表白。拜占廷的皇帝们都是缺乏曲线的八头身,而文艺复兴的贵族大佬们的肖像大多都挺着肚子。但影片中的几个睿智老头儿都跟Jeremy Irons的风格神似,连Russell Crowe随意敞开的立领都让人想入非非,虽然他的衣领里面依然裹得严严实实。

同服装设计一样,片子里的爱情也是直白与收敛,奔放与压抑的完美融合。Cate Blanchett的如同麦秸一样的身材能斩断任何男人的兴致,几乎让人怀疑Lady Marion和罗宾的爱情是否是柏拉图式的。但当壁炉的熊熊火焰在跳动,夜雨随着风声飘入窗口,电闪雷鸣中Lady Marion的衣裙如同鼓胀的风帆一样飘逸,银幕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时刻,你不得不承认这个镜头虽然矫情到肉麻,但这个女人在风雨中的身影适用于伊丽莎白,也适用于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她的坚韧自信和圣洁挑逗着欧洲人的圣女贞德情结。她的性感和曲线无关,但深入骨髓,非常英国。

至于作为英雄的罗宾,导演Scott 选了老搭档Russell Crowe,大概是一个最为稳妥的选择。说到底,大众的审美是很乏味的。如果要票房,一个导演必须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现在的好莱坞不缺肌肉男,更不缺感性动物,但却很难找到古典的阳刚。偏巧Ridley Scott又好这一口儿。好莱坞有不少类似的老搭档,总有些臭味相投的意义在里面。连James Cameron也曾经有点儿酸溜溜的自嘲:我需要下一个Russell Crowe。

这个罗宾不算高大全,有些无赖,但非常成熟。他“成熟“到可以抱着一条狗透窥美人更衣而不乱了阵脚。那条舒舒服服蜷在罗宾怀里的长毛狗给熟男加了不少分。罗宾汉的三个哥们儿外加一个和尚也非常可爱,天生一股英国球迷式的粗线条大无畏。更难得的是大家的牙齿也很传统:英国人已经为自己差次不齐的黄牙板自豪几个世纪了。

片子中最优美的一段,是在诺丁汉领地中的田园生活。生机勃勃的片断中,剧作很恶意的,很迎合大众的,让男女主角有了一个荤笑话。这个笑话是如此无邪但又令人防不胜防,让故事中的人变得异常可爱起来。罗宾板着脸强忍着扶着Marion上马。这时,我才想起导演Scott的采访中,他谈起选Crowe的另外一个好处:”(除了扮演大英雄外)他可以很随意的放松,很随意的开玩笑。你可以把这算作性感……“原来如此。

不用担心,罗宾汉的故事永远是快活的故事。好人最终会打败坏人,男女主角总是happily ever after。绿林好汉们大概至今仍然在绿林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不用考虑是继续造反还是被招安。他们的传说从来无关政治,虽然编剧开玩笑说,Magna Carta的第一版居然是罗宾老爹写的... 有时候历史控反倒会坏事儿。

影片以密林中奔跑的孩子开始,以同样几个奔跑中的孩子结束。但片头灰暗而压抑,而片尾则阳光灿烂,画面与音乐都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彩,那几个瘦小而灵动的身影象动物般健康快乐。笛声中,Greenwood生机勃勃,罗宾汉的故事刚刚开始,而且会继续流传下去。

 短评

高潮不够高

8分钟前
  • yisonbird
  • 还行

JUN.26.2010 WITH V

9分钟前
  • 皮卡丘薯条大王
  • 推荐

某些男人像角斗士,某些女人像伊丽莎白女王,有些坏蛋像斯巴达克斯3000壮士,有些场面像诺曼底登陆和特洛伊海战。所以。。。

14分钟前
  • vengo
  • 还行

睡得义无反顾

18分钟前
  • RITA
  • 较差

本片罗宾汉又名诺丁汉- -?

21分钟前
  • magggot
  • 还行

作为一名猎人,我对弓箭手有极特殊的爱。这个近3个小时的电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冷兵器厮杀自然有他的妙处,况且,更原始的拍法理应得到尊重。问题在于很多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神勇的侠盗故事,你却絮絮叨叨讲了一大堆罗宾汉的前传,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关心他的历史,劫富济贫才是最大的看点吧。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罗素·克洛也老了。罗素·克洛凯特·布兰切特+1。

27分钟前
  • 小耶稣
  • 推荐

侠盗前传 绿林好汉化身民族英雄 片头尾动画牛逼 加一星

28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看电影不在乎看什么,而是跟谁看!

31分钟前
  • 我爱过!
  • 力荐

不过不失

33分钟前
  • 谷玄
  • 还行

好莱坞主旋律

37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推荐

喜欢史诗和拉塞尔。

39分钟前
  • wakandawula
  • 推荐

we can almost breath the air of 12th century England, it is that detailedly realistic. And Lea, oh Lea...

44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看得导演剪辑加长版。标准的古装大片,该有的都有,宫廷斗争啦,儿女柔情啦,昏君乱党啦,篡改历史啦。起码看得不犯困,期待一下续集,如果有的话。ps:马克斯·冯·西多又来客串啦~……

4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真不好看啊

51分钟前
  • 还行

片子三星,男主一星

53分钟前
  • FreesiaRyne
  • 推荐

对于雷德利·斯科特来说,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但也别着急说它一般,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导演剪辑版呢?

5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RussellCrowe该减肥了,那个垃圾国王,那么爱釜底抽薪,这个片子估计要拍续集吧,ps那个白马山居然是真的,我汗颜了!!

5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看high了……Ridley.Scott拍中世纪题材显然是熟门熟路、自成一格、硬是将一部侠盗片拍出史诗气质,大气磅礴,又精致入微。完全不输<天国王朝>。说节奏剪辑不好的,都可以去屎了。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没有凯文科斯特纳的版本好看

1小时前
  • 🌊🌈♐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