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老师

剧情片加拿大2011

主演:穆罕默德·费拉格,苏菲·奈丽丝,Émilien Néron,丹妮尔·普罗克斯,Brigitte Poupart

导演:菲利普·法拉多

 剧照

拉扎老师 剧照 NO.1拉扎老师 剧照 NO.2拉扎老师 剧照 NO.3拉扎老师 剧照 NO.4拉扎老师 剧照 NO.5拉扎老师 剧照 NO.6拉扎老师 剧照 NO.13拉扎老师 剧照 NO.14拉扎老师 剧照 NO.15拉扎老师 剧照 NO.16拉扎老师 剧照 NO.17拉扎老师 剧照 NO.18拉扎老师 剧照 NO.19拉扎老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9

详细剧情

  西贝尔·拉扎是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他在魁北克的一所小学工作,他的前任老师悲剧地死掉了。虽然他前任的死令小学的同事和他的学生很悲痛,而且这些生者在心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恢复过程,但是没有人希望知道拉扎先生痛苦的过往和生活,也没有人清楚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国家。

 长篇影评

 1 ) 拉扎老师 短评

不同文化及教育理念间的冲突,在拉扎老师一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呆板的直线型课桌排列,没有色彩的教室,不太愿意谈及个人的老师.多少有些中国教育的影子.
拉扎也在尝试着改变.他原本不是教师,或许是想继承亡妻的一些东西,才会去应聘.他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平日里听妻子谈论到自己的工作而总结得来,效果还不错.虽然一开始似乎并不符合那里的教学环境,但他一直在慢慢改进.从5,4,3…安静,到使用妻子的印章;从巴尔扎克的听写,到孩子们喜欢的寓言.如果他不被辞退,以后也许会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吧……
片中穿插着他申请国际难民庇护的经历,不太明白其中用意,也许是对他经历的一种补充,待解答.
孩子们熟悉的老师的死亡,让拉扎老师有机会触及孩子们真正的成长,深入内心,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然而他的行为显然是与现今只触及表面的教育工作相悖的,这些似乎只是心理医生的责任.家长说"你负责教育孩子,而不是养育他们",校长不愿他再提及死亡,老师们也对这个话题有所避讳.只有拉扎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始终想让老师和孩子们正视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心灵的得到了帮助,老师却丢掉了他的工作.讽刺.
他满意的站在窗台 ,看着孩子们再一次生机勃勃的玩耍,互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在一个明朗的下午,他留下了自己的寓言故事,轻轻离去.
最后的寓言我并没有理解,希望可以得到各位指教.

 2 ) 记得一定要告别

这部作品被分类成“喜剧”真是莫名其妙
因为它的基调一点都不轻松。

小女孩说

martine老师一定过得很艰辛吧。
有时候我会想martine老师是否算是传递了暴力信息,
但我们不能处罚martine老师,因为她已经死了”

这种无法抑制的悲伤是如此的真实有力。

这并不是影片的造作,因为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大人觉得无关痛痒的事情,孩子们却是能深刻的感受到。
不要以为他们不懂事。事实上,无论孩子们有什么想法都是不奇怪的。因为他们没有大人们的成规陋习,没有对于世事的无奈,他们怀着最大的好奇和无穷的可能来探索这个世界。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有相聚的欢愉和离别的惆怅。
所谓有多少相逢,就有多少离别。
逝者已矣,但孩子们不会懂这些。那些逝去的美好和残酷的自杀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莫大的打击。
而Lazhar老师,同样经历丧妻之痛,同样对妻子有着不解的他,同孩子们一起走出这片心理阴霾。

许多人认为片中讨论了教育体制。
我并不这么觉得。应该说,教育体制永远不能抹杀教育中人性的基本关怀。
而作品要突出的正是这点。
大人们总是在喋喋不休的讨论体制,讨论自己的生活,讨论是非对错,
但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内心。

小男孩在课堂上哭着吼着“我不喜欢别人碰我,不是我的错,我不喜欢martine”
小女孩却一直是那样真切,“不,你喜欢她的”
是的,这就是孩子。
无论表面上如何,他们总是用最真实的感情。

所以,Lazhar最后说“我一定要和他们告别,martine老师走的时候没有说再见。”
而此话一出,校长也同意了。
而这“最后一课”,有着非常感人的力量。
那则寓言“大树和蝶蛹”,让我思考很久。
这则寓言不是那种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的,而是描述内心哀伤的。
“在不公平的死亡之后,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
是的,只有哀伤。没有其他的遗产。
而如果可以说出来,表达出来,那已经是一种治愈了。

当小女孩和Lazhar抱在一起的时候,真是太温暖了。

 3 ) 过滤真相?

成年人们总以为孩子像是易碎的玻璃,稍微接触到潜在的危险就会破裂。他们试图用自己所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防护网,让外界的真实世界只有经过过滤才到达孩子的身边。他们这么做的本意是为了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但却忽略了让宝贝们一步步练习如何适应独自在没有过滤的真实世界中生存。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小朋友们过于单纯,在需要独自进入社会时有着诸多的不适应。

拉扎老师曾就职过的那个魁北克的小学校长可能就是这种保护式教育的拥护者。对于学生们目睹了一位小学老师在学校触目惊心的死亡,校长选择的处理方式是消极地提供心理疏导。在那个岁数的小孩就算心里很不舒服有时候也会选择不跟家里人说,更别说是让他们对还没足够信任的外人敞开心扉了。这种处理方式很欧美,是一种看起来很人道的形式主义,真正能达到预想效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实只要用拉扎老师本想运用的温和方式与学生们探讨一下死亡这个话题,学生们也许会在当时和未来的日子里都想得开些。不管生在哪个国家的家庭,基本所有人在一辈子中迟早会见到亲朋好友的去世,一味的避而不谈剥夺了孩子们思想变更深刻的可能性。孩子们只是岁数小些的人类,他们已经拥有思考能力了,他们的想法不应该被大人们所轻视。成年人应该做的不是简单地过滤,而是引导他们做更多地思考。

 4 ) 孤独者和《拉扎老师》

《拉扎老师》应该是一部关乎教育体制的影片,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整部影片的故事节奏一直有如缓缓流动小河般婉婉道来,平静但绝不失力度,而这力度的来源就是观影后的最强烈的印象——孤独者的寂寞。
 
孤独者们讨厌寂寞,为了摆脱那黏黏的寂寞,我们渴望拥抱、亲吻,但又对那些拥抱戒备着,慢慢靠近却又竖起了身上的硬刺,最后伤人伤己。小男孩Simon在课堂上的那段哭诉表达出两颗深深受伤的心,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自杀了的Martine老师。
 
人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才拼命的寻求朋友、伴侣,哪怕是个能同行一段的陌生人,这些寻找绝对离不开交流的存在,没有交流我们就永远是独自一人。影片中拉扎的身上交集了两个孤独者的身份:身处异乡的难民和僵化体制下的老师。作为一个寻求政治避难的难民,他需要与政府交流,需要和这个国家的社会生存环境交流,才能够融入进去。作为老师他需要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上去。
 
而影片中也正是“交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政府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不用担心被遣送回国。学生们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Martine老师离去的心理阴影。而最后也同样是“交流”的问题——家长用僵硬的态度堵塞了交流的通道——使得拉扎老师的身份最终被揭穿不得不离开学校。
 
态度的僵硬阻塞交流,教育体制僵化同样的导致交流的受阻,这样两种孤独者,只能互相观望着,试图着靠近互相温暖,却又不能互相告知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距离是安全的,就这样互相靠近这,互相受伤着。
 
又一个刺猬的故事。

 5 ) 暴力 愛 生活

在一所努力摒除一切暴力的小學裡,早上負責在所有人到達前送牛奶的男孩看到了上吊於教室內的老師。故事由新來的阿爾及利亞移民拉札老師接手班級課程展開。學校明令禁止談論教師的死亡並把孩子的心理交給專業心理專家處理。專家自信的告訴拉札老師,孩子們很快就沒有問題的時候,拉札老師略帶諷刺的回:喔,就過了這幾個星期的時間?心理醫生厭惡的撇了一眼說到:孩子們沒有病!

孩子們沒有病,但悲傷。所愛之人離開背叛的悲傷。而所有的悲傷,在冷酷的教育體制下壓抑而無處交流宣洩。這是否又是一種無言的暴力?

所以女孩在作文裡寫著:Martine老師一定覺得生活充滿挫折,她最後做的一件事是踢翻腳下的凳子。有時候,我覺得她是不是傳遞了暴力的訊息。當我們犯下暴力的行為時,我們會被處罰。但我們不能處罰Martine老師,因為她已經死了。

男孩哭訴著“她明明知道,星期四輪到我抬牛奶…她知道我會看到她上吊的樣子。 ”

逝去老師經歷了怎樣的生活而選擇如此方式告別她的學生我們無從得知。我們知道拉札老師作為政治難民家破人亡,逃離祖國,夜不能寐擔心被遣返回國卻從不把自己的悲傷展現給學生。他或許格格不入,或許挑戰了體制,但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卻無所不在。

所以,在迫於學生家長壓力下被迫離開學校之時拉札老師還是一定要上完最後一課。一節課傾囊相授盡在一文《大樹與蝶蛹》:

在不公平的死亡之後,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完全沒有。如同各位接下來將瞭解的。
  橄欖樹的樹枝上,吊著小小的蝶蛹,是翠綠色的。蝶蛹明天將會變成蝴蝶。大樹很高興看到蝶蛹成長,但他真希望蝶蛹能夠再多待幾年,他就會保護她不受傷害,保護她不受螞蟻攻擊。可是,她明天就要離開了,從此必須獨自面對敵人與惡劣天氣。當天晚上,森林發生火災,蝶蛹來不及變成蝴蝶。天亮的時候,灰燼已經冷卻,大樹仍然屹立,但心已經碎了,被大火燒焦了,被哀傷摧毀了。從此之後,每當小鳥停在樹頭,大樹就會述說這段故事。蝶蛹從來沒有蘇醒。他幻想她展翅,飛向碧藍的天空,自由地吸取花蜜。

略微顫抖的嘴角,努力的微笑,將悲傷與不捨深藏心中。影片在拉札老師與最喜愛的學生依依不捨的擁抱中拉下了序幕。

全片平淡細膩,感情深藏在表演和生活化的對白中,幾乎沒有激烈的情緒,也沒有任何文藝片常有的悲秋傷春,心靈雞湯,就那麼平白直敘,那麼真實,一如生活本身。



 6 ) 在痛苦中相遇

    小学女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了,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带给孩子心灵的触动却未能消散,每个看似平静的面孔下都自有心结。这时作为代课老师的拉扎先生出现了,没有谁知道他的来历。他难过于孩子们的自闭与抑郁,并一再质疑校方对死亡事件的讳莫如深。他温和而执着的努力终于让原本并不复杂的真相浮出水面,孩子们在如释重负地哭泣同时迎来了不一样的成长。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幼小心灵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彻底回避还是渐进式疏导,自杀是否也属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考虑到它给旁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师生间应如何相处,这些都是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最后拉扎先生的身份被揭穿了,他是一名从阿尔及利亚逃难来的新移民,妻子和一双儿女都被烧死了,他看着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学生们时那种复杂而感伤的眼光,道出“移民是没有故乡的”时的孤寂,这些举止都透露出他隐藏起来的伤痛。在痛苦中相遇,彼此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影片结尾处一个含泪的拥抱平静而温暖,心与心之间是需要相互慰藉的,哪怕只是一个拥抱。

 短评

tres bien!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好电影了!alors,这个海报也太屎了吧

9分钟前
  • 欣欣
  • 力荐

孩子太成熟 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 成人很善良 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

1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一个强有力的故事开篇,编剧很会讲故事,一切激烈的矛盾都往小里讲,有种以柔克刚的魅力,痛苦的过往本来可以激烈残酷,到了这里却像点到即止的童话寓言,而童话往往都有暗黑的一面,关键是你愿不愿换个角度去触碰,但表面上的小清新暖人心又足够意味深长。教育!在中国还是不随便提及的好。★★★☆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戛然而止,导演一直都在压制着感情。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故事,不过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不到30%,所以总有一种脱力感。另外加拿大的小学生要不要这么早熟啊……

17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为人师表的尊严与善良,这大概是我看过最好的师生电影。4.5星。

2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本以为又是麻辣教师的故事,其实是温情疗伤系,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有着一段痛苦的过往。彼此学会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整个故事拍得很淡,不过孩子们很可爱。西方对孩子保护真小心啊,教师不允许与学生肢体接触。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太能懂为什么女老师的一个拥抱给小男孩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27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感动;HDbits: Monsieur.Lazhar.2011.FRENCH.720p.BluRay.x264-4kHD 烂番茄 100%

31分钟前
  • 力荐

寓意深沉 导演出片率低 此片和伊朗神片不分上下 相对而言 拉扎老师关注了校园生活更为贴近生活 而其中的暴力和难民政治话题使得它的广度拓展有所拓展 看完后惊叹导演把这一切都集中呈现在小小的校园场景中

35分钟前
  • 龙猫
  • 力荐

踏实讲故事的片子不多了。

39分钟前
  • 推荐

来自魁北克学校的心灵鸡汤,阿尔及利亚老师的名字令我穿越到布列松的那头驴子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之前在香港看的第一场电影,早上排队买票聊天的时候挺好玩。

49分钟前
  • 全力少年eason
  • 还行

提名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老师自杀后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代课老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细腻朴实的教诲,师生间真实自然的互动,刻画出细心关注孩子成长的教师形象,片中那些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无疑是对教育行业因循守旧只做表面工作的社会现状极大讽刺。★★★★

52分钟前
  • Milkyway
  • 推荐

最後蛹和大樹的寓言講完後電影卡然而止,很喜歡。孩子是最好的演員。死亡的陰影、教育、移民,幾條線索很清晰,故事很流暢。

53分钟前
  • Q
  • 力荐

在教室里上吊的老师是多不负责任!竟然还故意死给其中一个学生看!让那个学生第一个看到她的尸体!而校长连代课老师是否有本国居留权都不审查就任其代课?可就是这位在其家乡阿尔及利亚开餐厅的拉扎老师帮助这班学生度过这段低潮!最后,总是真诚对待孩子的老师离开!

5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1,魁省人民太重妄想症,教师也是一高危职业 2,没有heart别去教书!

1小时前
  • Yen Kwok
  • 力荐

alice

1小时前
  • 一个人旅行
  • 力荐

剧情上毫无惊喜和悬念,但这样对于观众来说反而是个惊喜。

1小时前
  • iamliuzhe
  • 还行

儿童面对死亡,老师经历移民,而教室正是生活的缩影。流畅的叙事和平实的表演令本片成为本年度最佳加拿大电影。

1小时前
  • tintin76
  • 推荐

与08年那部法国片相比,冲突更强烈,角色更典型,更像个童话(寓言?),幸好处理得柔和平淡,让我瞬间梦回油田子弟学校

1小时前
  • Nightwin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