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动作片美国2005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莫里兹·布雷多,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雷特·贝克尔,玛丽-乔西·克罗兹,伊万·阿达勒,阿米·温伯格,林恩·科恩,阿莫斯·拉维,摩西·伊夫吉,拉菲·塔佛,阿隆·阿布布尔,马哈姆·胡里,艾格尔·纳尔,西娅姆·阿巴斯,穆斯塔法·德加德杰姆,阿西·科恩,丽莎·维林德,Djemel Barek,毕扬·丹斯曼,Yonatan Rosen,乔纳森·乌泽尔,盖伊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20:27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

 长篇影评

 1 ) 商业性与深广题材的难以兼得

听某电影论坛的两位老大说 Munich “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影片”,除了最后的15分钟以外。所以昨天晚上逮到空闲,虽然次日要起大早去上课,还是一咬牙步行40分钟到了电影院。

这部影片从商业片的角度看没有太多可挑剔的。首先,宽银幕的画面看起来极具临场感。“黑九月”成员试图冲进运动员宿舍,以色列教练尤素福拼命抵挡的场面简直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门口一样,后来的枪击、爆炸场面也真实得让人几乎不敢直视。

影片多数时候的节奏感很好。前半段的镜头运用几乎可以成为经典(有待时间检验),虽然不乏模仿《教父》的嫌疑。意大利一段的色彩非常明朗,而巴黎、贝鲁特就越显昏暗,很好地烘托了令人窒息的气氛。许多桥段虽然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也被斯皮尔伯格拍出了新意。

但是,这部影片题材和背景的沉重似乎连斯氏也无法驾驭,从而妨碍了这部影片成为完美的经典。斯皮尔伯格似乎很希望在电影中加入对人的关怀和对巴勒斯坦建国追求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本人是犹太人的事实以及对(西方)观众接受程度的考虑似乎都影响了这种表达。影片结尾的字幕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字幕把摩萨德的暗杀行动真正地正当化,并消除了一切必要的道德疑虑,从而使电影着力表现的冲突大打折扣。

Munich 的冲突,一方面是人性的冲突,即没有经验的特工慢慢变成残酷的暗杀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道德的拷问,以及自身也面临报复的危险,从而慢慢认识到复仇的真正意义,从这里开始这种冲突上升为利益诉求与手段的冲突。这在 Avner 与 Ali 的谈话以及后来 Ali 被杀的情节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以色列建国之初也搞恐怖活动,炸过英国的使馆,那么今天巴勒斯坦人为了建国而制造爆炸事件是否也属应当?以色列人曾遭受过上千年的种族压迫,那么今天他们是否就有理由压迫巴勒斯坦人?这些问题,在听过 Ali 的话之后,就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Munich 无法将这样的问题继续引向深入,所以 Avner 的转变以及他的梦魇都让人有突兀之感。但是,如果斯氏的意图是让人们开始思考巴以千年积怨到底有何意义,以及暴力是否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终极手段这样的问题,那么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些细节可以换一种方式拍,让人更多地思考,但是这样以来必然要牺牲商业价值,甚至冒“政治不正确”而不招人待见的风险。

与另一部政治惊悚影片 the Constant Gardener 相比,Munich 的题材更难拍好,所以前者的震动对我好像更大,所以我在 imdb 上给前者9分,后者8分。但是 Munich 提出的问题确实更值得长久地思考。

总的说来,这部影片不完美,但属于必看的电影。

 2 ) 一寸寸碾碎

斯皮尔博格的绝望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他能找到慕尼黑事件这样贴切的事件表达。

飞离“ET”和“侏罗纪世界”渐行渐远,忘掉“辛德勒的名单”,穿越“世界大战”,直至“慕尼黑”。也许充满想像力和人情味的世界只是灵魂暂栖之所,他用尽气力逃开的目的地,无法回避。

有条不紊的杀戮,坚定不移的民族仇恨,严密无缝的逻辑。斯皮尔博格站在坦克履带下重演被一寸寸碾碎的瞬间,将绝望展示给世人。这比“世界大战”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扑杀更让人猝不及防。

在短短时间内推出“世界大战”和“慕尼黑”,至少说明斯皮尔博格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既如此,他会继续寻找另一宗“慕尼黑”事件来表达观点,探究答案,观众有福了。

虽然也许答案并不存在。

 3 ) 《慕尼黑惨案》之二:在没有公平的世界,生的惶恐和死的解脱


题记:
家园,对于一个有家的人而言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家园对于流离失所或者受着外族侵入的的族群而言就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精神凝聚力。那么,祖国到底是谁的祖国,人民为了谁而战?!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atlasshrugs2000.typepad.com/atlas_shrugs/images/munich_1972.jpg[/img]
1972年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殉难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

五人小组成为了以色列政府对于阿拉伯人私刑的实行者,他们实施着国家不会承认的使命。
阿夫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本片成为一个象征,它将触动两方的心灵,就像斯皮尔博格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出现过的那个小女孩他们给成人世界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对于以色列作为犹太人的导演必定有着情感,可是,他同样怀着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同情,导演希望以孩子的比对唤起成人世界的良知,可惜,成人世界早已没有了理性。
对于自己孩子的牵挂和想爱人在一起的心境和刚刚被谋杀的巴解领导人的孩子放在一起成为对应段落,你会理解导演的苦心。人类的所有法则都有说法,说法是逃避罪责和开脱自己最好的方法。
人性是片子里重要的部分,在旅馆炸弹的章节里,导演以美景的感叹、以色列恋人阳台的拥吻和此后的激烈爆炸对照,对于无辜者而言又有谁承担责任,同样,在贝鲁特定点清除一人的行动最终变成了对于阿拉伯人的无情屠杀,这些女人难道也是恐怖分子,潘多拉盒子打开以后,唯一的结果和血光有关。
正义的背面是什么?导演没有正面回答,可是,他在电影里设置了这样的一场戏,阿夫纳和情报贩子路易家族的交往,通过路易斯家吃饭前虔诚的祈祷,其父对于阿尔及利亚的叙述,所有的冲突都在斯皮尔博格不经意中表述出来,他俯视着20世纪所有的种族冲突。
为了一个族群活着,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忽视另一个族群的孩子?父亲,路易的父亲,阿夫纳也是父亲,巴解负责人同样是父亲,在20世纪的世界我们为了什么而杀戮
斯皮尔博格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对话,阿里和阿夫纳的交流更像是导演政治观念的表述,在文化(文字、语言)没有消亡之前你无法征服一个族群或者民族,这是许多有着民族问题的国家都端着的定时炸弹。家园,对于一个有家的人而言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家园对于流离失所或者受着外族侵入的的族群而言就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精神凝聚力。那么,祖国到底是谁的祖国,人民为了谁而战?!
于是,前赴后继,于是,在信仰和蛊惑里成为牺牲。唯一开心的只有军火商以及他们背后的正义政府。
所有的棋局都可以预设,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失控的全部含义就是命运。
生命如此脆弱,从出生那刻起就不再属于自己,我们归属于的那个族群和国家已经在我们的未来写下了他们规定的东西。
死亡,在特工的心里只是任务,这是国家的赋予,阿夫纳听到女儿声音的哭泣属于私人情感在暗夜不由自主的流露,而特工,无论是CIA、KGB还是摩萨德的特工,他们不再属于自己。
从这点到那点,杀和被杀同样的棋局。
卡尔的死,给这个小组敲响了丧钟,在国家建构的谋杀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就是宿命,谁开始动手并不是话题它只是说明了在特工翻转的硬币上两面都是死亡。
当五人小组里的炸弹专家罗伯特对这种杀戮的本身产生了怀疑,而这样的怀疑同样来自导演,在历史的深处和近处,我们看到过犹太人太多的血,难道现在到了阿拉伯血流成河的一天吗?
罗伯特的不幸是他醒悟太晚,而绝大多数政府正是利用了青年的单纯和狂热让青春成为祭坛,不惑之年的我非常明白60年代以来欧洲反战的意义,去看看甘地吧,去看看这个矮小的亚洲人吧。
世界不应该是美国人的游戏。
他们一个个将消失,他们是许多死亡链上的一节,承前启后,在死亡的世界魔窟里扮演一个赴死的形象。
北美中文博客上有篇文字谈到了20世纪这种无休止杀戮和经济学博弈理论的关系,恐惧和先发制人的心情让死神的手枪总是走火,这是人类的宿命。
面对同伴的死亡阿夫纳陷入了焦虑和惊惶中,导演将这种恐惧和他们以前实行的清除进行比较,只要你成为其中一环,你就永远在没有了离开的机会,无论成败你的内心不再安宁。
我非常欣赏斯皮尔博格的结局,在你还能目睹的纽约世贸大楼冷峻的影调里导演连接了历史。
没有人声,没有,只有哀弦悲鸣。
谁负责死亡,是你吗?!

本片是虚构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它的真实在于历史就是这样的悲剧性。

【附录一:来源豆瓣,《阿七:复仇的黑洞 》】
当年慕尼黑事件中被杀害的运动员里有一个名叫Moshe Weinberg的运动员,他被杀害的时候他的孩子只有一个月大。他的孩子Guri Weinburg在影片中饰演了自己的父亲

【附录:影片资料】
《慕尼黑惨案(Munich)》美国2005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
片长:16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一部良知的电影)

2006年2月22日 星期二 上午01时4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4 ) 真实比电影更残酷

摩萨德的那次复仇行动是现代间谍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其跨时之长,地域之广,计划之复杂而周密,其间历经种种政治事件如战争、外交纠纷而仍决心不辍,都是前无古人的。光是其中任何一次暗杀都可以拍成精彩的电影。但是斯皮尔伯格自从拍完《拯救大兵雷恩》以后,就对戏剧性的夺宝、残酷的杀戮不太感兴趣,转而思考隐藏其中的人性以及折射出来的平民和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如《抓住你》,《幸福终点站》,甚至去年的《世界大战》等。所以《慕尼黑》并没有我们初以为的充满扣人心弦的杀机和阴谋,相反有些沉闷,虽然有些评论还是认为电影过于血腥。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肯定的说,真实的事件比电影更残忍、冷酷。重新梳理一下发生在20年前的种种杀戮,再对照一下电影,可以找到很多微妙的对比,以及导演对观众欲语还休的犹豫和无奈(尤其考虑到观众中肯定包括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我坚持认为,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片子里并没有和盘托出他的思想。


电影中为了有中心人物,设计了主人公以及围绕他的一系列配角,组成了一个暗杀小组。事实上,当年的暗杀小组有多个,原因我想只有一个,暗杀对象有11个人,分布在多个国家,多个小组效率更高。为什么要暗杀11个人?因为要为11名以色列人抵命,所以无论如何要凑满11个。

第二个被暗杀者,这个人名叫哈姆沙里,博士,住在巴黎高尚住宅区,娶了个法国妻子,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他颇有教养,一边和妻子说着法语,一边用英语和记者激烈地讨论时事。电影中暗杀小组是乘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溜进去在电话机里安置了一个炸弹,然后乘他回家接电话时,通过遥控引爆。事实上,哈姆沙里有严密的警卫,根本容不得暗杀小组如此进去。但当时摩萨德用了个很巧妙的方法,简直比现在的电影还精彩。他们先是装成一个管道工破坏连接哈姆沙里家的电话线缆,哈姆沙里的电话就开始老出毛病,他怒气冲冲地让电话局来检修,但这个报修电话不出意料地打进了停在公寓外面的摩萨德的工具车里。之前车里的特工一直在操纵着线路,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一直到哈姆沙里怒不可竭地报修为止。于是“电话局”告诉哈姆沙里马上有技师过来。一会儿,果然有技师上门了,可他上门的服务却是在电话机里安装了一枚炸弹!记得3年前的烂片《意大利工作室》里也有很类似的情节,其实编剧是20年前的摩萨德。这反映了绝大部分所谓的“艺术”并不见得高于生活,但一定是源于生活。

暗杀了3名目标对象后,摩萨德想出了个突袭贝鲁特巴解总部的点子,因为那里有死亡名单上的另外3个人物。影片中暗杀小组扮成女人,靠近大楼,然后啪啪啪啪杀死几个目标,其间还放过一个小孩,最后安全突围。其实那次战斗惨烈无比,哪怕吴宇森的电影也为之黯然失色!
先是30名以色列突袭队员抢上巴解大楼,对卧房里的目标之一,“黑九月”首领之一,纳杰尔一阵扫射。他的妻子想保护丈夫,也被射死。在电影的情节中有一个小孩迷迷糊糊的过来,一名以色列突袭队员刚想开枪,迅被旁边队员拦住,放他过去。这个小孩应该是纳杰尔15岁的儿子,事实上他那次也被乱枪打死。这是电影给以色列特工人员的第一块遮羞布。
同时那此行动中隔壁一个妇女惊声尖叫夺门而出,也被当场击毙。但事后查明,她是一个无辜的局外人。电影无此情节,第二块遮羞布。
电影中特工人员完成任务后就在枪林弹雨中夺路而逃。但当时摩萨德击毙3名目标以后,开始整理被打死的领导人员的办公桌抽屉和保险柜里的文件,还足足干了半个小时。而这时,战斗刚刚开始。大街上的巴解战士开始了还击,以色列突袭队员在门口坚守阵地。同时,8楼还有巴解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用升降机将人吊到街上。而当吊斗接近路面时,突袭队员就冷酷地将吊斗里的人全部打死,然后把尸体拉出来,再把吊斗送上去,在黑暗中等待下一批。这一情节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可以想象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让阿拉伯世界无法承受。最后临走前,以色列突袭队员将整栋大楼夷为平地,里面许多巴勒斯坦人都遇难。此役共打死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3名暗杀对象。
电影中还省去了一个情节,其实很能反映摩萨德计划的严密、简洁甚至幽默。开战时,摩萨德特工从贝鲁特各处的公共电话亭向黎巴嫩当局报告:巴勒斯坦对立派在发生火并。当时黎巴嫩当局对遍布城中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很为头痛,听说他们在自相残杀,警方就都避开不管了。而战斗进行了一个小时以后,以色列人开始呼叫停在海边的直升机接运伤员,但此时,贝鲁特警察局和贝鲁特海岸警备司令部又都接到了很像是对方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让几驾直升机起飞,一时无法确定闹事位置,这样竟然造成不可思议的混乱,谁也没想到去核实。结果让以色列突袭队员轻松地离开了黎巴嫩。

电影中描述特工用燃烧弹暗杀“黑九月”联络官希尔的情节也远远比不上现实情节那么有戏剧性。
影片中以色列特工曾经和“黑九月”狭路相逢,但谎称自己为西班牙“埃塔”组织,避免了交火。这里有一段电影中最重要的对白。巴勒斯坦人认为欧洲的组织如“埃塔”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们干完事以后还可以“go home”,而他们无家可回,这就是他们坚信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Nation is everything”,巴勒斯坦人说。当以色列人置疑巴勒斯坦人多久才能成功时,巴勒斯坦人有个漂亮的反问,犹太人花去了多少时间去建国?

影片中巴勒斯坦人还提到了以色列建国是欧洲人因为用毒气屠杀过犹太人的歉疚回馈,而他的父亲并没有毒死过犹太人。言下之意阿拉伯人不必,也不应该为欧洲人的罪恶救赎。这是否让人想起伊朗总统内贾德前段时间的话?不知他看了剧本还是剧本抄他的。
其实我一直很能理解内贾德的行事所为。内贾德对犹太人被大屠杀的否认确实被人抓住把柄,但他认为不应该由阿拉伯人为欧洲人还债的说法,欧洲人、美国人都心知肚明,但都避而不谈。但奇怪的是,讲出这个理,并能让所有地球人都听到的(我是说能引发当下这般效应的),竟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这个波斯人内贾德和一个美国犹太人斯皮尔伯格。

这场对话是整部影片出彩的地方之一,并且影片在杀死希尔之后,还安排了那个特工和那个巴勒斯坦人在暗杀现场的一场枪战对峙戏。也很不错。但这是虚构的情节。现实情况是比较搞笑。当时3名特工在饭店里完成暗杀任务后,碰到一起,然后有意不从正门出去,而走饭店工作人员的出入口。这样做很酷,而且符合“绝对不要从进去的地方出来”这条特工原则。但结果是,刚走到出入口把门打开,却看见之前看到那辆克格勃的黑色车子也正好停在他们面前!原来外面的克格勃听到爆炸声,作为富有经验的特工人员,他也想到了从边门进去看个究竟。以色列特工做梦也想不到会发生这种事情,而他们本来可以轻易地从进来的大门出去的!然后又是一阵枪战,结果双方都不敢恋战,仓惶而逃。
正所谓正确的方法不一定永远适用的。

影片中虽然对以色列特工执行国家任务时内心的冲突着墨很多,但大的基本色调还是摩萨德无往不胜。事实上,好运不会一直跟到底的。在连续得手这么多人以后,摩萨德的运气已经到底了。

摩萨德一心要干掉头号目标萨利迈,但却在挪威认错了人,杀掉了一个无辜者!这就好比医生要摘除左肾,却拿掉了右肾一样,对特工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丑闻!而更糟糕的是,其中两名特工还被挪威警方抓住了。仿佛这还不算背运到极点,其中一名特工竟然患有“幽闭恐惧症”,一被关进狭小的囚室,他就全招了,所有暗杀小组全军覆没。摩萨德吹得天花乱坠的心理筛选也被贻笑大方。

电影当然没提这些,基本也就到此结束了。事实上,20年前的暗杀行动确实暂告段落,因为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是赎罪日,埃及军队的钢铁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苏伊士运河上的巴列维防线,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同时向以色列宣战!战争是人类政治活动的最高体现。所有设计精巧的机关、诡秘的暗杀阴谋都将让位于国家机器之间的隆隆开战。

死亡名单上还剩几个人,其中一个死于癌症,萨利迈本人终于在5年后被摩萨德炸死,还波及了4个过路人。最后一个目标是达乌德,他因企图绑架约旦国王侯赛因而被判刑,在“赎罪日战争”前夕被赦免释放,以后摩萨德一直没找到他。

直到1981年,达乌德在波兰的一家旅馆大厅里突然遭到枪击。开枪的还是一名摩萨德特工,不过他在波兰另有任务,只是突然在旅馆里认出这位大名鼎鼎的达乌德,一阵冲动举枪就射,然后在一阵混乱之中逃之夭夭!

整个复仇行动历时9年。

回顾完20年前的事件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斯皮尔伯格的苦衷。他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因为历史比我们看到的更残忍;他也不可能重现摩萨德行动中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虽然那些素材对任何一位编剧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现成剧本,因为这样做影片的意义就变成了美化以色列人特工,并将会无可救药地变成一部庸俗的惊险枪战片,其真正的人性拷问意义就将彻底弱化;同时我个人更相信斯皮尔伯格原本在影片中并不止于想探求人性以及人与政府的冲突对立。事实上,这种题材的电影主题仅有一个:两个民族的爱与恨。放在历史的大格局之中,人与良心的拷问我觉得还是在其次的。正像那个巴勒斯坦人说的,先有国家再说别的。但作为犹太人,又生活在美国,斯皮尔伯格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主题,因为以他这样的人应该知道,电影除了给出问题以外,还应该给出答案和希望,或至少应该看出导演探求的思索轨迹。

但电影没有。

这不是他的错。目前为止,这个世界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5 ) 真实的历史,或许很难看到

    很多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或许都是片面的。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我在看完二小时四十分的《慕尼黑惨案》之后,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两种历史,一种是真实的历史,一种是权利方、利益方为了某种目的表述的历史。后一种历史,又因涉及的方面不同,可能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事实,甚至会出现几种事实完全相悖的状况。
    因此,面对任何一个事实的阐述,我们都要分析,这个事实是谁告诉你的,他告诉你的目的是什么,在告知你这个事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寄托??这个事实是否涉及另一方?如果涉及,那么我们能否听到他们的声音?或许,他们会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
    比如,如果让阿拉伯人,特别是巴勒斯坦人阐述1972年发生在慕尼黑的劫持运动员事件,我们所了解的事实肯定会和犹太人阐述的事实有较大出入。那么,究竟谁说的是真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电影《慕尼黑惨案》没能告诉我这个答案。
    作为犹太人,导演斯皮尔博格无法做到完全的公正,这是很正常的,尽管在电影中,观众能看出来导演已经尽量做到客观描述了。但是,在面对以色列采用“上帝之怒”行动,即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定点清除慕尼黑惨案肇事者的时候,斯皮尔博格还是有倾向性的,他多少掩盖了以色列方面残暴的一面——除了11名慕尼黑惨案肇事者,摩萨德究竟夺去了多少无辜人的性命?同时他放大了以色列方面保护弱者、善良的一面——影片中,暗杀小组多次悲天悯人:为了小孩,差点放弃电话引爆清除肇事人;为了孩子,小组成员挡住了突击队员的枪口;爆炸后抢救无辜伤者……这些都展现出暗杀小组的成员并非冷冰冰的杀人机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性善良的一面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除非我们听到巴勒斯坦方面对慕尼黑事件的表述,听到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对事件的描述,我们才能知道,谁说的是真的。《慕尼黑惨案》没有做到完全真实,至少,影片中德国和以色列方面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行动都与事实有出入。
    慕尼黑惨案的肇事者肯定是错的,这毋庸置疑。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巴勒斯坦为了建国采取的各种做法,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就能判定了的吗?暗杀、绑架、劫持、武装抵抗,甚至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现今的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它们未必都能用简单的对错进行判断。
    巴勒斯坦劫持人质是错的,可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巴勒斯坦国吗?这,有错吗?
    以色列进军黎巴嫩、约旦河西岸是错的,可犹太人不就是想要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想不让自己的家园受人侵犯吗?这,有错吗?
    爱尔兰共和军搞暗杀是错的,可他们不是为了拥有完整的爱尔兰,而不是让北爱永久属于英国吗?这,有错吗?
    他们的方法或许激进,或许暴力,可是,谁能告诉我,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别忘了,这些地区的问题联合国都解决不了!!
    西班牙“艾塔”为了将巴斯克地区从西班牙分离出去,采用了无数暴力手段,他们对吗?可对巴斯克地区的人民来说,不愿意受西班牙政府管束,有别的办法吗?
    前南盟时期,塞尔维亚地区民族混杂,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混居在一起,各种宗教混杂,穆斯林、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融在一起,塞族对其他民族的打压,对吗?可其他民族就没有对塞族实施暴力的情况吗?谁正确呢?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迷惑,我们没有办法用简单的对与错去进行判断,就像《慕尼黑惨案》中,当以色列暗杀小组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巧遇在欧洲,双方成员在互不知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番对话那样,黑白如何定义,要看下定义的人是谁。
    以色列人说:“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荒草不生的地方建国?”
    巴勒斯坦人回答:“因为那里是我们的家园。你不能理解,没有家园的痛苦。”
    以色列人说:“我觉得你们建立不了国家,你们的道路太漫长了。”
    巴勒斯坦人说:“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你想想,犹太人用了多久回到自己的家园?”
    具体台词记不太清楚,仅从以上尚不准确的台词中就能发现,斯皮尔博格所站的角度还是高于单纯的犹太人身份的,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中东地区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过于错综复杂,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远远不是人为划出几条边界线就可以解决的,更何况,现在连边界线都尚未有公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或许是对很多国际局势最土鳖却贴切的表述。
    对于导演斯皮尔博格的作品,我一直不大感兴趣。除了《辛德勒的名单》,记忆中没看过他别的影片。幸好,看过的这两部作品,都属于经典。作为犹太人,导演在这两部作品中可谓煞费苦心,既不能让影片过于刺激阿拉伯民族,又要让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民深深被犹太民族所感动,感动于他们的苦难,感动于他们的不屈不挠,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这也不亚于一种“戴着手铐的舞蹈”。

 6 ) 一切有关人性的道德理论都是风凉话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短评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5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推荐

现实往往更加恐怖

7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现实的片子,很压抑

1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令人惊艳但又压抑的电影 很精彩的电影

12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我喜欢里面的几场戏,以及表现主义的光。但作为政治电影,实在有些避重就轻了,用心太刻意,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中间甚至就开始mission impossible了,后面挣扎一下也不够有诚意。按我的意思,这题材就只能往黑色,往荒谬,往现实里拍啊。

13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警察草率对待!导致人质全部死亡真的很棒棒哦

18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政治,复仇。。。电影色调很压抑,类型也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有点拖沓

2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为复仇而复仇

25分钟前
  • 瑶一瑶
  • 还行

这片子绝望、悲愤,从头到尾充满了没有爆发的感情,堪称一部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查询相关史实,你会发现事实远比电影血腥且精彩。

29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一般般吧,不是很好看

31分钟前
  • 黑基兔
  • 还行

还不错,可以看看

32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看到影评说为了复仇而复仇,诚然,这个片子整个感觉看下来就是沉重,到了结尾也是压抑,这个反应了社会的现实

37分钟前
  • cola
  • 推荐

如果总把情感落到人道主义上,除了培养出一堆愚民观众,多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家伙之外,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3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斯皮尔伯格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本来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题材拍得让我看着有感觉!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长达一个世纪的血腥报复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一手在制造玩具,一手在制造炸弹。一边在葬送生命,一边在迎接新生。炸弹是用来复仇的玩具,生命是兑换自由的筹码。只要压一下帽檐,关一盏台灯就能处决生命,却得划开床垫,拆卸电话确认不被暗杀。比对着照片猎杀凶手,自己也被印在了通缉照片上。本是报复恐怖分子的屠戮,自己也成了恐怖行为的帮凶。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部影片话题很沉重,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疑的政治惊险片

5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坏人杀戮心安理得,好人复仇犹豫痛苦?!不反思不难受会死啊?只要杀人不论对错就有罪?!以杀止杀就是错误的,被恐袭了擦干眼泪与血迹,嘟囔两句继续生活就ok的鸵鸟心态最正确啦!典型的政治正确左派电影作品。

54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片子太现实,看完后总是很压抑

5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