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1951

爱情片法国1951

主演:托马斯·E·布林,Suprova Mukerjee,帕特里夏·沃尔特斯,诺拉·斯温伯恩

导演:让·雷诺阿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河1951 剧照 NO.1大河1951 剧照 NO.2大河1951 剧照 NO.3大河1951 剧照 NO.4大河1951 剧照 NO.5大河1951 剧照 NO.6大河1951 剧照 NO.13大河1951 剧照 NO.14大河1951 剧照 NO.15大河1951 剧照 NO.16大河1951 剧照 NO.17大河1951 剧照 NO.18大河1951 剧照 NO.19大河195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16 00:36

详细剧情

  根据鲁茂·戈登的原作改编,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长片,是他和他的侄子摄影师在印度境内拍摄的影片,也是让·雷诺阿的一次感官与视觉之旅。  故事围绕三个年轻女孩的成长忧伤出发,让·雷诺阿以细致的笔触叙述古老孟加拉河流域的传奇故事。影片直接启发了一代印度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投入电影创作。

 长篇影评

 1 ) 他这样拍,我们这样看——让•雷诺阿《大河》

通常关于这部电影的简介都会这样提:《大河》是雷诺阿第一部彩色长片,根据鲁茂•戈登的原作改编,讲述三个在印度生活的西方少女,因一个美国士兵的到来而引起的忧伤的一段青春成长经历。如果1951年的让•雷诺阿仅仅拍一个这样的故事,显然他也会对自己很不满。而看到豆瓣上的评论紧紧围绕这个青春忧伤进行感慨,甚至指责雷诺阿的自然主义倾向和粗糙,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不忧伤不感慨的文字。

电影以其中一个西方白人女孩哈里特(Harriet)旁白的方式,在她视角下讲述这个故事。由于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必须从雷诺阿的拍摄方式入手(让那该死的所谓自然主义见鬼去吧)。

这部电影里,雷诺阿如既往地采用他的叙述方式,虽然镜头比以前用得多,但他克制地使用移动镜头,多数时候他以静止镜头的切换,通过近、中、远镜头的变化将动作框在画框中,而不是跟随动作,目的是把关注点放在事件与环境氛围中。他经常从主角背后拍摄,拉远画面,甚至让主角走着走着走出画框,于是我们注意到了背景,环境,比如哈里特父亲的黄麻工厂的工作场景,宽阔的大河,大河上缓缓行进的帆船,当地人们人头攒动但平静的脸,虽繁忙工作而神情沉静……他们本是作为主角们的背景,与故事发生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但是当主角们变成渺小的背影,或者走出画框时,他们便成为了主角,而原先的主角们反倒显得与故事环境格格不入——这是雷诺阿刻意营造出来并反复提醒我们的反差: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

从电影里几个主要动机和因果关系,雷诺阿一层层表达了这个主题。动机包括美国士兵约翰,印度混血少女,哈里特的美丽朋友。约翰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是中心,围绕着他与三个少女的关系逐渐展现出因果关系。

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战争这个主题在雷诺阿手里,意味着冲突与隔阂,是反思的对象。约翰为荣耀参加军队,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感到失落,离开本国到处周游。他对当地的一切漠不关心,格格不入这个主题在他身上再度呈现。“从中国到秘鲁”,他说,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来打扰、侵犯而不受欢迎的人。当然他还是愿意放下傲慢,所以他经常思考。

印度混血少女父亲是西方人,母亲是印度人,父亲送她去接受西方的教育。她的归来是电影里一个动机,转而强调她的印度血统,并觉醒了民族习俗和身份的意识,于是她变成一个象征,从此她只穿着红黄相间的民族服装。从一开始拒绝见那个人见人爱的美国士兵,到终于与他对话时,他已经进行了长久思考。她是触发他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骄傲而忧心忡忡的约翰说:我觉得你是在反抗我。她反驳:我是在与你辩论。对话代表了双方的立场和角度:“反抗”是下对上,弱对强,“辩论”是对等的。

哈里特的朋友是个美丽的英国少女,在英国接受教育,显而易见,她与约翰在本质上最容易走到一起。所以他们很亲密并为哈里特所嫉妒,哈里特自觉长得丑。这段亲密相处却使美国士兵暴露出他一直引以为耻的缺陷:他少了一条腿。这缺少的腿是个很重要的隐喻。最后他要离开时,给了美少女一个吻,为不能与她在一起表示遗憾。美少女却说,她遗憾的是这种美好时光不能保持不变。所以,重点不在他,在那种“美好”状态的不可再,换个别的“他”也是一样。

哈里特是叙述者,也是观察者,这部电影正是建立在她的观点上。她的目光引领我们去观察印度的文化,生活中的当地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该如何看待?在她眼里,这是一条宽厚、温情、缓慢的大河,正如她所注视到的这种文化的性格。雷诺阿用大量的淡化和叠印,与旁白的回忆语调一起,渲染出淡淡的怀旧惆怅氛围。但是,这种画面式的观察,总归是隔膜的,所以冲突与紧张就出现了——那神秘的花纹图案,虽然意思是欢迎,但却是难以捉摸和理解。花纹以及这一母题的相关延伸——缠绕的黄麻,代表神秘的信仰力量的菩提树那难以看清的缠绕的枝叶,以及眼镜蛇。眼镜蛇与玩蛇人的亲密,引起哈里特弟弟的好奇。但是当他在树林里模仿印度人吹笛子玩蛇时,面对镜头的眼镜蛇显得“如此邪恶不可亲近”(马丁•斯科塞斯语)。结局不难预料,天真的少年死在蛇吻之下。

但是如果仅仅表现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那就不是雷诺阿了。对比一下讲述同样题材的《印度之旅》(大卫•里恩改编自福斯特小说),《印度之旅》是西方人在东方文化面前,为其巨大的未知的力量所震撼,它强调的是震动,冲突及放下姿态。再对比一下雷诺阿的《大幻影》,他让战争中的敌对双方在一起时融洽相处,并在战俘逃离国境时,刻意让我们知道国境线在画面中但是看不到,这是雷诺阿的跨国境、跨民族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大河》里不渲染紧张和冲突,而是融合和共存共同成长,比如母亲引导哈里特去认识自己的美,认识每个生命的美。约翰转变思想,所以他吻了哈里特。少年被蛇咬死了,大人们就说,我们不该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教他们无用的禁忌。所以有新的婴儿诞生了,结尾处一棵欣欣向荣的生命之树,开得非常繁盛而面貌清晰(与前面的菩提树对比)。

最后,大河在哈里特心里——或者应该说,在雷诺阿心里,以及雷诺阿希望在观众心里——是一切生命的融汇,以其宽厚的胸怀。


ps.1951年的雷诺阿确实有点老了,所以难免唠叨说教,但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好。

 2 ) 给欧洲人看的东方电影

       人们总是容易被奇观所吸引,电影更像是风俗片或民俗电影,但是对于印度的真实生活和种姓制度几乎没有涉及,只是一种浮于表面之上的蜻蜓点水。
    于此相比影片似乎更热衷于表现重大节日的欢乐气氛,繁闹的集市,宗教祭祀···甚至不惜篇幅展现了长女所写的一个结婚故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声画电影这一伟大发明填充空虚大脑的非凡能力,不难想像当欧洲人看到婚礼上的一段印度歌舞时是怎样的啧啧称奇。对于‘大河’上的船夫,摄影所表现的也绝不是什么长期劳作下的苦役,而是沐浴在波光粼粼的水平上的优美线条。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和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观相抵触而回避了殖民地时期的敏感问题,唯一提及的只是一家麻厂,麻、厂、工人、运输,这一切似乎只是为了和‘大河’联系起来。
    至于爱情故事根本不值一提,女人总是容易爱上她唯一常常见面的男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女。最后她们齐刷刷的把信滑落在地上的时候,男人只是成了她们无聊生活里的点缀品,一个男人走了,一个男孩死了,而新出生的照例又是女婴。
    但是以上这些都无损于影片的优美摄影,作为《电影手册》第一届年度10佳第一名,也许他们还没想好这个‘手册’的风格。

 3 ) 【影记】大河


雷诺阿首部彩色散文诗。代代相传的印度之歌+孟加拉河古老传奇+漂泊的局外人。用米粉和水装饰的地板。独腿上尉:诗意表象下的战争隐线。七弦琴。排灯节。情窦初开的各种妙想。蛇舞。菩提树&沉思的释迦摩尼&闻笛起舞的眼镜蛇。婆罗多舞:传说与现世的应和。男孩博格伊之死&再也无声的管笛。女孩重生。|那是一条圣洁之河,它的水是来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永恒的雪,流入孟加拉湾;这条河有它自己的生命,鱼、海豚、海龟和鸟,还有在那里出生入死的人们,它缓慢地在泥泞的河岸和白色沙滩之间流淌,在稻田和黄麻田之间流淌。|南总是给我们讲述浪漫的故事,为即将来临的爱情搭台布景。|排灯节意味着灯的花环,它们在大战的记忆中点亮了,好像邪恶之间的旧的永恒的战争。|对印度人而言,万物都是上帝。|卡莉,毁灭和创造的女神,没有毁灭,创造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人有美丑之分?-没有人是丑陋的,当你认真地去看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非常美丽的。|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离家那么远来到这里,跟别的人一样,他被战争根除了,并且变成了他自己人的陌生人。|这不是结束,是无穷的,都可以以新生周而复始的开始。|当一个印度女孩付出了她的心之后,她更能感受到爱的痛苦,那是永远的,魔法在小树林里开始并结束了,突然我们就远离了童年,追寻自己的爱。|印在她唇上的吻,可怕而有魔力,烧痛了我的心,那本该是我的初吻,但被别人夺走了。|为你爱的人生孩子,是一件宝贵的、自我牺牲的事情,是一个女人的意义所在。|这个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真实的世界,他们爬树,在草地上打滚,捉蚂蚁,像鸟儿一样自由…他们知道什么重要,一只老鼠的出生,或者一片树叶落在池塘里…|你要么死去,要么重生。|雷诺阿:我所唯一能带给这个不合理、不负责任、残酷的世界的东西,就是我的爱。PS:影像的纪录式性质一度使我想及马勒的《印度魅影》&《加尔各答》,高密度的独白将观者拉入意象的漩涡,饱满的诗意源源而出。

 4 ) 印度文明发端于恒河流域

看完了雷诺阿的[大河],又看了下影评,我没感觉到所谓的殖民主义色彩,可能我的观影侧重点不在这上,而且为什么有关于英印一类的电影就一定要两方激烈碰撞还预先给人设定“殖民者视角叙述”的立场呢 ?

电影讲了少女成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像电影基调一样舒缓。三个女的喜欢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的男人,女的都是美丽青春而又富足,但最后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想法没有跟男的在一起,放弃了。无论是“猎奇”下的印度文化还是男女间的情感还是一个家庭里的男孩玩蛇死了后结尾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旁白有句:“河流带来万物…”带来也带走,所有一切在河流面前都是那么不值一提,渺小,有点哲学意味 我喜欢旁白但不喜欢色彩

 5 ) 青春时光最美

雷诺阿的手笔,果然出手不凡。神秘的花纹图案,忙碌的港口,成捆的黄麻,精瘦健壮的黑色皮肤,来自于水又归于水的神像,神秘可怖的玩蛇人,为爱人跳舞的婚礼,因战争失去一条腿去到哪里都无所适从的战斗英雄,东西混血的印度少女,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却被眼镜蛇杀死的小男孩,陷入初恋苦恼的少女们,所有的事物都有不同隐喻,每个人都矛盾不已,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一股脑呈现在电影里,我是说把这个庞大的,谁也说不清的世界放到电影里,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过话说回来,我又多希望这仅仅是个青春少女顾影自怜的故事,年少单纯时光最好,不知道鲜血,剥削,迫害,怀疑,分歧为何物,生生死死都可以全不理会。

 6 ) 河上的童话

《河》是雷诺阿的第一部彩色片,充满全片的童话色彩实在让人着迷。画面非常细腻,姑娘走动时裙裾的飘舞和老人脸上细密的皱纹都十足传神。甚至即使没有台词,整个电影一样美不胜收。我很喜欢新娘拉德哈为新郎克利西纳跳舞那一段,太美了。在电影的特别收录里雷诺阿说:要了解印度,首先要了解印度舞。

 短评

重温!雷诺阿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就像是对他父亲的致敬,大量纪录片式的生活镜头缓缓叙说着西孟加拉的普通生活图景,四个主人公对自我的认同,虽然难以避免带有后殖民色彩,但通过男孩的笛子与神话中黑天的笛子的物件对比,将影片从现实带入神话,那段小而精的婚礼独舞真是百看不厌呀

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少女情怀总是诗,片子的情绪真合适,停留在文艺伤感和自然的生活流之间,可以感受到文字和影像创作者真挚的热爱和怀念。特艺色彩记录下的印度,真是漂亮,跟少女们的红发碧眸相比,都丝毫不逊色,好想去看看。雷诺阿的镜头就像纪录片,另外开头的音乐和阿普的到底什么关系...

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跳舞,还有开篇非常典型的印度文化,李安的少年派应该从次片中有所借鉴。

1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当西方遇上东方,西方就愿意装出一副参透生命真谛的样子

16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2019.10.26 35mm胶片放映,真是好复古的观影经历。印度风俗人情的展现,在Deepavali看也是很应景。/ 绚烂的色彩流动在银幕上,胶片的魅力哟~婚礼上的那段舞蹈太美了

20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笔记备忘

2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當初還以為是鄉村一天的印度版,是談女孩初戀的美好與痛苦。原來走到異國,他要直視生命的本質。生命與死亡最甜蜜的一刻,眾人在美麗的夏日午睡時,誰知死神就靜靜地奪走了年輕的生命,生之喜悅,死之哀鳴,大河還是不止地流動,Renoir已經做到了,他的後來者RAY和ABBAS做得更好。

29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这种宗主国中二直女转基因田园牧歌小悲欢 稍稍一用力就过猛了

30分钟前
  • 于小师
  • 较差

6。主线故事太蹩脚,相比之罗西里尼的《印度》就自如很多

31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3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生命是流动的。残酷、神秘与美妙。

3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和《小城之春》一样以战后心灵废墟的重建为背景,同样因一位风华正茂的叔的到来激起阖家女眷花枝乱颤,女主的旁白设置也是同曲同工,不同的是费老的调性暧昧困顿,雷叔的已经明亮开阔

37分钟前
  • 隐二
  • 力荐

对情节没兴趣,只对印度。看到了很多印度场景,风土人情,宗教方式在神圣的树下冥想,祭神制于泥土归于泥土,婚礼仪式,大河边的景象:建筑,沐浴的人群,船只。我完全把它当做纪录片匆匆掠过。用时半小时。

42分钟前
  • 阿的雷
  • 较差

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影片。 让·雷诺阿不愧是 让·雷诺阿的儿子,影片的画面充满油画感,色彩也做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准。一部散文化的影片,关于青春、初恋、成长,有“你好,忧愁”的味道。印度风情,貌似是略为美化了的——与雷伊的印度有较大的不同,多了诗情画意。

4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英国女作家的诗情,法国大导演的画意,印度人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美学启蒙,被美国人马丁斯科塞斯与红菱艳并称为影史上最好的两部彩色电影……只是这个三凰求凤和生命轮回的故事,嗯,有点单薄了。

5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欧洲人拍印度的最好作品

54分钟前
  • 1
  • 推荐

雷诺阿较平庸作品,流露造作和别扭;尽管是他首部彩色片,作了很多色彩实验,包括染草地,试图达到马蒂斯绘画的绚丽。在印度长大的原作者Rumer Godden本身的局限,强烈东方主义色彩,以英国殖民者视角叙述(尽管看似无辜的女孩旁白),印度人和印度文化被原始化、神秘化和奇观化。战争创伤也欧美中心。

56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欧洲人镜头的下的印度小品,充满猎奇意味的讲述和审美,那一抹蜿蜒而神秘的色调倒是烘托出来了。没有深入过这片土地的苦难,就没有感同身受的深刻领悟,只将异族风情借作疗治现代社会痛楚的后花园。但,一尊花瓶能做得这样精致妖娆,也算是功力毕现,深得我心的了。

1小时前
  • 雾港
  • 推荐

1.雷诺阿首部彩色片,色彩搭配丰富而不俗艳,老马丁认为本片与[红菱艳]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两部彩色电影。2.故事核心是英国殖民者庄园中的三位少女与一名独腿退伍老兵间的暧昧情愫,副线是类似纪录片的印度生活与文化远观,还有少女讲述的故事中的故事。最年轻的少女的旁白贯穿始终。影片自然没能摆脱西方殖民者视角,对印度人的生活、节庆、宗教哲学的展示也有点接近于东方主义式的奇观想象和慰藉诉求。隐含背景是1946年,正好是印度独立前一年。3.不过,静缓而诗意的格调的确让人着迷,局外人男主与混血的梅兰妮的苦楚,身体与心灵的出生、成长、死亡与重生,流淌不息的大河……4.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死去时仍是孩童...真实的世界是属于孩子的...他们知道何事重要 | 你要么渐渐死去,要么获得重生 | -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呢?-大家都是。(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3.5 电影头尾的配乐就像流动不停的大河一样律动,印度关于河流的解读和崇拜,想起《悉达多》。电影的白人成长故事被嵌套在强大的印度文化里,色彩景象很夺目,表演和演员则感觉很“好莱坞”,有点突兀。“拉达”的那段独舞跳得真美好。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