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1963

战争片大陆1963

主演:安吉斯,张莹,葛存壮,吴克勤,王澍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2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3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4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5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6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3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4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5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6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7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8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19小兵张嘎196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1:55

详细剧情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安吉斯)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张莹),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吴克勤)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葛存壮)和胖翻译(王澍),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些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长篇影评

 1 ) 经典

大赞!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爸爸给买了很多小人书,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小兵张嘎的小人书,后来有幸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整个剧情感动的同时部分情节也不失幽默风趣,不仅描述了一位即懂事又机灵的小民族英雄,更细致刻画出了白洋淀地区军民鱼水一家亲,抗日团结一心的民族主义色彩。不可多得的老电影,我非常喜欢!

 2 ) 充满仇恨的童年

看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迷惑,这部电影要传达的理念是什么呢?儿童的仇恨吗?仇恨是值得夸奖的美德吗?

电影中的张嘎是个不幸的孩子,令人同情的孩子,但是,他的仇恨不值得同情,他的杀戮不值得夸赞。在远离战争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头看这部电影,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赞美英雄,但不应该像《病梅馆记》那样塑造一个病英雄。战争造成的不幸应该归因于战争,而不是任由仇恨无限传播下去,更不能因为仇恨而掀起新的风波。战争时期电影到底应该怎么拍,是值得思考的。

 3 ) 残酷的革命浪漫主义

说实话,看完小兵张嘎之后,我的心中没有一丝激昂,也没有一丝热血。那种深沉的集体主义高潮或许不适合我。看见身上的孩童本性被压抑、因为仇恨而冲在战场一线的张嘎子,我只能交付出一份同情和心酸。或许要是在1963年,我会被批评为“修正主义”——那个《伊万的童年》被批判的年代。真感谢我活在当下。 特殊的时代,意识形态无法被忽视,也正因如此,小兵张嘎的叙事如同时代的电影一样,主角遵循着“追求、考验、成熟”的基本路径;但是同样也无法被忽视的是,小兵张嘎中关于个人和革命话语关系的探讨是存在的。不仅是存在,在我看来,张嘎子的成长和私密情感,才是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哪怕我无法接受小兵张嘎的成长路径和背后机理,我还是要对崔嵬导演的创作报以崇高的敬意。 在那个胶片控制曝光的年代,小兵张嘎的摄影无异于是十分出众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几个。第一,一只小船从荷花淀里驶向大湖,水光接天,湖面散发出迷人的光区。要是Billy Williams先看过这段影片,他又有什么胆量敢拍《金色池塘》呢?这一个长镜头,完美并且娴熟地利用了影调的肩部关系,让我难以相信。第二,张嘎子刚刚“入军”,在小孩之中开展“宣传工作”。前景是一对小孩摆动的脚掌,中景是抬头看向张嘎子的其他小孩,张嘎子作为人物群中的最高点,即是后景也是视觉中心。我对这个镜头难以忘怀,因为它的内部充满了精彩的调度,并且,人物的摆放遵循着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原则。由此可见,崔嵬的调度功力不输同时代的大导。 但是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在张嘎子一步步成为“小八路”的同时,我们必须得看见电影中广泛存在的不真实性,我理解为“革命浪漫主义”。实际上,张嘎子虽然是个孩子,但他从开头就已经被定义成了样板式的英雄:水中与汉奸的斗争,张嘎子以牙战胜了枪杆子、义愤填膺地面对正在持枪找自己的士兵、以一己之力炸掉了碉堡……如此种种,都不会是一种现实,对于一个孩子,他的思想境界和生理能力具有难以置信的高度,这时,我并不觉得这是简单的战争和民族危难或者是仇恨能够带来的结果。所以我说,这种“浪漫主义”是残酷的,或许是我误读,但是崔嵬所安排的展现张嘎子纯真一面的戏码,都带给我一种不真实的割裂感,每当此时,我更感心碎。

 4 ) 孩子的战争童话

用孩子的视角展现那段历史,残酷被相对弱化,喜剧的元素结合更加自然,这种被妆饰过的历史更加温情,孩子的童话故事,开启孩子探索一个世界的兴趣。八路军在嘎子的眼里是区队长、罗叔、快板刘,是乐呵呵的大家庭,大家有着一致的愿望,共同奋斗着。有些话让孩子学出来反而比领导整日地唠叨管用,他装模做样地在孩子群里说着什么纪律主义的时候,屏幕上透出的不只是童真还有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人人都有着抗日的决心,甚至翻译官也会帮助八路军,这固然是一种艺术的美化,像是给孩子们的一个童话,八路军打仗是场场得胜,被抓走的人也会被救回,被欺负过的也会报仇。除了开头的船夫、奶奶的死,没有什么太过沉重的东西。

剪接上相当棒的一部,开头节奏较快,枪声狗吠剪影式的战争场面八路的死将人迅速拉回那个年代。嘎子被村长叫住送东西的镜头相当灵动,缠着钟叔讲故事的片段也童真十足,看到枪的特写嘎子的眼里彷佛能看到光。故事讲到”两声枪响“刚刚出口,日军就进了村。钟叔出去探路的脚步牵着我的好奇和关心,没有什么音乐,仅仅是简单的向前走和躲藏就足够让人悬心,这就是电影吧。奶奶被杀的段落有一种默片感,特写时人物的表情各异,没有太多的声音,那段时间被奇异地延长,仰拍下的奶奶显得十分伟岸,却也敌不过那颗枪子。罗叔带着嘎子到部队的长镜头调度出彩,升降移动甚至不输现在的大片,紧接着一个拉镜头跟拍嘎子,展现了部队的状态,人人喊着“嘎小子”跟他嬉笑,最后止于区队长的转移命令,这大概才是当时的残酷真相,被小心翼翼地藏在这个童话世界的角落里。

黑白的影像更适合表现这种不血腥的战争童话,一条载着一条命的船悠悠荡开,开启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从心心念念着奶奶烙给钟叔的大饼到把自己的战利品给大伯大娘,从撅着嘴喊“我偏不交”到低着头说“我犯了个错误”,从在人群里无力地看着钟叔奶奶被打到进进出出火中添柴点燃炮楼,这些成长显得那么不真实,又那么真实,那时的孩子承受着本不应承受的痛苦,虽然也有摸鱼、摔跤、打闹的快乐,看似与现在并无二至。

在我心里,童话的意义不在于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的世界,而是开启孩子去探索一个世界、一段历史的兴趣,他们会渐渐发现世界没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糟糕。

 5 ) 只要罗金宝在


  回忆张莹按理说很容易,因为在我脑子里一共也就两部电影,一九五五年的《董存瑞》和一九六三年的《小兵张嘎》,之后六年,一九六九年张莹就被迫害死了。但困难的地方也许也在于此,因为这两部影片严格说主角都不是张莹,但浮光掠影之际,关于他的回忆还是如他的身形一样修长。
  张莹因在《董存瑞》中扮演赵连长于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要说好其实还是在于这个赵连长有脾气。他对董存瑞与其说是领导对下属,不如说大哥哥对小弟弟。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一边又怕自己捶打太狠从身边抽出一条手绢。当他对指导员有些羞涩地询问:“我是不是太溺爱他了。”指导员睁大着眼睛,言下之意有几个人能够吃得消你这种“溺爱”啊。这就有别于我们哪怕奄奄一息叫“共产党万岁”也会精神饱满的其他同志,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有还原到生活中的兄弟伦常也许才更容易被人理解。如果说董存瑞里的张莹实在只能算惊鸿一瞥的话,他在《小兵张嘎》里的出境可以扎扎实实地说一句:“帅”。
  罗金宝类似于《烈火金钢》里的肖飞,大抵是骑上马可以打枪,下了自行车可以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王八盒子的好汉。就像意大利的黄玫瑰,或者s说更像南斯拉夫的瓦尔特,只要罗金宝在,鬼子汉奸就得人心惶惶。嘎子千里迢迢地没有“迷路”脑子里就是因为有罗金宝叔叔在看着,对不起谁首先就不能对不起罗金宝叔叔,路没有走岔往往就是这么莫名其妙起了作用。张莹的动作利索,举手抬足可以说一尘不染,英雄就该这么走到哪里都一亮相把人全都震住。我们才不会跟着迷路,跟着人心惶惶。

 6 ) 小兵张嘎

2021-4-16 小兵张嘎 小米盒子

钟连长独自炸鬼子炮楼被追杀跳进白洋淀 嘎子给钟连长捞虾捕鱼 钟连长给嘎子讲罗金宝打鬼子的故事 伪军前来搜捕不敢进屋回去挫人 钟连长带嘎子撤退 全村被抓 嘎子奶奶大义凛然豪气万丈不发一言 钟连长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八路 嘎子奶奶被瞎了心的鬼子头枪毙

嘎子去找八路 路上用木枪顶着罗金宝说他是汉奸 罗家宝将嘎子带到总部 嘎子抱着罗金宝让他帮报仇 总部里打快板的引起笑声阵阵

翻译官吃西瓜 罗金宝挑衅说:哎 你怎么拿起来就吃啊 怎么?你这不是卖的吗? 卖的也得问个价呀 什么?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 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 这年头做事要留点后路

嘎子演绎 那汉奸可真胖 就像你们家老母猪 那家伙可真横 甭说吃你们几个烂西瓜 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掏钱

区队长跟胖翻译达成一致 区队长让嘎子缴枪 嘎子哭着缴枪 嘎子与小胖墩比摔跤 嘎子输了要三局两胜 嘎子咬人被群起攻之耍赖皮不害臊 嘎子把胖墩家烟囱堵了还说胖墩耍赖 嘎子被关禁闭

根据王翻译的情报 八路军伏击了鬼子和伪军 八路军与鬼子伪军展开刺刀和肉搏战 嘎子独自去追持枪的伪军 伪军被嘎子徒手抓捕 嘎子缴枪并藏起来 嘎子屁股受伤很快好了去看雁翎队水下憋气 区队长给嘎子送来缴获的罐头当礼物

嘎子在老乡家留下菜金粮票打满一大缸水去找部队了 嘎子半路被两个伪军抓躲到胖墩家里 胖墩和父亲被打 嘎子站出来被抓走 龟田让伪军优待嘎子

罗金宝孤身来到鬼子兵营找王翻译 区小队给伪军钱进入村里 王翻译接应 区小队攻击村里和几个炮楼 炮楼被点燃 伪军扔手榴弹炸灭 嘎子打晕伪军抱柴火点燃炮楼 队员身披棉被挡流弹救出嘎子

庆功会 嘎子主动交出手枪 区队长把枪给了嘎子还给了他子弹 嘎子把木枪给了胖墩

 短评

张嘎子比潘冬子机灵

5分钟前
  • wangzhy
  • 推荐

小说更好看

8分钟前
  • 思惟凝胶
  • 推荐

牛逼闪闪放光芒

10分钟前
  • eyeslost
  • 力荐

小时候最喜欢的片子之一“红星闪闪,放光芒......"

11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推荐

眼瞅伪军搜屋百姓遭殃,嘎子不仅从老钟叔那里学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且他自个的看家本事也再次派上了用场!注意此时特别插入了此行为前个“承受者”小胖墩的特写镜头:他不是下意识摸肩,而是嘴角也跟着兴奋开合,仿佛恨不得那一口是自己在咬!完全忘了上次被咬时自己脱口数落对方属狗!……嘎子的二度咬人与他后面点火烧炮楼(炮楼就像大号烟囱)组合起来所释放的理念:武器本无罪,关键看对谁!貌似与美国保守拥枪派价值暗合,实则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为扩张好战性格,好战必亡,自然值得警惕(苏联也不遑多让。想想反战经典雁南飞伊万童年与苏军在阿富汗);后者乃保家卫国精神,忘战必危,必须大力弘扬!所以说抛开民族性这个最核心因素去空谈什么战争与儿童的关系都是在耍流氓!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儿时的回忆

16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推荐

"我是张嘎子!"--我有DVD!:)。。

18分钟前
  • virgin
  • 力荐

呵呵

19分钟前
  • 独立日
  • 还行

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22分钟前
  • 胖跳跳
  • 推荐

算是经典作品了

24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童年的记忆

28分钟前
  • 臭豆腐
  • 推荐

经历过抗战的那代人拍出来的战争片比较真实,既有残酷,也不乏乐观。主角的塑造也更符合环境,比剧版的愣头青强太多了。

2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看过N遍,教科书电影

30分钟前
  • 笨锅
  • 力荐

嘎子哥,你又是唱又是跳,咋老是那么高兴呢?

33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悲惨而血腥的童年

35分钟前
  • 船长
  • 还行

为批判苏修《伊万的童年》应运而生的政治产物,却在特殊历史时期取得了难得的艺术成就。在样板电影涌现的前夕,为主旋律电影和儿童片树立了标杆。没有对白的开场戏,惊艳的场面调度长镜头,对人物的仰拍、特写表达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嘎子这个载入中影史的经典形象,可惜的是环境音非常不丰富。

3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比电视剧强多了,最起码人长得就好看

39分钟前
  • 仓郡
  • 推荐

最初的,经典的《小兵张嘎》。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看过无数遍,拿着枪的、卖西瓜的嘎子。葛优他爹是哪位啊?

47分钟前
  • 庹博雅
  • 推荐

在电影鉴赏课看了10来个片段,今天完整的看完了。虽然日本人都是中国人演的,打仗的戏也很“抽象”,但那个时候有些电影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我很喜欢

51分钟前
  • 玩儿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