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1998

战争片美国1998

主演: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约翰·C·赖利,约翰·特拉沃尔塔,托马斯·简,杰瑞德·莱托,约翰·萨维奇,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7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8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9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1:50

详细剧情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南太平洋上,日美双方展开激烈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隶属美军的“查理步兵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受命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占尽地利优势,防守固若金汤。然军令 如山,即使刀山火海查理步兵连的将士们也要奋勇向前。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投入这个残酷的血肉战场……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荣誉提及;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0年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导演将哲学和战争电影结合的不好

我看完电影,心里堵,注册号来发言。
电影有侮辱人智商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被人掰开嘴,硬灌一种据说能让人变得深沉并能独立思考的药。
列几点觉得让我堵的地方:
      1 旁白过多。我被一开始的旁白吸引,觉得他在给这部电影定下基调,他要开始铺开一个故事,让我跟着开始的旁白思考下去。但是,这个旁白在几乎每次我需要思考的时候,跳出来,开始平稳舒缓的讲解战争和生命的意义。导演,你能不能用画面,人物动作,表情,甚至对话来引导人理解你的意图呢?你会思考战争,你会思考生命,是的,我觉得您在这方面是个厉害的人。但是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您是怎么感悟这些东西的?难道也是几个人在你耳边讲个不停?你是不是把这个电影当作您的课堂了?
      2 穿插的莫名其妙。那个女人的穿插场景有点过多了,第一次,第二次我看到时,觉得很好,这个场景刚好表现那个中士思念妻子并厌恶战争的心情。这样拍也可让电影节奏缓和一点。但是后来这个女人反复出现,一出现就几十秒,海边,床上,秋千上。那么在后来,可不可以缩短女人出现的片段。女人一出来,观众就知道中士思念平静生活的心情。导演缓和气氛过多,就有生硬的把这些部分加入电影的感觉。
      3 战争场面逻辑不足。最后大家顺河流而下的任务,未交代。给人的感觉这一连的人真辛苦,总是在最前线。最后叫维特的士兵的死,不合逻辑,被包围就一定要牺牲?或许之前他的主动请战已经铺垫了他的寻死。可是问题是,那两个最先被选中的士兵,满脸恐惧,如何执行侦察任务?自己丢命倒是很有可能。我觉得导演拍的意图更像是表现维特想要救那两个人,所以他才决定请战,带着那两个人一起侦察。这样的人怎么一被包围就寻死了?
      4 人物性格不足。给人感觉他们的差异不大,大家都在思考战争和人性。我觉得或者是导演故意模糊了人物的角色,以表现战争中个体的微不足道。但是,这样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导演没有表现出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大家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路人甲乙丙丁的感觉。演员们体型相近,穿上军装,戴上头盔(遮住发型和发色),脸上再蒙上炮弹爆炸溅起的灰尘,,最后看起来就造成两三个人似乎长着同一幅面孔的情况。每个人加点性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导演忽略这个,很遗憾。),同时让他们在各自的出发点去认识战争、生命、死亡,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
      5 最后,那位叫崔恩的士兵说:“这场战争让我长大了。”的这一小段,可删。这场战争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成长了,这个事实是显然的,不需要再拍个片段单独表现。或许导演是为了呼应开头,崔恩很紧张的那段。但是这个片段放在最后却弱化了影片开始十分钟,拍土著村子时,带给人贴近天堂贴近人类梦想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整部影片力图表现它取材自战争,却思考的是生命这样的哲学性的主题,但是却被最后崔恩一段话,带回到这场战役本身。命题已经被展开,但是最后又被硬拉回来。

 2 ) 生命与人性

还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红色警戒线》。虽然看完之后还是不明白红色警戒线指的什么,敌方火力的范围?必须遵守命令的高压线?还是人性的底线。
本片一反常态,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故事的发展显得支离破碎,并没有很多激烈交火的场面。却又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战壕里奄奄一息的雏鸟,树上的猫头鹰和蝙蝠,还有秃鹫,蝴蝶,虫子,蛇……伴着旁白让人似懂非懂的思考,不断的感悟,再不断的发问。一点点剥离人心。战争到底是什么,战士是什么,当子弹在耳边飞过的时候,还会去想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还会考虑未来么。忘记了,都忘记了,死就在前面,多少年的文明,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指挥者、作战者、死者……

 3 ) 战争的感悟

《细细的红线》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战争电影。 该片讲述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细细的红线》是反常规、反惯例、反类型的,它在结构、情节、氛围、空间造型诸方面都没有一般类型片所具有的“经典编码”。作为一部反好莱坞类型片的作者电影,它有别于任何战争片,导演在叙事上的独创性颠覆了好莱坞模式,以一种貌似松散、混乱的叙事来完成导演特伦斯·马利克对人物心理现实的描绘以及作者本身带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不仅重现出二战中遏制日军攻势的关键战役,还探索了在极端条件下军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战争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

 4 ) 《细细的红线》:我们徘徊在两端

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用这句美国谚语来形容战争,再恰当不过。
战与不战,正义与邪恶,只在一线间徘徊。

---------------------------------------------------------------------

喜欢战争片的人,不会是纯粹的嗜血与好战。在血肉横飞的场面背后,总有深刻的悲悯和拷问。战争浓缩了人生的悲剧调性,现实中个体的残酷和戕害,怎抵得过战争中的群魔乱舞与集体毁灭。

1942年,二战中的南太平洋战场,日美缠斗正酣。瓜达康纳尔岛之战是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瓜岛隶属所罗门群岛,是澳洲的东北门户,对于战争双方掌控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至关重要。影片所讲述的这场攻坚战,正是瓜岛之战中的关键一役。

而到了战场上,既没有“巴顿将军”的挥斥方遒,也没有“虎虎虎”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纯粹的逼仄和疯狂。为了抢占日军的岛上机场,查理斯火炮连(C连)必须端下占据山顶的残余日军,由于其地势背海临崖无法包抄,C连只能正面强攻。而山腰的碉堡则成为双方角力的开始。

正面强攻意味着大量无谓的死亡。上校塔尔不甘心年轻上司的颐指气使,一心想要建立军功,强力要求C连连长史塔洛不惜代价向日军进攻。史塔洛性格温软,面对无辜受死的战友,史塔洛束手无策,抗命不发。塔尔亲临阵地,组织强攻队,迂回深入,攻下碉堡。两种性格在战争中的交锋,温情与暴戾,孰是熟非?

维特与威尔士是又一种意味上的性格之争。影片甫一开始,便是对逃兵维特的大段白描。他性格刚毅果敢,坚信活着就有美好的一面。回到战场的他身先士卒,影片结束前,维特在扫清残敌的行动中,为了保护战友逃走从容赴死,他留恋美好的生,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

副连长威尔士与维特惺惺相惜,但世界观迥然不同。接受战争宿命的威尔士,在面对死亡时认清了人的渺小。他无畏,为了垂死的战友可以冒死送去吗啡;他无争,任凭命运在战争中流转,却能够埋葬维特,全身而退。威尔士的心早已在战场中死去,却用近乎残酷的冷静逃离了战争。

战争,就是这样让不同的灵魂殊途同归。它泯灭所有个性的伸张和差异,只换来同一的麻木和沦丧。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战友说给威尔士的,他说在战争中,能力和态度并不重要,就算你骁勇善战,只要运气不在你这边,一切就都结束了。战争的残酷莫不从此肇始。

---------------------------------------------------------------------

战争片就是反战片。某些意识形态挂帅的所谓战争片不算,那其实更应该算作宣传片,比如我们的某些大片。但好的战争片,反战的角度却各有不同。它们总是在找到独特而深刻的契点后才回归同一的反战诉求。

《现代启示录》强调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库尔兹上校从军官变成匪首,他外在的暴戾和内心的孱弱是对战争扭曲人性的有力控诉;《野战排》则试图表达打败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巴恩斯与伊利亚斯之间不能调和的对立,才是美军战败的罪魁;

《陆军野战医院》用戏谑的态度揭露了战争的非正义和伪善,鹰眼皮耶斯的痞气里有对战争深刻的控诉;而到了《全金属外壳》,战争则变得毫无人性,人不过是杀人机器,傻瓜比尔射杀上校是对此的绝佳反讽。

那么这部《细细的红线》呢?似乎,它满含深情的音乐与更多南太平洋旖旎的风光不过是表达对深陷战争中的人的巨大同情。这是影片不容忽视的一面。即便是在表现日军战俘时,影片也极力克制,不去丑化(讨好本土观众)和美化(讨好日本市场,想想《珍珠港》中日军的“风采”),而是采用了平等的人性视角,敌对的两方,同样的年轻人,他们同样的痛苦,以及同样的仇恨。

透过这层同情,我们可以辨析出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不同的人,不同的信念、性格、态度,在面对战争时,坚守的无力和沦丧的必然。这是对于人性的普遍性的摧残,它跨过个体伤害全体——影片中几对主要角色的对比性设置和趋同的结局,就揭示了战争摧毁一切的本质——谁也不会幸免。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拯救大兵瑞恩》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但众口一词的好本身就值得怀疑。斯皮尔博格是无可救药的煽情导演,他捕获所有人情感的秘密就是简化思想,明确主题,以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到了这部为他带来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影片中,充斥在每一格胶片中的爱国情怀、正义精神,还有寻找大兵的动人主题,就像它开篇的那面占满画面的美国国旗,虽然让人振奋,也不免让人叹息。

这么说《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因当然是,在1999年,屡出昏招的奥斯卡彻底遗忘了同样占据多项提名的《细细的红线》。虽然它有着一定的不足,略显拖沓的剧情和泛滥的旁白就为它减分不少,但相较于同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它的主题更深刻,反思更深入,情感更真切却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在当年的柏林,一只尊贵的金熊证明了它真正的价值。

只导过三部戏的大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用他二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热诚,召集了西恩·潘、詹姆斯·卡维泽、本·查普林、约翰·库萨克、艾德林恩·布洛迪、约翰·特拉沃尔塔、乔治·克鲁尼、伍迪·哈里森等一大批当时和日后的大明星,似乎能在优秀的战争片中扎一角是很多好莱坞男星的梦想与光荣(想想《野战排》中的盛况),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完美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

战争是浓缩的人生,它激进的残酷比漫长的生活更能让我们警醒。
所以我们热爱战争片。虽然生活同样残酷。好在,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细细的红线。

 5 ) 马利克的思索不只隔一条红线

—— 评《细细的红线》
在好莱坞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泰伦斯马利克那般成熟与内敛。从第一部作品《穷山恶水》中,泰伦斯马利克就一直试图找拍摄与好莱坞潮流相悖的主流电影,《细细的红线》可谓是一部人道主义杰作。他利用颠覆性的电影语言打破了好莱坞拍摄战争片的传统手法。对于同类电影,像《拯救大兵瑞恩》,泰伦斯马利克用他的哲学天赋给影片赋予更多人文价值,他说服制片人使用最好的演员,最豪华的制作团队,拍摄了长达100万尺的胶片,只不过是为了给人一种情感冲击之外的东西。熟读海德格尔的他喜欢研究人物的单体形态,从而关注整个历史事件,他喜好对花草树木进行细致的描绘。从他的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一种自然主义的美学,他的作品更接近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在影片起点,他用了十分钟的事件描述岛上的各种形态,:明郎的阳光,蔚蓝的海水,各种奇异的植物,同时也不乏描写土著人具有宗教特色的歌曲等等。泰伦斯马利克完全撇开了战争的阴影。很显然,他用佛学般的头脑对战争进行了重新解构。战争片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手法,而更多的是他对于人与自然这种两元对立的思索:作为美丽大自然中的一员,战争的发觉到底具有何种意义?他把沉思录般的语言与诗意镜头结合的完美无缺。从这样的境遇中完全透露出他对于人类乌托邦的追求。
影片有两个主要人物:大兵韦特与副连长,在两人稍有几次的对手戏中,韦特与副连长分别阐述了自己不同的态度。副连长作为现实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有一个世界,我们为了活着别无选择。而不谙世故的韦特相信乌托邦与理想。影片把两人的第一次交谈放在了冰冷的驱逐舰中,在打光方面表现的别有用心,副连长脸上的光阴冷犀利,韦特则柔软泛黄。在第二次交谈中,打光的手法亦是如此,导演用这种光影色调的不统一表现两人世界精神的隔阂,但是在这之外其实也是一种互补,他们共同点是珍爱生命,不同的只是大爱和小爱。副连长用自己的行动“教育”韦特,也导致了韦特的牺牲,在影片行将结束时,韦特用死来证实自己的理想,而这种崇高的“大爱”理想也只能用死来获取。在血淋淋的战争面前,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一次反讽。
影片群像式的表达手法不乏存在主义的成分,导演把每个人与之世界隔离,像萨特的《禁闭》一般,用各种人的状态表现: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导演把很多场景放在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上,不仅仅是为了反衬战争的残酷,更是为了突显导演的“禅学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被少数异类所破坏。导演用光影色调不统一的方式表现各种人的心里状况,他想指出:个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被剥夺的消失殆尽后,人类集体主义开始爆棚,在抽离了“正义”的外衣之后,他变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在这点上影片的主旨接近《路上行舟》。
电影外景拍摄用的全部是纯自然光,并且全部使用开放式构图,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加含蓄。很显然,导演着重探讨了战争与人,战争与世界,战争与自然之间的从图。众所周知,泰伦斯马利克喜欢用纯自然光拍摄故事片,并且不讲究光影的顺接,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是给人以个人愿望的暗示:唯有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避免人类残杀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避免人类陷入欲望的漩涡,跟上帝完成沟通。这种类似尼采《永恒轮回》的观念也是导演在反战意识之上的又一突破。
总观整个影片,泰伦斯马利克所想要突出的不是所谓“战争故事”或是“战争情景”而是导演对战争思辨的过程,而这种理性主义的色彩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之上的,原来人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也不过隔了条细细的红线。

 6 ) 幽谷睡者

读到兰波一首诗,可堪成为本片意象的注脚。于是附上:

幽谷睡者 /兰波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芥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泪的绿色大床上,面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菖兰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短评

我看见那青山翠谷蓝天白云下的血腥杀戮,看见染血的叶片上他轻轻划过的痕迹;独白与意识贯穿残酷,成为本片最大亮点;他见识过另一个世界,他相信眼前世界仅是想象;回忆中拥抱的温暖,战场上仓皇热泪的读信;马力克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探索、对人性的追问。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D+/ 什么都想塞又什么都放不开的肿胀感。大量做作的台词与其说是哲学思辨不如说是空泛无根的抒情,在汹涌澎湃的战争场面面前轻如尘埃。再泛滥的诗兴也不如李沧东在积蓄了足够深彻的残酷之后几句阿格尼斯之歌来得举重若轻。真希望哪天马利克老师可以放弃配乐诗朗诵让观众专注欣赏影像表达……

1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丑陋与美丽的情感竟然出自同一个人,同一张面孔?

14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这部影片让同一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变得不值一提。非常真实、残酷的战争场面,非常,尤其对战斗开始前宁静等待的场景描述,空前的真实,对于战斗结束后的杀戮、大牌云集的每个角色的内心刻画,都很到位,配上Hans Zimmer的音乐,还有贯穿全片操着南部口音的独白,深,很深。

17分钟前
  • RD
  • 力荐

好莱坞男星集体参军,找熟脸是乐趣之一。天堂之日之后二十年,Terrence Malick的镜头更漂亮了。各种主观镜头,空镜头,闪回,视角剪接很是够看。但这整个故事完全是被旁白串起来的,想承载的命题太严肃(姑且不论导演立场的偏向)而所用的方式又太说教以致……装逼味儿重得人受不住。

2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泰伦斯马力克二十年磨一剑的诗意战争片,获金熊奖。群星荟萃,叙事意识流,配乐饱含深情。大量孤岛丛林的动植物空镜头、树缝中透出的丁达尔光与闪回抒情镜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渺小与无助。上帝缺席;所有人都只能臣服于运气;士兵如狗,草,尘土般卑微无力。缺点是独白泛滥,节奏过慢。(8.3/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从来没有一部二战电影像本片一样隽永(meaningful),意识流的视角与人称模糊的旁白一点都不会显得矫情、造作。诗意与失语并存,战争与人性共生,这是本片为二战影史留下的最好注脚。另外不得不感叹CC选片实在“毒辣”。

26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早年资料馆还是哪儿看的版本连日语都翻译了,此时再看没翻译的,突然理解了男主被日本人围困时的眼神。毕竟哪个战争不残酷呢?诗意的背后恰是,以语言作为表征的,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体谅。是谓权欲造成的误解,是谓…战争的根源。至于马利克独此一家的对二战的诗意表达,和其它重视听和战争场面的片子有何不同,我想引用茨威格来说明——对其他片子而言,“战争是奇遇,创作者离得遥远,从而赋予战争一种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在教科书和美术馆的绘画中看到的战争:骑兵们穿着显眼的戎装,进行着眼花缭乱的厮杀;致命一枪总是击中心脏;壮烈牺牲的场面,而全军则在嘹亮的凯歌声中胜利前进。”而马利克则不,这片便成了把生命的温柔乡、谣曲、情义、爱、信念、理想和战争的懦弱、恐惧、狭隘、无知、凶残交汇而成的诗剧。

31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完全符合柏林电影节的口味,闷,神作。请问这种逆天豪华的cast是怎么做到的啊!?Sean Penn, Adrien Brody, George Clooney, John Cusack, John Travolta, Jared Leto……听说皮特、德普、德尼罗的戏份还被剪了。

36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对战争片一向敬而远之,忍受不了那份残酷。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极为突出。细细的红线几乎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逼真的一部,因为逼真,所以震撼。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大概是看过最抒情的战争片,巨星(男)云集多到不得不剪掉几个,虽然主要给人感觉是诗歌配合漂亮姑娘的闪回画面,但真正的战争场面不少且并不赖嘛,需要刻画的几个角色也给人印象很深(反倒不是主角)。疑问:汉斯寂寞这个配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面的蝙蝠侠用了这里用过的?

4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大学,录像?2009/2/3午夜在CCTV-6又看了一遍,4星降为3星,用旁白来反思战争太生硬了,难道情节和画面不能自己说话吗?

48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巨型遗憾之作。或许可被新的组织方式挽救。相比一战和越战,在二战里由“正义方”出发探索非正义性的方向几乎确立了更能通达战争电影终极命题的天然条件。奈何彼时不自信的马力克和汉斯季默的配乐都游离在另一个次元,强悍的调度和片刻的剪辑灵光沦为散落的佳句,最终不仅无力从《光荣之路》和《现代启示录》接过那一棒,连和同年同场的《拯救大兵瑞恩》之间应有的清晰区隔都未能形成。《细细的红线》理想的模样即是一场驳杂的梦本身,马力克却让呓语被和他们同在人间(梦中)的我们听闻。这些呓语杀死了驳杂,以意旨杀死了意旨。

50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攻占山头的戏拍得真好,芒草茂盛,风去云来。哪是在跟敌人打仗,根本是在跟灵魂的恐惧。其他地方,可能多数人会觉得神叨,甚至于觉得怎么可以把战争片拍得如此娘炮。反正,还是有违主流观众体验吧。电影根本没有呈现瓜岛战役的全貌,而是游弋于几个士兵的主观体验。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最诗意的战争电影...

5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战争的荒谬暴露了人类的无知。如同今天,人们为了物质利益相互争夺,攀爬在物欲的高峰,遗失了本真的快乐。爱情,亲情,友情……人性在这条细细的红线的考验下不堪一击丑恶无比。ps不能仅仅因为寂寞就这样离去,你不知道那边的对方是如此思念你吗?我不相信没有美好的人性不想去相信这些都是丑恶的

5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在二战那么多可供选择的题材中,马利克却独独亲睐受众度较低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只因为那里的俊美风光与他一贯的所见所想所表达相辅相成;他抛却了一贯的战争片拍法而注入其独特的世界观,表达个体与寰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种空旷的美感;当然,这种手法对于影片本身节奏感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依然觉得马力克不适合做导演,他的思考和电影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错位的。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Malick是主攻国家地理的吧?意识流战争大片-。-这南部口音叨叨得还真难听懂。就算你们全都内心独白还是很平庸啊......场面倒是不错的了。我知道布洛迪是来打酱油的,可西恩潘一个盖过所有人的名字是干嘛使的?还有我不明白,消灭了本片最神人物Carvizel的一群鬼子咋就瞬间失踪了

1小时前
  • matchbox
  • 还行

这种反思能在全人类中实现吗

1小时前
  • 江河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