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舞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4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为何而舞 剧照 NO.1为何而舞 剧照 NO.2为何而舞 剧照 NO.3为何而舞 剧照 NO.4为何而舞 剧照 NO.5为何而舞 剧照 NO.6为何而舞 剧照 NO.13为何而舞 剧照 NO.14为何而舞 剧照 NO.15为何而舞 剧照 NO.16为何而舞 剧照 NO.17为何而舞 剧照 NO.18为何而舞 剧照 NO.19为何而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06 17:16

详细剧情

《为何而舞》探访了世界各地不为人知的舞者,取景于墨西哥、美国、印度等地,展现了不同环境背景下的舞蹈文化。这些舞者的故事,或励志,或温暖,或悲情,或神秘,舞蹈正在改写着他们的人生。这些舞者试图通过舞蹈去寻找自己,与世界交流,并探索人生的意义。

 长篇影评

 1 ) 了不起的抗争

看了这部还未胜利的时候美国人拍的抗战纪录片!多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中国近代倍受列强的欺凌,逆来顺受。直到日本人想要吞了中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侵略者说不!在日本人的如意算盘里,中国虽然巨大,但是却不团结,各省份都由地方军阀掌控,常年内战,互相看不顺眼!只要逐个一一击垮,吞并中国并非难事,甚至扬言三个月占领全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外敌面前,各个派系都放下恩怨,团结一致,前仆后继英勇抗日!绝不屈服的精神令人感动。 由于海上运输路线都被日军封锁,各种石油,原料无法到达。只有从缅甸修一条公路到云南入境。找了些国际大公司,都说如果有最先进的设备六七年时间可以修好公路。但是中国等不了那么久,最后动员无数人用双手挖出一条公路来,只用了不到十二个月时间!非常了不起的奇迹!

非常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现在的生活跟那时候比简直就是天堂!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2 ) 从来没有一天 我离抗战如此接近

我愣是没有想到,黑白的、抗战的、英文的纪录片把我看上头了。 • The united China will never submit. • 国际上无数的公司汇集到一起,如果中国能提供最为现代化的机器,他们能用5、6年的时间完成建设。 可是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机器,更没有5、6年的时间。 于是中国人,用着他们的双手建造了中缅铁路。也没有用5、6年的时间,而是不到12个月。 • China’s war is our war. 兴许有点文不对题,突然想起奥斯维辛没有诗,那就用用纪录片吧,它们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戏剧性,但一定真实可感;他们不一定有那么多的光影布局可供分析,但一定帧帧直击人心。

借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吧,纪录片是摄影师的温柔,他允许自己成为工具,让真实和艺术通过自己的镜头缓缓溢出。

课上抬头的人不多,有点难过。

 3 ) 中国人多,地大物博

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牢记三个事实,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土地广袤;中国,人品众多。 中国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段悠久历史,华盛顿渡过德拉瓦河不过是168年前的事;哥伦布发现美洲不过是452年前的事;古罗马帝国的沦亡不过是1500年前的事;摩西得到十诫不过是3400年前的事;金字塔的建造不过是3700年前的事;但4000多年前,中华帝国已经存在,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的存在,艺术、学习与和平的文明,对,中国就是一部历史。 中国也是个大陆国家,比整个欧洲大陆还要大,是第三个大于美国并且蕴藏丰富原料的国家。 西藏,世界冰脊,它的边境环绕着喜马拉雅山的东端,一个人迹罕至的神秘土地,发源于这里西部大山的三条大河,最北边的是黄河,流经南方的是珠江,经广东和香港后入海,但最大的河流在它们中间,长江,蜿蜒三千里,流过中国的心脏,给大地带来肥沃,中国一半贸易在这宽阔水面上进行。 中国的人口,四亿五千万,如果全体中国人两人一排走过,这个行列将永无止尽,最后一个人还没走过,就会诞生一个新生婴儿,地球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既然五分之一的人类是中国人,我们就该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在他们四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从没发动征服战争,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们发明了航海罗盘,没有它就无法橫渡海洋,他们是最早的天文学家之一,他们对星象的观察,使他们能准确的计算和记录时间,他们就是这类人。 为什么我们称盘子为中国?因为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制造技术,而且我们都知道他们发明了火药,并非用于战争,而是为了节日和宗教庆典。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西元前五百年,留下这些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就是这类人,丰富了我们生存的世界。 1927年由日本外交大臣田中义一拟定,欲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4 ) 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年代

对于中国抗战的那段历史,总觉得又熟悉又陌生。历史的许多过往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从电影上看到的珍珠港事件,到电视上南京大屠杀的触目惊心,尤其对去年刚看过的《四十九日祭》还印象深刻,去台湾看到宋美龄的那段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视频,还有去南京参观的总统府,这些点点滴滴,通过这部年岁久远的纪录片都串联起来。说是纪录片,其实看到片尾处介绍说,有些影像也来自一些电影资料,但是,这也让这部纪录片更加特别,更加引人入胜。
片头直入主题:为何日本要侵略中国?这要从了解这两个国家开始。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田中奏折,还有所谓要分四个阶段统领世界的野心。而且,片中有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日本想要骑上中国这匹威力无比的野马去侵略世界。不过,事与愿违,这匹野马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和无能。那么,一开始呢?为何中国就那么轻易地任人宰割?片中形容道: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却犹如四处散开的拼图一样,各自为营。甚至在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伪满州政府之后,也没有给南方的民众造成触动。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抗战悲剧的源头。
然而,中国为何能战而不败呢?片中用简短的三句话概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中国有辽阔的土地,中国有广大的民众。(China has history; China has land; China has people)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这三句话还在我脑中回响。因为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的积累,才让我们这些后人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威武不能屈。因为有广阔的地域,我们中国才可以用空间换取时间,让我们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能争取调整作战方针,修建铁路,与敌人斡旋作战。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广大勤劳勇敢的人民。团结一致,力量足可傲视全球。(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里面的每段视频都弥足珍贵,当然最惊艳的仍要数宋美龄的那段演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道玫瑰色的亮丽风景。
从纪录片中感觉历史的流逝,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5 ) 为了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

刚看了这部1944年的纪录片,抗日战争还未胜利呢。为了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实行焦土政策,三千万人带着学校,带着医院,带着工厂,带着能带走的一起向西部迁移,向重庆迁移;为了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郑州炸毁黄河大堤,用洪水阻隔日军西进,为了自由和信念,抛却生命和家园。也许这正是有一些人永远不能原谅日本的原因吧,民族的血泪史。希望大家都看看~~ 这个带字幕:http://video.sina.com.cn/v/b/50421329-1490972387.html

 6 ) 他者视阈下的抗争与文明 ——《中国战事》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管窥

东方人的世界之所以能为西方人所了解,之所以具有自己的特征却并非由于其自身的努力,而是因为有西方一整套有效的操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东方才得以为西方所确认。 ——萨义德

《中国战事》是美国国防部于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监制并发布,用于国内宣传的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影片中,电影制作人卡普拉分别塑造了中国、日本两种同在亚洲却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前者象征着“历史悠久”“和平”“团结”且正处于西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远东文明国家形象。而后者则作为反面,不仅是中国的反面,同时也潜在的作为与德国纳粹同类,与英美“自由世界”相对立,一个“极端野蛮”并“为全世界引进一种新式的战争,一种蓄意恐怖,蓄意大屠杀,蓄意狠毒的战争”的野蛮国家形象。可以说,《中国战事》的影片结构是完整的,作为一个原本向美军宣传,后来转而在全美进行战争宣传的纪录片,《中国战事》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一个能够引起美国民众同情并恰当好处达到迁怒效果的中日战争景象。在这里,与日本相比,中国离美国更近。“文明”与“野蛮”的区隔在相对而言地理位置更近的地方建立,而“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同在横跨大洋的新旧世界取得了共情。当然这些都立足在政治机器的宣传目的基础上。

一、情绪基础:美国的自我价值认同

对美国而言,自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一战战后积极推行他的“十四条政纲”与全球政策时,美国已经设想在世界领域内宣扬其不同于欧洲大陆文明的自由价值。这一倾向在二战期间取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始人亨利·R·卢斯于1941年高调地在其文章《美国世纪》中宣称:“美国作为不断发展的世界事务的动力中心,作为人类优秀成员的培训中心,作为上帝的特殊选民,应该更加相信给予比接受更荣誉,应该更加确信美国是自由的灯塔、平等的旗帜。”《美国的中国形象》作者杰斯普森指出“美国人通过将自己的特征、品性、习惯投射到中国人身上,以优越的眼光来看待自身,把中国作为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找出了美国典型的自恋形象’”。

这些文化性格的投射倾向,在影片的语言中可窥见端倪。日本,象征着野蛮,融聚着极端残暴、投机取巧、不守信用、穷兵黩武等反面品行:“日本为全世界引进一种新式的战争,一种蓄意恐怖,蓄意大屠杀,蓄意狠毒的战争”,“日军占领南京后再度发挥极端野蛮行径,……,更可怕的是这残暴的恶梦是日军最高司令部所蓄意计划的,为了一劳永逸的撕碎中国人的心”,“日军愤于竟然有人敢反抗崇高的日本的强权,而向没有飞机大炮可以保护自己的市民们报复,从空中蓄意的屠杀了数千人”,“(日本)蓄意模仿别国的军事武器和工业技术”,“(日本)以缺乏工业原料为藉口,……,建立这个战争机器”,“当其他的国家为了消除战争而裁减军备之时,日本积极且秘密的建立现代化陆军”,“(日本)违反国际协定把太平洋上的岛变成要塞”,“(日本)违反所有的协定秘密的增加驻军”等等。相反,在中国身上却凝聚了与西方文明类同的精神品质,这包括爱好自由平等的现代精神:“他们制定我们今天致力维护的四大自由中的主要两项,言论发表自由和宗教自由”。与德国日本相区别的和平传统:“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西元前五百年留下了这番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西方盟军相一致的价值追求:“中国军队和中国游击兵依然坚决抵抗日本的战争机器,……,为的是与中国一样古老的‘争自由反奴役’的争扎,以及‘争文明反野蛮’,还有‘争正义反邪恶’”等等。

对于中国而言,来自美国的凝视与预判自然与中国人本身的行为逻辑相区别。对于美国人而言,他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以“他者”的眼光来尝试理解其自身之外的各个文化共同体的行为逻辑。这便是人类文化群与生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蓝本去理解世界的思维方法。通过这套方法,人们以头脑中已经建构好的结构来试图容纳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无序与无意义,试图使之变得有序且有意义起来,而对于不可理解之物(有时也会带有对本体文化的攻击性),人们则建立起“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来,目的是为了达到文明压抑下个体人的情绪转移与稳定循环,从而避免文明内部的破坏倾向和文明外部的吞噬现象。正如弗洛伊德在其《一个幻觉的未来》中所论述的那样:“由文化理想所提供的自恋满足也存在于能成功地防止在该文化社会内部对该文化产生敌意的那些力量中。”因此,通过《中国战事》的宣传技艺,我们所能获知的首先不是中国或日本原封不动的历史形象,而是带有美国价值认同度的中国与日本形象塑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文明”或者“野蛮”的字样,实际上指向着美国国防部在进行群众动员时所预知的群众心理偏好与他们的价值认同。而在战后,因朝鲜战争而造成的原中国形象破碎,进而引起美国国内强大的情绪反弹和麦卡锡主义的盛行,从侧面折射出二战这一时期在美中国形象的塑造成果。

弗洛伊德认为“文化的理想”(也体现为文化共同体的一种价值认同),使得“(人们)要想获得完全的满足,就需要对旨在不同的成就和达到不同理想的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凭借这些差异的力量,每一种文化都有权藐视其他文化。这样,文化的理想就成为不同的文化社会之间产生不和与仇恨的一个根源,正如在各个国家中所最显而易见的情况那样。”基于美国价值立场的日本“野蛮”形象塑造正反映了这一点。但作为弗氏理论补充的是,中国的形象塑造成为了包裹在美国价值体系内的远东“文明”,这使得美国价值自然地成为了中国价值的凌越者,这种超越心理在文化共同体中个体心理上的推广与形成,看似是对后者的认可,实际却也完成了前者自恋情结的满足,即美国社会公众通过影片所能获得的自我价值认定,从而为同情中国所形成的移情心理奠定情绪的基础。

二、移情对象:为文明而战的中国理由

由于影片的受众是美国国民,中国作为主要的被叙述对象,需要的是作为情感的引力来源来引起美国国民的同情心理。在美国汉学家韩瑞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一书中,作者切入了以“疼痛”为核心的同情现象,一种近代中国的“疼痛感知”在西方的想象。这为《中国战事》的解读提供了一条较为宽泛的线索,那便是通过人类普遍的疼痛情感所推演出的对他者的同情。因此影片的开头便以战争的景象引入:“这是新式战争的可怕开端。这是首次对无助市民的大规模轰炸。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无辜的中国男女,小孩要死于日军的轰炸?”描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却被迫卷入到反抗斗争之中:“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人从未发动过侵略战争,却被迫打仗?打仗并牺牲数百万的人?”中国军民的伤亡景象还不断被呈现,中国“疼痛”成为了影片中最基础的情感旋律:“每有一人安全的到了里面就有一千人被阻隔在外面,在日军的攻击下无助且毫无防备能力的站着,这些汹涌惊慌的人潮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狭窄的街道上疾走,在市中心彼此推挤,被落下的炸弹和燃烧倒塌的建筑物困住或活埋。”“无助的人民被困在城墙之内,动弹不得,日军发狂了,他们奸虐,他们杀戮,屠杀,在史上最血腥的大屠杀之一中他们残杀了四万名男女小孩,活着的人生不如死,因为他们躯体撕裂扭曲的惨状比死还要糟。”

在这种“疼痛”心理之上的,影片还试图建构了更具理性,因此也看似更为高尚的理由,即为文明而战的中国理由,这便承接了上文中所叙述的美国人的情绪基础。影片所隐喻的潜在文本包括中国的战争“疼痛”是与美国等文明国家相似的“疼痛”,中国国内的“团结”暗含着中美之间可以形成的国际“团结”。抗战期间,联合援华会关于中美相似性的大量宣传正印证了这一点。联合援华会宣称“(中国)对自由的热爱就如同我们对自由的热爱”,“(中美两国人民)都热爱独立和个人自由”,“我们仍然十分相像,因为我们天生对民主抱有向往”。联合援华会对国内的反战心理也进行了相应的宣传:“也许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痛恨士兵这个概念的了”。为了彰显中国与美国的相似是“文明人”的类同,而日本人之所以不同是“野蛮”文化所致,美国军人手册《怎样辨认日本人》中声称中国人的体格与欧美人相似,而日本人却身材矮小、长相猥琐,是迥异且低等的文化群体。

《中国战事》中的“文明”定义包括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追求自由民主”“爱好和平”“团结一致”等属性,但美国的政府部门和部分公众清楚的知道这些并非中国的事实。自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美国的不同宣传起,这种真实中国与想象中国的差异便被不断拉大。西安事变的在美报道中,宋美龄,而不是实际出关键力量的张学良和周恩来,成为了挽救内战危机的救星(108~109)。在影片中,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外部共产党在陕甘宁地区的发展也被直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国内的“团结”。1938年被当局武断炸开的黄河花园口,在影片中却也成为了团结一致的象征,在欢声笑语的群众画面中被呈现。长期为华宣传的赛珍珠在1943年声称中国的“不民主力量”正因美国的疏忽而出现高涨的倾向。与此同时,河南省正因为国民党机关的腐败而遭受着得不到救援的饥荒。在1944年格斯·帕顿致约翰·J.哈钦森的信中,他写道:“认为中国是世界强国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我担心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为这种宣传付出惨重的代价。”果不其然,同年十二月国民党在日军的“一号作战”行动中大败,陈纳德所主持的多个机场被攻占,而蒋介石与美国参谋史迪威的冲突也发展到了历史高峰。随后,“史迪威事件”在美国国内民众短暂的情绪反弹,《中国战事》也被美国陆军参谋部暂停放映。

结语:《中国战事》中所反映的不简单是中日战争中的中国图景,还暗含着美国政府所欲图向公众呈现,从而引起公众同情的被塑造出来的中国形象。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指出:“东方的贫弱只是验证西方强大神话的工具,与西方对立的东方文化视角的设定,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补充。”他将西方对东方的形象塑造还原为话语权力的运作过程,认为这是“文化霸权”形成的程序,将这一行为看作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结构性殖民:“于是这种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在美国这部宣传纪录片中所建立起来的中国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彰显了其基于“他者”视角来实现同情的目的,就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他者”在作为“自我”进行凝视行为中的中心主义倾向。正如杰斯普森在《美国的中国形象》绪论中所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对中国两种极端的倾向(分别是宗教和经济上的同情合作与种族主义态度的拒斥排挤)“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彼此促进的”。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W·萨伊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文明及其缺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 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姜智芹译.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4] 韩瑞,袁剑译.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原文是学校课程布置的期中作业,小声bb)

 7 ) 《中国之抗战》

《中国之抗战》
看了不纪录片-----《中国之抗战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又名“ Why We Fight”,美国人拍的!
开篇介绍了中国辉煌的历史长河,话外音感叹:long time!
然后是日本小兵隔海看着中国巨人,不过就是这个日本小兵,给巨人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困扰,乃至发展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就从这一点而言,作为中国人,有必要竭力遏制日本小兵的发展,有必要约束他们的活动区域和心潮澎湃!

片中从日本明治后经济大发展(其中美国有多少利益关系呢?)、日军壮大、不断扩展太平洋地区,建立飞地堡垒
-----您说我们是否该强调钓鱼岛权利呢?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开始到塞班去溜达了。可惜该岛1986年正式加入美国,国防和外交受美国政府统一管辖。我们要尊重国际法!

然后呢?从东北、华北、淞沪到南京陷落!我们看见抗日军民,看见逃难人流,也看见十九路军在虹口与宝山!可惜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从而才演绎了之后30万人惨剧!
在日军全面侵华的过程中,按照片中所示,J国占领的其实是主要城市以及城市间的干线、铁路,从而形成网格分化!在网格中,我党和各地奋起抵抗的人士,不断在给占领军制造麻烦,让他们不得安宁!

正面战场,片中除了细数重庆抗轰炸的艰难,也有一个欢欣,那就是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的长沙保卫战!
这里所说应该是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

另一面,物资输往中国的二条主要交通线也发生争夺战上,驼峰航线和飞虎队功不可没;
另一条,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于是交大的一群技术人员,在20万滇西各族人民齐心下,修建滇缅公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滇缅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昼夜不停地抢运物资,形成了分秒必争的极为少有的紧张运输局面。
为何保卫运输线,开辟新通道,大批学生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得到美军指导与美械装备,在丛林中与日军展开战斗,创造了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

在外交上,我们看见蒋公和巨头们不是很和谐的镜头,但是看见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必然性,赢得议员们集体掌声的一幕!
想来,这是中美外交历史上少有的互相谅解与倾心交流吧!

这就是中国抗战,是美国人剪辑而成的中国历史镜头,应该被大家关注和学习!



 8 ) 我的一点感想

China is history. China is land. China is people. 我感到中国是如此的苍老。终于醒了,终于活了。 从前听到上海的轰炸和南京大屠杀,没有这么大的感悟,但是此刻,看到这些真实存在的映像,看到这些衣衫褴褛的、担里挑着小孩子的、满脸血污的百姓,看到他们抱着亲人和爱人悲伤和惨痛的脸,这样的人不计其数,我才知道日本是有多么的野蛮残忍和歹毒。 中国人民曾经被逼到了绝路,在一次次的致命一击中,伟大的千百万人或是守在自己的故土,反抗奴役,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愚公移山般地开辟中国新的命脉,或是学成归来,在重庆上空誓死守卫中国不屈不挠的决心。 文字不能表达我的震撼和感动。我把那些历史事件串成了完整的脉络,我终于明白了战长沙的意义,重庆之于新中国的意义。抗战是中国人民团结的,坚决反抗奴役的,奔向自由的,伟大的,付出了无比巨大的牺牲的一场战役。历史书上的夸赞无法令我感同身受,但眼前遭受屈辱的同胞和土地令人揪心,令人肃然起敬。中国是永远不会臣服的,我们拥有难以想象的坚韧力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短评

知道很多历史书上没有的内容

10分钟前
  • 飞林沙
  • 力荐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14分钟前
  • blue_ants
  • 还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空间换时间;滇缅公路;公认的影像资料珍贵。美国的主旋律片 宣传观念较强。

19分钟前
  • 立渊
  • 推荐

中国人民大迁徙,向西2000里,把能拿的全部拿走,走的时候炸掉了学校,工厂。拆掉了路上的铁路,毁坏了桥梁。他们真的不容易啊,尤其是修中缅公路,背着孩子的妇女在修路,六七岁的孩子也在搬石头,所有的人全部参与到抵抗日本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加油,中国人民万岁。😭😭😭

23分钟前
  • 感恩
  • 力荐

感受苦难,兼听历史

26分钟前
  • J.Wen
  • 力荐

此片拍摄时日本尚未投降(但怎么就说长城是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二建筑了),许多数据都还有待更新(比如其中说南京屠杀4万人),但胜在画面珍贵,剪辑用心。滇缅公路那段真是热血。长沙人民牛逼。常凯申普通话挺好。 http://t.cn/SZJQyS

2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我就是想了解点历史而已~~事实证明!学好英语有多重要、

30分钟前
  • 安非
  • 力荐

难得一见的惨烈真实。

35分钟前
  • 影观
  • 力荐

我们为何而战 Why We Fight (1942~1945)

38分钟前
  • MovieManic
  • 力荐

好猛。。。。。。。。。。。。。

40分钟前
  • 张泡沫小姐。
  • 力荐

我觉得长沙会战时的那个动态箭头示意很萌【重点全错

4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以视听为刀笔,电影记录下真实的历史,

48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挺用心。

52分钟前
  • 山楂卷
  • 推荐

政治玩弄的就是人民。

54分钟前
  • Geffen
  • 力荐

虽然很主旋律但总体上比较客观。拍的时候日本还没投降内战也还没全面爆发,如果有这些资料就好了。

55分钟前
  • Monlina
  • 力荐

8/10。虽然迫于时势宣传上有蒙蔽现象,譬如国民党的交通建设与现代化初具规模相去甚远,把美国承认独立的外蒙划入中国外省,国共合作也貌合神离难称团结一心,但画面引发的情绪变化特别强烈,像结尾宋美龄赴美演讲配上义勇军进行曲,开头汇集租借人满为患和建筑倒塌后清理尸体的惨烈景象,紧接以独立战争、发现新大陆、罗马沦亡和金字塔为历史节点强调中国文明悠久,街面流动的人面带微笑表达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核心概念。对战争动因分析客观,高度组织化的独裁政体对比四分五裂的版图,是小国寡民的日本敢直接侵略的原因,对人口大西迁的无奈之举则用不同语境做了描述,竟然采用国民党方面炸开黄河是阻敌的荒谬借口,将拆铁道、敌后游击和滩上纤夫赤脚前行的画面拍得坚韧不拔、秩序井然,粉饰了焦土政策、黄河决堤强迫实施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真实情况。

6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老美眼中的中国。。很全面的带给他们国家的人去看了 。。主要这些图片和影像是最珍贵的。。里面也说明了很多问题。。让我明白了很多。。呵呵

1小时前
  • 愁容骑士7
  • 力荐

真该让日本的年轻人好好看看,他们的先人是多么的罪孽深重!

1小时前
  • 刀逼刀
  • 力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crtNhHBYDE/美国银忒会煽情了!

1小时前
  • fairyqiqi
  • 力荐

看的满嘴苦味

1小时前
  • 兰兰的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