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

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吴恬敏,亨利·戈尔丁,杨紫琼,嘉玛·陈,奥卡菲娜,卢燕,岑勇康,郑肯,水野索诺娅,吴育刚,欧阳万成,钱信伊,瑞米·许,尼科·桑托斯,陆思敬,苏慧敏,方展发,

导演:朱浩伟

 剧照

摘金奇缘 剧照 NO.1摘金奇缘 剧照 NO.2摘金奇缘 剧照 NO.3摘金奇缘 剧照 NO.4摘金奇缘 剧照 NO.5摘金奇缘 剧照 NO.6摘金奇缘 剧照 NO.13摘金奇缘 剧照 NO.14摘金奇缘 剧照 NO.15摘金奇缘 剧照 NO.16摘金奇缘 剧照 NO.17摘金奇缘 剧照 NO.18摘金奇缘 剧照 NO.19摘金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3 20:27

详细剧情

《摘金奇缘》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畅销全球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讲述了美国出生的华裔经济学教授朱瑞秋(吴恬敏 饰)与男友杨尼克(亨利·戈尔丁 饰)一起参加他的好友婚礼时,竟惊讶地发现男友原来是亚洲“钻石王老五”。惊魂未定的瑞秋不仅要面临尼克身边前赴后继的美女攻势,还要直面男友背后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更有杨紫琼饰演的高傲富家婆婆进行百般阻挠。当朱瑞秋误入名车、派对、珠宝、豪宅萦绕的纸醉金迷的亚洲富豪世界,爱情突现阶级鸿沟,作为现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这场爱情保卫战?

 长篇影评

 1 ) 给华裔们拍的轻松喜剧啦,不要想多了。

被同学拉去看该剧,多半时间还是蛮逗乐的,小部分时间强抑身上泛起的鸡皮疙瘩,最佳状态应是将其作为轻松紧凑的浪漫喜剧,不要过于分析其背景内涵。话虽这么说,可仍忍不住留下几句随感:

1. 美籍华人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离奇古怪。南洋的老钱家庭,有几个不是三妻四妾的,怎会留给尼克来单传,又怎会冒出位一口京片子的贾母,带着大家包饺子呢。

2. 室内装潢走苏丝黄的高端妓院风。让人想起了倾城之恋里,姑妈家开的花园派对,可姑妈再怎么想讨好西人审美,也不会把祖宗象摆在正门楼梯上方吧。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去过张弼士故居的人,也可以体谅编剧踵事增华的心态,只是开餐馆长大的,又怎能知道热带仆人们该穿白色dinner jacket呢。

3. 编剧涉及狮城的段落,都还比较到位,瑞秋选在来福士入住,在组屋吃大排档,让人觉得该剧有当地旅游局的参与。婚礼场景放在圣安德鲁堂,也拿捏的不错,只是堂内布局太奇特了(也不是Methodist),选该堂成礼的家庭,一般都会循规蹈矩,将钱留到Reception上撒。

4. 还是缺少有层次感的男角。真正代表父权威严的尼克爸爸,全场一直没有出现。其他男性角色,基本上均为脸谱类的表演,稍有些看头的凤凰男段落,给的篇幅也远远不足。这其实也不仅是该剧的问题,而与亚裔男性在美国文化的尴尬位置有关。

5. 至于津津乐道的打麻将片段,将其与色戒的麻将戏一比,便可知熊猫快餐与中餐的区别了。

6. 全剧将追求个人passion与维护家族体面对立起来,乍一看反映了两地文化的差别,只是由美籍华裔作为美式追求个人passion的文化代表,不免有些好笑。那么多华裔的经济系教授,那么多牙医,大家千奇百怪的个人passion,怎么都落到这几门职业了啊。

7. 美国不少亚裔,将该剧捧为提升亚裔影响力的剧目(开篇隐指伦敦的Savoy Hotel,也不知是作者的哪门子暗气),而以该剧为代表,也蛮有趣味的。这里非裔选的是一部科幻剧为族群翘楚,而亚裔则选了一部浓妆艳抹的炫富剧,画眉画得也太深了点儿罢。

 2 ) “左宗棠鸡”的味道在谁的嘴里?——《摘金奇缘》观后感

有感于最近在北美火爆的亚裔电影Crazy Rich Asians(中国大陆国内翻译为《摘金奇缘》)在国内公映遇冷,被讥笑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的“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这个“梗”据说是来自于华人为迎合洋人对中餐的想象而专门设计给洋人吃的那些“中餐”招牌菜之一。这种作为西餐“他者”所吸引洋人的“中餐”,让洋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在华人心目中的中餐谱系里面并无地位。那么,把亚裔(北美华裔)拍摄的电影《摘金奇缘》讥讽为“左宗棠鸡”式的假中国文化式赝品,在这部分观众的脑子里面,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题所问——“左宗棠鸡”的味道是在谁的嘴里呢?北美华裔生活也是值得好好讲述的活生生的生活。《摘金奇缘》就是亚裔(北美华裔)来讲述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对北美华裔自己来说,绝不是来为他人烹饪的“左宗棠鸡”。

那么“洋人”(其实主要是指北美社会的以西方各族裔为主的非华人)从这个电影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吗?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关于“中国”或中国文化的故事,而是觉得这是关于(about)亚裔的故事,而且是被(by)亚裔自己讲述、为(for)亚裔而讲的故事。

到底是谁从这个电影里面“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呢?个人觉得,这部分观众,大半是生活在大中华区(大陆华人、台湾华人、新加坡华人等)的华人自己。越是以在地华人为主体的观众,越有可能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

下面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味觉”会如此不一样。——根本原因,是因为大中华区华人国族国家、地区的华人的头脑中对华夷之辨的图式,其实和一两百年之前区别不大,把人分为华和洋两种。这很符合华人为主体的人群的立场,很正常。但对于洋人和亚裔来说,则不然。所以我现在出于分析的方便起见(也就是说不去顾及北美社会人群的更多族裔、种族参数了,而且亚裔也剥离开,我们只说华裔),在华与洋这两大群体之间,需要放进去华裔。所以是三个人群:与中华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传统无关的人(简称洋人)、华裔(北美社会里面的中华后裔),和具备政治自治实体的华人政权的大中华区的公民(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

这个电影首先是北美华裔(新加坡裔为主)为自己而做,自导自演自编自看。然后才是北美洋人和主权华人政体里面华人的事儿——这两种人是从旁围观的观众。

再来说说该华裔电影与华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的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大中华区里面也分为好几块儿。该电影从主创人员、故事,到言谈,刻意避开了与地广人稠的中国大陆发生紧密关系,而主要放在了新加坡。除了主创者多有来自新加坡的华裔背景之外,这可能也是出于各种原因。一则是想把故事讲得无拘无束——让故事在新加坡展开,万一造出了新加坡本地观众心中的“辱新”感受,也总没有“辱华”那么严重。毕竟,新加坡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关系,比中国大陆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要更丰富、久远,而且新加坡本地亦相当多元。二则也是因为不想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跑题。

北美华裔(具体到电影里面的女主和她妈妈),和大中华地区里面的家族、社会关系网(具体而言是新加坡南洋华人社会那个富豪一家),其实在价值观、自我认同上面,已经很不相同了。这里面可以做出好几种类比。一是类似于近现代以来美国建国前后北美移民与英国人的关系——虽然两者的骨子里面有完全相通的东西,但确实又不一样了。二是类似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里面比如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一个主题——天真质朴的美国人,回到老旧世故的欧洲,吃到苦头,觉得里面的水很深。

说到这个份儿上,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出来了。这部电影,相当于完成了华裔在美国的身份建立大业。(不是“建国大业”,是身份建立大业,因为北美华裔,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其本质价值观是美国人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不是大中华区的中国大陆人、台湾人,或新加坡人。)这部电影比较丰满地回答了北美华裔“我是谁”。

这个“我是谁”问题,与如下的三种情形,终于区分了开来。

一、故事情节不再是白人、黑人的配角、调料(那种情况下,才是左宗棠鸡)。(其实觉得,甚至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才是大中华区自己出产烹饪的左宗棠鸡。但因为大中华区的民族、国族自豪感,使得大中华区许多华人竟然吃不出他们特别过敏的左宗棠鸡味道来。)

二、《摘金奇缘》这个故事,也与过去的《喜福会》等等也有本质的不同了。那些是讲述从母国的创伤早期经历到加入美利坚之后的惊魂未定并被母国的梦魇所缠绕,总之自己的主体性还没有建构。各种身份纠结,各种自卑,并挣扎于“拼命融入主流社会”的神话中。

三、也不是从属于北美的政治正确多元化,在里面跑跑龙套。

上面三个方向的故事(自甘做亚洲特色的异域族裔配料、被母国梦魇所折磨的惊魂未定零余者、政治正确多元化族裔的亚裔展示),都不是《摘金奇缘》的故事。过去很多演员,比如刘玉玲、陈冲,甚至这个电影里面演准婆婆的杨紫琼,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赶上北美华裔主体性得到充分确立的这个火候,演的都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故事。

这回是由北美华裔讲述北美华裔是谁。这个火候,应该说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是到了。这部小说原作和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在身份讲述上不矫情,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北美亚裔(女主)的真实,后期移民到北美(男主)的真实,以及新加坡本土亚裔的真实,不自卑不纠结,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各种背景的人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都特别得到凸显,非常明显,冲突也不容忽略,不存在谁压倒了谁。故事里面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互相尊重彼此的self-identity。

事实上,北美票房认可的就是这一点——身份(self-identity)确立。而我们这边票房遇冷,就是不认可这一点。其实事情是很复杂的,我这么说也仍然很粗糙,也会招来异议,不仅来自大中华区域的华人,也来自于北美华裔自身。华裔内部,由于其祖先、父母,或自身来自大中华区域的不同地方,以及移民北美的代际、年代、经历上的差异,所以在感受和身份认同上也很复杂。对于我说的这些,很多人也未必认同,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说。大中华区域很多华人对这部电影的“左宗棠鸡”式的烦感,也完全可以理解,实属正常。这就如同当初历史上的英国人搞不懂美国人,美国建国前后北美殖民地的很多人也相互不理解一样。

既然这个故事是北美华裔以独立姿态来进行自我表述,那么里面的人物形象就要足够清晰。你看女主的身材、做派,完全不是亚洲本土花瓶那一套,还矮了一头到半头。她的体形没有她在新加坡碰到的待价而沽的名媛交际花那样好,似乎也不太如亚洲的华人那样平常看重美白保养,是没有经过美白的北美亚裔脸,很真实。要想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对文化底蕴的把握也需要足够深,辨别力要足够敏感。它做到了。你可以想象,剧组也特别默契。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共振出鲜活的真实感,因为大家都有或多或少与大中华区域家人、家族、社会的关系的切身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也。整个制作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于是也就“道”出来了。

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如同《傲慢与偏见》,是在微妙的地方体现出北美华裔与大中华区域的本土华人在价值上的差异,或者说异与同的两个方面。这种刻画,不是摆在了外在的表面,而是在内心深处。——电影里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社交,但脑子里面却并不一样,已经不是高度重合的一类人了。婚恋问题是最能体现上述微妙的地方,不仅有男女婚恋双方在认知、价值、情感、背景等各方面的微妙,也牵涉到家族、社会、生意圈、名利场的各种展现。而在体现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相同、相似性,这就更带劲、不容易了。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你看,北美华裔来到新加坡华人圈子,很舒服地就能够迅速融入,如同回老家一切似曾相识一般。而且,抛开大中华区域各个自治国家或实体地区的政体、社会状况的表面差异,我觉得实际上的本质共性被这个电影抓到了,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那些参数——大家生活在以家族关系为纽带、链条的圈子中,个人的发展,生意、生计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基于血缘、姻亲的远近关系和基于此而扩展开去的相似秩序上面。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在待人接物上面丝毫不能忘记自己是谁。关系网是需要终生参与维护的,须臾无法脱身,自古而然,直到永远。

而且我感觉,当我们把华裔华人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则让我觉得人种学意义上的华人华裔,与“洋人”在认知、情感表述、沟通方式、人生追求诸方面,确实不同。这也使得这部纯粹的北美华裔电影与主流美国电影在画风上截然不同。不论华裔还是华人,大家基本上就是求得过日子,虽然比洋人更爱奢华、享受,更加鲜衣怒马,更“酷”,但不是特别具备攻击性、神经质、独立性。当然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讨论题目。我不想陷入各种二元对立的言不及义里面去。

至于整个电影完全是在说英语,我觉得也并不是有意要招惹观众发出“左宗棠鸡”之叹。这里面有生活习惯上的原因,也有上下文语境的原因。而且也不用担心北美华裔一旦习惯了说英语,各种的文化基因(北美华裔必然有强烈的华人文化基因)就会消失或“不纯”了。纯还是不纯,正宗还是不正宗,也许不是个真正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我总是从人类多少千年的文化经验里面去想事情。比如犹太人,严格说来即便是在旧约时代也很难说谁是“纯粹”、正宗的犹太人。新约时代,从犹太人故土到地中海东岸,撒布着各种复杂情况之下说亚兰语和希腊语的犹太人。文化基因的强烈设定,其长久的或隐或显的作用,完全超越患得患失的人种学焦虑之上。纯粹性是不存在的。我又想到了拉丁语、罗马时代和中世纪各个蛮族,还有基督教,都在迁徙和跨越中得到壮大,其烙印永远不会磨灭……人向来需要在多方的环境之下来多方界定自己。华夷之辨是一种二元对立。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人”,北美华裔,则至少能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多的参数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我们就会更爱自己的可爱之处,也更能够发现自己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们是谁。比如我们爱买iPhone和各种电子设备,喜欢鲜衣怒马和奢侈品,在古代爱穿丝绸现在穿法国名牌,吃娃娃鱼,讲排场好面子重关系而不尊重隐私和独立意志,但我们不是发明AI、iPhone和原子弹的,不会咄咄逼人地去干涉和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威胁到全人类的生产、再生产、吃饭过日子的方法。我们也嫌贫爱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特别会在资本主义体系里面做生意和钻空子,但我们不太可能出于某种在吃饭过日子、嫌贫爱富甚至谋财害命之外的信念而去一心一意搞恐怖主义、冷静地以折磨人为“志业”,或设计出科学高效的奥斯维辛……

所以,我很爱我们自身,但没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虽然我的思路也很混乱。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盘左宗棠鸡,预期也可能会收到“太平洋又没有加盖,你怎么不游过去啊”之类的评论。对此,我也完全理解,毫无不满和怨言。各种尺子本来就各有各的道理。求知与求真,本来就不该有品评别人或党同伐异的附加功能。

再补记:这篇文章的一个缩写版本,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纸和网页(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81224-918240)2018.12.24:

 3 ) 《疯狂有钱的亚洲人》:假洋鬼子的假中餐

在美国的吃瓜群众们,你们吃过P.F.Chang没?看Crazy Rich Asians,感觉就像吃了一顿美国餐馆里的假中国餐,高大上的摆设,精致的摆盘周到的服务,四六不着的口味。

其实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国所有的影院院线都在上,基本满座)出现全是亚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题歌,还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直以来,亚裔的声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产业更是沦落为边缘的花瓶。但是看完后,像我一个小朋友说的,“觉得并没有被代表到”。何止是没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首先,你讲一个文化隔阂的故事,那你应该让个白女嫁去亚洲啊?女主虽然是个黄香蕉,但还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啊?既然你在电影里反复强调她的美国人属性,那找个典型的金发大妞不是更好吗?其次,作者和电影反复强调的“old money”,你真当美国观众的好欺负的听见老钱就浑身打鸡血啊?亚洲哪里有老钱?亚洲的老钱早被鸦片、殖民和长枪洋炮或者中国文革给消灭了好么?除非男主姓赵,否则现在亚洲的权势阶层不是当年的南洋民族资本企业家了。作者还要非把亚洲人排出个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华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们被殖民的时间长一点,西化得更彻底一点而已。说到底,不还是你们西方的价值观输出吗?都二十一世纪了,电子竞技都入选亚运会了,我们就别生生给读者造出一个老钱的梦境好么?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获成功,彻底战胜了杨紫琼的“family first”,说到底不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吗?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来商榷一下。抛开你们西方的二元论觉得二者必选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谈,为什么追求自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确呢?另外,美国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国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价值观在美国才是压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呢。

除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失败,其他情节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电影里的一场麻将就说服杨紫琼阿姨的狗血戏码,就不算太过分,小言桥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记》也这么拍,男主饰演的角色不是号称亚洲的威廉王子嘛。电影正是在触及基本价值观的地方暴露了短处,不如老老实实当成一部小言拍,起码主演都是亚洲人,还有一千四百万美金的婚礼可以看,看着开心。

下次再拍亚裔电影,我宁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这才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冲突,用非结构化的剧本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如果是结构化的剧本(好莱坞式的梦境制造),我宁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齿鲨》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会》,也不愿吃这假中餐。

 4 ) 口音,阶级;华人,亚裔

这部电影在许多细节上给了我复杂的感受,虽然剧情本身并没有可以深挖的部分——原书本来就是一个浅薄的故事。看得出来,导演在选景用人上花了许多心思。

这部全亚裔的英文电影,阶级感首先体现在口音上。导演很细心: 代表老钱的超级坡富豪,一水的英国腔。要知道,这个家庭的老太太,在众星拱月如太后一般出场之后,可是操着一口雍容的京腔——另一个帝国口音的余晖。我还未看原著,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有意安排。但是口音所流露的东西太丰富了,就像演员杨紫琼——以及她所饰演的杨夫人——几乎完美掩盖了的马来西亚式英文口音;男主角纯正的伦敦口音对应他的成长背景,女主角母亲努力掩饰的新加坡口音(因为她饰演大陆移民)。而作为本剧的真正背景,剧中集中出现Singlish的地方却屈指可数:大部分是小富豪高家女主人(代表了坡岛世俗符号——auntie)在饭桌上的对话,基本是为了激发笑点。Singlish口音确实独特,说句极为不合适的话,在正统英语口音的映衬下(又是一句不合适的话),因为太过平民而显得局促,只能谐用。Singlish本身是对高高在上的正统英语的消解,无论是从口音还是语法上。殖民地人民千奇百怪的英语口音,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甚至港式英语,许多时候像低等生物一样被嘲笑。但在我看来,只有Singlish,因为极度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在异度空间进化出了自有的词汇、语法、发音。这首先是草根的方言,因此电影里的超级富豪们也率先抛弃了它。

杨夫人与丈夫相识于剑桥,在教育,智力,财富,口音上,都不逊于真正的英国上层---这差不多是上几代英属殖民地华人最高的追求与象征。当然,比肩绝对不够,超越才能产生权力的转移。被私人酒店的服务员羞辱后,杨夫人一个电话,让英国老爵士亲自下楼宣布"新主的诞生", 并且明确了财富在地位崛起中的首要位置。电影的主旨再清楚不过了: 无产者与有产者,乃至生产关系的操控者,隔着无数道鸿沟。傲慢无礼的酒店员工也好,知性美丽的大学教授也好,无论人种、品德,在老钱的眼中都一样低下。这就是杨夫人冷冷说出’自己人‘时的含义。

在电影里,杨夫人面对女主Rachel,毫不犹豫地否定美国与美国人,认为美国价值观鼓吹追求个人理想而罔顾家族利益,与她这样的家庭格格不入。事实上,这个否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秉承经济与口音上英国上层的身份,否定一个美国人;还是以南洋富裕华人的身份,否定一个穷苦大陆移民后代? 或者兼而有之?第二个否定并不彰显,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为了不引发世界华人内部的鄙视链。又或者因为,原作系列的第二部,正是《中国富豪女友》。在操控者的世界里,老钱新贵的故事永远在轮番上演,也同样无论人种、品德。杨夫人所骄傲的‘传统’,也并不仅仅是华人传统,而是老钱们守卫秩序时自然而然的姿态。

片名是《Crazy Rich Asians》,而亚裔不需要自称亚裔,只有当我们面对他体,才需要指称自身。所以这部影片当然是拍给非亚裔们看的——通俗一点,主要是拍给欧美白人看的。白人们分不清亚裔内部的广谱差别,所以给了我们统称。那么原作者Kevin Kwan是新加坡华人,这个故事的大部分角色,也都是各式各样的华人,他难道不知道亚裔不仅仅指华人,也指为数众多的菲律宾人、印尼人、印度人与日本人?换句话说,他为何将这样一个华人家庭指称为Asian,而不是Chinese?

除了相当多的国际人口,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的华人,百分之二十的马来人与百分之十的印度裔。这是区域内被穆斯林包围的唯一一个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时时刻刻思索着自己的定位。鉴于Chinese一词在国籍与族群上的双重指向性,为了不引起敏感的种族与国际纷争,多年来政府对内强调‘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试图仿照美国这个最成功的移民国家,塑造出‘新加坡人’的意识身份,甚至不惜重金挖掘本地文化、创造本土符号。对外,新加坡的野心是做亚洲代言人。国立大学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学’,任何新办的研究机构目标是首先要‘引领亚洲’,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下属机构包括‘国际亚洲研究院’...新加坡确实比任何一个亚洲城市都要国际化,堪称亚洲人大熔炉。这样一个人种与文化处处杂糅的地方(先毋论这些移植文化的深浅),英语是一根悬梁,一个锚针。英语教育推行多年,即便不会将人种与母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至少是靠阻隔保持了安全距离,况且又在每个人的身上加绘了一层‘先进语言文化’的艳色。对内对外,Chineseness都被刻意调淡——除非有些时候需要强调多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意识被塑造出的漫延的亚洲形象,这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定形的概念,是敏锐意识到自身与观者(白人)不同之后,因为缺乏对自身精确的描述分类(抑或本身就是杂烩),又不愿意显得迷惘,而抓住的一把概括的大伞。毕竟,没有人希望成为飘蓬。在母国血统文化与强势的英语文化之间,要么选择一个,要么跳脱出来,说自己是那独特的第三个。

在南洋,每一个说英语的华人,其身份都是重置的。不要忘了,今天的普通话在上世纪才被确立。就语言而言,方言,英语,与所在国的官方语言首先便三分了天下。血统上,与马来人结合而产生的土生华人族群(peranakan)为数众多。宗教上,更有南洋地区的华人基督教传统,在这繁杂的图景上再添一笔。所以到底什么是Chineseness?这是一代目们才会考虑的事。对二代目三代目们,身份认同的基础首先是家族。大环境下常常不方便也不乐意强调华人认同,只能笼统地冠之以亚洲人认同。

所以片子里没有也不需要出现Chinatown。假设这部剧叫做Crazy Rich Indians,片子里也绝对不会出现小印度。这些民族风情浓重,母国人员众多的景点,正是因为太清晰太民族,而显得与‘亚洲化’的模糊面孔相悖。出镜的选择里,Bukit Basoh路边那一排修缮完好,精美优雅的店屋,是近年来是‘亚洲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这些店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初,建筑风格混杂,常常是马来的门楼与电扇,土生华人的瓷砖装饰,配西式立柱和中式牌匾。由于距离市中心近,许多房子都被买下来作为酒吧和餐馆,重新装修过后很是绚丽。所以Asianness到底是什么?从店屋的隐喻来看,是铺面而来的、已经作为嵌合体,又灵活融入本土的异国面目。

杨夫人和Rachel的冲突发生在欧式风格的豪宅,那里是杨夫人的主场。但在结尾,导演特意将两人的较量安排在槟城的张弼士故居,这是早期南洋华人富豪的代表建筑,同样风格杂糅,但精美大气且传统中国元素更多。杨夫人穿过写有‘居仁由义’的牌匾(不知道在怡保出生的杨紫琼能不能理解这句孟子里的话语),来到中庭里Rachel设下的麻将桌——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麻将桌上无大人,每个人都享用平等的运气,以智慧和胆识搏斗。华人的家事,最后依然以华人的方式谈判、较量、和解。这应该是全片里,少有的只强调Asian,不强调Rich的部分。

 5 ) 电影并没有误读新加坡,中国观众却误读了电影

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部剧情俗套的浪漫轻喜剧,对于豆瓣6.2分的评价颇感错愕,很认真地浏览完热门短评和长评,解惑了:一群生长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指责一部讲述新加坡华人富豪的电影没有正确反映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又或者认为电影主创有意无意地扭曲了(甚至丑化了)中国文化来迎合美国观众。

须知,以远在南洋的新加坡作为文化地标参照,中国大陆人并不比美国人更了解它。把这样一部除了女主角的妈妈是中国大陆移民这一设定之外,从情节到角色都跟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电影,默认定位为反映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故事,进而觉得它出现了偏离和位移,这其中出现错位的恐怕并非电影,而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背后的心态也值得玩味,到底是我们太自大了还是太自卑了呢?

这其中,以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一篇热评《“唐人街审美”孵出了一盘左宗棠鸡》最具代表性,作者自称是巴黎一大的电影理论博士,他说“创作者对中国和亚洲极度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一厢情愿单调浮夸想象”。可是,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Kevin Kwan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华人,电影中华人富豪家族就是以他家为原型;参与改编剧本的两位编剧之一Adele Lim则是地地道道的马来西亚华人,他们若是看到不明就里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电影理论博士强行把电影贴上“唐人街审美”的标签,不知会作何感想。

起初,有好莱坞片商打算买下小说改编权并把其中女主角换成白人设定。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洗白”的发生,最终Kevin Kwan仅以1美元出让了改编权,换取的条件则是对剧本的改编拥有相应的决定权。他希望能忠实地呈现新加坡华人富豪的生活状态,片中很多场景、道具和服饰都力求真实和贴近原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场景和服饰的描写太奢华,在小说出版之前,编辑曾要求Kevin Kwan删掉一些难以置信的细节,Kevin Kwan说服了编辑:“真相比小说还要奇异。”上述用心良苦的做法到头来被说成是为了讨好异国观众,那可真是冤大头。

电影理论博士还有一处明显的会错意。“很难相信一个母语是粤语白话的南洋新加坡亿万富豪家庭会把包东北大馅儿饺子当成全家相聚的风俗习惯。这十三不靠的文化混搭或多或少还是来源于影片主创人员常年浸淫于唐人街而产生的认知错位。”而事实是,尽管电影没有像小说那样直接点明男主角一家祖上来自北京,但是从一家之主奶奶的一口京腔普通话足以作出推测(饰演者卢燕就是北京人),包饺子的传统正是奶奶传承的。还有观众觉得包饺子的情节是不是主创们春晚看多了,请问主创们到底是多没见识?当我们在想当然地觉得别人对我们存在文化隔阂时,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是否对别人的了解更加隔阂呢?

再说回到电影本身。很多中国观众恐怕没有意识到电影对新加坡华人old money和new money的区分。其中的new money,也就是“新贵”们的作风,跟我国的土豪富二代们如出一辙,这些场景难免让中国观众产生代入感,进而觉得片面地突出这些特征是在丑化中国人和迎合外国人。且不说这种代入感毫无必要,这一点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重点在于,无论是女主角同学Goh Peik Lin家的欧式奢华风,还是男主角同学Bernard Tai的海上开趴(小说中提到他的父亲当初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暴富),电影对这些新贵们的粗鄙炫富方式显然持有的是批判态度。如果非要说丑化,它丑化的是某些新加坡华人,且绝对无意拿这些丑陋的真相去迎合任何外国人。

至于old money,大概可以翻译成世袭贵族,这是在中国大陆早已消逝的一个品种,电影中以男主角的家族还有他的好基友Colin Khoo的家族为代表,展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的生活方式融合中西(比如以西式酒会的方式来组织昙花赏会,还有世纪婚礼的浪漫桥段),是精致和优雅的。这一点,无论从住宅的建筑风格、装饰品味还是从主人们的着装气质、打扮谈吐中都可以窥见,与首先映入眼帘的新贵Goh家形成鲜明对比。除了那些表现势利与等级观念的台词,电影没有直接对old money进行批判,而是通过男主角妈妈与男女主角的冲突,来展现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说到底,无非是“重家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重自由”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纷争。

对于故事的结尾,我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男主角妈妈对女主角做出了妥协,象征着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胜利,又成了故事迎合西方观众的一项证据;另一种认为女主角坚持了那么久,最后还是投入了豪华大趴中,暗示着香蕉人终究还是一颗黄心。而我则认为这样两种解读都是偏颇的,作为商业电影,它明明走的是和解与大团圆这条中规中矩的老路。妈妈最终同意了儿子的婚事,不意味着她放弃了自己坚守一辈子的价值观,她的生活方式一切照旧;而女主角不过是在接受求婚之后暂时狂欢一下,不意味着她放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观,他俩还是会回到纽约过平常人的生活。大家只是经历了一场博弈,而博弈的结果,看上去是双赢。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不戴有色眼镜去观看一部电影是有多难,有些人还非要把自己通过眼镜加给底片的浮色说成是影片自带的本色。对于这样一部并不涉及中国人的跨文化作品,我们本可以作为旁观者轻松看待,它就是一部虽然剧情俗套但在新时代融入了新元素的成功商业电影,它没有要丑化哪个族群也没有要迎合哪个族群。更可贵的是,它是一部完全由亚裔演员担纲并在北美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这种成功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将会有助于消除文化隔膜,而绝不是相反。希望它不会成为昙花一现。

 6 ) 母国的想象、父亲的缺失与无法遮掩的文化自卑

当本土的电影人开始试着用好莱坞一套融合中国元素的时候,徐克、乌尔善等人假借西方的“东方主义”创造出的是中不中洋却不洋的二不像。但是当来自西方的亚裔,他们成长在西方,开始照着镜子审视自己的亚洲面孔时,他们创造了一种“左宗棠鸡”式的中洋奇景。

当我喝遍了英国各地的“酸辣汤”之后,我尤其并不想批评后者。我体会到了一种奇怪的体验,纵然我口中多般留恋英国的好,我明白那始终是别人的国家,我仍然需要喝一碗酸辣汤,而不是英式早餐茶。我的国家一团混乱,我还是留恋它亲切的脸。它的不堪,需要我去建设,而不是丢弃。

“左宗棠鸡”式的《摘金奇缘》比那些本土电影人对西方的模仿显得更真诚,它本身是亚裔族群对“母国”的想象,正如《黑豹》中的瓦坎达也并非是真正的非洲一样。它充斥的花瓶、屏风、刺绣、麻将,在亚裔眼中是最能代表东方的符号。母亲对女儿说道:“不,虽然你也讲中文,但你和他们不一样。”这句话也道出《摘金奇缘》能在美国打动那么多亚裔,然而在中国却无法让观众动情的原因。它看似在讲关于亚洲的故事,但它镜头里那群华人所面对的身心困境(种族上的被歧视,心理上对母国的想象和留恋),是本土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摘金奇缘》几乎处处充斥着亚裔对他们身在的西方社会进行表白的心思。它不断地强调,亚裔自己和西方其它族裔虽然在思维上存在不同,但大体也并没什么两样。当西方人歧视亚裔像chink一样手无缚鸡之力,tiny的生殖器代表着性无能,creepy的微笑猥琐又色情,weird且羞涩的性格爱算计、吝啬和不怀好意,《摘金奇缘》便把浓重的笔墨放在试图纠正这种歧视观念上——

它把镜头对准了男性角色裸露的身体,带挑逗意味的腰背,宽阔的胸肌,表现亚裔男性像白人一般的健壮;男主角像白人一样善于调情和具备性交情趣;人们像白人一样聚集开趴体;女主角并不像亚洲人一样笑不露齿、两眼眯成一条缝,她自信、善良,敢于在公开场合大笑……等等诸如元素不断反复强调,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背后,亚裔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显得一片赤诚,他们并不掩饰地道出自身长久以来深深自卑的东西。

《摘金奇缘》在模式上仍不外乎是一部“灰姑娘”童话故事的衍生物。只是在这个套路里,创作者抓住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某些症结。这个故事有一个和《红楼梦》相似的人物构架,一个贾母一般的老太,守持家规族范的“王夫人”,以及众多各色兄妹、表兄妹,甚至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秦钟蒋玉菡等隐藏的断袖情意一般,家族对一位“同志”成员是冷漠包容的。只是,《红楼梦》的大厦最终还是倾倒了,而《摘金奇缘》却让爱情取得了胜利,西方价值观占据上风。

难能可贵的是,《摘金奇缘》几乎无意识地指出了亚裔“自卑”的根源。这是它注定会成为研究亚裔心理和认知行为的重要影像资料的原因。在这个大家族里,如贾家一样,最高的掌权者是辈分最大的女性,奶奶熬到丈夫和儿子都相继“消失”,并掌握家族的权力。《摘金奇缘》比《红楼梦》更极致,它的男性掌权人几乎一个也没有。

这直指华人集体“父亲”缺失的现实,甚至它借女主角母亲的往事,道出父辈的“罪恶”。在文化层面,华人族裔丢失了“父亲”已长达百年,华人家族情感一直是母性的,靠来自母亲的家常饭味道维系,是存在于麻将桌和饺子皮中的。这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有体现,也在台湾今年的一部新片《范保德》中有体现,儿子和父亲之间深深的情感裂痕,是历史遗留的创伤,也似乎是华人群体始终未能解决的症结,“丑陋”的父亲始终是下一代最不愿意面对的一块。

亚裔对“母国”的想象,对自身“自卑”之处的真诚流露,再加上亚洲富豪新贵的噱头,让电影显得喧闹而迷乱。恐怕连《摘金奇缘》的艺术指导都没有意识到,他所布置的空间和布景中,那么多符号性的中国元素都有,但惟独缺少了书柜的影子。

这似乎也说明文化共同体的一损俱损,在同一片雾霾下,华人不管在哪里终究还是会同呼吸共命运的。

 7 ) 美国人眼中的亚洲 - 一派乱象

首先说国内有的译名叫《疯狂的亚洲富豪》是翻译有误,crazy是形容rich=extremely rich, 并不是说Asians are crazy,不过这名字也算符合电影情境。我在的城市很多白人到电影院看,迎合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亚洲世界的理解,商业点找得很准,在美国人眼里就是美国价值观再次征服世界的证明,但是作为中国观众就难免尴尬:我不懂富豪的世界,也不觉得传统价值观就得扮演反面教材;全世界的富二代好像要不变态要不很帅,似乎不是什么亚洲特色;配乐听得人犯尴尬癌,都21世纪了,美国人耳熟能详的东方歌曲还是什么《夜来香》?要不就是翻唱个coldplay,真真显得好像东方文化不是殖民文化就是媚外崇洋……

也许这电影是想嘲讽东方经济的崛起和东方文化的衰落成为有趣的对比,但电影本身的呈现和看问题的方式难道不让人觉得美国人对东方的了解简单片面戏剧化又天真吗?什么全球化都是表面,原来还是天各一方,自以为是。

 短评

更像是1918年的北京上海有钱大家族(金粉世家了),想了半天男主长得像谁,名字到了嘴边就是出不来,搜了好久“香港演员 浓眉”当然毫无成果,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意识到是吕良伟啦!

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打麻将只聊天不好好打牌是对牌友的不尊重....感谢这部电影,这是近年来第一部完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电影(上一部是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1993)。电影用一个更西化的背景(新加坡)希望改变对亚洲人(尤其中国人)刻板印象(不够有魅力),从这个角度它是成功的。虽然没有陷入到(中国电影常犯的这样错误)流水展示纸醉金迷生活,但本质上还是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导向,潜意识中还是有亚洲人“不懂拒绝”的设置,对于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上看,早年所保留的传统已经和目前的习惯有所不同,这大概也会是是否对电影认同的一种困扰吧(本片美国上映期间将有英语发音汉语字幕场,欢迎中国人来影院看.....)

5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what a 烂片,从第一幕到最后一直有种说不出的刻意违和和闹心感,如果不是别人买票我绝对不会去看的。老实港除了硬加的元素以外,not really Asian,虽然Asian本身也是个复杂的话题,如同其他任何race/identity

9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还行

果真美国小时代,剧情脚趾都能想得到,连人物都是完全照搬美式爱情轻喜的,加上一些特有的什么“全亚洲都是我们家的”玛丽苏式意淫。都说ABC是香蕉人,这部亚洲首富应该是香蕉电影吧。影片口口声声说我们亚洲人跟你们美国人整天谈梦想不一样,结果难道不是被美国人的“梦想”洗脑了嘛?要透过皮肤颜色看本质啊,美国的少数族裔群体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这部电影,不够造成什么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喜欢看小偷家族那种Crazy Poor Asians

12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流星花园”的故事穿上了好莱坞的衣裳,再搭配上文化差异的看点,就让这部电影瞬间蹭上了时下政治热潮的列车,并一路高歌向前,看得老外和国外长大的华裔都乐到不行。中国人很可能不待见吧?其实索性当作爱情喜剧来看,那些该有的笑点泪点都有,别太认真,真的。

1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喜剧拍好不容易,朱浩伟这个片子就是证明。情节不可信,剪辑不连贯,very loud,所有的服装装饰道具台词都俗不可耐,太符合外国人对中国新贵的印象。除了奥卡菲娜值得推荐之外,一无是处。根本不能和Joy Luck Club相提并论。

19分钟前
  • 五月
  • 还行

对这种左宗棠鸡式亚裔片还是接受无能...美国人你们开心就好🙄

20分钟前
  • yvetterowe
  • 还行

8012年了还在拍灰姑娘的故事……琼瑶70年代三厅电影随便找一部重新英语配音的感觉。但主流院线+全亚裔阵容真的不容易。我,一个bored broke Asian. 杨紫琼好美。

21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就是打阶级差的准灰姑娘故事,常见的爱情类型片套路而已,加一些东南亚风的配色撞文化style,以及糟糕的选Chinese歌套路,闽南话、粤语、京腔的短句乱入。没啥好看的,但也不用上升到乳化(裔)的漫天批评吧?!真要觉得自己是代表才OK么?也大可不必罢。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电影非常热闹笑点不断,背景音乐全部是华语曾经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华超市。这个电影其实不是讲亚裔的故事,而是讲有钱人的故事,我们都误会了

31分钟前
  • 阳聪嘻嘻
  • 推荐

crazy stereotypical 核心价值观脆弱,对亚裔 二代移民 亚洲文化 和 美国文化的理解都浮于表面。故事单薄,镜头平淡无奇,过多“好看”的美食画面填塞。形式上的黄皮肤黑头发,难以掩盖其取悦白人的本质。

35分钟前
  • J
  • 很差

Banana....专给ABC看的童话故事 难得全亚洲人Cast

36分钟前
  • 贝阿朵莉切
  • 推荐

本来小说就很烂,电影拍出来更烂。种族歧视?并没有,只不过是民主党在试探亚裔愿不愿意当左派的吉祥物而已,或者愿不愿意被利用当枪使,full Asian cast 所以必须支持?凭什么。NYT说什么你都信NYT是你妈啊。这部电影不就是在说你看我们多元吧,虽然跟真正的亚洲人没关系,但你敢不支持吗?我敢,fuck you,libertard

40分钟前
  • 111
  • 很差

郭敬明看后扼腕叹息,我的《小时代》应该晚拍几年,并主要在北美公映...

4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bunch of whites pretending to be Asian...

44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力荐

好莱坞版小时代。结尾毁全片,难道不应该拍两人得到杨紫琼默许后,回到纽约过舒心的中产小日子么?一下子被豪门接纳,紧接着就是纸醉金迷大爬梯,女主被富人们diss了那么久,转眼就无缝融入还无比享受,excuse me?

46分钟前
  • Double
  • 较差

核心还是一个套路的爱情故事,真爱打破一切壁垒,幸福大团圆,类似的剧情可以套用在各种场景,且已经套用在太多场景。只不过这次的全亚班,才让影片更有话题性。影片好在娱乐性应用合理,适当的炫富,有趣的配角,和一些文化差异梗。但也仅限于此吧,常规好莱坞娱乐片。而且有些设定其实还是挺刻板的。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虽说片中的角色说自己是中国人,但里面的中国元素都是猎奇式的存在,老外眼里的所谓中国,就像演员们的长相一样,看着是东方面孔,但跟东方已经没有关系了,骨子里是彻彻底底的白人思维,中国元素就像他们说的汉语口音一样尬。疯狂的亚洲富豪家族不过就是一个戏剧噱头,最后讲的还是女性要独立,勇敢追求真爱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完完全全的白人思维,不过是换了一个亚洲的故事背景板,讲的还是灰姑娘的故事,这跟中国人有半毛钱关系吗?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俞秀莲你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怎么不和她斗到底!中国观众不需要好莱坞大团圆!好好学学隔壁的宫斗!

52分钟前
  • Scarlett
  • 还行

白人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为何要苛求这部片去represent亚洲文化的所有复杂性?男女主确实是路人般的感情线 以及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亚洲文化 但是 《喜福会》后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卡司的major studio电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亚洲人才能理解(我还向同事解释了麻将那一幕的隐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以及制作方对多元尽量的表现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动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暂时停一停 先来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亚洲故事

53分钟前
  • Ju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